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锦绣画卷

发布时间:2020-03-02 18:47: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锦绣画卷

2011年02月10日 07:44:0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美好家园 王子庭 摄

浙江日报2月10日讯 浙江的农村,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在这里,城乡开始融合发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10年全省农林牧副渔业总值达到2173亿元,五年平均增长3.1%,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五年年均增长8.4%。

浙江的农村,是一片秀丽的土地。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片绿色的土地上,生产出的是生态食品,发展的是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兴农业。一眼望去,村庄整洁、道路平坦宽畅、撒落在平原、山区、海岛间的一个个美丽乡村,如颗颗明珠般熠熠生辉。

浙江的农村,是一片幸福的土地。在这里,人们生活幸福有保障。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公共服务不断延伸,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累计报销医疗费用211.4亿元,受益1.82亿人次,2010年全省85%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约70%农户家庭实现卫生改厕,45%左右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60%多的行政村环境得到较好整治„„2010年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满意度达到77.92%。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就,生动地勾画出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那么,是什么推动浙江的新农村变得如此富饶、秀丽、幸福?浙江省农业和农村办公室负责人给出了答案,“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有关‘三农’工作精神,按照‘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从‘全面破除城乡分割’向‘全面推进城乡融合’的转变,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花团锦簇、生机勃勃,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高效生态农业

2010年,全省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119万亩,启动建设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98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87个和特色农业精品园289个。

农业结构深入调整,十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近80%。现代农业主体快速成长,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301家,比2005年增长40.9%;农民专业合作社近2万家,比2005年增长超过6倍;各类种养业大户达到20.5万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达到707.5万亩,占承包耕地的36.1%,66个县(市、区)、1006个乡镇、1.2万个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组织。

农业科技支撑不断增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部门预计,2010年,全省农林牧副渔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360.71亿元,比2005年增长52.4%,提前一年完成1000亿元的“十一五”目标。201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959万亩,比上年增长1.2%;油菜播种面积283万亩,比上年增长2.2%,蔬菜总产量1780万吨,与上年持平;水果总产量388万吨,比上年增长1%;肉类总产量、禽蛋和奶类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8%、减少0.6%和增长0.9%。

推进农民素质提升促进农村充分就业

“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和“农村‘两创’人才培训计划”深入实施,农民创业就业能力稳步提高。2010年,全省完成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10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0万人,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24万人,转移率81%;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3万人。“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累计参训农民达到1002万人,276万农民实现培训转移就业。

创业就业平台发展壮大,特色块状经济做大做强,2009年,全省共有各类农村商品交易市场4232个,市场成交额突破万亿元,达到11687.5亿元。

农村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到2010年底,全省累计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点)2490个,从业人员8.77万人,当年接待游客7800万人次,营业收入和游客购物收入分别达到54.43亿元和9.78亿元。

创业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劳动力市场、就业服务制度、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全面推行。

深化村庄整治建设打造幸福美好家园

随着“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深入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加快向农村辐射,我省农村环境和人居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城乡建设规划不断完善。我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方案的编制工作全面开展,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实现全覆盖,新编或修编村庄整治建设规划2200个,村庄规划编制率达到75%以上,行政村调减到3万个以内,农村人口加快集聚,141个省级中心镇建设扎实推进,2010年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9%。

农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把“中心村培育建设”作为全面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战略重点,整镇连片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建设,2010年全省启动420个中心村建设、3197个村环境整治、112个乡镇连片整治,实际投入建设资金约100多亿元,累计60%左右的行政村得到初步整治,85%以上的行政村实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70%以上农户完成卫生改厕,建成一大批全面小康示范村和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若干意见》,2010年已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40.2万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乡村康庄工程深入实施,全省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9%,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46%;“政府主体、交通主力、部门参与、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群管群养”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初步形成。提前三年完成解决13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的目标。一期、二期农村电网建设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程全面实施,实现了“户户通电”、“城乡同价”,建成1个电气化市、10个电气化县(市)、160个电气化乡镇和2900个电气化村。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全面实施,乡镇连锁超市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连锁便利店覆盖面达到43.8%。

发展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全面实施,配置合理、功能完善、便捷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加快构建。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2010年,全省498万名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按月领取了每人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每年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2010年所有市县人均筹资额都达到185元以上,“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报销医疗费用达211.4亿元,受益1.82亿人次;连续开展三轮参合农民健康体检,累计参检农民5300万人次,农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

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2010年,全省有418万名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61万农村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96.89%。

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6.2%,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建立,乡镇、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分别达到100%和99%以上。

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等级公路通村率达到99.5%,“十一五”期间累计解决115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010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完成投资10.79亿元,改善提高1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条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工280座。

强化农村扶贫开发开拓生态富民路子

我省先后实施“欠发达乡奔小康工程”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实现了从就地封闭式扶贫向区域统筹开放式扶贫、从解决区域性贫困向阶层性贫困的转变。

大力推进下山搬迁脱贫。按照“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要求,大力推进高山远山区域下山搬迁、地质灾害区域避让搬迁、重点库区出库搬迁和海岛县区小岛搬迁。下山搬迁加快推进,“十一五”期间,欠发达地区累计下山搬迁10.78万户、37.2万人。

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扶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特色种养业、来料加工业、家庭工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2010年,欠发达地区来料加工从业人员、发放加工费分别达到80.6万人和50.8亿元。

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实行免担保、贴息的扶贫小额信贷制度,2009年29个县欠发达县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8亿元,支持农户发展经济1.5万户。至2010年底,累计开展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试点232个,吸收入会农户2.7万户(其中低收入农户1.8万户)。

加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欠发达地区乡镇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有线电视全覆盖,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4.6万户。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5.5%,92%的农村人口参加新型合作医疗。

切实加大帮扶力度。对欠发达地区在财政投入、税费改革和“两保两挂”等有关政策方面实行倾斜,山海协作工程深入实施,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结对帮扶机制和市县乡三级对低收入农户“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结对帮扶机制。2006~2010年结对帮扶资金达到6.55亿元;共签订山海协作项目3971个,到位资金865亿元。

统筹城乡体制改革提增农村发展活力

我省把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作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强劲动力,土地、金融等影响“三农”改革发展的难题加快破解。

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稳步推进。制定下发《关于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意见》,土地流转面积已占农民总承包耕地的34%。加快探索和建立林权流转机制,累计流转林地1094万亩。

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农村金融主体加快发展,全省已开办村镇银行18家、小额贷款公司132家,发放“丰收贷款卡”、“金穗惠农卡”累计分别为53.82万张、244.42万张,至2010年末贷款余额分别为298.16亿元、40.74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村住房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82.1%、98.6%。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产权登记取得阶段性进展,2010年,宅基地登记发证率达到90%,宅基地换住房改革取得突破。农户宅基地转换和流转试点、农民公寓式住宅建设、宅基地复垦整理等改革稳妥开展。征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征用耕地的最低价补偿标准每亩提高至2.9万元。

行政扩权改革加快推进。启动第五轮扩权强县改革,县域扩权对象从20个县(市、区)扩大到所有县(市、区),下放义乌市618项、其他县(市、区)443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就放”的原则,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把嘉兴市、义乌市列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验区,把吴兴区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体制创新试验区,探索各项改革试点经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股份制经济合作社累计达到1479个。

凝聚各方建设力量共绘乡村锦绣画卷

我省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和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各方合力共建新农村的氛围日益浓厚。

新农村建设的合力明显增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健全。2009年全省各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达到762亿元。“2010年浙台农业合作论坛·浙江省第二次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在杭召开,会上推出了新农村建设招商项目120项,项目总投资112.67亿元,当场签订了10个新农村建设投资项目及11个银行贷款需求项目的合同和协议,签约金额分别为83.41亿元和16.55亿元。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全面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先锋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全面实施,村党组织班子成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43.2%。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基本完成。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能力切实增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基本报酬实现率达到100%。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力度明显大,2009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7.3亿元。

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切实加强。98%的村委会建立和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村务公开率达到90%以上,村务监督委员会实现全覆盖。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探索“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农村管理新模式,加强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农村法制教育切实加强,推进农村法律援助制度规范化建设。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村庄优美、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在衢州这片热土上,这一目标正逐渐由梦想变为现实。昨天,市农办主任徐常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未来五年将以“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型农民、打造生态家园,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要求,由农办牵头抓总,着力为全市农民打造一个属于他们的“美丽乡村”。

“我们有信心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五年时间内,让农村发展起来,让农民口袋鼓起来。”

徐常青描绘了我市农村“十二五”发展蓝图:全市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100个,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00个,初步建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中心镇18个、建设中心村100个,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并以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的速度来提升城镇化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逐步使城乡居民享受均等公共服务;加快土地、金融、就业、户籍等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步伐,使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形成民主和谐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

蓝图已经绘就,“三农”工作的新号角已经吹响,关键是心无旁骛抓落实。对此,徐常青满怀信心:“首先要发挥我们农办善于调查研究的优势和牵头抓总的职能,围绕美丽乡村创建等十个方面的课题展开调研,并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党委、政府推进‘三农’工作的政策举措。”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也是永恒的话题,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到“十二五”期末,我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2万元以上。

“定下这个目标,我们是有措施、有底气的。”据徐常青介绍,接下来将继续深化实施就业创业增收工程、产业提升增收工程以及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等“三大工程”,重点在提高农民素质上下功夫。“农村经济也是能人经济,通过培养能人来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这样的能人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徐常青说,从今年开始,将从之前全民性的“万名农民素质培训”转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着力培养一批技术骨干、致富能手和经营大户。

“同时,将按照美丽乡村的创建要求,对农村进行整体提升,不再满足于村庄面貌的变化,而是要根据各村实际实行连线成片的小区域整体发展,不管是产业布局还是住房改造、农家乐布点等,都要统一规划。”徐常青说,在此基础上,要围绕改革创新抓落实。以申报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为契机,着重在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宅基地使用制度创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途径和方式,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作探索和深化,通过一系列举措,高标准地建设一批生态环境美、基础设施好、公共服务全、产业配套齐、管理体制新的,具有衢州特点的美丽乡村。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启示

浙江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嘉年华

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

“四举措”齐绘美丽乡村画卷

凤凰谷——描绘美丽乡村幸福画卷

浙江“美丽乡村”考察线路

美丽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

浙江美丽乡村考察体会(0613)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锦绣画卷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锦绣画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