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辩论技巧

发布时间:2020-03-02 17:36: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辩论技巧———网络摘要

两年前代表班级和系里参加辩论赛,后来打破系的建制,组建院队,再然后代表学院参加院级比赛,至今想来,那场场激情四射的比赛仍然历历在目,如在昨天。

经常有学弟学妹询问我们如何掌握辩论技巧,如何让问题更有杀伤力,如何让语言更加犀利,如何让对手无言以对„„凡此种种。我们几位朋友交谈时,或者同其他高校辩手在网上交流切磋时,都不约而同的承认一点: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便是——正确的

破题。

为什么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肯定破题的巨大作用呢?其实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个过程恰如其分,那就是“破而后立”。准确的破题如同稳若磐石的基础,有了准确的破题,辩论的大厦也就扎稳了根基。如何进行有力的攻辩?如何更好的寻找对手的突破口?如何掌握比赛中的主动权?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指向了同一个事物:破题。因此,将破题列为辩论技巧之首,应属当之无愧。

不同题型有不同的方法破解。我将破题大致分成了三类:比较突出型、判定选择型、内涵升华型。下面我将对三大类题型举出典性例题一一进行分析。

比较突出型 典型例题:

口才与文才哪个更重要

诚信(能力)重于能力(诚信)

竞争与合作哪个更能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文明建设是重在自律还是他律

破题分析:以上四题,是在很多辩论赛上都可以看到的辩题,亦或某些题目的母题。比较突出型的最大特点在于每道题目均含有比较词,如:重在、更、比**重要、强于等。对待这类题型,较多的辩手习惯于偏重一方而否定另一方,过多地强调本方立场,而忽视的辩论中的比较词。但是不巧的是,从辩题的整体上看,两个事物的比较才是出题人的意愿。也因此,常被人忽视的比较词,却往往成为辩手最应该付之以大量精力的地方。辩题中的两个事物,往往已形成相互制约的态势,你离不了我我也离不了你,这使得辩手在破题时容易陷入鸡生蛋与蛋生鸡的死循环。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够及早地跳出死循环,无疑会占据较大的优势。跳出死循环的最好方法,则是通过深入理解辩题,制定客观、合理、清晰的比较方法,这样整场比赛中,自己所讲的理论全都可以找到客观的依据,即使陷入死循环也会比较容易跳出来。

判定选择型 典型例题:

是否以成败论英雄

婚姻是否是爱情的坟墓

社会是需要通才还是专才

单身越来越多是社会进步还是退步

破题分析:判定选择顾名思义,先判定后选择。此类辩题与我们上小学时做过的一些数学题有较大的相似性:1是不是整数?只要我们把“1”与“整数”的特点弄清楚,作出这个判断并不困难。相同地,在破题时,辩手要做的事情,就是彻底弄清楚辩题中词语的含义--如“婚姻”与“爱情的坟墓”,并总结出其所有的特点。总结完之后,将两者的特点加以对照, 1 这样的工作就如同判断1是不是整数一样简单了。只是事物的特点总结,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辩手的思维再严谨,也难免有疏漏,这时就需要听取不同人的意见来弥补了。这样求同存异,综合各方意见,将思绪内容相连贯,破题就算完成了。

内涵升华型 典型例题:

酒香不怕巷子深

酒香也怕巷子深

好马不吃回头草

好马也吃回头草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成大事者也拘小节

中庸之道不该提倡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破题分析:内涵升华型,乍一看跟前面两类辩题很像,但实际上,前面两种类型辩题中都是指实际的事物,而这类辩题则明显含有隐喻。在解题思路上,前面的辩题明显要强调辩题中的某个事物,有某个部分有一定的偏向性;而这类辩题要求把辩题作为一个整体,对辩题中的各个部分没有偏向。这类题破题方法稍有特殊,它的破题关键是辩手对于其隐含意义的解释与把握,从而在辩论时达到以我为主的目的。只要对手对隐喻的理解与我方相比,难以让人接受,那么对方所准备的辩论内容将会有极大一部分被废掉,本方对于隐含意义的解释与把握就成功了。解释一旦成功,接下来就可以把辩题中的隐喻部分提炼出来,将其赋予现实的含义,辩手对于辩题的理解随之变得深刻而具体。

前面讲的是一些基本类型辩题的破题思维,但实际上破题的思维远不止这些,辩手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更为优秀的破题方法。在实际的破题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少的破题小窍门,可以供辩手参考使用。下面总结出来了一些常用的窍门,或许在以后的破题过程中,可以用得上。

第一个方面,实战中,一拿到题目,不管是比较突出的,判定选择的,还是内涵升华的,有一个把戏屡试不爽的,那就是文字解构,也就是把题目拆来拆去,再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道道。比如:

1.以成败论英雄:英雄,什么是英雄?时势造英雄——也造出了狗熊;英雄经常和美女在一起,美女爱英雄,——可以做点文章;成败,功利的评价,还是社会客观的发展体现,产生的影响大小?历史上的经典论述;是,或否,价值上的,事实上的,能否互相转化——大有文章可做。

2.婚姻是否是爱情的坟墓:什么是婚姻?事实上是什么,价值上又是什么?怎么来的?最终的作用和目的是啥?——爱情:说不清的,那就不要细说,打比喻好了。坟墓,在习惯中是不吉利的,能不能将它进行演化,脱离传统的概念束缚,成为一种象征意义?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也应该明白了,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头脑风暴”。我们在分析题目的时候,恰恰是这样一个过程:先有零散的信息出发,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找到主线。

第二个方面,我们一定要摆脱自身的认识影响,暂时放下一些固有和固守的理念。我们头脑中的理念,往往带有极强的个人主观色彩,没有什么切实的客观依据。当我们带着这样的主观性去看待辩题时,就很难再根据客观情况,去分析自己可能占有的立场,导致思维局限在某个范围之内,无法再深入拓展。这一点,只要是接触过辩题的就会有感受,因此不多说了。

第三个方面是宏观把握辩题,而且是快速地宏观把握辩题。辩题往往综合了许多学科,有时候连专家都找不着北的。我们要在短时间内把握住主线,就必须讲究章法,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说法,就是这样具体操作的:先查问题的起源,也就是怎么来的?然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那些阶段,产生过哪些重大的事件和思想;现如今它的情况怎样,还有哪些热点问题。比如:单身越来越多是社会进步还是退步。这个话题的产生,应该是在近现代史这个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进而越来越明显,还出现了“单身贵族”,唱出了“单身 2 情歌”等等时髦的调子,有明星效应,也有生活压力;其背景当然是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这个矛盾到底怎么表述?双方要仔细斟酌,彻底弄清楚它的来历、发展历程、现状、未来展望等,才好进一步演化己方观点。

第四个方面,也是难度比较高的破题方面:实题虚打,虚题实打。之所以难度高是在于出奇制胜,而且处理不好还会给自己造成巨大风险。就拿1999年的决赛“美是主观还是客观”,当时西交的一辩樊登就玩了一个小花招,反复问对方“蒙特这个东西美不美”,接着说就是因为这个东东是他自己编出来的,对方感受不到,所以不知道它美还是不美。看起来似乎这个战术很不错,但是,风险巨大!当时马来亚的辩手没有反应过来,如果他们直接回击,“因为对方说的不是客观实在,所以我们不知道美还是不美啊。否则的话,只要它有美,那金子总会发光的”。

第五个方面,切记比较型辩题不要使用有无分析法。因为比较型辩题是两者都存在的情况之下进行比较,因此在场上说什么“如果没有会怎样”没有意义。比如,当代社会,竞争与合作谁更重要。当时正方持竞争观点,问了反方一个问题:现在考试这么多,请问在考场上,是竞争更重要?还是合作更重要呢?——这的确是一个很犀利的问题,当时反方回避了。实际上根本不用回避:对方请注意,在考试的情况下,根本不允许合作,在和根本不存在合作的情况下,对方居然比较出了竞争更重要?这是不是有一点空穴来风,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啊?——如果对方接着问,考场上工作人员和考生一起参与,这难道不是合作吗?——反方可以继续反击:什么是合作?合作是彼此之间有实质性的的交流?如果考场工作人员和考生之间有实质性的交流那成什么了啊?倘若对方认为这种静态的并存也是合作的话,那好,我们今天和大洋彼岸的斑马在合作,万事万物都在合作,合作无处不在,合作铺天盖地,恰恰证明我方观点,合作大于竞争嘛!

辩题中含有客观实在和寓意隐含,演化无穷,因人而异,可以说是窥探大千世界任意一个毛孔。很久以前,“艰难的破题和破题的艰难”一文想必很多人都看过,其中唱尽甘苦,但却是事后的言论,更多是感慨,比较抽象玄乎,不够具体。虽是老生常谈,但也是不可偏废的基本功,而且如今的辩题越来越联系实际,破题这一起步之功必须要扎实。

上面讲了很多关于破题方面的东西,不过我们要明白,辩论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它最精彩的部分就在于发现前人所没有发现的东西。所以在学习破题的过程中,不要盲目遵从前人的经验,如果发现了前人经验中的不足之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其优劣。如果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破题思维,那么你就可以相信自己是一个极为优秀的破题者了。

开篇立论(又称“开篇陈词”)这一环节的作用,重在于解释辩题,扬明主题,确定观点,同时也是为后面的攻辩提供理论和拓展的依据。很多人以为一辩是最轻松的,看上去也是的。但是,至今为止,22年的大专辩论赛,出来的经典一辩也就三个:93的姜丰,99的樊登,01的蒋舸。立论好,半赛成。一辩如果很棒,把舵把得很出色,那么全队都会打得较轻松。

93复旦创造出来的是起承转合四步骤,这也主要和当时的清一色陈词赛制有关联。而后西交的“铁立论、美意象、快思维”,将立论提升到本质的攻防一体。再后来的武大,以其“儒辩”之分,把三段式立论发挥到极致。可见立论也是各有千秋,因队因人而呈现不同的个性。撇开这些华彩的个性暂且不谈,那么立论的基本原则可以浓缩为以下几四个部分进行剖析。

第一部分--理论溯源,任何一道辩题中都会涉及到概念的解释,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理论的引导或者是佐证,充分发挥理论作用于实践的作用,将理论同辩题相结合,起到抛砖引 3 玉和正本清源的作用。但是要明确的是,理论涵盖的不仅仅是大家公认的定理定律,政治家、文学家、民主人士的名言警句也属于这个范畴。可以利用的理论是相当宽泛的,不要因为一些思维定式而束缚自己的思考角度,羁绊自己的思考深度。例如:理论(实践)重于实践(理论);两方立场不同,就可以引用两种不同的解释。 理论方可以引用“理论源于实践,但理论更高于实践”,用以突出理论。实践方可以引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以强调实践的唯一作用和其客观价值。起始之时语言虽然多变,但是本质是探寻己方立场的源头,找到依据。这个过程有时候很艰难,但是一旦突破,则是豁然开朗。

第二部分——价值实中,双方立场的确立,各方理论给予了佐证,开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就是对立场价值的肯定与阐述,如果没有他自身的价值,那立场就会显得脆弱,攻击就会显得无力。所以突显立场的价值就显得犹为重要了。价值的作用展示的方式就是用事实作为依据,因为事实是展现在大家的眼中或者有文字可以考证的,事实胜于雄辩,这个道理可以说是放置四海皆为准,配合以图表和数字文字表达,更加具有说服力。例如:竞争与合作哪个更能促进社会进步;竞争的价值在于可以更好的优化资源,“物竟天择,优胜劣汰”,就是很好的表现价值的作用。合作的价值在于人类以群体团结方式生存繁衍万代,产业以集群合作的方式谋求更大的发展。价值得到体现,后续工作就如康庄大道了。

第三部分——比较择优,辩论双方的立场存在差异,自然存在一种比较。比较可以突出主要次要,可以解释存在与否,可以支持应该与不应该,只有进行了比较,才能更好地展示题目存在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表达你对辩题的理解程度。在比较双方立场的过程中找到己方优势,扬长避短。比较的方式很多,可以结合价值与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出我方立场的优势,或者对方的劣势。相互比较能准确地在开篇中确定盘驳辩,攻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这样很容易让对方陷入思维的混乱,甚至产生概念上的错乱。例如:是否以成败论英雄;刘邦虽然是流氓地痞出身,但是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王朝,他成功了,难道他不是英雄吗?这让对方不得不承认刘邦成功了确实是英雄的事实。项羽虽然输了天下,但赢了人心成就楚霸王,难道他就不是英雄了吗?项羽虽败犹荣,也是英雄但是确实失败了,这便成了反方的佐证了。辩论场上没有破不了的立论,按照太极拳里的说法“白鹤亮翅,腋下见空”—只要出招就有漏洞。辩手能做的只能是扬长避短,并找到对方的不足强攻,对己方的弱势之处采用防守、转换和隐藏的章法。

第四部分——社会升华,既然现在将辩题拿出来探讨,目的就是旨在突出辩题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所以结合当代社会的情况是相当有必要的,这也是综合以上三个部分的特点进行的,关乎现实的探讨,所以这一部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一辩开篇要花大量时间寻找的资料。联系社会是很好的实践佐证,同时很多社会现象可以是榜样、警钟、案例、模板等,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也是为后面的比赛提供资料的很好途径。例如:社会是需要通才还是专才;通才方面,社会现在越来越多的职业技术学院吃香,原因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接受再培训,不正是因为他们想更好地成为通才,增加自己的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吗。专才方面,当今社会高级技师”一师难求“现象相当普遍,社会在这一领域的人才漏洞仍然相当庞大,需要的正是这方面的专项人才啊。

以上四部分,是我们将开篇陈词分成的四个要点,四个部分相互依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是独立存在,他们相辅相承,共同作用在开篇这一部分。

我们一般可以把质询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攻击的、临场的、用来解构对方立论的,一类是防守的、赛前准备好的、诱使对方承认我方论点并展开自己逻辑。

第一类问题起到的作用是用连续的追问来将迫使对方展开自己的逻辑并举证,进而将逻 4 辑链中的薄弱之处予以截断,或者是确定对方的答案,让对方失去回旋的余地。 举例:

(辩题: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多于合作)

1.请问对方辩友,您方今天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答:看何者更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显然合作比竞争更能促进社会发展。 2.这是一个价值标准,是吗? 答:是的。

3.今天的辩题是一个事实命题,而您方出示了一个价值标准,请问您如何用一个价值标准来衡量一个事实命题? 答:„„

由于这类质询问题是临场组织的,所以很大程度依赖于攻辩方辩手的个人实力,如果勉强去拆,反而让对方有机会展开自己的逻辑,或者自己自乱阵脚。

第二类问题由一连串封闭式问题和一两个开放式问题组成,效果是要么让对方陷入两难,要么承认我方观点,要么违背公众的经验法则。这需要赛前精心组织。 举例:

(辩题: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保护)

1.请问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开放式问题)

答: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请问主要矛盾需要被优先解决还是次要矛盾需要被优先解决?(封闭式问题,二选一) 答:主要矛盾

3.那么请问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是要靠发展经济还是靠保护环境? 答:„„

(大家可以想一想怎么破解这套陷阱)

第二类问题兼顾取得战果和展开自己的底线,但是连环问题很难设计,碰到经验丰富的答辩者,他们是不会按照你预期的答案来回答的!

不过,在你决定采用哪一类质询问题前,有一点需要被了解:

奥瑞岗制(三人)一开始规定的时间是“

三、

三、三”,但是比赛到后来,很多辩士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时间不够!也许刚刚好把对手逼到悬崖边,这时候时间就到了!所以后面又把质询时间延长到四分钟甚至五分钟。

但是海峡赛(四人)的一轮质询时间是两分半,这意味着时间一定是不够的,第一类临场攻击型的问题很难收到战果,同时一辩立论陈词时间三分半,时间也是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展开自己的立论。

所以在海峡赛的质询中大多都是用第二类也就是赛前组织好的连环套问,第一类的问题,除非你非常有自信,不然不要把一整轮的时间扔在这上面。

(一)质询的准备

出色的质询相当程度需要依赖临场反应,但这绝不表示质询无法准备。透过“逆向思考”和“打造地基”,多数质询都可以在上台前准备妥当。

逆向思考

在分析立场的过程中,辩手应该已经对哪些争议点有机会发展为“可能议题”有了基本概念,质询的准备应该以这些可能议题为重点。例如在“大学生创业利大弊大”的辩论中, 5 针对我方主打的“大学生创业即使失败,仍将增进其挫折抵抗力”,以及对方可能主打的“大学生创业会造成课业分心”等议题,辩论队伍都应该设计好质询题目;如果场上确如意料中的出现了这两个议题,就可以使用事先备妥的质询来回应。

换句话说,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猜中的议题越多,质询就越可以依赖事前的准备情况,而不必只靠临场发挥。因此,准备质询题目时,辩手不应该从“我要怎么问,问什么”的“问题设计”开始,而要先思考“我要问出什么”,也就是先想结果,再想题目。这种由结果倒推问题的准备方式,就是所谓的“逆向思考”(reverse thinking)。

一般而言,对攻防而言越重要的议题,也就是对质询而言越主要的主题,质询时辩论队伍攻击对手立论和防御本方立论的重要工具。

打造地基

接下来辩手要思考怎样问出自己要问出的东西。前面说过,辩论或者论证的基本过程是透过双方都同意的事,来使对方承认他原本不同意的事(由“第一共识”找“第二共识”)。因此最好的论证拥有三大组成要素:

1、无可否认的根据;

2、无从推翻的“推论”,因此产生

3、无可回避的主张。

简单的说,主张的“大楼”必须建立再根据与推论的稳固“地基”之上。而质询就是打造地基(ground building)的有效手段。

举例来说,如果我方统一“大学生创业回造成课业分心,因此弊大于利”的方式,是“很多事情都会造成大学生分心,因此造成分心不构成弊大于利的理由”,这个我方主张就是要试图构建的大楼。而要怎样使对方接受这个主张呢?类比论证使一个可能的方法。我方如果以交男女朋友、打球与参加社团做类比,强调这些事情也会使大学生分心,但却不被认为弊大于利。辩手可以这样问——

问:对方辩友,请问您有没有女朋友?

答:有。

问:请问您交女朋友是不是会花时间?

答:我懂得时间分配。(答辩者打算逃脱)

问:那请问有没有大学生会交女朋友交到无法兼顾课业?(质询者不为所动,继续以其它大学生为对象进行追问)

答:这不一样„„(答辩者回避问题)

问:请回答我的问题,有没有大学生会因为交男女朋友而耽误课业?(质询者不为所动,再次追问同样问题)

答:呃,有可能,但是„„(获得对方承认类比)

问:谢谢你,我得到我想要的答案了。

在打造地基时,质询者最常用的就是“类比论证”。如果对方无法否认类比,又无法证明二者“不能类比”,他将就无法回避主张——交男女朋友利大于弊。如果交男女朋友、打球、参加社团这些多数人不认为弊大于利的事情,依照对方的逻辑都属于弊大于利,其辩论的外部连贯性就将受到重伤。

所谓“绝不能问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指的经常就是以对方无法否认的事情作为质询的地基。“有没有大学生会因为交男女朋友而耽误课业”,在一般人的“已知”答案中显然是“有”,因此对方无法否认。除了一般人的已知,对方自己说过的话他们也将难以否认,同样可以作为质询的基础。例如:

问:您刚才是不是提到“刑罚教育犯罪者的目标重于报复的目标?”(他们自己说过的

6 话,这是很难否认的)

问:所以当二者冲突的时候应该以教育目标为优先喽?(这是同一说法的重复,同样难以否认)

问:请问您,如果有一位盗窃犯已经服完所有刑期(报复目标完成),并且未再触犯任何法律,您方是否一定要让他出狱?(这时有两种可能的答案,质询者推测他会答“是”,但如果他回答“不是”,将发生自相矛盾,对质询者更有利)

问:请问他是不是可能还没改过(教育目标未完成)?(因为这个问题的“强度”很低(可能),对方将很难不回答“是的”)

问:那么您方为什么要让他出狱呢?(这是逼对方哑口无言的问题,对方回答不回答都将暴露矛盾)

在设计系列问题打造地基时,“耐心”非常重要。若能达成质询效果,即使延长系列问题的数目也无妨。

完成问题的初步设计后,辩手可以彼此扮演质询者和回答者,来测试问题中是否有明显疏漏,容易让对方有可乘之机的地方。透过上述“心怀目标→打造地基→设计问题→问答演练”的准备过程,在比赛正式开始前,辩手们应该拥有重要议题方面的多套质询题目,有备无患的。

——摘自游梓翔《认识辩论》

将问题形成连环有三个效果,其一是推动话题引向深入,其二是纵深打击对方逻辑的薄弱之处,其三是把原本难懂的问题分成几步,让观众在问答中一步一步理解。

这个就是我到现在总结出的三种连环问题类型:展开式质询、零立场质询和推进式质询。——以单个问题为形式的质询问题很难起到应有的效果。

当然,在具体的质询问题设计时,绝对是没有完全无敌的套路的,比如上面那个经济和环保的例子,是可以在临场拆解掉的,你可以试试看——呵呵,不过不好意思,我当初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中的漏洞,即使这3个问题被拆了,后面还有一系列后着在等你。所以,这种推进展开式的质询,是一种以充足准备打击对方无准备的策略

对于拆解连环问题,必须培养对定义、逻辑的敏锐,能够嗅出哪一个问题是反击的时间点,从而将连环问题拦腰斩断,特别要注意的是: 1.在“是”和“否”之外,还有没有“不一定”存在; 2.问题本身的前提能否成立

3.问题本身包含的关键词是否涵义明确 4.问题包含的案例是否可以借题发挥

5.一些看似违背常识的答案,在我方解释之下是否有合理性

这些仅仅是粗略原则,在具体的问题前面还需要有临场的发挥。

攻辩部分(或称“盘驳辩”)通常充当辩论赛的第二个环节,这也是辩论赛现行赛制中的第一个高潮,也是对以往“背而有悖”的清一色陈词的修正。在不同赛制中,攻辩过程要求的问题数和时间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方提问进攻,一方只能回答不能反问——注意,这里的“反问”是指反过来问对方问题,而不是指反问句。这样形成了进攻和防守态势,合理的运用进攻和防守,对后面的自由辩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是会有新辩手发问,怎么才能把别人问住了,就是常说的“问死”,就连老辩手也常常想 7 这样。当然,这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在高水平的比赛中,这样的的情况基本上不会出现。问是我们修筑的进攻炮台,答是对手建构的防御体系,如果真的问死对方了,辩论赛基本上结束了。

高手都想在最关键的时候碰到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一对一的对辩是辩手个人能力的展示,是最好的对抗场所。而且现在攻辩已经发展到了答中反攻,问中再反攻的层次,尽管现在仅仅是雏形,但必然是今后高水平对抗的发展方向。

攻方,具有先发制人的优势,除了单纯的抛问题,还要思考对方可能如何反应,并及时作好准备,以免制人不成,反受人制。攻辩开始时,通常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不是最有杀伤力的,因为对方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攻方提出的问题极容易被破掉。一辩陈词中,会涉及对己方观点的几点论述,第一个问题最好结合一辩的论述,从其中的一点论述里提取出一个问题。开篇立论对于一些易混淆的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并结合理论与实践来提出本方的辩论方向,它通常是经过大家反复斟酌才提出来的,所以往往成为攻辩的风向标。

前两个问题的难度不大,往往是为了确定某些可能混淆的东西,以免因为大家达不成共识,使下面的辩论无法深入。当到了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对方开始放松警惕,认为你提出的问题难度不大,这时就可以适时的抛出刁难性的问题。由于前两个问题难度不大,但第三个问题不仅难度大,而且类型突然转换,对方出于一种思维上的惯性,极有可能思维短路,回答的时候出现纰漏。这时即可尽全力找到其中漏洞加以攻击,或者按照自己事先对对方反应的估计进行强攻,应该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除了以上这一常规方法,还可以采取连环抛问题的方法,问题之间包含联系,这样就要求对问题的制作和理解相当深刻,将对方一步一步引进圈套,便是“引君入瓮”了。但要注意的是,提问之前,自己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有足够的理论或事实依据,让对方无法否认,否则自己很容易吃亏。

驳方,一般每次发言时间都比攻方要长一些,所以反驳时可以有较多的反驳空间,时间往往不会对其有太大的影响。对方利用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向你发起进攻,这些问题通常是不存在明显的漏洞的。驳方所要做到的事情,就是尽量把对方的进攻势头遏制住,回答问题时应当结合本方的开篇陈词。如有必要,每次回答完问题后,还可以适当的圆满一下自己的观点,提出一些对自己有利的观点或者理论。

作为驳方,可能会经常遇到连环问题,但是由于连环问题的提出,中间不能出现一点意外情况,所以只要驳方的回答稍有一点与攻方的准备不同,攻方的连环问题就极容易被破掉。在对方提出连环问题的前两个时,我们就必须确定我们面临的是什么,猜到对方接下来会问什么,然后利用极短的时间,竭力扰乱对方的赛前部署。

在反驳对方的过程中,已经被公认的真理,要大胆地承认,否则容易给人留下胡搅蛮缠的印象;但是对方由真理推出的结论,要想方设法地推翻。注意一辩的立论,要深刻理解其中的解题思路,要会分析对方问题与你们解题思路的不同之处,并在场上指出来。对方无疑是希望我们跟着他的思路走的,所以我们就必须在对方说如果怎样怎样的时候,尽力去思想如果不怎样怎样。

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时,可以打迂回战,采取规避的方式回答对方的问题,因为对方在这一过程由于单独发问,问题相当于“量身定做”,你如果采取迂回规避,这样对方要么选择放弃,提出新的问题,要么选择重新以另一种方式发问,这样第一种选择可以轻松解决,第二种选择就可以由于时间的充足,给予了思考,可以很好的得到解决。

攻辩过程可以说是一对一的较量,能充分反映辩手的随机应变能力和思辩力,也可以很好的训练博弈能力,所以加强这方面能力可以在攻辩和后面的自由辩论中发挥主导作用。实战之中,问题设计是十分讲究的,也是很具个性化的。从郭于宽的含沙射影提问方式到中国政法堂而皇之的咄咄逼人,再到后来中山的逻辑游戏以及电子科大的问中带打,可以说已经 8 将提问的诸多技巧演化得淋漓尽致了,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很多有用的东西。一定要记住是借鉴,不要拿来就用,对付一般人可以,但是碰到厉害的会吃亏,正应了一句话,“捡来的歌儿唱不像”。

提炼一下,就可以发现,提问的时候往往逆向思维占了大部分比重。比如,02年国辩复赛之一,中国政法大学(反方)对阵人民大学,反三发问,“医生在为病人开刀的时候如果不是为了治愈病人这一结果的话,难道是为了体验开刀过程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快乐吗”,之所以逆向思维在设计问题中屡试不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便于在小节中从顺向进行理顺,加深观众和评委的印象。

攻辩小结,顾名思义就是对攻辩环节的总结,这部分可以使用的时间,没有开篇陈词和总结陈词那么充裕,但是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攻辩小结置于攻辩之后,除了对攻辩环节部分内容的解释、补充、回答之外,还要适当地抛出问题,指出对方在攻辩中,提问和回答的漏洞所在,为后面的自由辩论环节提供理论依据,所以其地位不容小视。

这个环节很短,估计是为了在自由辩论之前让大伙先喘口气。由于时间原因,在这个环节要出彩是很有难度的。至今为止,只有两个人能在这个环节大放异彩,一个是一板一眼的郭于宽,另一个是不拘一格的黄执中。这和二人的个性有关,一个是钢铁理论之下的章法,另一个是形散神不散的潇洒。至于该怎么演化,基于以上的重要性以及其特点,大家不妨借鉴一下这样一个步骤:指出漏洞、回答问题、抛出问题。

指出漏洞,在攻辩过程中,即使对方抛出的问题再无懈可击,总是有存在瑕疵的地方,这是一个细微的漏洞点,是需要辩手注意记录的,最好是回答攻辩问题的辩手记录。同时自身作为攻辩方时,对方不可能事先就知道你的问题,如果对方在回答时陷入你的圈套中,且其回答承认了我方观点,那么我们最好将其指出,但为不给评委留下太过纠缠的印象,尽量不过多地去重复它,继续提出其他问题。如果对方并未陷入设定的陷阱,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捕捉他回答时出现的口误或者明显的漏洞,并且可以适时地增加一些由于含糊回答造成的错误理解,使对方自乱阵脚。

回答问题(或称“圆满观点”),这一环节主要是回答攻辩中存在一定规避性质的问题,同时将己方的回答加以圆满。需要注意的是,回答问题一定要把握好度,因为很多问题攻辩中由于思维停顿,或者难于回答而导致的规避问题,需要量力而行。在小结中回答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一辩经过了足够的思考,可以提出比二三辩更加完善与完美的驳论,彻底掀翻对手的观点,挽回攻辩环节由于规避造成的影响。在这一部分中,需要短小精悍的语言,以免因为大段的发言,导致后面的部分内容无法讲述出来。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才能更好地稳固己方立场的基础,同时提供素材来补充攻辩中的回答。

抛出问题,漏洞得到了指出,一些问题得到了及时的回答,剩下的就是含蓄的进攻了,小结中这一部分就是就是很好的机会,为自由辩论的第一轮进攻做个铺垫。根据先前的漏洞,把握好问题的数量和深度,多采取反问的方式抛问题。因为合理适时的抛一些反问句,有助于增加自身的气势,同时也会对对方的心理产生影响,所以这个时候反问内容,主要是肯定己方观点,而不是单纯否定对方观点,这是我要强调的,因为这里面的问题通常是难以得到回答的,都是过眼云烟一样,所以单方面否定对方观点,如果否定不当,很可能在自由辩论中处于被动,失去先机,提问应当适时适量适当。

把握好这三个部分,对自由辩论就可以很好地进行发挥了,因为三个部分互相结合,突出气势的同时,有效的将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整合到了一起,这样有理有据的指出了对方的漏洞,同时为自己后面的环节作好了铺垫。

另外,有时候一辩稿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漏洞,而修补这些漏洞又需要较长的篇幅,加上这些内容会使得一辩稿过长。这时就可以仅仅对于攻辩部分作一个简单的评述,把修补漏洞的部分放在一辩小结中进行论述,这样前后呼应,会给评委一种随机应变的印象,也是一个较好的做法。

每个辩手都有自己的风格,也许大家在参加辩论之前,就已经对辩论有了较深的理解。如果大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发言风格,我们建议大家继续保持,因为每一种发言风格都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只有大家觉得毫无头绪时,我们才建议大家采用以上介绍的方式来完成小结稿。

辩论赛中达到白热化的标志,便是激烈的自由辩论(或称“自由提问”)了。激烈之下十分讲究章法的,是个体与群体的高度整合。

自由辩论的章法,首推南京大学,将复旦的花辩之风演化到极致,形成步步为营的自由辩论章法。而后便是西交和武大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自由辩论打得顺手,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一辩来把握方向,一层层一步步将己方的战略战术铺垫开来。其中,语言的处理很是关键,哪一个问题开辟那一个战场,如何转化,一是要事前认真设计,二是要全队了然于心,一听即明,立刻统一行动。同时这一环节对于双方辩手发言的次数、时间、人选的约束是最小的,所以集体的力量在这一阶段将会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一般情况下,只要这一部分的表现精彩,即使其他阶段的表现稍差一些,本方也极有可能获得评委的青睐。

自由辩论中,基本是一方开始提问,一方回答并反问。正常情况下,双方的自由辩论结束时间相差不会超过半分钟,但辩论场上也常会出现一方时间剩余时间超过一分钟甚至两三分钟的情况,这是令辩手相当尴尬的事情,很影响士气。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本方辩手对于赛前的发言,没有作好足够的简化工作,导致发言时需要大量的描述性文字。而在对方抛出问题的时候,自己也需要引用大量的证据来反驳,从而消耗掉了很多时间。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不复杂,那就是在赛前作好发言的简化:如果自己的某段发言过长,可以将其拆分成为等效的几段发言,通过提问的方式,达到自己的表述目的。但要注意的是,要拆分后的发言,必须让对方没有否认的余地,否则自己就会陷入困境。另外,在回答完对方的问题之后,不要等着对方再向你抛出新问题,要向对方抛出你的问题,要求对方回答,这样就可以消耗对方的时间。

不过有一个问题是需要讲清楚的:并不是自己的发言越简短越好,发言必须要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在这个前提下,把自己的发言变得简短才有意义。

在很多比赛中,还存在着一些时间无法合理利用的问题,如在本阶段中,对方因为发言时间过长而耗尽了时间,剩下的时间全是本方的天下。但本方在赛前,并没有考虑到这么多的事情,剩下的时间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所以在比赛前,要多准备几个问题,如果时间有较多的剩余,可以将这些问题全部抛出来,形成一种极强的气势。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提出根本经不起分析的问题,如“对方辩友沉默不语,是否已默认了我方观点呢”——鬼都知道对方沉默不语,是因为他们时间耗尽了。提这样的问题,除了博评委一笑之外,别无好处,如果不幸碰上个认真一点的评委,这反而会成为本方的一大败笔。

如果问题抛完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本方可以用一种很有礼貌的方式来解决,如直接联系主席,“谢谢主席,多出来的时间我方选择放弃,感谢对方辩友”。以一种和平的礼仪的方式结束,也是很不错的。

在这个环节中,整体配合显得尤为重要。个人的出众也许可以换来最佳辩手的荣誉,但

10 换不来一个整体的形象,所以四位辩手需要注意起落座的次数。一般来说,二三辩在自由辩论结束之后,除了应付观众提问,基本上没什么任务,所以要担当自由辩论的主力;一辩往往仅演讲能力较强,而思维及反应能力不足,四辩因为还有总结陈词的任务,需要随时发现对方的漏洞,用笔记录一些东西,所以发言次数可能较少。尽管如此,在辩论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不让一四辩的发言次数太落后于二三辩。

二、三辩时刻担负救场和强力进攻的使命,这样相互配合,整体的团体形象得到了彰显,同时气势上形成了威压,无形中对方就处于被动中。

自由辩论语言贵精,问题贵钻,不要奢望能剩下时间玩“缺席受审”,关键是对抗怎么打。如果打的好,可以说胜利已经不遥远了,只要四辩在总结陈词中表现不是很糟糕,比赛的结局可以说没有悬念了。所以说只要灵活掌握好了自由辩论中的一些技巧,比赛的天平就尽在掌握了

总结陈词的意义。

一场辩论赛,特别是在双方实力相当时,一份出色的总结陈词往往能奠定最后的胜利。如果总结陈词只是在机械复述己方观点,则会给评委很不好的印象。一般情况下,四辩本身的自由辩论发言机会就不太多,只有把总结陈词做得灵活,才能充分表现个人能力,不会给人造成团队能力不均的印象。

二、总结陈词的目的。

首先,总结陈词的时间是在辩论赛的尾声,所以必须概括,不需要套话、废话连篇,这样只会让人想睡觉。总结陈词应该直入主题,将自己方的观点概括阐述,最好再加上幽默的方式。同时,总结比赛中敌我双方的表现也是很重要的。概括来说,目的就是要为自己方打圆场,然后让对方下不了台。

三、总结陈词的结构。

1-阐述观点。(事先定稿)

这个部分,主要是重申己方观点与定义。注意的是,总结时不用太深入,但要求尽量全面。要把读书不是唯一出路的理由一一列出,但是语气上最好采用与前面的发言部分不同的方式,这里给简单举例一下,切记不要生搬硬套,应该根据自己方的论点灵活运用。

各位观众,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许多失学的儿童等待着人们的救助,有些人在今天还不识字。能够坐在教室里的人是幸福的,但是这等同于读书是唯一出路吗?显然不是的(这一部分为了吸引对方注意力,欲抑先扬),根据我方之前的论述,我们知道,知识的积累有三个方式——实践、创新与学习。很明显,读书只是学习中的一小部分,即使因为客观因素或者主观因素有些人不能或不愿读书,也不代表他们没有了出路。毕竟汲取知识的方法是无限的,读书是最直接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这一部分,展开自己方的论点)对方辩友口口声声喊着读书的重要性,可是却没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读书的必要性。把重要性和必要性混为一谈,是对方辩友犯的一个严重错误。(这一部分,抨击对方的论点)

即使是事先准备的部分,也要根据赛况酌情更改,要是牛头不对马嘴,让人不知所云,便会被认为稿子也是抄来的了„„ 2-解围部分

辩论是即时性的战斗,自然容易出现漏洞,如果自由辩论或之前陈述观点环节中被对方问得哑口无言,在总结陈词中可以加以补救,因为这时已经没人有机会反驳你了,所以,即使补救的水平低了点,也是可以的。

11

举个例子,比如你方在某自由辩论环节中出现以下情况: A:比尔?盖茨中途辍学,不还是成为了一度的世界首富吗?

B:正是因为比尔?盖茨之前读过了书,使他有了出路,如果他没读过书,那么可能连电脑是什么都不知道,谈何成为世界首富呢?你敢说比尔?盖茨在成为世界首富的道路中,一点在学校中得到的知识都没用过吗? A:„„

总结陈词中可以这样补救:对方说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的过程中读书的作用不容忽视,可是对方忽略了一点,比尔?盖茨不正是因为意识到读书不是唯一出路,才会离开学校的啊,如果他认为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还会中途辍学,还能成为世界首富吗?(有些偷换问题重心的感觉,可是作为结尾补救来说,已经足够了,毕竟没人反驳了)

3-拆对方台

这一部分主要是在比赛中得出,但是也可以实现准备些套路,让对方对号入座。 例子:

对方反复对XX避而不谈,屡屡逃避我方问题,是不是对方自认理亏呢? 对方将XX概念偷换成XX了,没有把握住本场比赛的重心„„ 对方对我方某问题的回答极为牵强,试问„„

对方以偏概全,用XX例子来论证读书是唯一出路,实在是盲人摸象,一叶障目,没有看到还有„„

有些鸡蛋里挑骨头的感觉,但是确实是四辩的王道。

以上就是四辩总结陈词方法,我是不会给完整的陈词的,因为陈词并不代表陈词滥调,而应该灵活变通运用。固定的部分需要与己方资料有机结合,非固定的部分要靠临场纪录,不是事先就能“总结”的

辩论技巧

辩论技巧

辩论技巧

辩论技巧

辩论技巧

辩论技巧

辩论技巧

辩论技巧

辩论技巧

辩论技巧

辩论技巧
《辩论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辩论的技巧 技巧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