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考语文作文指导:任务型语文作文的类型指导解读(三)权衡判断型

发布时间:2020-03-03 05:51: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任务型作文的类型指导解读(三)权衡判断型

三、权衡判断型 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5年5月1日,《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正式实施。自此,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大部分人对导盲犬乘车表示理解,但也有人表示担忧,比如车厢内有小孩,见狗就哭怎么办?车厢环境密闭,导致过敏人群感染怎么办?„„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判断。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法提示:

作文题涉及到“导盲犬”乘车问题。

作为考生,可能对“导盲犬”有所了解,但可能不细。

要审好题,写好这篇作文,需要了解导盲犬和智障人群的知识,这是我们思考、权衡、判断的基础。

1、审读作文材料与要求,明白任务指令

像成都二诊作文,就要特别注意“思考、权衡、判断",发表对导盲犬乘车的看法。

2、围绕材料核心,调动相关背景知识

就成都二诊作文来说,其核心就是导盲犬乘车利弊及其解决。

3、细致深入地思考,确立问题解决方案,做到“文以载道” 如何细致深入地思考呢?

一要注意运用哲学观念、道德思想对作文中的人与事加以审视;

如成都二诊作文,就涉及到“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公众健康”等哲学、政治、道德和社会众多理念。 二要从客观辩证角度进行分析

从成都二诊作文材料来看,导盲犬乘车利于视障人群,这是无疑的,作为社会公德,政府与社会都应该给予支持,并保持友善态度。

不过导盲犬乘车,也会有些负面影响,这不能不顾及。

总的来说,前者是“利”,后者是“害”;显然“利”重于“害”。这是解决问题的方向。后者虽然较轻,也不能不顾。

主次兼顾,标本结合,这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作为考生,要特别注意“思考”“权衡”“判断”,显示出大气度、大胸怀、大境界。 而最终又要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能切实解决问题,并具有可行性。(龚志华)

例文点评:

盲在何处

北京市颁布条例,保障了视力残障者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的权益,保障了他们基本的安全需求。大部分人表示理解,但有人道出了许多担忧。

我认为,如果对盲人这样的弱势群体,健全的人还不愿让步的话,显然,我们的心已盲。 我们的善良是否已被自私的黑幕掩盖?

每每行走在街道上,感受到脚下的盲道,我的心会涌起一种温暖----在中国盲道遍布,证明了人们由衷地想为盲人提供一点便利,让他们在人潮涌动、机车穿行的现代社会,能在脚下

感受到一块安全的岛屿。但当看见许多盲道是粗制滥造的产物,甚至被随意占用,我不禁疑惑,而内心温暖到寒意的骤变,更令我心痛。“真正的伟人受到人们的尊敬,原因往往不在于其贡献,而在于其精神品质。”而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中都包含了善,都能给我们以正确的指引。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尚礼乐而修仁义;墨家讲求“兼爱”“非攻”;释家更有博爱、普度众生的境界。而这所有类型的善,到了现代,竟被私欲所践踏。我们甚至要反省,自己是否真正明白了善良的含义。 我们的人权意识是否被自我意识蒙蔽?

人权从古到今,经历了文艺复兴、近代的种种革命,到达了被充分尊重的现代。宗教、贵族专制的意识被打败,而面对盲人携带导盲犬的问题,自我意识又站了出来。面对连最基础的需要——安全需要,都无法被保障的盲人,我们凭什么认为,他们的特殊需求还需为我们让步?常有模拟盲人生活的活动,参与者们无不承认其痛苦,而盲人则要一生承受,与其抗争。社会是由每一个人组成的,反过来,我们应充分尊重身边的每个人,这样团结起来的力量,才足以支撑一个社会。

何不反思,善良、人权意识的明眸,是否已黯淡无光、浑浊不堪?自己是否已经是一个心灵的盲人?身体上的残疾与心灵的残缺相比,更具威胁的,显然是后者。这为我们敲响警钟!

点评:

1、此题应为“解决问题式任务型”作文。作者写成了“分析原因式任务型”作文。体式上出了问题。

2、写作任务要求“权衡”,作者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写法上出了问题。

3、对关键词语(担忧)的理解也有不十分准确的问题。

4、材料有三层含义:《条例》正式实施,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对此有两种情形,理解者和担忧者。

因为是政府令,我们必须理解、支持、执行,这是讨论问题的前提,没有什么好商量的。理解者也不是讨论的重点,讨论的重点是担忧者。因为材料用了一个“但”字,显然语意在后边。担忧什么?材料用了两个“怎么办?”,作文时必须给予回答。这是命题意图,也是写作的重点。而分析“健全的人还不愿意让步”原因,显然,没有抓住命题意图和写作重点。 我赞成龚志华老师的说法,“就成都二诊作文来说,其核心就是导盲犬乘车利弊及其解决。” 题意是让你“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消除有的人的担忧。

5、权衡什么?就导盲犬乘车的利弊进行权衡,就视力残障者利益与健康人利益进行权衡。 权衡点就是公共卫生、人权、和谐社会、社会公德、关心弱势群体等等。 权衡的目的就是解决矛盾,消除担忧。

6、“担忧”是“发愁;忧虑”的意思。具体说,担忧是要坐车,怕小孩被狗吓哭、怕被感染,没有办法躲避而忧愁担心。是“健全的人还不愿意让步”吗?

什么是“让步”?让步是“在争执中部分地或全部地放弃自己的意见或利益”。作者把“担忧”理解成“让步”,是不是有点过重了呢?担忧是担心、发愁,没有主意或办法,让步是放弃意见或利益。一个侧重心理,一个是实际行动。语义是不同的。

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6年1月,一位记者问钢琴大师格拉芙曼,在教了许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四十次后,对中国琴童及其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格拉芙曼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

你对上述问题有何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粗略读读题就作文,一定会犯错误,什么错误?就是按照非典型性任务型作文的套路去作文,抓住“竞争”或“争做第一”这样的所谓关键词语,大量引用古今中外的事例,大谈“竞争”、“争做第一”的意义、作用等等,陷入“自我印证”的深渊。

仔细读读题,发现有“权衡”的要求,权衡是什么?比较啊。比较什么?课标2卷,给了三个候选风采人物,比较他们谁更有风采;广州一模“暖闻”,给了三则新闻,比较哪一个最适合刊登在《暖闻》栏目上。本题怎么比较啊,就一则材料?

“你对上述问题有何看法?”什么问题?就是“竞争”“争做第一”的问题。 “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答:必要。 “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答:好。

既然如此,那就论述竞争为什么必要,争做第一为什么好就得了,不是很简单的题吗?我估计有学生会这样答题。 其实,不是这样的。

看看格拉芙曼的话就或许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是争第一不好。作文材料分两层,前后一对比就会发现,有两种或更多的观点,且观点是相互矛盾的。于是就可以权衡了。到底争不争第一?

这种暗含着两种或以上矛盾观点的材料,如果不仔细分析辨别,往往会出现问题。如果按照以往的经验一一三则材料或多则材料才有权衡问题,这个题表面看没有比较问题,那么,作文一定会出问题,在45分以下了。

这样的题,一般是这样出的,即列举几个不同的观点,有人说------又有人说------- 我说它是一个好题,就在于它有权衡,又跟课标2题、广州一模题型不一样,这样的题,对于学生的辨析能力要求很高,当然,区分度也高。显然,它比课标2题、广州一模题都要难。难就难在审题上,稍不留神就离题了。

这个题确实难了点,特别是在“不在审题上难为学生”的背景下。

在还有不长时间就要高考了的时候,多见见各种不一样的题型对于备考是大有益处的。 课本2题的比较点是“风采”,广州一模的比较点是“暖点”。那么,本题呢?看看罗老师的分析,我很欣赏罗老师的观点。 本题仍然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形式。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征,有两点:第一,它会提供材料,这一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是一致的;第二,它的作文要求具有特殊性,“你对上述问题(或观点、或现象)有何看法”,要求直面题目中的问题或现象,不可避免地要对材料展开直接的分析与讨论;“思考与权衡”,尤其是“权衡”,意味着必须对材料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能的立场进行原因比较、利弊分析。 评分:

1.按照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求来写,就为何要“争第一”或“不争第一”进行合理的因果分析,对“争第一”与“不争第一”的利弊进行了有说服力的比较分析,这是本次作文评为48分以上的必要条件。

2.孤立地提出“争第一”或“不争第一”,对二者没有比较分析,但存在有说服力的论述,得分在42-48之间。对二者没有比较分析,也不存在有说服力的论述,得分在42以下。 3.凡是按照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套路来写的,应被视为“基本符合题意”,无论文采如何,材料如何,得分均应在45以下。

4.如果立意为“争不争第一并不是要点,真正的关键是做最好的自己”,这是切合题意的高超的立意,评分应尽量就高不就低。

5.建议各评卷点在评卷前组织老师对“争第一”或“不争第一”的原因与利弊进行讨论分析,以便掌握评分尺度。(鸣谢罗晓晖老师。)

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写作提示:

一、材料的基本解读: 题目延续广州一模的作文类型,呈现材料,并对作文作出具体的写作任务指令,属任务驱动型作文。它由材料主体与作文要求两个部分组成。

(一)材料主体

1、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这是学生梁某大学期间的求学经历。说明他求学勤奋努力,追求卓越,并且,他取得的学历是与法律、金融、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是当今社会的热门专业,取得这三者任何一个学历,都可以成为将来毕业后获得理想物质生活,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基于此可知,学生梁某的人生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并不是指找不到好工作,而是“不知道做什么工作”,或者说他的困惑是不知学与用的关系,人生缺乏明晰的职业方向。

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进行探究,可能存在以下一些原因:

(1)只知努力学习,对进入社会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还没做好足够的准备,从而产生迷茫;

(2)人生因拥有太多可能,有太多选择,爱好太多,不知如何取舍;

(3)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并不清楚,从而迷失了自我;

(4)好高骛远,现实太近,理想太远,不知如何抉择;

(5)所爱非所学,所学非所爱;

2、甲乙丙三位嘉宾给的是“人生提示”:

(1)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本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甲的这句话是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说的,人读书的目的不应只是想着为自己,而应多为社会着想,这里的核心是“读书的价

值”,读书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也就是材料中甲所说的“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第二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对第一句话的进一步延伸,这是高晓松所作的歌曲《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里的一句话, 讲的是近与远的关系,人不应只看眼前,而应志在远方,胸怀理想,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生活。材料里的“近”是指“苟且”的生活状态,只顾自己,只图眼前,“远”是指胸怀远大抱负,“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选择职业当把目光放长远点,应志存高远,问问自己心中的理想是什么。

(2)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

乙强调职业选择应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它是“诗”和“远方”的基础(前提)。但并不完全否定“诗和远方”,乙只不过更为强调“眼前的苟且”(当下)的重要性!“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以“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为前提的!

相对于甲的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等宏大的主题,乙更为强调“近”与“小”。从这一角度出发,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

(3)丙的人生提示是职业选择要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丙谈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铭言“认识你自己”。人只有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并把事情做得好。这里的“认识自己”与爱好、特长、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关。

“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尽管天空高远,但鱼不能“迷恋”,因为鱼只适合海洋;尽管海洋辽阔深蓝,但鸟不能“痴情”,因为鸟只属于天空,这句话用假设推论从另一角度进一步阐明了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在对自己的爱好、特长、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到位的认识基础上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相比前两位嘉宾大且远的建言,丙的建言更实际,更具针对性。

(二)材料要求:

1、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

一是甲乙丙三个人都有道理,二是谁更有道理。

特别注意“更”字:“更”是副词,有“更加”的意思,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结合本题来说,应该是甲乙丙三个人都有道理,但谁最有道理呢?这就要求考生写作时必须对甲乙丙三个人进行比较(对比),表明了必须用“比较(对比)的写法”作文,在比较(对比)中说明你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作出选择后,主要笔墨应该集中在更有道理的那个人上面,而不应把大量的笔墨放在否定论述上,否则,中心将难以突出,主题也就不够鲜明了!

考虑到本材料作文审题有一定难度,考生只要紧扣主体材料分析,并对三个嘉宾的建议作出选择,并充分阐明选择理由,亦算符合题意。

2、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

(1)所谓“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就是要求考生围绕材料中的核心事件,形成像样的、可以阐述的看法,体现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非核心事件可以涉及,但是不能“喧宾夺主”,叙述非核心事件只是为了更好地议论核心事件。就本材料而言,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是核心事件,考生不能撇开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而谈其他。

(2)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

“思考”的含义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判断”的前提是要先进行“权衡”与“选择”。要求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权衡”与“选择”,但“权衡”与“选择”却是“判断”的一个逻辑前提!“权衡”的含义是比较、衡量、考虑;“选择”的含义是挑选。写作任务就是要思考、权衡、选择,然后作出价值判断。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价值判断”中的“价值”这两个字:这不是一般的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什么是价值?一般来说,价值是一种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本材料而言,也就是作为主体的学生梁某和作为客体的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有关“人生价值(意义)”的问题,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关键是因为他不知道人生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换句话说,他不知道人为什么而活?更遑论人怎样生活?——这是人生价值观的范畴,考生不能脱离这个“价值”要求!

(3)选好角度。针对这一点,教育部考试中心(余闻)明确指出,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角度有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之分。因此考生写作时就事要抓住核心事件来确立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明白了这些要求,再按照这些要求来写就符合命题者命题意图。 就本材料而言,核心角度或者说重要角度是:面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三位嘉宾分别给出的人生提示——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丙的人生提示是“先弄清‘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二、评分细则

1、评分尽可能打开分差,体现差距,要敢于打高分,对于特别优秀作文可以考虑55分以上, 甚至可打至58分,59分。

2、能从背景材料切入,亦能只对三个嘉宾中的人生提示作出选择,但仅将它作为一个由头延伸出去,将文章写成话题作文,评40分以下;

3、只从三个嘉宾中的人生提示作出选择,但仅将它作为一个由头延伸出去,完全不扣主体材料,将文章写成话题作文,评35分以下;

4、没有完成任务,只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主题,如人要有远大理想等,评30分以下;

5、优秀卷要达到8%左右

6、错字一字一分,不封顶

7、没有题目扣2分(橘之郡)

例文点评:

认识自我,方可抵达远方

吴彬丽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的梁某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嘉宾甲认为梁某应该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的理想,嘉宾乙认为远方不切实际,应脚踏实地,嘉宾丙认为先要认识自己,才能做出选择。

【文章开头简洁地概括作文材料的内容,是准确的。说明作者较好地理解了材料内容,特别是准确的理解了甲、乙、丙三种观点,为阐述“哪一种更有道理”,为“价值判断”,做好了理据上的准备。语言简洁、准确、干净。】

梁某只能先认识自己,才能拨开迷惘的云雾。毫无疑问,拥有法律、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学 三项清华学历的他被称为学霸是当之无愧。可是,正是因为他拥有丰富的学历,在择业时选择太多,反而带来了困扰。“自知者明是最难得的知识”,梁某缺的恰恰是自我认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擅长什么?„„唯有理清这些基本的问题,梁某才能在择业方面有明

确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章的核心词“认识自己”再次出现,紧紧扣住,非常好。这段首句是分论点,用观点引起后面的原因分析是常见的方法,值得学习。丰富的学历、选择太多,“不知道做什么工作”,说明他不知学与用的关系,人生缺乏明晰的职业方向。说到底,还是没有清楚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爱好、特长、理想等等,没有清醒认识。】

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做好眼前而不苟且。在找对方向的前提下,脚踏实地才有意义。认识自我是一个贯穿人生的命题,正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此时,梁某仍需要去认识自己,深层地了解自身优势与不足,择善者而坚持,不善者而改之。唯有这样,才是对得过且过的顽强抵抗,才是脚踏实地的有力实践。试想想,在我们生活中那些在领悟上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的人,哪个不是积极反思自身,勇敢面对不足,大力改进发展的呢?

【这一段延续了上一段的结构思路。继续分析梁某的迷茫和困惑的原因,深化“认识自己”的内涵。前一段是丰富的学历、选择太多,带来困惑,开出的药方是理清基本问题。这一段是告诫梁某要脚踏实地、积极反思。这一段写的不如上一段。没有紧紧扣住领起观点句:“做好眼前而不苟且”,梁某的困惑是“不知道做什么工作”,解决这个困惑,眼前应该做好什么?认识自己什么?那么,“认识自我是一个贯穿人生的命题,正所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话虽然非常深刻(对“认识自己”的深刻理解。)但是放在这里是不适当的。一段只能有一个中心,一段只能有一个核心词语。“优势”与上一段的“擅长”似语义相同;“不足”“不善者”似转移话题,大概是被“反思”给带坏了。】

梁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抵达远方。远方并不是除了遥远,一无所有。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在于方向,足下的每一步在于每天的脚踏实地,只有这样梁某才能更好地挖掘自己在金融、法律或新闻方面的更多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你看,最强大脑选手王昱珩能够协助警方破案不就是认识到自己有超强观察力的前提下,不断发掘,进而为社会做贡献的强有力的例证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改造社会不是天方夜谭,它在于以认清自我为前提的跬步之中,厚积才得以薄发。

【前两段是照应题目的“认识自我”,这一段是呼应题目的“方可抵达远方”,思维十分缜密,周严。“抵达远方”是“认识自我”的目的、意义,必须讨论,形成完整的逻辑链。“远方”是什么?是远大理想,或说是人生的价值。作文要求里说了体现你的价值判断,什么价值?人生价值,即为什么而活?梁某的人生迷惘和困惑说到底是因为他不知道人生价值是什么?不解决这个根本问题,怎么来论怎样生活?这是实质、根本。我以为这一段应该讨论这个根本问题,而不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问题。分析本质是深刻的表现。】

反观社会,随着毕业大学生的增多,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如梁某般迷茫者并不是少数:有的眼高手低,空怀改造世界之大志,却无能屈能伸脚踏实地之大气;也有苟且一族,无聊度日,全然无人生追求,更别提诗和远方了。而这些,皆因认清自我的缺失。

【联系实际,分析现实,这是文章的拓展点,表现出作文的针对性、教育性、目的性。】 人是如此,社会不也是如此吗?鲁迅言:“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面对着宏大的社会主义目标,第一要务是认识和了解现实社会的各面,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处理好生活中的结症,才能让远方不再遥远。 【由个人到社会,进一步拓展,显示出宽广的视野。】

“认识你自己。”真正的梁某若要从根本上解决迷茫,创造个体的价值,就得主动去面对最

真实的自己。故嘉宾丙的意见更加合理。 【结尾总结,再次强调作者的观点。】

【吴老师的暖闻作文我拜读过。这里我还是要强调“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的问题。“更”是更加的意思,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更”表明作文要求必须用“比较写法”作文,在比较中说明你的理由。此题虽然没有提出“权衡”的要求,但是,“判断”是暗含着这个要求的。判断是分析裁定的意思,判断的前提是要进行权衡,在三种说法中选择一种说法,必然要权衡,没有权衡,没有凸显“更”,就是没有完成写作任务。你选择了丙的意见,说明你思考了,你没有权衡,说明你没有很好地体现你的思考过程。思考过程很重要,抓住三种说法的异同,才能抓住这道题的写作命脉。】

【在文章的开头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引用材料、提出论点,提出论点以后,就不管其他另外两则材料了,即没有在主体部分进行比较,这种做法是不符合题意的,也是没有达到“在多维度比较中说理论证”的要求。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对任务型作文理解的问题,也可能是作文思想还没有改变。】

例文点评:

追求诗和远方 唐丽曼

高晓松说过:“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应有诗和远方。”确实是啊,人生短暂,我们应追求诗和远方,活出自己的精彩。而对于甲、乙、丙三者的观点,我更加认同甲的看法。

材料中乙所说的:“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这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难道有眼前的苟且,就一定有诗和远方吗?诗和远方,是对梦想的追求,源自人内心对远方的憧憬和美好期望。况且,我并不认同“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这句话,我们在追求诗和远方的途中,必定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收获不一样的人生,在远方,等待我们的或是成功;丙的观点中,虽认清自我对于每个人都是必要的,但我不认为“作为鱼就不能迷恋天空”。人生活在这世上,有梦想有追求是好的,这能带给我们无限的动力。就在一个行业里的人,当他想从事另一个行业时,会迸发出无限的热情,助自己挖掘无穷的潜能。就如演员江一燕,她不仅在演艺圈里有所成就,还不断发现身上的兴趣和潜力,在农村做老师八年,还学习摄影并获奖。由此可见,“如果你是鱼,一样可以迷恋天空。”因此,我认为甲的说法更有道理。

白岩松说过:“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不应只有当下,还应有责任和远方。”确实如此,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那清名学子不应只看到“要找工作”,还应深入体察社会陋病、百姓疾苦,然后承担起知识分子的责任,追求能为人民奉献的诗和远方。白岩松说到并做到了,他在《焦点访谈》中以敏锐的思维和犀利的语言抨击时事,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促进国家的法制完善;柴静也做到了,她自费百多万,拍摄了纪录片《穹顶之下》,劝诫国家社会治理雾霾,她辞去工作,追求诗和远方;而那个中学女老师,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十字誓言,毅然决然地辞去工作,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

然而,反观现实,又有多少知识分子会反问自己能为社会做点什么呢?据新闻报道,每年都有大批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而民间也流传着“一毕业,就失业”的话,毕业生们焦头烂额地找工作,维持生计,根本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荣华享受,他们读大学获取知识不是为了为社会服务,而是当做自己获取优质生活的工具,这是很可悲的。当然,生活中也存在很多知识分子为社会做贡献,追求诗和远方的,就如航空事业中的“三钱”,他们学成归来,不是追求享乐,而是让自己的航空飞船梦实现,这是他们的远方。

生活不应只有眼前的苟且,还应有诗和远方。我更同意甲的说法,每个人都应追求心中的诗

和远方,活出精彩。

师硕点评:

由于以上所论的原因,这次2016届茂名二模难觅佳作。以上这篇考场作文的作者唐丽曼,曾考过级语文第一名,平时作文水平属中上,但这次,她的考场作文并不算好。由题目《追求诗和远方》可知,她选择甲嘉宾的人生提示更有道理。但这道题目的拟写,也暴露了她对“不只是眼前的苟且”的忽略,这就使得这篇作文的立意和论证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第一段是开篇点题,第二段是比较否定甲嘉宾、乙嘉宾的人生提示,都不错。第三段从知识分子的角度论为什么要追求诗和远方,但列举的白岩松例,看不到他如何追求“诗和远方”;顾少强例,则看不得她如何“为人民奉献”;柴静例,则在语言表达上有语序颠倒的缺点。第四段是很套路的反观现实,作者行文至此,思路已拙,唯有依套路而“苟且”(敷衍),于是出现的这道最后又重新列举知识分子为社会奉献的事例——这是思维的原地摆动。其实,这一段若能论析“追求诗和远方”并不能忽视“立足当下,脚踏实地”(眼前),反而要以它们为根基,便会深刻和开阔得多。最后一段回扣主题,中规中矩,如果能回点梁某找工作的内容会更好。就整篇而言,基本上脱离了“梁某对找工作的困惑”这一内容,这是另一个大缺点。

高考语文作文指导任务型作文的类型指导解读四意见建议型

高考语文作文指导任务型作文的类型指导解读一表态说理型

任务驱动型作文指导

任务驱动型作文指导22

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指导(教案)

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备考指导素材

语文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素材

任务驱动型作文解读

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指导及典型例文

高中作文指导任务驱动型作文指导[1]

高考语文作文指导:任务型语文作文的类型指导解读(三)权衡判断型
《高考语文作文指导:任务型语文作文的类型指导解读(三)权衡判断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