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处世之道

发布时间:2020-03-01 21:46: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处世之道。在社会交往中,无论是工作还是处世,人们都想找到一个法则,既对自己负责任,又要对他人负责任。《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么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越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谋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与人相处方面也要如此。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人与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说人与人更远了。因为通讯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在钢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对门的邻居却往往成了陌路人。记得顾城写的一首诗《远和近》:“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看云时很近。”这首诗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与人之间,即便走得再近,也还是会有可能产生距离。如何与人和谐相处,于丹在《心得》中借用《论语》之语总结了与人相处的几点原则:第

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第

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

三、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三点原则中我们可以悟出,相处之道的确是一门艺术,其前提是要保持一个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其关键是要把握好相处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和谐相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一段有两个古代的词,一是“刍狗”,一是“橐钥”。“刍狗”就是用草扎的狗,是在祭祀的时候摆在祭坛上的,而“橐钥”是风箱。这样一来,《老子》第五章的字面意思就是这样的:“天地是不仁的,将万物作为祭坛上草扎的狗。圣人是不仁的,将百姓作为祭坛上草扎的狗。天地之间,不就像风箱一样吗?虽然空虚,但不会穷竭;运动起来有喷薄欲出之势。用语言表达总会穷尽,不如守在中间”。这样的解释很有问题,首先,天地和圣人都是不仁的,将万物和百姓作为祭坛上草扎的狗,这有些视百姓如草芥的意思。其次,前面两句关于天地和圣人不仁的话和后面的天地像风箱一样运动不息的几句话似乎没有关联。于是,这样的段落就造成了众说纷纭的解释。主要的看法是将“不仁”解释为没有偏爱,将“以XX为刍狗”解释为对待众生平等的意思。看来这段话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不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可是,老子说:“圣人不仁”,这岂不是说:圣人不爱人。于是,大家就将其发挥为:圣人没有偏爱。然而,在这样的发挥之后,还面临解释为什么圣人将百姓当作草扎的狗的问题。当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既然圣人没有偏爱,那么他们看百姓就像看待祭坛上草扎的狗一样,认为他们都是一样的。但是,这样的解释还是不能令人满意。为什么老子要用“刍狗”来形容百姓,用石头来形容不是更好吗,毕竟石头是天生的,不是人造的。而且,在圣人平等地对待百姓之后,怎么就跑到天地运行上面去了呢?

我们可以先看一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是天地拿着万物去祭祀?如果是这个意思,就应该存在第三个角色,也就是去祭祀谁。然而在这句话里只有两个角色,天地和万物。因此可以认为,天地就是那个被祭祀的,无论是神像还是牌位。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一个祭祀场所,上面一尊神像,祭坛上摆着许多草扎的狗。这实际上是一场对话,在神像和“刍狗”之间进行。而天地就像这座神像面临万物的时候,它所看到的就是面前的“刍狗”。“刍狗”不同于其他物品,不同于神殿里的供桌、摆设,它是来与神像对话的。每一个“刍狗”背后都有一个编织它们,送它们到这里来的人。而不同的人又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地位,相邻摆在这里的编织品可能来自身份、地位非常悬殊的人。因此,每一个“刍狗”实际上都标注了祭祀的人的身份和地位,也就是标注了人文空间:“礼”。另外,送“刍狗”来的人在编织它们的过程中寄托了各式各样的期望,因此在制作的时候会将自己的感情也编织于其中。这是一个寄托了人种种情思的作品,属于“乐”,也就是人文时间。因此,拿到祭坛上的“刍狗”远远不是草扎的狗那样简单,它是人文时空:“礼乐”的体现。当这样各自独立的人文时空摆在神像面前时,神像是如何看待它们的呢?显然,在神像眼里,他们没有任何区别。无论它们出自高官还是平民,虔诚的信徒还是路过的旅人,在“刍狗”与神像的对话中,看不到有任何差别。如果我们将场景变换一下,假设某个人过生日请亲朋好友前来相聚,很自然,大家会送礼物。曲终人散之后,这位接受礼物的人在面对形形色色的礼物时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会如同神像面对“刍狗”一样视所有的礼物没有任何区别吗?礼物同“刍狗”一样,也代表着送礼之人的身份、地位;礼物的选择、包装、贵重程度也是送礼之人情思的表达,礼物也是人文时空的代表。但是接受礼物的人可不会如此的淡定,老领导的一幅字可能在他看来比什么都珍贵;同事、朋友所送礼物中那些包装精美,用心选择的礼物可能会打动他的心;无话不说的密友所送的小物品,由于承载了两个人之间的故事而会使他充满感动。是的,在面对所有人,也就是面对百姓的时候,我们打多数人就像这位过生日的老兄面对礼品一样,看到的是不同的人文时空,我们实际上是“以百姓为礼品”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了解了天地在看待万物,和圣人在看待百姓时和我们眼中的万物与百姓的不同。

处世之道

处世之道读后感

做人处世之道

方圆 处世之道

仁爱之道、处世之道

倪 匡:处世之道

处世之道十六字真言

材料作文尼采处世之道

读《孔子处世之道》有感

于丹 论语 处世之道

处世之道
《处世之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