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九册语文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1 20:16: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专注、认真。训练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高年级优秀作业若干。每人准备好读书笔记和卡片。准备一些工具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老师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明白了什么。

2、故事:从前,有人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一天,朋友来看他,他就,两人月前读过一首咏虎的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朋友不满地说:“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他抬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记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

3、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明白了什么。

4、引导学生谈谈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5、小结: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做笔记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一页的图。

上面一幅图上的同学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老师在干什么?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什么意思?

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圆形特写图上有什么?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

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

第2页上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 第2页和第3页的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

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 ①摘抄。 ②编写提纲。 ③写读后感。

三、引导学生谈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2、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了解使用工具书的意义。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2、启发: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一些常识。

1、先观察P4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框内中间两幅小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告诉:购买、借阅工具书应去书店或图书馆专门的柜台或书架选择,借阅图书时应保持安静。要先确定自己需要的工具书属于哪一类,按类找到后,将要的工具书从书柜或书架上轻轻抽出来。

3、观察P5上部的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

5、老师点拨:有礼貌,讲文明。

6、观察P5下部的图,谈谈这两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

7、讨论,总结:工具书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广。

三、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

2、他在认真听“营业员”介绍工具书。

3、他选中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到“收款台”交款。

4、他“回家”后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不理解“温馨”这个词,用上了工具书,准确地理解了这个词语,并在书上摘抄了这个词的解释。

5、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使用工具书的各项基本要求,并努力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难题。相信今后同学们会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对待,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打好语文基础。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阅读材料,尝试做读书笔记。

2、训练使用工具书。 教学过程:

一、观摩优秀读书笔记,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

1、展示优秀读书笔记若干份,让学生仔细观摩。

2、告诉:这些都是读书笔记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引导尝试。

1、打开课外阅读材料。

2、学生阅读材料,做读书笔记。 要求:⑴认真阅读材料。

⑵用上常用的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⑶要求不必太高。摘抄的内容只要是有代表性的词句即可。编写的提纲只要能抓住大体意思就行。写读后感不必写评论性质的长文章,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三言两语,四行五行都可以。

3、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交流所做的读书笔记,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

6、小结,鼓励。

三、训练使用工具书。

1、拿出自备的《新华字典》。

2、出示“浩han”这个词语,知道了读音,却不会写“han”的字形,怎么查?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3、出示“洋溢”这个词语,“溢”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查的?

4、学生动手查找工具书。

5、总结评比。

四、全课总结,勉励鞭策。

1、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呢?

3、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读书笔记。本学期,我班将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我们看谁读书笔记做得最好。

4、工具书,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会给你带来很多便利。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题。

1、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 *逐节指名读课文。 *纠正读音。

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 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1) ①指名读课文。 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细读第2节。 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 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细读第3节。 ①女生齐读第3节。

②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 ④指导朗读。

(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 *细读第

4、5节。 ①男生齐读第

4、5节。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 *朗读第二部分。

3、细读第三部分。(6) ①齐读第6节。

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 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从本文学习一些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

二、总结课文

1、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 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反复。 ②押韵。 ③拟人手法。

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

三、四小节中的"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

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来会让我们对红柳产生敬佩之情。这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不这样写,那会怎么样呢? 红柳开出了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来,沙丘被红柳固定着了,一点都不向前移动。

读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没有刚才的一段写得生动,红柳的形象也没有刚才鲜明。现在知道拟人的好处了吗?

在习作时,我们适当地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探索大自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

2、引导当堂背诵。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注意:馨、襟、瀚、耘 学生描红。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

)的空气 (

)的绿阴 (

)的眼睛 (

)的翠竹 (

)的松柏 (

)的色彩 (

)的果园 (

)的风光 (

)的大海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板书:

2、师恩难忘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

1 )“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

1、

2、3。

2、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 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辨字组词:

尾(

)炊(

)歇(

)诲(

) 娓(

)吹(

)息(

)海(

二、总结全文。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娓、姥、炊、歇、叨、诲”。

2、指读。

3、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4、描红临写。

5、评价: ①学生互评

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②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四、布置作业

1、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2、实践活动: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3、课后练习4提示:

娓娓动听--每天中午一打开电视机,总能看到说书人娓娓动听地讲着《水浒传》。

身临其境--在立体声电影院看电影,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电影中一般。 板书:

附:优秀习作欣赏 师恩难忘

打开小窗,窗外,万籁俱寂;夜,是如此深邃神秘,月光如牛乳般倾泻在大地上,桌上的闹钟滴滴答答地走着,更衬托出黑夜的漫长。闪烁的星儿如同一对对慈祥的眼睛,不禁勾起了我对王老师的思念。

王老师是一位好老师,人人都夸奖她。她有一张和蔼的笑脸,一身古典的服饰,处处都显示出中国传统妇女朴实高雅的一面。虽然她没有迷人的容貌、时髦的打扮、入时的化妆,但她的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就着实令同学们敬佩不已了。

王老师热爱小孩,所以非常关心我们,她总是亲热地称呼我们:"小孩!"对我们五十四个小宝贝,可以如数家珍,大至个性喜好,小至家庭琐事,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她对待我们如同自己的子女,与我们打成一片,因此,我们之间没有所谓的"代沟"。

王老师从大陆来,上起课来,总会说些家乡所发生的真实感人的小故事。寓教于乐,所以,每次上社会课的时候,教室就像个温暖的大家庭,使我们如沐春风。

轻风系不住流云,流云带走了岁月,转眼,一年就过去了。如今,王老师已不再教导我们,但她那如天空般辽阔、似大海样宽广的爱,将长存我心,如春晖般的师恩,也令我永生难忘.

——选自陈刚、刘桂松主编的《中国小学生作文大全(续编)》

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的提议,坚决请求固守。代宗即位后,他又整顿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là)之军。也先挟英宗逼和不成,被迫释放英宗。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格刚直,颇遭众人嫉妒。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以"谋逆"罪被杀。成化二年(1466年),宪宗皇帝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年)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元末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

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

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

墨 梅

于 谦

王 冕 千锤/万击//出深山,

吾家/洗砚//池头树, 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

不要/人夸//颜色好,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乾。

三、精读课文《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大意是: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

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

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

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有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总结课文,了解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读《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看图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2、自由练读,练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A: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B:寄寓了作者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咏物诗,托物明志,借物为喻,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四、学习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五、作业:完成练习册Leon 3。

【相关资料】

1、于谦诗歌欣赏 诗歌一 北风吹

北风吹,吹我庭前柏树枝。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况复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ruí),风吹柏枝将何为?北风吹,能几时! 诗歌二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2、王冕故事一则 牧童成画家

王冕出生在诸暨县的一个乡村里,七岁那年刚刚开始读书的时候,不幸父亲死了。从此,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他到村学堂上学。王冕是个特别懂事好学的孩子,他读书格外用功。三年之后,他家里的经济来源发生了更大的困难,母亲不得不把你雇到隔壁秦家去放牛,以减轻负担。

王冕到了秦家以后,每天一清早就得出去放牛,直到天黑才能回家。回家后,想读书吧,又点不起灯。怎么办呢?一天,他突然想起:放牛时曾经路过一座寺庙,发现寺庙的神坛前,日日夜夜点着一盏不熄的长明灯;而且整个寺庙,除了偶尔有几声念经的声音,总是那么肃静。他想到这里,不禁自言自语说道;"对!晚上就到长明灯下去读书。"于是,他每天晚上收工后,便夹着书,兜里揣一个剩荞麦巴跑到离家一两里路远的寺庙里去,蹲在长明灯下埋头苦读。

他出远处去放牛,有时东家也给他带点饭菜,可是他宁可饿着肚子不吃,总是把饭菜用荷叶包好,带回家孝敬母亲。有时东家给他一点点零用钱,他也从不买零食吃,不乱花,一天天把它积攒起来,到了一个月攒得多了,便用这些钱,去买些旧书,一边放牛,一边坐在树荫下阅读。这样,过了三四年工夫,王冕通过读书懂得了许多道理,更加产生了追求新知识的念头。一年夏天正午,他正在树荫底下看书,突然天上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田野的景色,变得十分可爱,特别是那池塘里盛开的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亮晶晶的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着看着,不禁被这美好的景色看着了迷,从心里赞叹道:"真是人在画图中啊!只可惜,我不是画家,要不,硬要把这荷花画它几枝。"接着又想道:"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情!我为什么不可以也学着画画呢?" 从此,王冕省下的钱,除了买书以外,再买些胭脂、铅粉、纸张之类的东西,开始学画画。起初,他画的荷花实在不像荷花,但他并不因此而泄气,总是暗暗鼓励自己说:有志者事竟成啊!每天无论天晴下雨,他都坐在池塘边,一边认真观察荷花的生长姿态,一边手中画个不停。几个月之后,池塘边上的青草被王冕坐枯了,泥连土也被压了一道坑,他的画笔也终于深见功夫了。如今他画的荷花简直就跟池塘里的真荷花一模一样。王冕画荷花的本领,很快传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每天远近都有不少人来访,或者请他画画,或者用高价来买他的画。没想到数年之后,一个放牛娃出身的王冕,终于成了一位名噪海内的著名画家。就在王冕成名后,还有一些大人物也慕名而来,要推荐王冕到朝中去作官。一天,有一个叫李孝光的朝中著作郎,亲自登门说服王冕去作府吏。王冕听明来意之后,心里一笑,然后连火带怒地说道:"我有田可以种,有书可以读,为什么硬要白天黑夜抱着文件、案卷站在庭下,被你们当奴役使唤呢!"李孝光讨了个没趣,便俏悄退出了。 王冕虽然画画出了名,又有了钱,可他毫不放松自己对诗画的进一步深造。他卖画得来的钱,除了用来赡养他母亲外,都用来买更多的书。不管是天文地理,经书史书,他只要见了就买,而且买来读,一直把它学懂。后来,通过不断刻苦自学,他终于成了一代大师。 ——节选自葛能全遍著的《名人治学的故事》

4、我也是普通一兵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2、学习刘少奇同志在危急的关头,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和大家一起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

3、体会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刘少奇同志在危急的关头,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和大家一起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

2、体会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到《我也是普通一兵》这个题目,我们可能会觉得它是一句话。如果它是一句话,那你能想象出这句话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的?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说的呢?这又是对谁说的呢?要想知道答案,就赶快翻开书来读一读《我也是普通一兵》这一课吧!

二、初读课文

1、粗略地读了课文以后,我们知道:

①"我也是普通一兵"是国家主席刘少奇说的;

②他是在江轮遇到大风浪,跑到甲板上参加抢险时说的; ③这话是对船长说的。

2、简介刘少奇。

刘少奇(1898-1969)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刘少奇出生在湖南省宁乡县,青少年时期读书刻苦,探求新知识、新思想。1919年,参加了五四运动,1920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在莫斯科学习期间,加入了刚刚成立的中国共产党。参加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五卅"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等工人运动,经历过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担任党中央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等重要职务。1959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兼国防委员会主席。他参与制定了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项方针政策,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品德高尚,敢于坚持真理,抵制错误,密切联系群众,受到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文化大革命”中被“四人帮”迫害含冤逝世。

3、再读一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也是普通一兵》一课,主要讲述了1960年5月的一天晚上,国家主席刘少奇乘坐的江轮在前往武汉的途中遇到大风浪,刘少奇不顾船长和保卫人员的劝阻主动参加抢险,并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要求船长停船抢救遇险船民的事。

三、理清脉络

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讲了1960年5月的一天晚上,国家主席刘少奇乘坐江轮,从宜昌向武汉进发。

第二至八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了在江上遇到大风浪,刘少奇同志主动参加抢险,并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要求船长停船抢救遇险的船民。 最后一段为第三段,写被救船民激动万分。

四、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划出你认为精彩的地方,下节课交流。

五、作业: 文后

2、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刘少奇同志在危急的关头,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和大家一起全力抢救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

2、体会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听写生字词。(文后3)

二、精读训练

"我也是普通一兵",这是刘少奇主席高尚品质的最生动的概括。那课文是怎么把它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的呢?那就读一读,品味品味吧。

A、交流欣赏你划出的课文精彩片断。B、同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精彩片断

(一)

船行不久,忽然江面上狂风大作,小山似的巨浪一个接一个卷到甲

板上来。江轮在波峰浪谷间摇来晃去,情况十分危急。

【欣赏】

船在水中航行,最怕的就是遇到巨大的风浪,而此刻是"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小山似的"、"巨浪"、"一个接一个"、"卷到"极写出了风浪之大。"摇来晃去"一词则写出江轮在巨大的风浪里失去平衡,左右摇晃的状态,突出了江轮此刻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这一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十几个字,却写出了此刻江面上的环境之恶劣和可怕,以及情况之危急,简洁而有力。

精彩片断

(二)

"立即停船抢救!"少奇同志斩钉截铁地说。

船长犹豫了,因为他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停船,实在太危险了,他必须为刘主席的安全负责。

【欣赏】

面对险恶的风浪,此时停船,其危险之大,刘少奇同志和船长都很清楚。而刘少奇又是中央的首长,他的安全更是非常重要,船长的犹豫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但刘少奇自己却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一个“斩钉截铁”,说明刘少奇同志此刻想到的是别人的安危,他人的生命比自己更重要。

同一险恶情况下,两种不同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较为有力地表现了刘少奇同志人格精神的伟大。 „„„„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表达方法提示:环境描写 读了《我也是普通一兵》,我们会深深地被刘少奇爷爷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所感动。那是为什么呢?

一个人品质的高尚,人格的伟大,往往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被突出表现出来的。如果当时江面上风平浪静,刘少奇爷爷命令停船抢救,这就很难突出地表现刘少奇爷爷的人格和高尚品质;如果没有课文第二自然段,对当时江面上恶劣环境的描写,课文的表现力度,也会降低,人物形象也就不够丰满。因此,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描写,就显得很有必要。

是不是这样呢?你可以试着改一改,再读一读比较比较,看看效果如何。 像这种对周围环境进行描写的方法,就叫环境描写。 例如:托尔斯泰所写的《穷人》中的一个片断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这里就对屋外和屋内环境的进行了描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屋外天气的可怕、海上环境的恶劣;而屋内则干干净净,温暖舒适。

在写人、写事的习作时,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能够增强习作的表现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当然,进行环境描写时,要注意选择与表现人物有关的环境。

四、创新与实践

1、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刘少奇不顾个人安危,命令船长搭救遇险船民。船民得救了,当知道是刘少奇救了他们后,他们会对刘少奇说些什么?刘少奇又会对他们怎么说?

(提示: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借助插图,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船民感激、赞扬、责备的角度去写。写时,对人物的动作、神情作一些描写,将会更精彩。)

2、想一想:课文为什么用"我也是普通一兵"作题目?

(提示:

一、这是刘少奇主席在参加抢险时所说的话;

二、刘少奇是国家的主席,他不是普通一兵,"我也是普通一兵"的话,鲜明地展现了刘少奇主席的形象,强烈地突出了刘少奇人格精神的伟大。) 板书:

附1:课后练习4提示:

(1)恳切:诚恳,真心实意地要求参加抢险。 (2)严肃:神情、语气使人感到敬畏。 附2:刘少奇故事一则 一卷票子

一九四二年麦熟的时候,大树村熊老爹家隔壁,住下了一个干部,高个子,约摸四十来岁。这干部到村没有多久,天天晌午,拿张报纸到熊老爹菜园里去看,逢着熊老爹没事,就拉家常;还帮着熊老爹薅草。日子久啦,熊老爹就和这干部成了知心朋友,熊老爹碰到这干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比一家人还亲。熊老爹心里可乐呼呼的,逢人就夸,说他懂穷人们的心思。

一天,这干部到熊老爹菜园里来买菜,熊老爹正在摘黄瓜,刨小葱,忙得团团转。这干部二话没说,就帮着熊老爹一起摘,一起刨。待把菜弄好了,才从袋里摸出一卷票子。递给熊老爹,说是菜钱。熊老爹一看,就动了气。两手一推,说:"同志啊!你这就见外啦,自己种的,还能说要钱。你三天两头地帮俺弄地,别说你来拿,俺送也得送给你呀!" 这干部见老爹高低不肯要,坐下和老爹磨蹭了一会,只好拿着菜走了。

到了傍晚,熊老爹想吸袋烟。摸着烟袋里有卷东西,不像烟丝,掏出一看,嗨,还不是那一卷票子!熊老爹气又来了,冲着他老伴说:"这个人!他高低要给钱,我高低不收,他又把钱放在我的烟袋里啦!" 说着,跑着就要给送回去。大娘说:"别啦!天不早啦!再去摸黑碰门的,惊动人家。明儿待他来看报,再给他不得啦?quot; 这老爹才把票子叠了又叠,放进贴身的小口袋里。

可巧,打从这天起,熊老爹在家等了一天、二天、三天,再也不见那干部来看报了。到了第四天,熊老爹等不及了,出门找去。才出门,就见村上三个一堆、五个一圈地谈的正欢。老爹上去一打听,都说这干部就是刘少奇同志。前三天就走啦!

这下可把个熊老爹乐坏了,一口气奔回家,捏着那一卷票子。对他老伴说: "你晓得这卷票子是谁的?是刘少奇同志." 当下,熊老爹就叫他老伴给他小褂上缝个口袋,缝在左襟靠心口的地方。他把票子装在小口袋里,袋口又别了根别针。

打从这天起,熊老爹那件褂于再也不离身了。干活时,热了,别人对他说:"老爹。热啦!把褂子脱了吧!" 熊老爹说:"我不热,我褂子上有宝贝!" 累了,别人对他说:"老爹,累啦!歇会儿干吧!" 熊老爹说:"我不累,我褂子上有宝贝!" 这卷票子就一直靠在熊老爹的心上,从没离开过。 ——选自《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说故事选》

练习1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找出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出来。

3、在括号里填上时态助词。

4、给句子加上标点。

5、熟记成语。

6、口语交际训练。

7、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找出错别字,把正确的写出来。

3、在括号里填上时态助词。

4、给句子加上标点。

5、熟记成语。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说说题目要求。 2.指导。

(1)朗读这段话,说说这些钢笔字的特点。 (2)默读这段话,想想楷书的运笔方法。 3.练习。

(1)描红观察整体,注意一气呵成。 (2)注意行款布局,体会整体章法。 4.反馈。

(1)评议学生作品。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写。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说说题目提出几个要求:①找出错别字,②把正确的字写在后面括号里。 2.指导。

(1)读句子,句中有几个错别字? (2)依据句意,画出错别字。

(3)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口头纠正。 3.练习。

(1)学生默读句子。 (2)纠正错别字,如:“带”应改为“戴”,“带”作为动作是随 身拿着的意思,“戴”是把东西放在人的头上、脸上或胸前的意思。

带(戴) 像(向) 已(以) 颂(诵) 4.反馈。

(1)指名学生上黑板改错。 (2)集体评议。

(3)用错的字重新组词,加深印象,如:带(带领)。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读题。

(2)说明本题的要求,在括号里填上“着”、“了”、“过”。 2.指导。

(1)出示句子,指名学生逐题朗读。

(2)想一想:凭借语感每句话中该用哪个词? 3.练习。

(1)动笔选填“着”、“了”、“过”。 4.反馈。

(1)检查学生填写的词是否正确。 (2)同桌互改。

(3)指名读句,进一步体会“着”、“了”、“过”的用法。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集体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

(1)复习逗号、句号用法。 (2)认识书名号“《》”和“〈〉”。 (3)书名号在什么情况下用? (4)举例:“他的文章在《小学生学习报》上发表了。”

(5)“小学生学习报”为什么要加上书名号?(“小学生学习报”是一种报刊的名称) 3.练习。

(1)读第1~3句,把该用书名号的地方用上书名号,说一说为什么。 (2)教师巡视检查。 4.反馈。

(1)三个人各在黑板上给句子加上标点。 (2)集体批改,纠正错误。

(3)抄写句子,并加上标点,注意书名号的书写格式。

(4)小结: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用书名号。

五、教学第五题 1.审题。

要求是熟记成语。 2.指导。

(1)正确朗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2)韵句连读,每排两个成语连读。 (3)说说你了解的成语意思。

(4)教师说出学生不懂的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诵读记忆,形成积累。 (2)同桌互背。

(3)对背,如一人读“铁面无私”,另一人背“执法如山”。 4.反馈。 (1)“开火车”朗读。 (2)成语填空。

铁面无( ) 执法( )山

( )( )在后

( )( )在前

一( )不( ) 扶( )济( ) 排( )解( ) 见( )勇( )

( )义( )言

唯( )是( ) ( )人( )贤

( )( )清风 (3)教师说意思,学生说出成语。 (4)记成语竞赛,看谁先记住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口语交际训练:学会请教别人。

2、学写毛笔字。

课前准备: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审题

1.揭示口语交际的题目:学会请教别人

2.读一读,明确口语交际的两点要求及其重要性。

二、指导

1.读一读每题的文字。

2.打投影片,启发合理想像,思考:在这几种场合怎么向别人请教?

三、练习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3.同桌根据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互相练说。 4.教师巡视,进行个别纠正与辅导。

四、反馈

1.指名一学生说,评议有没有达到两点要求。 2.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

3.评议。(说话是否清楚,是否有礼貌) 4.评价小结。

我们向别人请教问题,要把请教的问题说清楚,同时还要注意有礼貌,称呼要符合别人的身份,要用“请”、“能告诉吗”,最后还要说声“谢谢”。

五、教学第七题:学写毛笔字(略)

5、嫦娥奔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能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课文的意境美,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3教时

第 一 教 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什么节吗?(是人们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人们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企盼团圆的中秋佳节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布置课内预习。

(l)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拼读田字格里的9个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画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3)想一想:嫦娥是谁?她为什么要奔月?这个“奔”是什么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l)认读生字词。

奸诈 贪婪 宝剑 时值中秋 迫不及待 威逼 焦急 敬重 翻箱倒柜 洒满银辉 提示:“婪”是边音;“诈”、“值”是翘舌音。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嫦娥奔月:嫦娥,后羿的妻子,中国神话中的月中女神。奔,奔向。 敬重:恭敬尊重。(文中指谁敬重谁?) 奸诈贪婪:奸诈,虚伪诡诈;贪婪,贪得无厌,不知满足。(文中指谁奸诈贪婪?) 接济:在物质上援助。

威逼:用威力强迫或进逼。(文中谁威逼谁干什么?) 时值中秋:“值”是遇到、碰上的意思。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周旋:字典中有三种解释:①回旋,盘旋;②交际应酬,打交道;③与敌人较量,相机进退。在本课中应选哪一种解释?(第③种)

三、理清课文脉络

1.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讨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

2.请大家想一想哪些自然段的意思接近就归纳为一段,试着给课文分段。 3.讨论交流后总结。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

1、2自然段):讲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九个太阳。

第二段(第3—6自然段):讲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 第三段(第

7、8自然段):讲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奸 诈 贪 婪 值 剑 逼 辉 焦 2.指导要点。 “诈”、“值”、“辉”左边的偏旁要写得窄一些,约占字宽的三分之一。 “剑”的左边要写得宽一些,约占字宽的三分之二,第七画是“提”。 “辉”的第六笔是“竖提”。 “逼”是半包围结构,“ ”要偏右上写,给“走之”让出位置。

“焦”上面的笔画较多,约占字的四分之三,下面四点要宽,以能托住上面的“ ”为宜。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

五、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语。

第 二 教 时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敬重 宝剑 贪婪 迫不及待 奸诈 接济 假装 翻箱倒柜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

同学们,说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讨论:“苦难”是什么意思?(痛苦和灾难的意思)文中的“苦难”指的是什么?读第 l自然段,注意突出“直”、“实在”、“无法”等词语,体会老百姓遭受的苦难。

后羿是怎样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请画出有关的动词。(登上、运足、拉满、射下等)同学们,这些词写出了后羿的力大神勇,读书时要注意突出这些词。 3.朗读课文第一段。

三、精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逢蒙是个怎样的人?嫦娥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文中有关语句。 2.讨论:逢蒙的奸诈贪婪表现在哪些地方?(“一心想把后羿的仙药弄到手”、“假装生病”、“手提宝剑”、“迫不及待”、“威逼嫦 娥”、“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等词语写出了逢蒙的奸诈贪婪) 磁娥的善良机智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让这样的人吃了长生不老药,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吗?”、“与逢蒙周旋”、“疾步向前”、“一口吞了下去”等词句反映了嫦娥的善良机智。) 3.教师引读第5自然段。

4.嫦娥吃了仙药后,怎样了呢?请同学们先看图,再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

“飘飘悠悠”是什么意思?(在空中轻缓地浮动)怎样才能把嫦娥这飘飘悠悠的样子读出来呢?(读的时候要放慢语速)你觉得这段话写得怎样?(写得很美)美在哪儿?(“飘飘悠悠”、“洒满银辉”、“碧蓝碧蓝”、“一轮明月”等词写得很美)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段

1.轻声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请同学们圈画出后羿找妻的词语。 (“焦急地冲出门外”、“连声呼唤”、“不顾一切地追去”等词语) 2.读了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出后羿当时的心情吗?(找妻时的急切心情)谁能把后羿找妻时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3.乡亲们对嫦娥的思念之情又体现在哪儿呢?(“摆上”、“祝福”等词表明乡亲们想念好心的嫦娥)

五、布置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婪(

辉(

箱(

值(

) 梦(

挥(

霜(

直(

) 2.照样子写词语, 飘飘悠悠 : 碧蓝碧蓝 : 3.朗读课文。

第 三 教 时

教学目标:总结课文,研究写法;指导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指导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二、总结课文,研究写法

这篇神话故事主要写的是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吃长生不老药升天成仙的事。 找出文中描写嫦娥的有关语句,想想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指导复述课文

1.指名说说课文三个部分的段落大意,编段落提纲。 第一段:后羿为民除害,射下太阳。 第二段:嫦娥吞下仙药,飞上月亮。 第三段: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2.按“自由练习一同桌互述一小组尝试复述一指名复述”的程序进行复述练习。

四、小练笔:

嫦娥并不想离开人间,但为了不让逢蒙得到仙药,它依然吃下了仙药,飞向那寒风刺骨,没有一个人的地方--月宫。此时,嫦娥会怎么想?会说写什么?请把你所想的写下来。 (提示:认真读读课文,联系课文,大胆地发挥想象。) 相关资料: 后羿射日

后羿是一位擅长射箭的天神。即使是小鸟飞过,他也能一箭把它射落。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解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十支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摆好架势,弯弓搭箭,对准天上的火球,嗖的一箭射去。起初没有声响,过了一会,只见天空中流火乱飞,火球无声爆裂。接着,一团红亮亮的东西坠落在地面上。人们纷纷跑近前去探看,原来是一只三足乌鸦,颜色金黄,硕大无比,想来就是太阳精魂的化身。再一看天上,太阳少了一个,空气也似乎凉爽了一些,人们不由得齐声喝彩。这使后羿受到鼓舞,他不顾别的,连连发箭,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 站在土坛上看射箭的尧,忽然想到人间不能没有太阳,急忙命人暗中从后羿的箭袋里抽去一支箭,总算剩下一个太阳没被后羿射下。

——摘自《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

6、成语故事三则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教学时间:2教时

第 一 教 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

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 戳穿 演奏 腮帮 俸禄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

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 ”,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 二 教 时

教学目标:精读课文,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 )盾

画龙点( ) ( )( )充数

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 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 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 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相关资料 古文欣赏 自相矛盾

客有鬻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画龙点睛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荒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两龙未点眼这见在。

7、天鹅的故事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文后练习中的问题。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到"天鹅",我们不禁会联想到那只可爱的丑小鸭?想起安徒生爷爷写的童话故事《丑小鸭》?《天鹅的故事》不是一个童话故事,但却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

二、初读指导。

读一读课文《天鹅的故事》,想一想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天鹅的故事》主要向我们讲述了在贝加尔湖畔,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破冰行动的感召下,全部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而又感人的场面。读着课文,那一幕幕情景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一次次让我们激动,让我们从心底里感觉到天鹅们的那种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三、再读,理清脉络。

这样一个有关天鹅的故事,是俄罗斯老人斯杰潘讲给"我"听的。再读一读,看看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写"我"结识了俄罗斯老人斯杰潘,并到他家作客。

第二部分是第二至第八自然段,写斯杰潘老人向"我"讲述一群天鹅破冰觅食的故事。 第二部分,我们又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它分为四层: 第

二、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叙述了事情的起因。

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叙述了由于湖面结冰,无法捕食,所以天鹅们在讨论生存大计。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五、

六、七自然段为第三层,叙述了一只老天鹅腾空而起,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冰面,其他天鹅在老天鹅行动的感召下也加入了破冰工作,最后取得了破冰的成功。这是故事的继续发展和高潮部分。

第八自然段为第四层,这是故事的尾声,写了斯杰潘老人被刚才的情景感染了,对天鹅产生了喜爱和敬佩之情。

四、布置作业

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第5-7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文后练习中的问题。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指名分段读课文。

听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关于天鹅的什么故事?

2、讨论:(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带领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故事)。

二、精读

1、自学思考:天鹅破冰的故事中,最能让你感动的是哪几个小节,找出来,读一读。

2、学生自读思考。

3、交流,确定为5——8自然段。 第5自然段 (1) 指名读

(2) 讨论:这地方为什么让你感动?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相机板书:腾空而起 重重地扑打) 讨论:为什么找出“腾空而起”。你觉得老天鹅怎样?(板书:顽强) (3) 怎样才能读出老天鹅勇敢、顽强的奉献精神?试试看。 第6自然段

(1) 导读:这时,别的天鹅——,它们——,瞧着——,只听得‘嚓——嚓——’,冰层——,接着——,冰面终于——。这位——沿着——水面——。

(2) 出示:这位顽强的“破冰勇士”沿着冰窟窿的边缘继续扑打着,水面在慢慢地扩大。 讨论:这里的“破冰勇士”是指?为什么说它很顽强? (3) 齐读第5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的前四句。

(4) 讨论: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你亲眼目睹这么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用自己的生命在一次、两次、无数次地扑打冰面,你会怎么想?你又会怎么做?

(5) 过渡:而这群天鹅正是这么想,这么做的,下面的故事证实发这一点,指名读。 (6) 观察插图,这是关于天鹅们集体破冰的场面。同桌合作,一个看图听读,一个读,看看有没有读出天鹅集体破冰激动人心的场面。

(7) 指名读,其它同学看图想象当时热火朝天的场面。

(8) 讨论:这群天鹅干得怎样?(板书:都投入齐心 欢快) 这群天鹅怎样?(团结) 第7自然段

(1)在天鹅们齐心协力、奋不顾身地努力下,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块很大的水面,天鹅们终于可以找到吃的,它们——(导读)

(2)读到这“小小的冰窟窿终于变成了一个很大的水面。”你想说什么? (3)指导读

三、复述

1、课文

5、

6、7小节生动地再现了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我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就像我读了这篇课文迫切地想介绍给同学们一样,你们也一定想告诉别人。下面我们分小组练习复述。

第1小组 第5小节;第2小组第6节(1~4句) 第3小组 第6小节(5~6句) 第4小组 第7小节 自行准备,可加上动作。

2、指名复述。

四、精读第8小节

1、同学们,我们读了这篇课文就被天鹅们舍身破冰的故事感动了,我想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斯杰潘老人,他的感受一定更深,找出来读读。 指名读,出示:

我当时离它们才三四十米,双手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我却把枪挂在了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

2、讨论:老人为什么没向天鹅开枪,却把枪挂在了肩头,悄悄地离开呢?如果你是这位老人,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呢?

3、再读第8小节,提示“深情”。

4、欣赏全文。

五、小练笔:(二选一)

1、读了《天鹅的故事》,同学们一定也被感动了,心中肯定有很多话想说。现在就请大家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题目自拟。

2、天鹅破冰的经过,课文写得很精彩,也很感人。假如你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来记叙这件事呢?请根据课文,以天鹅的身份来改写这篇课文,写出当时的情景。 板书:

【相关资料】

1、天鹅:鸟,形状想鹅而体形较大,全身白色,上嘴分黄色和黑色两部分,脚和尾部短,脚黑色,有蹼。生活在海滨或湖边,善飞,吃植物、昆虫。

2、贝加尔湖:

位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南部,中国古称"北海",曾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主要活动地区,汉代的苏武牧羊即在此地。

贝加尔湖狭长弯曲,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最宽处79.4千米,好似弯弯的月亮镶嵌在东西伯利亚翠绿的崇山峻岭之中。贝加尔湖面积约31500平方公里,居世界第8位。它是全世界最深也是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科学家们曾作过假设:若无其他河流注人贝加尔湖,而以安加拉河目前的年平均流量流出,需4O年才能把贝加尔湖水流干;若全世界的主要河流均向贝加尔湖注入,则约需1年时间才能灌满,该湖的水可供50亿人饮用半个世纪。河口中间耸立着一块巨大的圆石,在滚滚洪流中,巨石似翻滚游动,气势宏伟,是湖区的一个奇特景观。

贝加尔湖动植物品种和数量很多,在不同深度共有1200多种动物,在水面或接近水面有约600种植物,其中四分之三是贝加尔湖特有的品种,是世界其他湖泊无法比拟的。尤其使科学家们感兴趣的是生物的古老性。约有50种鱼,分属7科,最多的是杜父鱼科的25种杜父鱼。大麻哈鱼捕获量很大。唯一的哺乳动物是贝加尔海豹。有一种贝加尔特产湖鱼,名叫胎生贝湖鱼,属胎生贝湖鱼科,由母鱼直接产下仔鱼。贝加尔湖有320多种鸟。许多淡水生物在西伯利亚其他江河湖泊找不到踪迹。贝加尔湖是淡水湖,但湖里却生活着许许多多地道的海洋生物。如海豹、海螺、海锦、龙虾等。贝加尔湖底还有l~15米高像丛林似的海锦,这在其他湖泊里是找不到的,奇形怪状的龙虾就藏在这个"丛林"里。而一般鲟鱼都生活在沿海,贝加尔湖的鲟鱼却已经完全变成淡水鱼了。在欧洲的典型湖泊中,通常只有几种端足类动物(虾状甲壳动物)和扁虫,而贝加尔湖却有200多种端足动物和80多种扁虫。不仅数量多,有些种类还十分奇特引人。如最近发现的一些端足类动物呈杂色斑驳,与环境色彩混为一体;同时,还有人在湖中捕到体长达38厘米的巨扁虫。 贝加尔湖的野生动物,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数淡水海豹了。它数量特别多,喜欢成群结队活动。如今,每年仍可捕获近5000头。但是,贝加尔湖海豹是怎样来到这个湖中定居的,众说纷纭,至今还是个谜。一年中,贝加尔湖面尽管有5个月封冻约90厘米厚,冬季气温平均零下38摄氏度。但阳光却能透过冰层将热能输入湖水,形成"温室效应",使冬季湖水接近夏天水温,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各类水生物提供了食物,促进水生物发育成长。

贝加尔湖中的海豹数量已经从1994年的10.4万头锐减到目前的6.7万头。如不采取切实的保护性措施,5~7年后贝加尔湖海豹家族中的环斑海豹将濒临灭绝。海豹数量锐减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工业污染,特别是贝加尔纸浆造纸联合企业对湖水的污染,致使动物中毒、免疫力下降;二是偷猎行为,猎杀一头海豹平均伤及三头,受伤的海豹大多活不了多久就会死亡。此外,猎杀者往往不择手段地猎杀幼小海豹,致使海豹群体的构成老化。 贝加尔湖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俄罗斯的主要渔场之一。湖区附近还有采矿、纤维加工、造纸、造船、捕鱼和木材等工业。由于工业的发展,贝加尔湖一度受到污染,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活动的害处,并着手纠正。 该湖已被列入世界人类文化和自然保护名录。美丽富饶的贝加尔湖,在世人心中,一直藏着神奇色彩!

——资料来源于网上

8、吊灯和鲨鱼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规律往往隐藏在重复现象之中。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规律往往隐藏在重复现象之中。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并利用这种规律。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读题。

2.质疑:吊灯和鲨鱼身上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

读通课文,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2)

想一想:课文讲了两个什么故事?分别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2.学生自学,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后,完成练习:因为伽利略(

),回到家里,他(

),从而,他发现了(

),所以,几十年后,荷兰的一位物理学家(

)。

2.出示句子,比较:发现与发明的区别 (1)

伽利略发现了摆动的等时性原理。

(2)

荷兰物理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摆钟。 3.学生自己做实验,体会摆动的等时性原理。

(四)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海上救生圈与救生衣都要涂上橙黄色? 2.生讨论交流。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 2.在生活中,你注意过这些现象吗?

(六)

总结全文。

练习2

教学要求:

通过用钢笔描红、注意带点字声调的变化、填写表示语气的词、选用关联词语、熟记成语、读读背背、说话和学写毛笔字等练习,加强基本功训练。 教学重点:填写关联词语和读读背背。 教学难点:说话训练:谈成语 教学时间:3教时

第 一 教 时

教学要求:教学第

一、

二、三题。

教学重点:abb式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l)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这一段话。

(2)要求学生观察每个字的笔顺和间架结构。 (3)这些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提醒大家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郭”、“逃”两个宇。(“郭”的第八笔是“提”,“逃”的第八笔是“横折折捺”)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进行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l)展示写得好的宇,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 (l)指名读题。

(2)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读小黑板。 lin yu

shui lin lin 淋 浴

淋 淋

(2)这一组的带点的字在读音上的异同。(这两个音节声母、韵母相同,声调却不同。“淋浴”的“淋”念第二声,“水淋淋”的“淋”却是第一声) (3)想一想:同一个音在不同词语中读音为什么不同?(教师向学生介绍 abb式重叠部分的读音变化,在大多数 abb式形容性词语的重叠部分,不管原来是什么声调,一般都读成第一声) (4)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

二、三组。 3.练习。

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练读,从读中了解 ABB式形容性词语重叠部分声调变化的规律。 4.反馈。

(l)让学生说说 ABB式形容性词语重叠部分声调变化的规律。 (2)出示黑板或投影片,指名认读。 黄澄澄

明晃晃 毛茸茸

沉甸甸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讲解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指导第一句。 ①指名读第一句。

②想一想:句末应填入哪个表示语气的词? ③先让学生分辨句末字的声、韵母。

④教师提示一些基本规律:语气助词按发音习惯通常是句末一个字的韵尾加上韵母“a”合成的音节,若无合适的字,可填“啊”。 ⑤第一句应填“啊”。 (2)指导第二句。

①指名说一说句末字的声、韵母。 ②按音节写出合适的语气词。 ③第二句应填“呀”。 (3)指导第三句。

①指名说一说句末字的声、韵母。 ⑧按音节写出合适的语气词。 ③第三句应填“哇”。 3.练习。

(l)用笔在书上填写。 (2)学生自由练读。 4.反馈。

(l)同座同学互相检查,看填写的词语是否准确。 (2)齐读,体会发音特点,并说说规律。

第 二 教 时

教学要求:教学第

四、五题。 教学重点:关联词语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指名读题,弄清要求。 2.指导。 (l)讨论:“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如 果„„就„„”这几个关联词语各是什么关系? (2)用小黑板出示题(l),指名读题。

(3)想一想:第一句前后意思之间是什么关系? (4)选择一个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3.练习。

(l)让学生自己练习填空第(2)、(3)句。

(2)教师根据学生自练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 4.反馈。

(1)指名逐题朗读,确定正确答案。 (2)同座的同学互相检查练习情况。 (3)齐读。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l)指名读题。

(2)教师讲清本题的要求。 2.指导。

(l)学生自由地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刻舟求剑:楚国有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比喻拘泥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

守株待兔: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那里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画蛇添足:蛇本身没有脚,画蛇添上脚。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

掩耳盗铃: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了的事偏要设法掩盖。 膛臂挡车:膛螂举起前腿想挡住车子前进。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必然招致失败。

蚍蜉撼树:蚍蜉,大蚂蚁。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动摇强大的事物,自不量力。 1. 练习。

(1)自由地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2. 反馈。

(l)指名读。(2)集体练读。⑶集体齐背。(4)指名背。

三、布置作业(见练习册)

1、填上表示语气的词。

2、将关联词语分别用在下面的句子里。

第 三 教 时

教学要求:教学第六题、第七题。 教学重点: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次说话的要求。 2.指导。

(l)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爱听相声吗?相声常以恢谐、幽默的语言让人捧腹大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举行一次“相声比赛”,看看哪位同学说得最精彩。 (2)各自练读,想一想这个相声主要讲了什么。

(3)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根据句意,正确把握两个人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还可配上动作。

(4)同座位练说。 3.练习。

(l)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名练说。 (2)集体评议。 4.反馈。

用自己的话把记成语的方法归纳复述出来。

二、教学第七题 1. 审题。 ⑴指名读题。 ⑵说说题目要求。 2. 指导。

⑴“点”字的写法:

上面的“占”字,一竖写在竖中线上,一横较短,“口”字框不要写得太大,形状略扁,上宽下窄。最关键是要写好四点底“灬”。

四点要写出不同的姿态来,第一点是左点,后面的点都是右点。左右两点较长,中间两点较小。整个字上长下短。 ⑵“思”字的写法:

上面的“田”字形状略扁,不宜写得太大,中间留白均匀,中竖在竖中线上,外框上大下小。“心”字作底较独体字“心”写得还要扁一些,三点相呼应,左点最低,中、右点要笔断意连,写完中间的点,顺势就落笔写右点,同时注意中、右点与上部分结构笔画的迎让。 3. 练习⑴教师范写。 ⑵学生书空。

⑶学生尝试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 反馈。

⑴学生纠正书写。 ⑵对比展示。

⑶评议优秀作品,表扬激励。

9、小镇的早晨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小镇的早晨多美啊!”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学习由“分”到“总”的叙述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乡小镇的意境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乡小镇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小镇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周庄景色的光碟。

2、谈话:同学们,小镇的早晨是什么样的?谁能用“小镇的早晨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这一句式说一句话吗?

3、板书课题: 9 小镇的早晨

4、过渡设问:课文中小镇的早晨是什么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学生自学课文,师检查自学效果。

3、生字正音。

恬静 节奏 地平线 波光粼粼 碧绿 悠闲 交响乐 热气腾腾

4、指名“说说小镇的早晨是—— 的”。

恬静

相机板书:9小镇的早晨

热闹

多美啊!

紧张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恬静”什么意思?

边读边想,结合插图,说说这一段围绕“恬静”这一特点写了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

3、学生自由练读,在读中揣摩怎样读出“小镇的早晨”的“恬静”。

4、指名朗读课文,进行评价。

“穿镇而过的小河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这句话朗读可用舒缓平静的语调描绘出小河的静、清、绿。

“小河上横跨着一座小石桥,下面是个高高的半月形桥洞,不时有小船从桥洞中悄悄地摇过。”这句话中“高高的”、“悄悄地”要读得轻而缓,衬托出水乡小镇的早晨的安静。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把金色的光辉洒在小镇的楼房顶上,河边的绿树上„„”这句话要读得舒展、明朗,描绘出被太阳镀上金色的小镇的色彩多么迷人。

5、指名试读、师范读、集体齐读。

6、指导背诵。

第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边读边想象小镇恬静的图画中有哪些景物,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根据板书提示背诵。 指导写字。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4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水乡小镇的意境美。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

1、回顾第一自然段的学法。

2、读读想想文中所描绘的景物。 自由练读,揣摩出读法。 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结合板书提示进行背诵。

3、精读第二自然段。

生根据第一自然段的学法自学。 师生讨论。

这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写的?展示了小镇怎样的景象

╱ 船多

人多

相机板书:热闹

╲ 农副产品多

做买卖的多 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走在大街上,仿佛置身在欢腾的旋涡之中。”这句话生动形象,它集中表现出“小镇早晨”的“热闹”。“置身”的“置”是“放”的意思,“置身”就是“把自己放在„„”,这个语句朗读要轻短些,“欢腾的旋涡”一词朗读时语调轻轻上扬。 “沉睡着的水乡小镇,被木船悠闲的摇橹唤醒了。”这是个被字句,这句话把小镇人格化了,小镇好像从沉睡中醒来,是木船有节奏的摇橹声把它唤醒的。朗读时要用轻快活泼的语调描绘出小镇由恬静转入热闹的变化来。

“„„火苗舔着的大锅飘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这句话描写得生动逼真,一个“舔”字极富情趣,要重读,要读出小镇的盎然生机。 听范读,女生齐读。

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二自然段。

4、精读第三自然段。 放手让学生读读背背。 检查自学效果。

说说课文中“紧张”指的是什么,各行各业的人们是指哪些人。 出示挂图,感知小镇早晨的“紧张”。 ╱各行各业的人们

相机板书:紧张 ╲加快生活节奏

指名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去镇外湖上捕鱼的渔民们,都急匆匆的走着,脚步声、自行车的‘丁零’声、摩托车的‘突突’声,交织成欢快和谐的交响乐„„”(“急匆匆”一词要读得轻而短促。“丁零”、“突突”这两个象声词作生动的模拟。“交织成欢快和谐的交响乐”这一短语用明快的语调读,语速放慢些,描绘出小镇街道上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让人听了很悦耳,很舒服。 指导背诵。

这一自然段结构与前两个自然段相同,背诵时根据板书提示,用心体会小镇早晨的紧张、繁忙。

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5、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谈话:课文前三个自然段抓住了小镇早晨“恬静”、“热闹”、“紧张”三方面来写的,最后作者饱含深情地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 齐读第四自然段:“小镇的早晨多美啊!” 回顾课文,小镇的早晨美在哪里? 指导朗读。

这是一个感叹句,要读出对水乡小镇的赞美之情。“多美”两字要重读。 录音范读,集体齐读。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写了水乡小镇的早晨“恬静”、“热闹”、“紧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练笔:仿照第二自然段写一写《假日里,街上真热闹》 附:推荐作品: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陈逸飞《故乡的回忆》

10、鼎湖山听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像„„一样„„”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地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民间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因而习称鼎湖山。那儿的景色可美啦!山上有庆云寺、白云寺、荣睿碑亭、观雪亭等建筑,水帘洞、葫芦潭、飞水潭等瀑布。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辨识、品味那里的泉水声吧!

二、看课文录像,听课文朗读。

三、初读课文。

1、布置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生字词正音。

清纯悦耳 安详 暮色 雄浑 古刹 磅礴 忽清忽浊 肇庆 聆听 蒙胧 汩汩

释词。

清纯 刹 万籁俱寂 磅礴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四、理清文章脉络。 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课文分段。 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段(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段(2):写白天“我”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3—5):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抒发在鼎湖山听泉的总体感受。

五、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像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默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述: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作者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作者听到了什么?请你读一读。

出示课文“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2、作者是如何辨识泉声的呢?引读(师“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生“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这样的声音吗?请你们用心去听,细细地朗读,体会,看看你们听到了什么?

谁最用心,你们听到了什么?集体交流。 (1)“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什么?你听过小提琴的声音吗?举例说说,什么样的?谁来读一读。

(2)“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声音?指名读,女生齐读。

(3)“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声音?指名读,男生齐读。

(4)“飞瀑跌入深潭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的声音?指名读,齐读。

(5)你们还听到了什么样地声音?

4、这么美妙的声音,你们想亲耳聆听吗? 听听泉水的声音,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样声音?

5、连读全段。

朗读比赛:一组派一名代表,全班同学作评委。 请评委发言,评价一下四名同学的朗读。 连读全段。

6、尝试背诵。

老师去掉了几个词,你还读吗?

出示“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___________的声音;„„ 再去掉几个词,你还能读吗?

出示“那像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的声音;„„ 对着填空题,齐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

一、

二、三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泉声的美妙和泉水之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到泉水的?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试着将这一段分成三层。 讨论交流后小结。 第一层(第一句) 第二层(第二至四句) 第三层(第五至九句)

2、指名读第一层,说说读了这一层你体会到泉声怎样。(板书:泉声响)齐读这句话。

3、自由读第二层,想一想“不绝于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

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出示句子: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

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互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读这两句话,体味我们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与泉水嬉戏的情趣。

4、请同学们看插图,听老师读第三层,你觉得景色如何?美在哪儿? 指导朗读。

二、精读课文第三段。 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请大家看课文第三自然段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庆云寺。 请同学简介庆云寺。

三、总结全文。 相关资料

鼎湖山

中国第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岭南第一名山--鼎湖山,位于肇庆市区东北18公里,地处北纬23.10',东经112.34',因其完整地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从而被中外科学家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鼎湖山也是"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北回归线地带多是荒沙红土,而这里却保留着完好的一片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132.2万平方米,其中原始森林就占132万平方米。这里生长着高等植物和珍稀植物1750多种,有粗壮挺拔的锥树、枸(jǔ)橼(yuán)、榄树、榕树,有被称为活化石的孑(jié)遗植物桫(suō)椤(luó)、黑桫椤、苏铁,有鼎湖特有的珍贵树种鼎湖钩樟、鼎湖冬青、鼎湖格木,有已鉴定的各种昆虫900多种,动物20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穿山甲、小灵猫等珍稀动物15种„„。1956年,中国将鼎湖山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1980年1月1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鼎湖山划归潮湿雨带林保护网,并在山上设立国际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

鼎湖山的得名,众说纷纭,有说是因山顶有湖,四时不涸,故名顶湖;有说是因中峰圆秀,山麓诸峰三歧, 远望有如鼎峙,故名鼎湖;又有民间传说黄帝曾赐鼎于此,故习惯称作鼎湖山。

鼎湖山自唐朝起已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内有云溪景区、天湖景区和天溪景区。云溪景区以白云寺、水帘洞天、古树名木为主,最大的特点是观赏原始森林。天湖景区以天鹅潭、天湖以及奔涌的山溪为主,最大的特点是涉水山溪、回归大自然。天溪景区以庆云寺、飞水潭,荣睿碑亭为主,最大的特点是参禅拜佛。虽然三大景区各有特点,但目前最能吸引游客的还是天溪景区。

天溪景区以庆云寺为中心。满山青翠簇拥的庆云寺,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有大小殿房100多间,占地17000平方米,是岭南四大名刹之一。寺中瑰宝颇多,如《碛(qì)砂藏经》、舍利子、千人镬、白茶花树、平南王座、百梅诗碑以及慈禧太后的"敕赐万寿庆云寺"牌匾等,庆云寺附近有纪念中日文化交流先行者日本荣睿大师的荣睿碑、荣睿纪念亭和荣睿纪念堂。庆云寺下的飞水潭,上有观瀑亭,下有天然泳池。这里百尺瀑布,飞流直下,泻玉喷雪,蔚为奇观。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曾在潭中游泳,今潭壁上镌刻有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题书的"孙中山游泳处"6个大字。

素有"天然氧吧"之誉的鼎湖山四季层峦叠翠、古木参天、飞瀑流泉、鸟语花香。走进这片原生木,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中的板根、藤本、绞杀、附生和茎花等现象无不给人以生命的启示,而且每一种珍稀动植物都在向人们讲述一段久远而沧桑的生命历程。

——资料来源于网上

11、莫高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有„„有„„有„„还有„„”造句。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甘肃东南有一个著名的石窟,叫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威风凛凛 精妙绝伦 瑰丽 记录 银弦 艺术殿堂 腐败 敦煌 佛像 惟妙惟肖 描摹 遨游 帛画

(2)释词。

惟妙惟肖 精妙绝伦 瑰丽 描摹 引人注目 举世闻名 (3)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师板书:彩塑 壁画 藏经洞

三、给课文分段。

1、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为一段?

2、学生标出分成的三段。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第二段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第二段。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画出来。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的其它语句,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4、学生读后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想像“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的样子,对照插图试着做出这些样子。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样子,从而帮助理解“个性鲜明”和“神态各异”。

②16米多长?读时应突出“16”这个数字。课文是如何描述这尊卧佛的神态的?

③“惟妙惟肖”说明了什么?游人们啧啧赞叹时会说些什么呢?

朗读体会,指导背诵。

5、小结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

读课文画出中心句——读课文质疑,讨论——朗读体会直至背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

①这一自然段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图文,理解“精妙绝伦”和“宏伟瑰丽”的意思。

②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壁画宏伟瑰丽?

③出示投影片,学生朗读感悟。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对照插图4理解这句话的内容。这句话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介绍了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是用什么句式来表达的?

④文中还有哪儿也采用了这样的句式,找出来,读一读。

图文对照,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3、提示学生用“有„„有„„有„„还有„„”的句式,改写本自然段的第四句。

4、朗读体会,想像画面,直至背诵。

三、学生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抢、破坏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4、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一段和第三段,理解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抽查学生背诵第2——4自然段的情况。

二、学习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要读出自豪、骄傲的感受。

三、学习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蜂窝似的”说明了什么?

3、对照插图想像莫高窟的全貌。

听课文,让学生回味全文,再次感受莫高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四、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假如你刚从莫高窟观光回来,你怎样向我们这些未去过的人介绍她呢?

学生自己准备一下,然后指名介绍。

五、小练笔

请把下面的一段话补充完整,尽量写得精彩些。

下课了,同学们像小鸟似的飞出了教室,奔向操场快乐地玩耍起来。他们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那一刻,操场就是我们的小乐园。

(提示:写之前,可以先回忆一下课间操场上的情景,最好先观察一下再写,那样会使句子更生动。)

1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出示两首诗歌。

鹿 柴

早发白帝城

王维

李白

空山不见人,

朝辞白帝彩云间, 但闻人语响。

千里江陵一日还。 返景入森林,

两岸猿声啼不住, 复照青苔上。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1、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2、简介作者。

四、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检查诗意理解情况。

1、字词。

空山 但 人语

返景

深林

复照

朝 辞

白帝

轻舟

万重山

2、每句话的意思。

五、感受诗情。

1、《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2、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七、尝试背诵。

练习3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4、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5、熟记十二条成语。

6、读背古诗《竹里馆》。

7、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8、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

2、认识部首的意义,并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在括号里选择能够和后面的名词相搭配的动词。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指读题目。

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指名朗读题中的这段话。

学生思考并说出这段话的主要意思。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的位置。

让学生说说哪些字不易和其它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晨”、“碧”、“澈”、“粼”4个字。

3、练习。学生描红。

4、反馈。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指名朗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一说做这道题的步骤。(先认识部首,再写出属于这个部首的字)

3、指导

分别观察最左边的四幅图,说一说这四幅图上分别画了什么。

仔细观察第二竖行的4个古文字,再和左边相应的图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发现? 联系左边的图形和古文字想一想:用“亻”、“了”、“立”、“见”作部首的字必定和什么有关?(以“亻”作部首的字与人有关;以“子”作部首的字与小孩、后代有关;以“立”作部首的字与立、直有关;以“见”作部首的字与眼睛有关)

4、练习。

根据上面的推测,想一想有哪些字属于这个部首。再口头汇报,并说出理由。 翻开字典,找到检字表中这四个部首的所在页次,再找出若干例字,填写在书上。

5、反馈。

指名说出所写的字,可以补充。 师生共同评议正误。

比比看谁写得又对又多。再读一读这些字。

三、教学第三题.1.审题.(1)指名读相课练习要求。 (2)让学生说说本题的要求。(画出能搭配的词) 2.指导。

(1)分别读一读每个括号里的两个词。

(2)讨论:括号里的每一组的两个词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意思相近) (3)明确即使是意思相近的词,也会有其不同的用法,和不同的词语搭配。 3.练习。

(1)两人一组讨论括号里的词哪一个能和括号后面词语搭配。 (2)用“__“画出选出的词。 4.反馈。

(1)指名说出所选的词语。

(2)把所选的词语和后面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 (先指名读,再齐读。)

(3)小黑板出示“鼓舞“、“改正“、“推广“、“提高“4个词,要求学生说出后面分别和它们搭配的词。

(4)说一说括号里的剩下的词语可以和哪些词搭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练习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2、熟记十二条成语。

3、读背古诗《竹里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指名题(1),指名读句。 (2)要求学生做缩句练习。

(3)说一说这个句子的毛病所在。 (4)口头修改,要求不改变原意。

(5)老师归纳修改病句的步骤:一是读句子,二是找出病因,三是进行修改。 3.练习。

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修改(2)、(3)、两句。

老师根据学生的自练情况,进行针对辅导。其余两个答案是:

第二题把“和 换成“戴着“,中间用逗号隔开。

第三题把“乌云“改为“乌云密布“,中间用逗号隔开。 4.反馈。

逐题讨论修改情况,确定正确的答案。

举出两种错例,说明不可以改变句子的原意。 第2句仅用把“和__红领巾“去掉。 第3句仅去掉“乌云和“。 让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让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5.课堂作业:将修改后的通顺句子抄写在课堂作业上。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可以查字典或问教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学生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中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有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可由教师讲解。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背。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4、反馈。 (1)指名读。 (2)集体练读。 (3)集体齐背。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指导。

(1)让学生借助查字典自读这首诗。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讲解这首诗的意思。

2、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要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字音。 (2)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3、反馈。

(1)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2)指名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补充图意,再把几幅图连贯起来说一说。 2.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合理想像图意;补充第二幅图;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指导看图,思考:

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个人?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他们取名。 (2)组织讨论: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 (3)继续讨论:第二幅图的内容和什么有关? (4)这是一幅怎样的照片呢?

(5)分组讨论:小刚拍下了什么照片,他们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3、练习。

(1)每个小组派代表团发言。

(2)对发言的同学汇报的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提醒学生想像的内容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健康, (2)让学生自己准备,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讲,教师及时给予提醒和帮助。 (4)和同桌互相说说这件事。

二、教学第八项

1、讲解毛笔字要领。

2、学生练习。

13、快手刘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表现童心和童趣,理解一般叙述与典型介绍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练习选用指定的词语写一篇短文,介绍魔术表演的情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体会快手刘纯熟的技艺和出神入化的手技。 三.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提问:什么叫快手?“刘”是指什么?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会提哪些问题呢?

(二) 初读指导。 1. 学习生字词。 (1) 正音。

卖糖 简单 绢子 玻璃 眨眼 发烫 棒糖 撂地摆摊 白瓷 臊 (2) 释词。

撂地 戏法 神出鬼没

2. 轻声读全文,思考并准备回答下列问题。

(1) 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的? (2) 课文可以分几段?

(3) 第二段又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主要内容? 读后讨论并在书上做上记号。

(4) 默读全文,思考各段段落大意,讨论后小结。 第一段:介绍快手刘是一位变戏法的老人。 第二段:写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 第三段:写我对快手刘的赞叹。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表现童心和童趣,理解一般叙述与典型介绍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二) 精读训练。

1. 这篇课文对“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和概括,是哪个词?请从课文中找出来。

2. 现在我们来看各段是怎么写“快手刘”变戏法“神奇无比”的。 (1) 默读第一段。

讨论:这一段只有一句话,尽管没有具体写“快手刘”的“神奇无比”,还是告诉了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快手刘”是一个“快手”,“我”因为经常去看,所以对他变戏法的情况非常熟悉。 (2) 朗读课文第二段第一部分,研究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几层? (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玻璃球儿”,主要是交代“快手刘”变戏法的工具;第二层从“就这„„”到这一部分的末尾,主要写“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 简要说说“快手刘”变戏法的名称和工具。

理解神出鬼没,课文中是怎样写快手刘变戏法神出鬼没的?

学生各自轻读课文,同座间练习运用下列词语描述“快手刘”变戏法的情况。 明明

居然

难道

东指

西吹

好像

画出这一部分表现“快手刘”变戏法“神奇无比”的句子来并交流。 (3)默读第二段第二部分,简要叙述这一部分的内容。

读第3——6自然段,说说“我”及快手刘当时的话语,神态和动作。 讨论:“我”为什么那么自信?

结果怎样呢?指名读第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并朗读,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用波浪线画出写“快手刘”的话语和动作的语句,看看这两部分的介绍告诉了我们什么?

想一想:文章为什么要写“我”的心理活动和话语?

教师读第10自然段。指出这两句话不仅写了这次打赌的结局,还写了从此以后的情况。 (4)齐读最后一段,指导读两个“真是”,体会赞扬的语气。 3.朗读全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习写法,练习选用指定的词语写一篇短文,介绍魔术表演的情况。 二.教学过程: 一.指导复述

1. 重点指导复述第二段,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1) 提问:第二段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复述第一部分。

仔细阅读,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记住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 “快手刘变戏法的工具。 变得神出鬼没。 变戏法的情景。

分别记住内容,同座互相练习复述,提出补充意见,再练习。 指名当众复述并进行评议。

(3) 以表演助记忆,复述第二部分。

同座位分角色轮读第二部分,记住描写各自的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合上课本,共同复述第二部分内容。 仿此,交换角色练习复述。 指名当众复述。

2. 练习复述全文。评议。 二.指导写魔术表演。

1. 读课后习题4。想一想:这道题总的要求是什么?有哪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有两点:一是这次魔术表演是要让自己“惊奇”的,二是提供了9个词语供选用,可以自由选择,但大部分都要用上。 2. 默读《快手刘》,思考:这篇文章写了快手刘变戏法的哪些方面?(语言、动作和表情)还写了“我”的什么?(心理活动以及动作、语言)

3. 回忆已经看过的魔术,仔细想想当时的情景,练习写作。 三.作业:完成习作。

14、滴水穿石的启示

一.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引导学生凭借课本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习课文在充分说理的基础上,谈出自己感想的写作方法。 2. 学习前后照的结构方法。 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有许多名胜古迹,它们有的供人观赏美景,有的使人增长知识„„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说的是一处奇异景观,还会使人懂得做人的道理,你们一定会感到非常有趣。

(二) 揭示课题,解题。 1. 板书课题。

2. 释题:滴水穿石的意思?启示的意思?全题的意思?

(三) 初读课文。 1. 自学课文。 (1)生字正音: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本草纲目 小贩 迷恋

电话筒 专利权 自勉 铭记

给予

安徽

锲而不舍

琢磨

孜孜不倦 白炽灯 碳粒

2. 生字词释意:

持之以恒 微不足道 坚持不懈 小贩

迷恋

艺术

自勉

炉火纯青 铭记 3. 指名试按小节试读课文。

(四) 学习第一节。 1. 讲读第一节。 (1)指名读第一节。

(2)看书上插图,再默读第一节,弄懂意思。 (3)教师提问:第一节主要说了什么? (4)谁能描述一下这一块石头的样子? (5)谁能用四个字概括这样一个奇观? (6)齐读第一节。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凭借课本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第九册语文教案

第九册教案语文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

小学第九册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

小学语文第九册教案

第九册语文复习教案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教案

第九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s版第九册语文教案

第九册语文教案
《第九册语文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