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人名地名拼写必须使用汉语拼音

发布时间:2020-03-02 07:20: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育部:中国人名地名拼写必须使用汉语拼音

http://news.QQ.com 2008年01月25日15:50 中国新闻网

评论0条

教育部官员称街路标志牌滥用英文缺乏文化自信

中新网1月25日电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在今天举行的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的人名、地名拼写必须使用汉语拼音。

王登峰指出,《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们国家的标准,也作为国际标准,它是拼写中文人名、地名唯一的、排他的标准。就“北京

”的拼法,法语里面用法语部门来拼,英语里面用英语部门来拼,德语里面用德语部门来品,讲出来都是北京,但是拼法不一样。有了《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全世界要拼北京就要用一个方法,这是国际标准。

王登峰称,今年要在北京举行奥运会,很多人对我们的运动员在国外参加比赛的时候,他们衣服上背的姓名的汉语拼音拼写有很多的意见,按照国家标准,用汉语拼音来拼写中文的人名的时候,是姓在前,名在后,现在很多人在自己的名片上,包括我们的运动员衣服上的名字,都是把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而且缩写也极不规范。这些其实都是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执行的一些表现。另外包括现在很多的街道名称,建筑物的名称,他把应该用拼音的都用成的英文或者外文,这都是在现代汉语拼音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王登峰说,之所以重申,也是因为很多群众提出了这样的一些意见,这是我们中国运动员的人名、译名按照我们自己的习惯来写。其实如果把姓放在后面,严格意义上来讲,把中国人的人名给改了,特别是把姓给改了。过去我们开个玩笑讲,中国人是做不改名,行不更姓。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很多人还是更多的为了照顾外国人的习惯,而没有考虑我们自己的国家标准。在汉语拼音使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和新闻界作深入的分析和报道,帮助我们更好地推用汉语拼音的使用。 王登峰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很多的原因,包括英语现在在国内很多民众中使用的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在学习英语。同时,可能也还存在着一些观念上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些人可能认为,我们在我们的人名、地名里面采用了英文或者外文越多,越表明我们的国际化水平越高。比如我们把街道的街名、地名,把能用英语的地方全部写成英文,甚至不能用英文的地方也都改成英文,这是为了方便外国人,或者为了表明我们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但是实际上不管是国际化的还是什么化的,首先要遵守的是国家标准,而且国际化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也应该是遵守国际标准。在这些问题上,可能在实际的现实应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 (据中国网文字直播)

教育部:外语对中国青少年影响正在超越汉语

教育部官员:英语强势成导致汉语水平下降要因

人民日报:一些年轻人汉语水平开始向无知程度倒退

特别策划:汉语,在自己的国度迷失?

教育部:外语对中国青少年影响正在超越汉语

http://news.QQ.com 2007年08月22日09:27 中国新闻网

评论0条

中新网8月22日电 据新华网消息,教育部官员王登峰对外来词的渗透性影响提出了警示。他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强调外语教学,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外语,尤其是英语,对青少年的影响正在超越汉语。

中国教育部首次公布了171条来自人们最新日常用法的生造词汇。“房奴”“晒客”等被列为使用频度最高的新词。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说,这些新词反映了近年来社会、文化领域的迅速变化,也显示了新理念在百姓生活中的渗透。 李宇明说,这些新词是从最近两年收集的语料库里筛选得来的。语料库共有9亿多条使用频率较高的新词。自2005年起,教育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对在新闻媒体和网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日常词汇进行跟踪调查,并着手分析它们的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语义学意义。

语言学家说,这些新词并不一定就能被收入词典,它们仍然需要经历时间的积淀才会被选用。

2005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组负责人晁继周说:“新词典增加了6000条新词,去掉了2500条过时的词汇。”在历经时间考验的新词进入词典之前,它们还必须经过由权威语言学家组成的评审小组的仔细研究和审定。(俞铮 杨樱)

教育部官员:英语强势成汉语水平下降重要原因

http://news.QQ.com 2007年08月16日13:11 中国新闻网

评论0条

教育部谈学外语争论:勿把母语和外语对立

教育部官员:不要把“火星文”看得太严重

教育部:上海话等方言没有想象得那样面临危险

中新网8月16日电 教育部官员今天指出,英语强势成导致汉语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该官员认为这是一个民族自信心的问题,对我们的语言的自信心的问题。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要重新树立民族自信心,我们自己的语言是最美的。

教育部今天就《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王登峰司长在发布会上作出了如上表述。

王登峰表示,现在英语确实是强势,去年《中国青年报》报道,科学院的专家做出的科研成果,80%以上是用外文发布的。实际上,现在很多地方在评职称、评定一个人的水平的时候,要看他的文章是在什么样的杂志上发表。甚至有的单位的负责人讲:“你们不要拿中文发表文章,发了也没用,不看这些。”这是一个导致汉语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王登峰说,外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我们要了解外部世界,学习人家先进的东西,我们需要去了解、去学习外语,很多情况下也需要使用外语。但是不要把工具当成你自己的东西。

王登峰指出,这次中小学新课标改革的时候,数学组的老师提出,中文水平差,数学学不好,因为看不懂应用题。这也反映了语文教学里对汉语水平的重视程度,从学生本身到社会各界、到家长,都是不够的。如果要改变这个状况,是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实现的。很重要的一点,还是要重新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我们自己的语言是最美的,我们要把它学好、用好,要有这样一种指导思想。(据中国网文字直播)

教育部谈学外语争论:勿把母语和外语对立

http://news.QQ.com 2007年08月16日12:14 中国网

评论0条

教育部官员:不要把“火星文”看得太严重

教育部:上海话等方言没有想象得那样面临危险

我国公布171条汉语新词 晒客学术超男等入选

2007年8月16日9:30分,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介绍“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有关情况。以下为答问部分实录。

[上海东方卫视记者]:刚才听到咱们国家语委讲到很多数据,第一个问题,前两天有个消息,全世界都在学汉语,只有中国人在学英语,我们也知道国内有很多跟英语有关联的专业,大家为了能上这个专业都要学英语,所以有不少抱怨。

作为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对英语强势的这种地位究竟抱什么样的态度,会不会帮着这些有抱怨的人进行协调,弱化英语的强势?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王登峰司长:

关于外语的学习问题,这几年争论很多,05年的新闻发布会和这次的发布会,在我们的书里都有涉及,只是发布时间很短。我们现在认为,中国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母语,要学好母语,一个人能够创造的最高点——建立创新型国家,是要靠母语的训练,没有母语的训练,一个人是不能达到素质的提高的。

爱因斯坦如果不是用母语——德语来思考,是达不到它的高度的。中国要发展、要建设,必须要有一大批掌握母语的人才。英语很重要,“小语种”也很重要。我们所谓的“小语种”,在世界上都是很大的,很多语言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所以我们希望中国人不仅要学自己的母语,而且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外语进行学习。外语也是中国一个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我们不能仅仅把外语看作外国人的,它也是中国人必须有的文化素养。在西方,很多时候他们把学习母语、学习外语都作为自己学习的一种素质要求。

我们感觉到,不要把母语和外语对立起来,我们中国人应该为我们的智慧,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多掌握一种语言,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掌握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了一种渠道,多了一种了解世界的方法。当然,人们学习语言的能力不一样,有些人学习能力很强,有些人学习能力很差,特别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你再强铺他学习外语,也不是很好的办法。我希望这位记者先生和我们一起思考,共同研究中国为了走向未来,怎么处理好我们的语言问题。谢谢。

这位记者先生讲到,现在全世界都在学汉语,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其实这个现象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人要去学英语。也就是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英语的强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反映了英语为代表的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所占的优势。现在很多中国人学英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对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比较高,还有一个方面是大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较高,认为学了英语可以找到比较好的工作,工作收入比较高,可以到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或西方世界去留学,这是一个积极性的原因。

第二方面,国家语委近期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包括我们的母语和外语的关系,我们讲的是要“构建”,这说明目前的语言生活还不是那么和谐,至少在英语的学习和使用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比较“过”的问题。我们对目前的全国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一个是大学生的汉字应用能力水平,我们最近推出了一个汉字应用水平等级能力测试大纲。同时,我们也作了一些调查,了解大学生学外语的时间、学习汉字汉语的时间,结果发现,大学生用他们全部学习时间的1/4以上学外语的比例很高,有的人是全部,有的人是3/4,有的人一半,占1/4以上的可以达到65%以上。另外,大家对汉语和英语的重要性的比较,认为“都重要”的占60%以上。我非常同意这位记者的观点,对外语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还是应该结合职业的需求,很多职业对外语基本用不到,对这些政策的调整,国家语委只能去呼吁 ,具体政策还要相关部门来制定。这是国家语委的一个非常重要

汉语为何“墙外开花墙内不红”

http://news.QQ.com 2005年12月30日10:50 新华网

评论()

输入关键词 为促进世界汉语教学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中国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前不久,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在京举办“世界汉语大会”。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以及大学校长、汉学家和汉语教师等聚集一堂,围绕“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进行广泛的交流研讨在此背景下举行的这次世界汉语大会,最大限度地凝聚国内外合力,使汉语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 这次大会在携手发展多元文化、共同建设和谐世界的旗帜下,达成了多项共识。与会者一致认为母语国传播本民族的语言,不仅是本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需要,是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帮助和支持。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泰国公主诗琳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她说,中国语言文化历史悠久,唐诗宋词言简意赅。正是由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她从1981年开始学习汉语;正是由于学习了汉语,当她到世界各地访问的时候,大大方便了她与当地中国人的交流。

然而,就在中国大陆领导人在刚刚落幕的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上表示中国将“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之际,中国国内汉语水平的下降却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全球3000多万在中国以外的学生学习汉语,世界100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和越来越多中小学也都开设了汉语课程。但是,2005年6月底,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夺得第一名的竟然是一支留学生队,胜出的留学生队伍中,包括韩国、俄罗斯和新加坡学生,这让许多人大跌眼镜。 成语“邯郸学步”,取笑有些人偷师不成,反把自己的看家本领也丢掉了。这究竟是在说谁呢?作为每年一度的传统项目,复旦汉语言文字大赛主要考查汉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结构、多音字读音、成语解释等,每个学院、系都组队参加。留学生队过去常常是倒数第

一、二名,这次却跃居第一名。这明白无误地显示,中国大学生中文水平大滑坡已是普遍现象。而今年中国的高考,广东考生在作文题中考获50分的不足7%。一些学生照抄某些流行歌曲的歌词或作文说明中的文字了事,而在古文翻译题中竟然有1万多人“捧蛋”,得零分。在一道采用比喻手法仿写句子的试题中,有25%,也就是10万多考生得零分。

江苏省扬州一位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育的老师说,大学三年级的儿子,文字水平差得让他这个当语文老师的父亲蒙羞:一则百余字的申请书,竟有28个错别字。 消息报道后,社会一片哗然,纷纷质问: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大学生,为何不敌“老外”? 汉语为何“墙外开花墙内不红”? 复旦大学中文系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傅杰教授作出解释:“正如古话说的,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不少中国学生并不领会母语的优美,对母语的研究少之又少,倒是留学生更愿意花时间研究中国文字背后的

文化现象”。

但是,更深沉的原因显然还并不在在里。外国人在汉语比赛中战胜中国人,显示汉语在世界受到重视,在本土却陷入莫名其妙的困境。汉语学习为何遭遇“内冷外热”的尴尬?在高调向外输出,以汉语发挥中国“软力量”的同时,汉语为何正陷入“墙外开花墙内不红”的怪现状?大陆中国人学习英语热情如火,为何母语却躲在“被爱遗忘的角落”瑟瑟发抖?许多青年学生,被指责为“英语六级,汉语初级”、

“能讲一口流利外语,却写不出像样的中文”。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一无形的指挥棒存在。这些年来,英语的地位在中国被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上大学、读研、读博考英语,评定职称考英语,录用人才考英语。重英文、轻华文(汉语),也反映在中国学生现在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一直到读研究生还得学英文之上。考高中、考大学、考研究生,英语都是必考科目。然而,汉语却不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更不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查科目。“为考试而学”的指挥棒压制了学生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小学语文老师不让学生背唐诗,大学语文教育被排除出公共必修课,学生只得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外语上,甚至排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的语文老师感叹,这与应试功利教育盛行有关。现在的小学愈来愈重视双语教学,双语是假,小学学英语并以此为号召来扩大招生是真,以至有了一个庞大的英语产业化的市场。中学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非常现实而功利化了。就是不见中小学重视汉语教学。如果学生将精力过多用之于学习外国语,必然忽视自己的母语和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把握。凡事皆有度,作为中国人,母语和外语孰轻孰重,应有一个明晰的界限。只有我们自己真正地让汉语热起来,汉语才能真正地热遍世界,走向世界强势语言也才指日可待。 除了中国大陆的华文(汉语)水平越来越低,令语文老师深沉叹息,近年来,台湾的华文(汉语)水平也被批评为每下愈况。著名诗人余光中指台湾的华文(汉语)水平一方面受到政治人物的操弄,因提倡“本地化”“去中国化”而重视学习台语(闽南语),另一方面则受到全球化影响,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导致人们趋之若鹜,使华文(汉语)濒临危机。台湾教育和文化界人士为此还成立了“抢救国文教育联盟”,

号召重视华文(汉语)。

几个月前,中国大陆教育部宣布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试探降低这项考试已经无法承载的社会最高的关注度,让英语学习回归理性轨道。但是力点太小,下点毛毛雨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应该清楚:语言强大的背后是经济文化的强盛,冷落母语将使我们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大趋势脱节,是得不偿失的。而且,外语本是工具,是桥梁,本来是应该落实在为母语服务的。现在母语没有学习好,外语再好又有何用?桥的这头都断开了,外语还是“桥梁”吗?显然,我们不能再让重英文、

轻汉语的“去中国化”在大陆通行无阻了。 教育部官员称街路标志牌滥用英文缺乏文化自信 http://news.QQ.com 2008年01月25日15:44 中国新闻网 评论276条

中新网1月25日电 教育部今天举行2008年第一场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在发布会上介绍,2月11日是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汉语拼音方案》50周年纪念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将举办系列活动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王登峰介绍,《汉语拼音方案》1949年10月10日由毛泽东同志提议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一直到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大会通过才发布。经过这50年的推广,在社会各界、各个领域,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也成为我们的国家标准,就是标注人名、地名,包括书刊中非常重要的罗马转写的方案。同时《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国际上把汉字转写成外文的时候,我们的人名、地名包括汉字全部采用汉语拼音的方式。

王登峰指出,全国已有约10亿人学习并基本掌握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成为电脑和移动电话及其他电子设备中中文的最主要输入方法,也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最方便、有效的帮手。国家汉办2007年向海外教学单位赠送的学习资料中,汉语拼音挂图赠出7992份,位列榜首。同时,他也对削弱汉语拼音教学,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无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人名、地名拼写的国家、国际标准这一事实,在街路名称标志牌及道路交通指示牌中滥用英文、在国际交往中颠倒姓名顺序的现象提出批评,指出这是盲目追风、缺乏文化自信心的一种表现。

据悉,《汉语拼音方案》颁布50周年纪念活动将于2月11日山东电视台播出电视片《汉语拼音50年》拉开帷幕,以年中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部、国家语委联合举办的纪念座谈会推向高潮,以各地推普周期间举办的相关纪念活动和金秋时节举办的汉语拼音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借助媒体进行普及性宣传,将是此次纪念活动的特色和亮点。(据中国网文字直播) 当我们正为“韩流”神魂颠倒时,未曾料到“汉风”却也正强势吹入韩国。鉴于与中国贸易日益密切,韩国许多大型企业均做出新规定:新员工不识汉字休想就业!

正在韩国一家工厂工作的24岁女工吕智恩曾认为,学好英语和日语,就足以找到一份很如意的工作,但她目前却在每周两次的“汉语速成班”里苦学汉语。吕智恩介绍说,她近来已意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了,因为“不管你到哪个国家工作,你都会看到人们无不想同中国做生意”。于是,为将来的前途考虑,韩国上下便刮起一阵“汉风”。从幼儿园的儿童到大学生,无不趋之若鹜奔向方块字。单是在首尔,全市559所小学中竟有411所学校进行了汉语教育。其中,80%的韩国家长认为,学汉语不仅有助于读书,而且对学习社会、数学等其他课也有较好的效果。这大约是我们这些说汉语的中国人所没有料想到的。

有人说,一种语言成为世界性的需求,本身就代表以该语言为通用语言的国家民族的地位及其综合国力,更重要的是代表各国对这个国家未来的预测。

但是,令人深思的是,正当别国轰轰烈烈掀起“汉风”时,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水平却出现了日渐退化之危机。

韩国首尔的《中央日报》曾刊载一篇文章,题目是“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汉语功底”。文章提到了一次在上海

举行的翻译资格考试。参加该项考试的人的英语水平都很高,但是部分人的汉语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在汉译英题目里,有人竟将“富贵不能淫”译成了“富贵但不性感”。

其实,上面这则事例还只能算“小巫”,下面有两篇“大巫”,让您出出汗:

“周末,读大学的GG回来,给我带了很多好东西,都是‘偶’非常‘稀饭’的。就‘酱紫’,‘偶’就答应GG陪他去逛街吃KPM……”“昨晚,我的JJ带着她的青蛙BF到我家来吃饭,饭桌上,JJ的BF一个劲地对我妈妈PMP,说她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PLMM。真是好BT啊,7456……” 这是某中学生作文里的文字。相信很多人看了这两段文字都会不知所云,觉得莫名其妙。文中的那些字母也并非皆英文缩写,而是当下流行于青少年当中的网络“新语言”:GG(哥哥),偶(我),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KPM(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 ,JJ(姐姐),青蛙(丑陋的),BF(男朋友), PMP(拍马屁),PLMM(漂亮妹妹),BT(变态), 7456(气死我了)。

这就是一些孩子对国语的态度。他们生吞活剥地直接拿来一些东西,掺和在语言中,结果把国语弄得不伦不类。他们只觉得有趣、逗乐,却从未想到,这种行为其实就是对我们母语的一种污染和羞辱。而且它也标示出,一些中国年轻人的汉语水平已然开始向无知的程度倒退。

《庄子·秋水》中有个典故叫“邯郸学步”,说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燕国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样子特别帅,于是就跟着人家学走路。由于他只知道生搬硬套、机械模仿,结果不但没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反而连自己原来走路的样子也忘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家。

插科打诨的时髦话也许在一些人眼里是紧跟时代,永不落伍。但是如果在这条“怪语”的道路上奔跑太久了,如果有一天想回家,会不会像那个燕国人一样,已经忘记原来的路怎么走了呢?(作者:陈春勇)

信息时报:取消英语等级考试能否挽救汉语?

http://news.QQ.com 2007年05月14日01:53 信息时报 评论2条

椿桦

“学英语,要从娃娃抓起”,相信这是在中国最为深入人心的口号之一。在其号召下,学英语之热,几乎要发展到胎教的地步了。对于难度颇高的英语等级考试之风,不仅早已刮进了中小学,而且明显呈现出向幼儿园蔓延的趋势。甚至还有些走火入魔的教育机构,把英语考试成绩作为招生的依据。种种迹象表明,“教育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得参加英语等级考试”(《南方日报》5月12日)的通知精神,基本可算得上是一种迟钝的反应。 早在上个世纪,我就曾不断地听到这样的预言:汉语将超过英语成为21世纪最常用的语种。当然,预言都是外国学者说出来的,我相信,凡是听到此类预言的中国人,当时肯定是非常自豪的。可是自豪归自豪,它远不能说明,中国人自己对能够熟练地掌握汉语会感到骄傲,只有当听到老外操一口流利的汉语时,才会让民族自豪感油然升起,似乎让“汉语成为21世纪最常用语种”的使命不该是自己,而应当是外国人。2005年6月,以文科见长的复旦大学举办了一次汉语文字大赛,结果外国留学生队夺走了冠军。外国人能把汉语学得那么出色,再次增强了部分国人的自豪感,这种感受一度让人忘记:不是老外汉语学得好,而是国人不学汉语好多年。

中国人早就把学习英语当成了头等大事。从幼儿园到大学,从雅思到托福,朗朗的读书声让人们误以为,这是一个英语的国度。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汉语说不好是没关系的,但是如果你不懂英语,那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因为不懂英语等同于不开化,不适应形势,不懂得与国际接轨。许多国人为了表明自己是开化的适应形势的懂得与国际接轨的,在说汉语时总喜欢夹杂着一些英语字母或者单词,尽管这样的句式是病句,尽管到头来,自己连母语也讲不利索了。

关于“大学生不懂汉语拼音”、“研究生论文病句与错别字连篇”之类的新闻,事实上已经无法再成新闻了。中国成语“邯郸学步”这时候应当可以用来教育一下中国人自己,可是我又怀疑,那些痴迷英语的国人到底是否明白这句汉语成语的意思?

就在日前,“教育部要求高校开中国语文课,多所大学将其列为必修课”(《北京晨报》5月10日)的消息,一度引发“挽救汉语”的大讨论。教育部的举措虽然同样有些慢吞吞,但还是非常难得地获得了挑剔网民们的表扬。笔者对此撰文提出,汉语拼音与错别字,不是高校所应承担的语文教育,教育部挽救汉语应从娃娃抓起,而不是从大学生抓起;大学生没有学好汉语,是因为英语学得太好,他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从小学就开始参加等级考试,不可能有足够时间学汉语。 对此,中科院院士郑时龄教授有调查为证:现在小学语文课的课时是外语的一倍多,初中语文的课时和外语一样多,高中外语课时要超过语文,到大学后,学生基本只学外语不学国语。

我的文章发表之后的第二天,教育部就发文重申取消中小学生英语等级考试,虽然不大可能是因为看了我的那篇文章,但基本可肯定,此举是为了让学子们从小就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母语。

英语只是一项语言技能,同汉语的功能基本一致。反对英语热的国人都相信,英语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人们把英语当成了开启美好生活的钥匙;追求美好生活当然也没错,错就错在抛弃了自身的文化与信仰。如果这样理解,今年3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因法国商界领袖在欧盟会议上说英语而退场,就不像是心胸狭窄的表现了。有调查也可以作证:高达三分之一的法国人拒绝讲英语,他们以保持本民族语言的纯洁性而自豪。我注意到,人家法国好像并没有因此与国际脱轨。

我认为,仅限制中小学英语等级考试,并不能挽救汉语的沦陷。今天我再次向教育部提个建议:小学阶段废除英语必修课地位,在义务教育阶段,要让汉语成为必须及格的科目,如果英语影响了汉语教学,必须让英语让步,而不是相反。

常用地名_人名

人名地名专有名词

小学生汉语拼音拼写规则

魔戒人名地名中英对照表

英语人名地名的翻译

新闻常用人名地名(整理)

新闻常用人名地名(推荐)

中国人名地名在英语中的翻译

J 汉语拼音拼写&变音规则

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课件

中国人名地名拼写必须使用汉语拼音
《中国人名地名拼写必须使用汉语拼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