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5:00: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寒假期间,我在网上调看了大量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资料。了解到我国近几年来关于农民保障制度所做的一些成就我决定利用寒假对我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进行简单调查。我简单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调查问卷,查阅了关于新农合的知识,分析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总体了解如下: 一,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预计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最高给付额达到20000元。

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三, 历史弊端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自1985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剔除物价因素,1985—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1%,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5%,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为9%。1988年以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89—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仅为1.4%。但与此同时,农民医疗支出大幅上升。以安徽省为例,2000年前三季,农村人均医疗支出42.82元,与上年同期37.69元相比,上升了13.6%;其中医疗卫生保健人均支出19元,已接近上年人均全年支出20.2元。1990年人均全年压疗支出14.41元,1998年历史最高为52.11元,1999年为51.65元,10年间增长了2.52倍,而10年间农民纯收入增长也仅是2.52倍。而且在全国的保障制度中,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以医疗保险为例,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保险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全民医保,而只是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改革,目前是解决公费医疗负担过重问题,保障基本医疗服务。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曾在农村被广泛实践过,但几经周折,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解体。

四,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理赔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2、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

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4、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登记、理赔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赔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而有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要农民先垫付,这样如果一些农民借不到钱还是看不起病,然后持着有关手续到合作医疗报帐中心申报,最后又要去信用社领钱。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毕业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以上都是我在大量阅读了相关资料后,结合工作中和调查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此次全国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些看法。在此次的暑期实践中工作的同时我也深深的被打动着,我国对三农的重视。近几年来国家一步步的免除了农业税,学费,还有现在进行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听卫生室的护士说现在好多种疫苗也是免费为儿童接种的。顺便提议一下,我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个弊端:医生拿过来让我录入电脑的纸质联单都是很复杂的多张联单。我觉得既然已经录入电脑保存就不需要浪费大量的纸张来开四联单了,一张存单就可以了。对此医生也甚感烦琐,毕竟在惠民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环保。

关于医疗保险的调查

●本报记者吴捷睿

医改一年了,城镇职工看病有保障了吗?辞旧迎新之际,记者就此进行了一番调查。

基本医疗保险迈出了一大步

记者从市职工医疗保险中心了解到,截至今年1月5日,全市约有24.07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加医保的单位有3569个。市本级参保总人数96390人,其中在职职工69348人,退休职工27042人,登记参保单位771家。按照市医保中心统计,去年全年参保职工中有4980人次住院,其中退休职工2933人次,进入统筹基金支付的4359人次,市本级约占参保总人数的42%的人未使用个人账户。

医保中心负责人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形成了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分担医疗费用的机制,过去那种“一人看病、全家吃药”的现象得到了遏制。医改后形成了单位间的互助,使一些从前难以享受到医疗福利的人特别是在职人员与退休人员“倒挂”的老企业职工有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有一家老企业,职工医疗费用的累计欠费达到70多万元,以企业目前的状况已无力支付,现在企业只要为职工缴纳基本的保险费,职工就可以享受到基本医疗福利了。

政策微调降低保险门槛

去年初,我市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负担比例为42%,而到去年底已下降到32.2%。市医保中心负责人说,通过调整降低了医疗保险的门槛,减轻了个人的负担比例。

据介绍,基本医疗保险有关办法规定,根据每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在基金不出险的前提下可进行微调。微调是不定期的,由财政、卫生将会同医保中心一起做调研,一般在基金运行至下半年后视情况而定。

针对去年基金有结余的情况,去年11月1日起,医保中心对市级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中的八项政策进行了调整。其中涉及到个人账户的划入比例及档次、住院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乙类目录”药品个人自付比例、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等等内容。

去年前10个月,个人现金支付占总医疗费用的39.7%,政策调整后,个人现金支付进一步降低。

目录以外的药品,患者拍板

走进医院,自然是医生最有权威。如今也给了患者“拍板”的机会。

按照医改后的有关规定,医生开药方时,目录以外的用药要控制在10%以内。为此,市第一医院和第三医院都采取了目录以外用药要请患者签字的制度。没用患者的签字确认,该药品只能由医生自掏腰包。

虽然两家医院都没有就目录外药品使用量的变化做过统计,但几乎每个接受采访的医生都表示,使用量的下降是肯定的,而且幅度不会小。

医保体系期待完善

基本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条件好的企业可为职工参保),医疗救助险和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构成了目前的医疗保险体系,不过不少职工这一体系能进一步完善。

据了解,慢性病和门诊特定项目医药花费较大,如一个血透病人一年要花掉约200人的医保费,医疗费中个人支付额度相应较大。而这些人的劳动能力往往受到影响,收入不高,普遍感到医疗费个人支付部分压力较大。那些需要长期服药的部分常见慢性病患者,医药费用的个人负担也比较重。

一位姓陈的糖尿病患者告诉记者:“病是越来越治不起了。我这情况又不需要专门住院治疗,就这么不停地买药,自己已经退休了,就拖累子女了。”有些高血压患者,也有类似的感受。一位市工会的退休同志说:“去年医保刚运行,我们不能要求太高,不知道今后能不能从统筹基金里给我们拨出一点补助。高血压老年患者多,我们负担得比较吃力。”

女工生育费补助成了问题

按我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企业职工的工伤和生育的医疗费用分别按工伤和生育保险规定执行;机关、事业等单位职工的工伤、生育医疗费用仍由原资金渠道开支。”其中“生育费仍由原渠道开支”即财政拨款。市本级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女职工生育费报销(生育医疗补助)由财政委托医保中心来做,过渡工作比较顺利。但是有些县及乡镇在实行医保改革之后,医保中心的基本医疗保险中没有涵盖生育医疗补助,而县或乡镇财政也没有了专项拨款,于是女职工的生育费补助问题一直悬而未决。

记者从部分县的财政局了解到,县里的财政与医保中心正就此问题进行研究,具体会参照市本级的做法,但实施细则的出台还要一段时间。留给商业保险的空间有多大?

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路是:“低水平,广覆盖”。就我市而言,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目前只覆盖不足全市总人口的1/10,还有不少人在“伞”外。而“伞”下的人群中也必定有许多不满足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的“低水平”,要寻求基本项目以外的医疗服务和封顶线之上的经济保障,因而商业保险的商机很大。

可是面对林林总总的保险产品,百姓仍有自己的困惑。

银行工作的程女士,几年前就和丈夫一起买了“大病保险”。她的说法颇具代表性:“不买觉得没保障。可买了,又觉得这种保险也不是很实用。得这几类重病的机率很小,而一旦得了绝症,有再多的钱也难以回天,再说保额固定,也不能保证足够支付医疗费用。”

电业局的张先生说:“非常希望有一种能负担日常医疗开支的保险,但我到几个保险公司初步了解了一下,这种类型多数是附加险,要想参保还必须选择投保一个主险。”

市场空间虽然大得惊人,但是百姓需求迫切的险种却难如人意。看来,我们的商业保险公司真该动脑筋解决这个矛盾了。

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2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
《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社会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