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与酒同步

发布时间:2020-03-02 13:09: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与 酒 同 步

关于酒

酒,用粮食或水果发酵而成的一种饮料。谁是酿酒的发明者有着多个版本。传说最早酿酒的是远古时代人类始祖伏羲氏,也有传说杜康是酿酒的发明者。有记载的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卜辞有“鬯(chang)其酒”之句,“鬯”是商代用黑黍酿造的好酒。究竟谁是酿酒的发明者似乎并不重要,关键在于,酒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临淄战国墓出土的各种盛酒器、饮酒器也足可以证明酒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沧海桑田,不变的是悠悠酒韵。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文化是和谐文化的最高境界。

对酒的褒贬,历来众口不一。有人说酒是圣物。酒的醇香沁人心脾,不喝酒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的。威猛的烈酒最容易使人陶醉;入口绵软,回味悠长的酒同样不失为美酒。如此说来,人们把好的诗文比作美酒并不无道理。饮酒是高尚的社交活动,节日庆典,亲朋相聚,有助于加深感情,增进友谊。举着酒杯,最能够把祝福祝愿抒发尽兴。临战之前,激励将士,凯旋归来,设宴庆功,同样需要酒。按医家言,适度饮酒有益于健康。酒创造历史与浪漫,历代文人墨客、贤达志士对酒的吟颂简直数不胜数,李白“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贾至“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

路漫漫”,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还有,假如把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中有关酒的章节统统去掉,那将少了许多精彩,根本不可能成为四大名著。

再试想,社会发展到今天,请客送礼,商贸洽谈,婚丧嫁娶,宴会宾朋,假如没有酒,又会何等清冷!

对酒的褒扬肯定,很难一一说明,倒是外国友人总结的《酒有十德》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便于接受:“百药之首,延年益寿,旅途作伴,御寒代衣,馈赠佳品,解忧消愁,结交贵人,解除疲劳,万人同乐,独居之友”。细想,也确是那么回事。

也有人视酒为万恶之源。“酒色财气”,把酒列为人生“四戒”之首。有史以来沉溺于酒色,因酒致祸杀人的无道昏君不在少数;酗酒闹事,酿成人间悲剧,遗恨终生者更是不胜枚举;酒后无德,丑态百出,“说错话,进错门,上错床”的也同样有例在先。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已经为民众的酗酒问题而深感困扰。以慢性病来说,高血压、糖尿病与酗酒引发的身心疾病,成为最主要的三项求诊原因。就我们国家来说,大吃大喝,挥霍浪费,已成为无法根治的沉疴痼疾和党政干部腐败落马的诱因。酒色之徒,此其谓也。

在红太阳升起的韶山冲,有毛氏家戒《酗酒》一章:“世上是非,多起于酒。加以贪杯,愈丧所守。乱语胡言,得罪亲友。甚至醉时,胆大如斗。酗酒放风,裂肤碎首。醒后问之,十忘八

九。何如节饮,免致献丑。”这种规劝比较中肯、更富有人情味,且道出了酒的罪过,不象有人说酒:“酒啊,看起来象水,喝到嘴里辣嘴,喝到肚里闹鬼,走起路来绊腿,半夜起来找水,早上醒来后悔。”这无疑是亲身体验,却过于轻描淡写。

说酒论酒,古已有之。但酒的功过是非至今难以定论。愚以为主要在于正确的饮酒态度。孔子无愧万世师表,“中庸之道合理”。孔子对酒的态度令人信服:“为酒无量,不及乱。”喝酒多少不要紧,以不喝醉为标准,不要酒后失态。“不为酒困”,饮酒同乐,要适可而止,不要在酒上纠缠不休。不仅这些,《论语》中还定了更细的规矩,“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一乡人共同聚会饮酒,老人先出来,其他人才出来。这样的规矩,也只有在不喝醉的情况下才能恪守而不逾规。

适量饮酒本来是件轻松愉快的事,不一定非要表现“但知人间有酒,不知酒能醉人”的豪气和一醉方休的精神。白居易有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天气,独自一人也好,三两挚友也罢,小酌几杯是何等惬意!相比之下,“一日三餐酒当水,三拳两胜定输赢”反倒没了意思。

酒的初级阶段

对于我来说,以酒为题,大发议论,多为纸上谈兵。因为对酒的理解和接触,不深不透,只能算作皮毛。记忆中,祖父辈勤

劳节俭,终年为生活所累,攒钱也是为臵田地、开油坊,从不在家中设场喝酒。听别人说,有人婚丧嫁娶,爷爷、父亲同样滴酒不沾。那时村上似乎也很少有人喝酒,只有村东头一个姓宋的老汉除外,这人是个终身未娶的光棍汉,妹妹、妹夫在外工作,时常接济他一些零花钱,一旦有了钱,便好喝两盅,只是一喝就醉,醉了便骂街,说些不三不

四、很不上讲的话,我们一群小孩子躲在一旁偷听偷看,起初感到好玩,稍稍懂事便觉得可怜。

我第一次喝酒是为了治病。八九岁上患上胃病,且比较严重,三日两头犯。一旦犯了胃病,疼起来碰头打滚,毫无办法。为了止疼,村上有人出偏方,让我“白酒冲枪药”,就是找来子弹,把弹头拧下来,倒出里面的火药,那是些略带蓝色黑乎乎的方块状小东西,用手托了倒进嘴里,赶忙用一杯酒冲下去。除了酒的辣味,再无别的邪味。治疗效果很一般,除了该怎么疼还怎么疼,还感觉晕乎乎的,我知道这是酒的作用。

再次与酒接触,是哥哥结婚的时候。嫂子的两个弟弟送亲人出嫁来到我家,因为年龄差不多,便让我来陪这两位小客人。我既不会喝酒,更不会劝酒,甚至连话怎么说都不知道,坐在一旁发呆。本家大爷见状很不满意的说:“看这孩子,怎么能这样陪客人……”我硬着头皮强喝了半杯,可眼泪马上就跟着下来了,再不管客人喝与不喝。那年我不满十三岁,喝的是散装白酒。

步入青年之后仍然无喝酒的经济条件。那时,我们兄弟姐妹多,能挣工分的劳力少,母亲有病,长年求医问药,日子过得很

紧巴,吃穿都成问题,不可能有闲钱喝酒。高中时候,心境用一个“愁”字足可以概括:愁母亲生病,愁一家人吃穿,愁无钱来交学费、书本费……哪象今天的中学生,抽烟、喝酒、进网吧,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毫不心疼。

1971年我成了本村小学的民办教师,除了拿同等劳力的工分,另外每月还有三五块钱的补助。不知是教学精力过于集中,腾不出时间,还是收入微薄、手头拮据的缘故,反正极少凑堆喝酒。记得一次晚饭后我们一块教学的几位年轻教师来到村代销点,谈笑间打起了赌。一位本家兄弟将了我一军:“你若一气喝了这瓶红果酒,钱由我出上!”红果酒产自淄川,每瓶七角八分,酒精度好象是18度,心想区区一瓶红酒,喝下去料也无妨,激将之下,我决心一赌。随手接过别人递上的白碗,开瓶倒上,仰起脖子咕咚咕咚喝了下去。起初还凉丝丝,甜滋滋的,一会儿便感到不对劲儿,刚跑回家便全吐了上来,苦不堪言,最后吐得连腰都直不起来。现在回想,实在说不出算的什么帐。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喝酒,也是第一次醉酒。从那时起我就认定自己不是盛酒的家伙。

再后来我被调到林家联中教学,这期间接触到了几个喜欢喝酒的。一个是校长,经常与联合办学的几个村打交道,喝酒是必不可少的。另一个是校办工厂的邢师傅,会白铁手艺,钱来得还算容易,隔三差五在家设场喝几杯,有时邀我一块参加。还有一个是学校食堂做饭的郝师傅,常喝,但酒量很稀松,喝了酒话很

多,且说的都是很上口的大实话,比如“墙上画狗不咬人,蒜臼子和面当不了盆”、“黄连苦,黄连苦,人穷更比黄连苦”、“天上星多月亮少,借钱欢喜还钱恼”……开始,老师们都以为是喝多了顺嘴说出来的酒话,后来才悟出,很大程度上是“话里有话”、“借酒说事”。象“借钱欢喜还钱恼”,分明是讨要老师们所欠的伙食费了。

1978年秋,民办教师转正后我被调到临淄四中,教高中语文,任班主任,送毕业班。当时就有学生家长请校长喝酒,有时候在家里,有时候带上酒菜来学校。校长高了兴,也让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参加。因此便多了些喝酒的机会,但通常是白天上课,晚上有自习,还要备课、批改作业,从不敢多喝酒。仅有一次恶作剧式的喝酒例外:那是春节后开学不几天的一个晚上,学生上了自习课,我跟同办公室的董老师出来抬水。抬上水路过宿舍时,我说:“从家里带来了一瓶白酒,还有炸肉之类的东西,进去坐一坐吧!”进了宿舍,我拿出炸肉,打开一块一毛钱一瓶的“益都串香”,平均倒在了两个玻璃杯里,没用几分钟便干了出来。接着抬着水桶回了办公室。酒是偷着喝了,脸却不由自主地红起来,只好提前回了宿舍。还好,这次没有吐酒。

酒的兴盛时期

我真正学会喝酒是离开学校,进了机关。

1986年8月我被调往区委宣传部。先是在办公室,很快又

去了新闻科,负责通讯报道工作,经常陪上级新闻单位的记者采访。开始我不喝酒,也很少说话。领导见状,便不再让我作陪,发出的稿件,也就不再有我的名字。时间一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失落感。我明显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必须学会喝酒。结果一试,也就那么回事,除了红脸之外,并无多大不适。我胆子逐渐大了起来,先是几小杯,后来二三两,直到动动七八两。有次去孙娄镇参加一项活动,情急之下竟然喝了一斤多,然后骑着自行车,平平稳稳地回了20里以外的农村老家。从此以后,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后来干了新闻科长,再后来又干了分管新闻的副部长,酒量与日俱增。在陪客人喝酒的过程中还学习和创新了一些劝酒的技巧和辞令。有时喝起酒来近似撒野,三两三的酒杯,一口一杯,并且直接倒进了腔子里,往往使客人目瞪口呆,称之为绝技。客人喝不下便伸长脖子,瞪着牛眼说:“不喝给我倒了眼里!”活脱脱一副无赖嘴脸,平素的斯文气荡然无存。当然,这种情形在陪上级领导的时候是不会发生的。

1994年5月,组织安排我到区政府办公室任副主任、主任科员,主要分管文字工作。意味着要跟区长们朝夕相处,这使我感到莫名的恐慌。我决心在酒的问题上“改邪归正”,重塑个人形象。好心的朋友们也一再劝告:“与政府领导打交道多了,可不能整天喝得脸红红的。”起初也确实小心谨慎,后来发现这不过是一厢情愿。政府办公室接待更多,跟领导出席作陪,见平时不喝酒的领导有时也不得不喝,并且十分投入,作为服务于领导

的办公室主任们,在酒桌上“献身”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区政府办公室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写作之前,分管文字的主任总要带着综合信息科的同志们去外地考察一番。我曾带同志们先后去过胶东沿海和江苏连云港等地。去外地一般都是当地的政府办公室负责接待,交谈之后,无一例外的是酒桌上相见。“天下办公室是一家”是最好的措辞,坐到一起是客人也是主人,直到喝得东倒西歪,两败俱伤。各地接待都有自己的特色,那水平,那档次,不只干教师十

五、六年没见过,在区委宣传部工作八年也并不多见。

1989年2月调任区文化旅游局局长、党委书记后,作为部门一把手开始独当一面。群众文化、文化市场、文物保护和旅游这几块业务,注定了要跟社会上各色人等打交道。只要上边来人,部门主要负责人就得出面,有时还要拖上区主要领导或者分管领导。就象有人戏说的“上边来只兔子也要当狗接待”那样。接待成功与否的焦点在于酒桌上的气氛,而气氛如何则全在于喝酒的多少。

原先的文化旅游局在各部门、个单位中属于弱势群体,动辄就要求人。请客招待、表示意思是平常不过的事。由着个人的脾气性格,“不为五斗米折腰”,将会一事无成。坐下来,除了违心的说些感谢的话,发泄的主要方式就是劝人喝酒,你喝,我喝,咱都喝,灌倒一个是一个。请不要误会,朋友来了绝对以诚相待,“舍命陪君子”。常用语是“你随便,我干了”,力求以情动人。

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事,我和局里的同志曾经去北京请过客。见客人说话实在、喝酒痛快,全然没有居高临下的架势,这种场合一般会超水平发挥,即使醉了,心里也感到高兴。

基层部门接待外国友人的机会不多,不过几次接待日本客人却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次是2004年12月,中井一夫、梅原章一等四位日本学者来临淄进行考古研究。当时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正在播放电视连续剧《记忆的证明》,内容是描述日寇残害中国劳工的事,看后令人心理极度压抑。这个时候跟日本人坐在一起喝酒,很有些泄愤的意思,全然不顾区领导们同意与否,一连几大杯,直到喝得这几个上了年纪的日本学者晃晃悠悠,说不出话来。实际上,来人既不是剧中的“岗田”,也不是心狠手辣的“山花”。事后细想,这种偏激的做法,确实欠妥。

还有一次是2007年春节前,齐都临淄汉代铸造业国际研讨会召开,有十多名日本学者参加。在欢迎宴会上,同清水康

二、川村佳男等坐在同一个桌上。白酒、红酒、啤酒一齐来,语言不通便打手势,在友好的气氛中喝酒不少。那个叫做清水康二的学者第二天参观的时候没有露面,据说醉了整整一天。当时只是觉得好玩。

2007年3月我已从区文化局提前离岗。从不喝酒到喝酒,从少喝酒到近似酗酒,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喝酒告一段落,所庆幸的是身体尚无大碍。在这期间,我目睹了喝酒档次越来越高,喝酒的人越来越多。细加分析,从另一个侧面看,这何尝不是社

会的一种发展与进步?众所周知,吃喝消费需要有钱,假若社会不发展,生活都困难,那还谈什么喝酒,恐怕只有喝西北风的份。 说酒、论酒、喝酒,酒的功过是非仍旧搞不清楚。依我看,还是留与后人评说吧!

10

牛奶与酒

春节与酒

父亲与酒

作家与酒

李清照与酒

李白与酒

酒与诗歌

饮酒与酒驾

历代诗人与酒

浅谈李白与酒

与酒同步
《与酒同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酒与文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