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感受不一样的《长恨歌》

发布时间:2020-03-02 17:11: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感受不一样的《长恨歌》

【摘记】本文从白居易的爱情经历及性情发现不一样的《长恨歌》,并结合理性的分析长恨歌的性质为感伤类的抒情诗。 【关键词】白居易 长恨歌 感伤 爱情

数年前,第一次读《长恨歌》时就惊叹于那婉转细腻的辞藻和荡气回肠的爱情,记得当时,老师曾这么告诉我们,《长恨歌》是一篇讽刺之作,开篇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借汉讽唐,点名了主旨。作者借写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批判了唐玄宗荒淫误国的行径,揭露了中唐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于是这个应试答案一直在我脑海中存了许久,直到今天再次细读《长恨歌》,终是让我看到一段不一样的情,一个不一样的白居易。

《长恨歌》首先是一首诗,那么冠冕堂堂的去讨论其主旨未免太过于理智。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换句话说,如若不是有诗人情感寄寓深处刻骨铭心的主体生活,主体情感,何来诗中的行云如水、纵横捭阖、荡气回肠。白居易自己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著‛,正如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史达尔夫人所说的那样,是用诗来表现诗人‚灵魂中的感情‛。既然如此,白居易究竟经历过什么才能写出那般凄凄切切的长恨歌。

白居易少年时代曾与邻家女孩湘灵青梅竹马。湘灵明丽动人,温柔体贴,于是二人情窦初开,朝不离夕,这场初恋浓烈而纯真。贞元十四年两人苦别后的路上,诗人写下‚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如同《长恨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生死相别后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中深切的思念。另一首《长相思》 ‚有如女箩草,生在松之侧。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则道尽了不得长相守的苦恨。在那不得相见的十年里,沧桑巨变,但诗人对湘灵的思念分毫不减‚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做独眠人‛。然而,直到白居易32岁举家离开符离,36岁(808)与进士杨汝之妹订婚止,两人从前‚愿做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做深山木,枝枝连理生。‛的恳切愿望终是没有达成。白居易的朋友陈鸿在有这么一段话:‚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长恨歌传》‛。白居易情感细腻,易于感伤,确是‚最深于情之人‛。这段无果而终的初恋诗人从不曾忘怀,既是在结婚后,白居易还是写诗思念湘灵。到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途遇湘灵,经年分隔,年少时九曲柔肠的痴恋和多年的别恨历历在目,涌上心头,挥笔写下一首《逢旧》:‚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娥减旧容。

应被旁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岁月如梭,已经44岁的白居易也许已经平和许多,但只字行间的恨意还是毕露无遗。真正是黯然销魂者!

《长恨歌》写于元和元年冬十二月。该年四月,白居易应‚才是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因策语太直,不得为谏官,只被授为周至尉,原为校书郎的他心里自然极为不快。‚一为趋走史,尘土不开颜。‛(《周至县北楼望山》)‚忆作为吏日,折腰多苦心。归家无自适,无计慰心神。‛(《寄题周至厅前双松》)事业的不顺是他愈发的怀念湘灵。十二月他应友人陈鸿,王质夫相请写成《长恨歌》时,内心也正忍受着爱而不得与悔恨交加的煎熬。有道是‚文学是个人的心声,没有一种文学不能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加以注释。‛一曲长恨为湘灵,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正是寄托了诗人对自己爱情的全部热爱与悔恨,情之所至,才之所及。不难理解诗人用他丰富的想象和极具才华的文笔,把自己和湘灵虚化成李隆基与杨玉环,率性成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夸张爱情,赋予两个历史人物以寻常百姓般的爱情欢乐。‚渔阳鼙鼓动起来‛,‚六军不发无奈和,宛转蛾眉马前死。‛寥寥数笔带过李杨爱情的转折点如同离开符离抛弃湘灵是诗人爱情的转折点。之后唯剩玄宗‚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

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爱之至深,失之切痛。如此强烈的感情是诗人藉于对生活的深刻感受才写得这般真实感人。于此同时受民间传奇与社会审美的影响,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世外仙境。生不能厮守,惟愿在另一个世界有情人终成眷属。白居易没有忘记他和湘灵的誓言:‚永愿如履綦,双行复双止。‛于是让李杨二人‚词中有誓两心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结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道不尽的却是白居易的恨,湘灵的恨,恨自己,恨社会,恨摧残他们爱情的世间俗物。歌吟出一曲缠绵幽艳,悱恻动人的爱情悲歌。

从另一个角度看,诗人自己的写作意图也揭示了此文的性质。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长恨歌》的内容与历史史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来杨玉环乃寿王妃,是玄宗的额儿媳妇,被玄宗先度为道士,后还俗纳入宫中。如此何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二来李、杨在婚姻中的位置是不对等的。诗中却只写了玄宗因爱而昏。三来安史之乱后玄宗身为太上皇并不如诗中那样凄苦,诗人却剥夺了他的政治地位,集中描写他对杨玉环的悲苦思念。也只有如此,才能体现出李、杨间的真情。

对于此诗,诗人自己也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十

二》)根据白居易其它诗作中的使用,‚风情‛应解释为‚男女相爱之情‛,那么,正如马茂元‘王松龄两位先生所说:‚白居易把《长恨歌》与自己讽刺诗的代表作《秦中吟》并列对举,明白宣言《长恨歌》写的是‘风情’。。。。。。作者自述主题(指爱情主题)如此,当不容置疑。‛此外,根据白居易对自己诗歌所作的分类来看,其本意将《长恨歌》归入了感伤类。感伤类乃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姓于咏叹者‛并不设定内容。虽未明说为爱情主题,却并不排除此意图。

从诗篇看来,全诗采取旁白式的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并举而侧重于抒情,理性与感情并举而侧重于感情。全篇写唐太宗和杨贵妃真实的共同的生活经历只有30句;写乱起及杨玉环之死更为简略,仅8句;其余82句,写杨玉环死后虚拟的情景和人物心理活动,极尽铺张想象之能事。由此可见,诗人有意将因玄宗荒淫误国所造成的安史之乱进行了淡化处理,对二人爱情的刻意形容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感伤的悲剧气氛而非历史的理性批判。加上杨玉环在诗中的形象并非红颜祸水,反而令人怜惜。

综上所述,此诗借感伤李、杨爱情,融合诗人自己的情感所抒发的一种情感。

参考文献:

1、《浅析白居易对的矛盾态度——兼与张中宇先生商榷》 龙祖胜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第27卷第3期

2、《从白居易的性情看的主旨——兼谈词体生成过程中的一个问题》 张再林 云梦学刊第22卷第5期

3、《试探白居易中情感逆转之因》 杨小莉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7卷第2期

4、《角色冲突:白居易诗主题出现争议的原因——兼及的主题倾向》 张东玲 菏泽学院学报第29卷第6期

5、《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个人情感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王素玲 文学语言学研究2009年第38期下卷

6、《一曲婉转动人、哀怨缠绵的恋歌——白居易主题别析》 张海燕 杜晓霞 刘清泉 语文学刊2009年第9期

7、《长恨歌哭为湘灵——白居易抒情客体论》 张军 南昌大学学报第33卷第2期

8、《白居易诗歌归类考——兼及的主题》 张中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第31卷第4期

9、《唐代歌行论》 薛天纬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8

10、《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白居易》 陈才智 编著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5.10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感受不一样的《长恨歌》
《感受不一样的《长恨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