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柴静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23:18: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柴静——用心去“看见”世界

初识柴静,是她在2009年首都女记协演讲大赛上的那篇赚足了好评和声誉的《认识的人,了解的事》,一度被她的风度和侃侃而谈的自信所折服,但也算不得了解深刻。而后却是她个人出版的第二本书《看见》深深震撼了我。究竟是何等的经历和怎样的人生轨迹才能造就出这样一位卓尔不群的女记者?带着一直以来的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柴静不平凡的人生。

饱含勇气、自信、热爱、思考的职业生涯

没有煊赫的出身,也没有硕士博士的文凭,柴静的职业生涯开始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她和其他人一样怀揣着对梦想的渴望,但她比常人更多一点点的,是敢于追求梦想的行动力。当年年仅16岁的她,一纸信笺发给当地著名电视主持人:“尚能也曾有梦,能否帮我实现梦想?”这封信蕴含的勇气和对梦想的执着成为柴静踏出职业生涯第一步的敲门砖,她如愿得到了她的第一份工作。 一个人,一辆单车,一间两室一厅的租用房,一台CD机,早出晚归的电台节目主持,这就是柴静在长沙工作伊始的生活写照。虽然孤独疲累,但对她来说,却是“充实而快乐”的。职业生涯相对顺利的经历让柴静积累了对这个行业的热爱,也为其以后的进一步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不久后柴静到了中央传媒大学深造,这个时候她成为了《三联生活周刊》的兼职记者,还参与了《新青年》节目的主持工作,也就在这时,她初步接触并很快胜任了记者这一职业。北广毕业后,她进入了中央电视台——在当时新闻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圣地——《东方时空》和《时空连线》节目组。然而一切都开始变得不那么顺利:节目被恶评、领导批评、自身作品的不被认同……面对这些困难,甚至于面对领导“扶不起来就不要扶了”的评语,柴静咬牙挺了过来。她加班加点,力求改进,没有把不满和焦躁放在脸上挂在嘴上,而是安静地内化成行动力,敦促她自己不断进步。

蜕变始于涅槃之后。2003年,柴静终于实现了她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梦:到一线去当记者,而这一当就是个“开门红”:凭借自己在抗击非典报道一线不惧死亡、深入探究、勇于发言揭露真相反映事实,博得了业界乃至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更获得了当年的“中国记者风云人物”称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位“第一个走进非典病房的记者”走出了自己的金光大道:少年连续服毒事件调查、两会观察、《新闻调查》金牌主持……

而直到今天,这位以“敬业”和“良知”时时自勉,处处用心的女记者仍然奋战在新闻记者工作一线,而今年元旦出版的《看见》一书,就是她自己对这段风雨历程的回顾和反思,一路疾行,一路思考,这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吧!

“真记者”还是“表演秀”?她走自己的路

其实柴静和大多数记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区别于他们的“新闻本位”和只记录事实经过的采访报道风格,柴静一反新闻“重事不重人”的“基本”规则,而是旗帜鲜明,更可以说是有点特立独行地提出了“做新闻关心的是新闻中的人”这样一种“人本位”的思想。

在记录抗击非典的过程中,她把自己身临其境的经历当成了回忆录似的访谈;在调查暗访少年连续服毒事件背后真相的新闻中,她半蹲着为少年擦拭眼泪的画面被广泛流传;在对吸毒妇女的采访中,她丝毫不掩饰地为吸毒者不得已而为之

的作为痛哭;在对德国好人卢安克的蹲点采访中,她又“出位”地和留守少年做起了游戏……

赞成者认为:柴静毫不做作、自然引导的采访方式是对新闻事实最本质的还原,缺少了记者的亲身参与,也就无从了解新闻背后最真实最感性也是最吸引人的“人性”,而柴静在她的采访报道中,没有掩饰地参与进去,并最直观地反映给了观众,其实是对新闻真实观感的最大还原。

而反对这样一种观念的人也不在少数,而且大多都是新闻从业人员。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柴静的作为触碰了新闻行业的某些“隐痛”,或者说某种传统。他们更倾向于认为柴静并不像一个职业记者,而是主持人,过多地把自己的情绪带进采访报道中,就失去了新闻事件最初的味道,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观众的价值判断和情绪导向。柴静“作秀”的说法甚嚣尘上。

在我看来,柴静的采访报道风格究竟是好是坏,并不能就从某些个单独的方面去看待,而是应该把判断权交给广大人民。新闻报道如何实现亲民?如何才是真正放映百姓心声?许多新闻从业者终其一生也未能寻到答案,但柴静无疑是在自己的理解道路上前行了很远,用心去触碰另一颗心,最本真的灵魂的对话才是最真最纯净的。只要是没有越过采访和作秀这两者间最本质的线——功利心,那么其他的都只是采访报道手法的不同罢了。但柴静在采访过程中容易动感情,这本不是缺点,可她有时会把这种情绪带进新闻采访报道中。不过她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准确是记者这一工种最重要的手艺,而自我感动、感动先行是准确最大的敌人,真相常流失在涕泪交加中。”

“采访是一种抵达”,她说得在理。

在采访中感动、思考、成长

即使外界对柴静有何般非议,但没有人质疑过柴静是个勤思明辨的人。从《新闻调查》一路走来,柴静从籍籍无名到名动全国,不是凭借所谓的机遇,而是她的那种“以人度己”、勤思考而用于行的本事。

2003年非典报道,她几乎就凭着一股子热血和不怕死的闯劲展开她的采访报道,虽然真实,但很笨拙,除了自己的间接判断和孤身入病房,几乎从死亡线上抢回了第一手资料方才圆满。“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是她在报道结束后长舒一口气的感言。也许这就是采访报道带给她的成长萌芽。

在对吸毒女人阿文的采访中,面对“对抗式”态度的阿文,柴静没有因难而退,而是放下记者的架子,放下采访者的工作,“你想采访弱者,就要让弱者先同情你”就是她最终敲开阿文心房的秘密钥匙。

后来,我们还看到了她执意对同性恋中的艾滋病患者这一群体进行采访报道,我们看到一个几乎是邻家大姐姐般的柴静,只是很感同身受地听他们陈述,听他们哭泣,听他们倾诉他们遭受的不公。没有议论,只最后好似自言自语地说着“每年自杀的那些同性恋者,他们就是心理上的艾滋病患者,心理上的绝症患者。这个绝症是谁给他的?不是艾滋病毒给他的,是社会给他的”。这一刻,我看到了更深刻的思想在游动……

在采访中成长,在采访报道中获得对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最深刻的反思,在事实真相的注脚处,我们要像柴静一样留下自己思考和成熟的印迹。

《看见》,新闻人的“圣经”

提到柴静,就不得不提到她的新书《看见》。

《看见》是柴静讲述自己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而通读完《看见》的读者们最大的感受必然是其中那浩繁却极其逼真的细节把握。无论是在华南虎事件还是征地问题报道,无论在非典病房抑或是汶川地震现场,我们都能看到大的背景下最真实的,在柴静这个记者眼光中的细节。除此之外,还有她那不同于正规新闻报道的散文体写作风格,有着大量的白描、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下面我就选择其中两篇与大家一起赏析。

《双城的创伤》是柴静记者生涯早期的代表作,新闻事件是在双城这个小地方连续出现十二三岁少年服毒自杀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柴静的这篇《双城的创伤》大量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充分营造了一种悬念感和身临其境感;而近乎记录体的对话则原汁原味地把少年的心思放到了笔下,扩散到了每一个读者心间。记叙文写实的风格、讲故事认真的态度、完整的心路情感历程和结尾深刻的思考,把这篇另类的新闻报道推到了一般记者难以达到的高度。

“一分多钟,我怔怔地看着他的背影,都没有意识到镜头已经摇回来对着我了,直到海南轻声说‘说点什么’,我愣了一下,说了我的感受:‘看着孩子在采访中离开,我们知道他还有很多话没有说出来,也许那些话才是服毒的真正原因,双城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结尾其实确保了这篇报道的“政治正确”,柴静并未为这篇报道定下一个结局,而是留下了思考,留给了读者,既呈现了真相,也保护了人心,可谓极为到位精彩。

另一篇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山西,山西》,讲述的是柴静家乡山西廿年来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生活变迁。文题《山西,山西》就运用了近年流行的《XX,XX》格式,很是有些亲民,而一般这样叠词的题目突出的是一种逐渐升扬的情绪,也为此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文中一改以往各类写环境污染的新闻报道那样从“现象——后果——原因”的行文模式,而是以自己少时的家乡印象为线索,通过回忆和对比向读者展现其思想情感。大量的对自己情感和思想的变化历程的描写并没有使这篇报道脱离实际或沦为个人情感的宣泄载体,柴静很好地把握了情感化行文和新闻客观原则的度,巧妙地把这两点融合在了一起。尤其是结尾仍然没有实际意义的评论,留下大把空间给了读者去评析,去思考,去感悟。

“媒体需要敬业和良知,这年头的新闻媒体及媒体人,有多少不是讴歌太平,欺上媚下,娱乐八卦,能有几个是真正的百姓媒体,关注百姓生活的,但柴静则是其中的特例”也许这就是对柴静最好的诠释。而她自己却是用莱蒙托夫的一首诗表达对自己的看法:“一只船孤独地航行在海上,它既不寻求幸福,也不逃避幸福。它只是向前航行,底下是沉静碧蓝的大海,而头顶是金色的太阳。”这也是柴静教给我的最后一课:平常心、知足感、进取意。

柴静

看见柴静

柴静 (3)

柴静《看见》

《看见》柴静

柴静演讲稿

柴静专访

柴静经典语录

柴静演讲稿

柴静演讲稿

关于柴静的论文
《关于柴静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