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伊索寓言

发布时间:2020-03-02 02:31: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伊索寓言》的神韵

很早以前,我至少看过几篇《伊索寓言》,但浅尝辄止,似乎觉得就那么回事,早就过目而忘了。最近在读意大利人维柯著、中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译的《新科学》,在文学方面主要涉及荷马史诗,也有几句话涉及伊索,所以就重读了一些书,并写下这篇读书笔记。

关于维柯,据介绍,他是十七至十八世纪人,从初读《新科学》来看,好多头衔都可以适合他,比如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法学家,宗教学者,神话学者,哲学家,美学家,等等,算是一个头等的大学者不为过。

关于伊索,众知他是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古希腊社会的一个奴隶,富有智慧,会讲寓言故事,其中含有哲理,直到现在,看了都会觉得又好玩又有益,能给人开窍。据研究,伊索寓言并非仅出一人之口,在伊索之前之后都有人讲述这样的寓言,当然,其中必以伊索最著名,所以人们把这类作品都归到他的名下。这些寓言,除了流传下来的,还有许多湮没了的。目前中国出的伊索寓言集里含有四百个左右的故事。我们会发现不同出版社出的文字不一样,好在内容大意还是差不多的。

中国古代也盛行讲寓言故事,《庄子》最为著名;寓言故事在《山海经》、《韩非子》这些著作中也有很多,有的寓言后来被概括成一个简洁易记的成语,显示了汉语言的魅力,解释开来就还原为一篇寓言故事,似乎给复述这个故事的人们提供了创造的空间,而不受拘泥,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等,是一笔丰富深厚的文学遗产。当我们谈《伊索寓言》时,就自然想到了众多的中国古代寓言及其成语,有着自己的民族特点和思想文化内涵。

从我粗略所见的国内两个版本中国人所作的《序言》看,学者就《伊索寓言》给我们的讲说,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从外部讲进去,即从古代世界史文化史等方面,观照《伊索寓言》的内容意义及其地位,比较深广,这实际上就是沿着维柯开辟的路往前走,另一个是从内部讲出来,主要从作品本身的内容来作考察,也结合古代世界史的情况来作适当说明,这较为靠近,总之都是有内有外、内外结合的,这样力求准确认识《伊索寓言》的内容含义。

研究和阐释有所不同,随着意识和方法的不同,对同一则寓言的阐释,就可能不同,人们会不断发现其中新的意义。比方说,正如学者指出的,伊索寓言里“狼来了”的故事,过去人们一般认为这是说明撒谎骗人、自食其果的教训,但如今人们却读出了人类某种处境和态度的一种可悲性,一方面是孩子的孤独无助,一方面是成人世界的 1

麻木无知,有一种“救救孩子”或“救救我”、“救救他”的主题。的确,我们也感到,这个意义早就是存在的,但过去人们一般没有强调它。奴隶伊索在创作这篇寓言时,他自己的意思到底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出这样的故事来的,故事讲出来之后,听众是如何理解的,要定于一论,大约永远不可能也不必要。

《伊索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至少我们可以对它作六种分析:社会的分析,人性的分析,艺术的分析,文化的分析,语文的分析,思想的分析。下面我就把随手翻阅的一些《伊索寓言》,放进这六个筐子里去。中国庄子的寓言“庖丁解牛”给我们描绘了一种条分缕析的极致境界,可望而不可及,但我们可以朝那个方向尽力而为。本文结合着初步阅读《伊索寓言》与《新科学》写成,肤浅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1,社会的分析

伊索寓言里,充满血淋淋的动物故事,说的是一种动物如何去吃另一种动物,或者一种动物如何被另一种动物吃掉,或者一种动物如何机智地暂时躲开了被另一动物吃掉。在这些故事里,主要的食肉动物有狮子,狼,害人的动物有毒蛇,还有些食肉动物本身也有被吃掉或遇害的危险,如狐狸、老鹰,主要的经常有被吃掉的危险的,有牛羊、驴、鸡、兔、鹿之类,此外活跃在寓言里的,还有黄鼠狼、老鼠、青蛙,以至苍蝇蚊子等等。

伊索寓言在我们面前展开的一大幅生动图画,呈现着“丛林法则”之下的弱肉强食的景象。但是,讲寓言并不等于讲动物世界,寓言里的这些动物故事,都是为了人的社会而讲述的,都是面对人的社会的有感而发,是借着动物世界来说人的世界,是对人的世界的刻划,讲出来是为了批判、讽刺或者教育与安慰人的世界的。

狼与羊的故事很多,其中有一个故事说,狼看见有只山羊在悬崖峭壁上吃着稀疏的草,那悬崖峭壁狼上不去,就对山羊说,你在那里有生命危险啊,下面的草又多又嫩,你还不如到这下面来。聪明的山羊说,你根本不是关心我,你是想吃掉我呢。

这个动物故事所要说的真理,现在看来很简单,是说狼会吃羊,狼对于羊决不会是仁慈的。这个真理对于当时伊索所处的社会,是一种比喻和揭露,就是指出社会分为了两种人,一种就像是狼,一种就像是羊。

维柯在《新科学》第200节写道:“一切野蛮民族的历史都从寓言故事开始”。也就是说,人类野蛮时代的古代史,是被表现在寓言里的。那么诸如狼与山羊这样的寓言故事,所反映的历史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野蛮情况呢?维柯在《新科学》第425节提到《狮子的份儿》这篇伊索寓言,说的是狮子和野驴一起出去打猎,他们成功了,

到了分享时,狮子把猎物分成三份,说,我是王,第一份归我,第二份也该归我,因为我是你的同伴,至于第三份,你最好也归我,并且请你让得远远的,要不然你会后悔的。维柯分析说,这个故事说的其实是:“平民本来就叫做英雄们的伙计或家奴,要分享战争的劳苦和风险,却分享不到掳掠品和胜利品。”这个故事就是这种社会现实的生动反映。所以维柯赞成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这种美学观点(《新科学》第

216、217节)。

维柯在《新科学》第582节说,家人们的生命都在他们的主人手里,他们所得的一切财富也是如此,这些主人对自己的子孙的人身和财产也有这样的生杀予夺之权,更不要说是奴隶们了。维柯赞成埃及人的这种说法,他们认为,他们的古代经历了神、英雄和人的三种时代,与此相应的是三种语言,第一种是象形文字的宗教的或神圣的语言,第二种是象征的符号的或英雄们的徽纹的语言,第三种是可以书写以便传送的语言。荷马史诗里的英雄,就是英雄时代的社会主人。维柯指出,他们的品质是野蛮的。他举出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里最伟大的希腊英雄阿喀琉斯来分析,第一,他不讲公道和正义,当对方(特洛伊的赫克托)提出在战争中战胜者应当掩埋战败者时,他竟然说,“人们在什么时候和狮子订过合同?狼和羊在什么时候有过同样的想法?如果是我杀死你,我就要把你剥光,绑在我的战车后面绕着特洛伊城环行三次,把你的尸体扔给我的猎狗吃。”后来他果然做到了拖着赫克托的尸体绕城三次,要不是赫克托的父亲前来赎回儿子的尸体,那后半句话也一定会实行的。第二,他不讲对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他出于私人怨恨(主将阿加门农夺去了他的女俘布里赛斯),就率自己的军团退出战斗,眼看自己这一方因他退出战斗遭到惨败还觉得高兴,甚至希望所有希腊人同特洛伊人同归于尽,只让他和他的好朋友帕特洛克罗斯活着。整部《伊利亚特》写的就是阿喀琉斯的这一愤怒,并且是从这一点落笔的。而荷马拿他作为英雄来歌颂,说他是纯洁无瑕的。这只能说明,所谓英雄,就是专横到不能容忍一只苍蝇飞过他的鼻尖,为了个人这样拘泥细节,斤斤计较。维柯指出,这正是后来决斗风气的全部道德基础,传奇作家们所歌颂而流浪骑士们所信奉的那种骄狂的法律和所谓崇高的义务以及报仇血恨的快慰感的精神来源。在这样的所谓英雄的统治下,平民或者说是奴隶们所过的日子可想而知,伊索寓言里总是处在随时会被吃掉的地位上那些可怜的动物,就是他们最为真实的象征。维柯在《新科学》第584节说,英雄们把自己联合起来抵御反抗他们的平民,于是国王就产生了,国家就建立起来了,元老院也应运而生。维柯在《新科学》第

425、499节认为,伊索所在的就是这个英雄时代,仍处在一种诗性的年代,只

会用具体事例教导人,也就是寓言方式,而不会用归纳法、辩证法、三段论法这些抽象的方式教导人。

2,人性的分析

维柯说,“人类本性有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人的社会性。”(从《新科学》第2节看,维柯这句话与我们今天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他是从西方神学观点来说人的社会性的,认为人类由于原始罪孽而从完整的正义堕落下来,变成自私的,做不正义的事,宁愿像野兽一样孤独地生活,但社会性才是人的本性,人是必须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社会性就是正义、人道、理性。)关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比如英雄及其统治下的平民,具有如何完全不同的人性,以至于英雄们像狮子和狼一样野蛮,平民们像牛羊一样可怜,这已经在上面“社会的分析”中粗略涉及。但人性的丰富性,看来并不仅仅在于由具体社会性所决定的那些内容,还有着另外的一些似乎不以社会性为转移的与生俱来的广泛内容。

维柯说,随着岁月推移和人类心智的进展,平民们终于对英雄体制发生了怀疑,认识到自己与英雄具有平等的人性(《新科学》第1101节。同样,这里所谓平等的人性,与我们一般理解的人的生性的相似或一致有所不同,它是指“理性的人性是平等的”,即在理性面前人人平等,这理性就是:人从来都生活在人的社会之中,所以人的本性是或应当是公正的平等的,所谓人“生性平等”,要这样去理解)。

我们从伊索寓言看,问题很简单,人性的一致或平等,首先是人性表现的广泛内容本身让人们认识到的。在伊索的故事里,到处充满了对人性的认识和表现,而强大动物与弱小动物之间心灵的沟通,也就建筑在某种共同的心性的基础上,狼能知道羊有时是会上当受骗的,而羊能知道狼是会骗它的,这就是一种心性的沟通,彼此是能够知道的,在英雄与平民之间也是这样,尽管英雄把平民视同牲畜或野兽并且可以随意处死,但平民毕竟仍然是人。

《朱庇特和猴子》的故事说,朱庇特大神向所有动物宣布,他要看看谁的后代最美丽,并且给予奖赏。猴子也抱着她的小宝宝来了,众神看到丑陋的塌鼻子的小猴很是发笑,但母猴说,朱庇特会奖赏他喜欢的所有孩子,而我始终认为我的孩子是最美丽的。这个故事所反映的就是一种普遍的人性,我们也有句俗语说,“黄鼠狼养个喷喷香”,这就形容出了某种普遍的人性特点,可以说与伊索寓言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驴子和哈巴狗》的故事说,有人养了一头驴一只哈巴狗,驴子看到哈巴狗得到主人宠爱,还能跳到主人腿子上得到主人的抚摸,而它自己虽然能饱饱地吃到燕麦和干草,却要干很多辛苦的工作,地位

较低,希望也能像哈巴狗一样得到主人宠爱。有一天,它看到主人回来了,就挣脱缰绳,跑进屋里,模仿哈巴狗嬉闹的样子,乱蹦乱跳,并且还想跳到主人身上去得到抚爱,把屋里许多东西都碰翻打坏了,仆人们看到这样的情况早就吓坏,于是用棍子狠狠打它,把它赶回它的驴圈,扣上缰绳,少不了把它狠狠骂一通。驴子这时才明白它完全是自作自受,它本来就是驴子,而不是哈巴狗。这个故事反映较复杂的人性表现,其中有嫉妒心、争宠心这些卑微的心理,反映着等级制下人性的扭曲。这样的故事虽然几千年前就诞生了,但今天在我们身边仍然随时能看到它的存在,应当说,它是人性的一种耻辱性的存在,人类要完全告别这种可耻现象,可能还有待相当长的时日。驴子如果真正吸取了教训,从此以后不再那样犯贱,它就能够自主、并且正确地自为,它也就高贵了一些。

《熊与狐狸》这个故事,讲的是狗熊在狐狸面前吹嘘自己有同情心,因为它看到死人从来不去吃。其实,狗熊的特性就是不碰死人,狐狸对此看得很清楚,就对狗熊说,我的朋友,如果你饿了的时候,能够只吃死人,而不要去吃活人,那就真有同情心了。心明眼亮的狐狸揭穿了狗熊的虚伪。这个故事借狗熊打骂人类。虚伪这种人性,大约与其说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不如说它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出来的。就熊吃人这一点来说,熊是强者,这个故事揭露和讥讽的,是强者的虚伪。让我们可以想见,在当时统治着社会的英雄中,有人戴起了虚伪这个面具,来忽悠平民。人性出现这种虚伪,正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

《驴和狗》的故事说,驴子与狗同行,捡到一封信,驴子就大声读给狗听,里面说的正好是关于驴子的食物品种,比如青草、大麦、干草之类,狗听着不耐烦,说,朋友,你跳过几页看看有没有关于肉啊骨头啊这些内容,驴子把信从头到尾看下来,说没有提到肉和骨头这些话,狗说,这种没有用处的废纸,就扔了它吧。这个故事所揭示的人性是:人一般只关心与自己相关的事。但寓言对此是讥讽的,人如果只关心自己的事,水平就不比这条狗高明多少。

大约正是出于对人性的观察,伊索讲了《普罗米修斯和人类》这个故事,说,奉朱庇特大神之命,普罗米修斯着手创造人类和其它动物,朱庇特看到毫无理性的野兽多于唯一有理性的人类,为了平衡,就叫普罗米修斯把一部份动物变成人类,普罗米修斯只好遵命行事,于是带来一个很不好的结果,从此以后,有些人类虽然有人类的外形,其内在本性却是野兽的。这个辛辣故事也许是出于对当时野蛮成性的英雄的讥讽,但我们看到,它也成了对人类的一切兽性发作、违背理性的行为的讥讽。

当我们这样分析了人性的相似或一致之后,再回头理解维柯所说的“人具有平等的人性”,即人在理性面前的平等,平等应当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人的本性,所谓社会正义的天然的根据就在此。维柯解说的这层“平等”的意思,其积极意义是显然的,比一般所说的“大家都是人”,要进了一层,能引导人向着真正人的方面而不是兽的方面发展。但当然,首先要明白“大家都是人”,伊索寓言通过动物故事所讲的,首先就是这一条,让狮子一样的社会强者有所愧,让牛羊一样的社会弱者有所悟,为接下来考虑“平等”这个理性问题打下基础。所以,伊索其实就是他的时代的一位思想启蒙者。

政治部翁永忠

2012-12-06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伊索寓言中的 伊索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