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静脉留置针

发布时间:2020-03-03 21:35:4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静脉留置针输液技术

学习目标: 认识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输液技术 封管

使用静脉留置针注意事项 使用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及处理

一、认识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又叫套管针,由生物材料组成,柔韧性好,管壁光滑,对血管刺激性小,保留时间长,可用于小儿、老人输液,也可用于静脉采血,能有效的减轻病人的痛苦,有利于治疗和抢救,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静脉留置针由针头部和肝素帽两部分组成。它是由钢制针芯软的套管及塑料针座组成。穿刺时将外套管和针芯一起刺入血管中、当套管送入血管后,抽出针芯,仅将柔软的外套管留血管中进行输液的一种输液工具。针头部为软硅胶管,后接硬塑回血栓,内有不锈钢针芯,针芯尖端突出于软硅胶导管的针头部。 肝素帽前端是硬塑活塞,后端有橡胶帽封闭,帽内有腔和中空管道,可容纳肝素。

二、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方法 操作要点

1、仪表:仪表端庄,服装整洁。

2、评估:⑴确认医嘱及输液卡片:患者床号、姓名、输入的药物、液量、液体滴速等。⑵询问、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诊断、目前治疗以及药物过敏史等。⑶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配合要点,取得患者的合作。⑷评估患者局部皮肤及血管情况:穿刺部位有无瘢痕、硬结、炎症;一侧肢体如有静脉液路应选择对侧肢体。

3、操作前:⑴个人准备:应用六部洗手法清洗双手,戴口罩。⑵用物准备:①同静脉输液物品;②静脉留置针( 20G/22G/24G )一个;③透明贴膜;④适量肝素溶液(生理盐水250ml+肝素钠12500~25000U);⑤输液卡片、笔;⑥必要时备正压接头

4、操作中:⑴携用物至患者床旁,核对床号、姓名、药物等;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⑵常规消毒药液瓶塞;检查输液器的有效期,查看有无破损、漏气等、并将输液管和通气管针头分别插入瓶塞直至针头根部,关闭调节器,在次核对所用药液无误后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排尽输液管内空气。

⑶检查留置针有效期、包装有无破损、漏气,打开留置针外包装,取出留置针。

⑷将已排净空气的输液器头皮针插入留置针肝素帽中。 ⑸将治疗巾置于穿刺部位下方,放好止血带,选择静脉;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面积8cm×8cm,待干;备透明胶贴。

⑹再次进行核对;扎止血带,嘱患者握拳,排净留置针内空气,针尖斜面朝上,手持蝶翼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再将导管推入少许,嘱患者松拳,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一手固定蝶翼,一手将针芯从导管中抽出。.穿刺时,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在血管上方进针,直刺血管,进针速度要慢,同时注意观察回血腔。

⑺见液体滴入通畅后,用无菌透明贴膜作封闭式固定,并在贴膜上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⑻根据患者病情、药物性质、年龄调节滴速。

⑼操作后再次进行核对,并在输液卡上记录输液时间、签全名。

⑽整理用物;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将呼叫器置于患者伸手可及处。告知患者如出现疼痛、肿胀,应及时通知护士,并对患者的配合表示感谢

⑾输液结束,将输液器头皮针从留置针肝素帽中拔出,消毒肝素帽或正压接头,用一次性10ml注射器抽取肝素盐水5-10ml脉冲式正压封管,封管完毕,将注射器置于弯盘内;固定好留置针延长管,整理用物。 ⑿告知患者保留期间的注意事项: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保护使用留置针的肢体,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及用力过猛,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5、操作后:⑴对物品进行分类处理:将棉签、纱布、输液器(剪掉针头)、

注射器(去掉针头后)等物品放入医疗垃圾筒内;针头等锐器物放入锐器收集器内;止血带等浸泡于含氯消毒液中;弯盘放在污染区待消毒;其他未污染物品放归原处。⑵按六部洗手法彻底清洗双手;在治疗单签执行时间与全名;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穿刺日期、时间、输注药液、患者反应等,并签名。

三、封管 (1)目的

将残留的刺激性药液冲入血流,避免刺激局部血管保持静脉通路

(2)封管液种类: 生理盐水,用量5-10ml,6-8小时冲管一次

稀释肝素溶液,每毫升含肝素10-100单位,用量2-5ml。抗凝作用持续12小时以上 (3)正压封管方法(脉冲式封管)

1.注射器直接封管法:输液完毕,关闭输液器的调节器,将针头与肝素帽分离,消毒肝素帽,用抽有封管液的注射器直接刺入肝素帽内,边推注药液边退输液器针头,直到针头完全退出,使封管液充满整个管腔及肝素帽内,夹闭关闭夹。

2.注射器间接封管法:输液完毕,关闭输液器调节器,断开输液器针头和输液器的连接,将抽有封管液的注射器(除去针头),接在输液器针头上,边推边退,正压封管。由于治疗及多次穿刺肝素帽,造成回血堵塞,导致留置时间短,如用间接封管法可减少穿刺肝素帽的次数,也减少了消毒肝素帽这个有可能导致污染的中间环节,显著降低了导管回血、堵管率、感染率,延长了留置时间。 间接封管优于直接封管法 (4)封管的技术

A、封管时应缓慢推注封管液,封管液推入过快,用力过猛可使血管内压力剧增,管壁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外渗、肿胀。

B、封管过程中先将针头拔出至仅剩针尖,推注封管液剩0.5ml后,一边推一边拔出针头,使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避免了血液返流,凝固阻塞针头。

C、留置针的小开关关闭位置一定要靠近套管针延长管的起始部,这样就不致使血管内血液倒流至套管针内,避免凝血堵管。

输液过程中液体输入不畅时,应用注射器抽取肝素封管液2~3ml连接输液,回抽凝血块,切勿直接推入或用力挤压输液管,以防小凝血块挤入血循环而发生栓塞

四、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注意事项

一、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时,应严格掌握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而且每周需更换透明敷料2次,同时进行皮肤消毒,由内向外作圆周状消毒,保持足够的消毒时间,勿用手触摸穿刺部位以防感染。发现穿刺针眼处如有渗血、渗液时,应该立即重新消毒,更换敷贴。勿用手触摸穿刺部位以防感染。针眼处红肿,局部有渗液,患者主诉穿刺处发痒等不适应立即拔除。

二、穿刺留置针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一般来说,能扎上肢、不扎下肢;能扎健侧、不扎患侧,因为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液回流缓慢,以及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会导致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三、留置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一般以7d为宜,太长可导致留置针机械损伤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应。

四、对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血管。

五、留置针封管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套管的长度,选择适量封管液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淤血斑;鼻腔、齿龈有无出血 。

六、保护好留置针肢体,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防血液回流阻塞,每次输液前后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热、痛及静脉硬化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五、留置针的并发症 静脉炎 液体渗漏 导管堵塞 局部皮肤过敏 脱管

静脉血栓形成

(1)静脉炎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细菌性:无菌观念不强,消毒范围小及不彻底有关;拔管后静脉炎与拔针后针眼没有消毒处理造成感染有关 机械性:导管材料、穿刺技术

化学性:长期输入刺激性较强、浓度较高的药液表现 预防及处理

A.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在进行静脉穿刺时要严格无菌观念,穿刺处消毒范围不可<8 cm。贴薄膜贴时要擦干局部皮肤处的消毒液,在使用留置针的过程中如果薄膜贴被汗液、液体、水浸湿,要及时消毒穿刺部位,更换薄膜贴。 B.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并防药液外溢;在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甘露醇、碳酸氢钠、β-七叶皂甙钠等时,要选择头静脉、贵要静脉及前臂正中静脉,对使用刺激性小的药物可选择指掌静脉、手背静脉等。 C.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D.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热湿敷;

F.超短波理疗或中药治疗,合并感染者按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2)液体渗漏

原因:穿刺不当,患者躁动,针头固定不牢或组织缺氧,末梢循环不良等。

处理:普通的无刺激性药物的渗漏可热敷或抬高肢体。化学药物渗漏可抬高肢体,局部冰敷,必要时行普鲁卡因局部封闭。高渗性药物渗漏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 (3)导管堵塞

原因:与静脉输入高营养液体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选择不当或封管方法不合理,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有关。 处理:①静脉输入高营养液体后彻底冲洗管道;②选择合适的封管液,一般用肝素钠封管液3.5ml,对肝素钠过敏者,可用生理盐水封管,生理盐水剂量为20ml;③封管方法正确,封管时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 (4)局部皮肤过敏

原因:与患者出汗多,胶布不透气及胶布粘胶物质对皮肤刺激有关。

处理: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如出现胶布范围红,有渗液,应立即更换胶布,严重者更换穿刺部位,局部涂百多邦软膏.(5)脱管

原因:患者躁动,固定不牢。

处理:完全脱管者消毒按压即可。部分脱管消毒后将打折处拉直,重新固定,无菌纱布敷盖,待输液完毕后拔除。 (6)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多见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据报道,久病卧床患者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血栓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

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技术

静脉留置针试题

静脉留置针技术

静脉留置针操作、

静脉留置针流程

静脉留置针技

静脉留置针流程

静脉留置针的分析

静脉留置针护理心得

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