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习近平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0-03-03 06:35: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积极宣传阐释。日前,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社科院基地组织了专题研讨。现择取4位基地研究员的交流体会,予以摘要刊发。

把握好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关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多次提及“理想信念”,鲜明地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念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共产党人要做到信念初心不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不松,就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建设的战略任务,扭住重点、筑牢根基,保持住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

一是发展理论体系。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要打牢社会主义信仰体系的学理支撑,从理论上进一步界定信仰体系的逻辑前提和历史起点,探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增强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进而深入探讨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让理论前进的步伐赶上社会的深刻变革。理想信念源于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生价值的理性认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问题本质上是对社会历史发展前景的认同和追求问题,其科学合理性和可证实性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逻辑前提,即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的现实可行性,归根到底在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本身的科学合理性,以及人们基于这种科学合理性的实践自觉性,因为只有基于科学性、真理性之上的理想信念教育才具有客观必然性。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全社会需要唱响的主旋律。实践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求我们要深入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二是夯实现实基础。“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理论信念问题最终要在现实中得到体现和解决,理论上的自信最终来自实践上的成功,来自客观事实的强有力证明。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要有效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就必须通过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谱写社会主义新篇章,通过充分吸收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来解决自己前进中的问题,提高社会主义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让人民从实践中切实感受现实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价值取向、价值原则和价值理想,让理论在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中经受检验,让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实基础不断巩固强化。

三是用好历史资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就必须从国际共运史、中共党史、共和国国史以及现代化史的角度,对社会主义的思想、运动和制度进行回溯反思,从历史与逻辑统一的维度,进一步辨析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深刻揭示一代代社会主义实践者如何“接力探索”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如何践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进而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认知,深化人们对社会主义历史问题的理性思考,让理想信念教育的历史基础不断巩固强化。此外还要从现代化视角凸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正当性。从理论上澄清社会主义也是一种现代性追求,是人类通向现代性的另一种选择,在现代化视角下理解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付诸实践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问题,进一步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理想信念教育何以可能的问题。(李少斐)

在继承发展中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由“三个自信”扩展为“四个自信”,即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添了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也是对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新判断。我们要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优越性、先进性基础上,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魅力、比较优势和强大创造力,在坚定文化自信中高擎精神标志,凝聚精神力量。

在强化文化自觉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对自己文化的肯定、认同、秉持、坚信。如果没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没有对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的自觉,没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那么任何所谓的“文化自信”都不堪一击、不值一提。对文化保持一种清醒的认识、理性的态度,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做到知己知彼,既看到自身文化的优势,也能找到其存在的不足;既看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能找到未来努力的方向,从而做到既不盲目妄自尊大,也不一味妄自菲薄,切实地保持文化自信的理性和定力。

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增强文化自信。深厚悠久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但传统代表的是过去,再好的东西保护不好、传承不好、转化不好,也不能为当下所用,无法转变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和切实的文化自信力。我们既要充分肯定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要通过不断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资源变成现实的力量,彰显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其真正地转化为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底蕴。

在吸纳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过程中巩固文化自信。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成为常态。开放的文化环境对于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引导人们理性看待不同国家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方面的差异,以开放性、国际性、全球性的视野和胸怀,积极地投入到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中去。在不断地参与竞争、迎接挑战甚至遭遇失败的实践和历练中,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实力和水平,从而把文化自信的确立与人类文化共同体的进步有机地联系起来,开拓文化自信的视野和维度。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过程中提升文化自信。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国家社会的发展、培养和塑造公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入耳、入眼、入心,讲起来、传起来、做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价值共识,成为人民群众“日用而不知”的文化自觉,成为中华民族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唯如此才能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向心力,确立文化自信的核心和灵魂。

在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过程中夯实文化自信。强大的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与日益提升的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自信的基础,也是支撑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因。确立文化自信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努力,发挥中国人自己的理性和智慧,坚持正确的道路、秉持科学的理论、依托先进的制度,不断壮大和提升国家的整体力量,才能为文化自信打好坚实基础,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实力。(苗伟)

把握总体布局推进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高度,多次要求全党深刻领会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再一次强调,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什么要强调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已经讲得很清楚:“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这种演进,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而自觉实现的。在这个演进的过程中,经济(物质文明)建设,由于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中心和基础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是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而在演进的不同阶段,则有精神文明(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由于其问题的凸显和战略地位与作用的提升,先后纳入总体布局。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在坚定不移地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鲜明地提出,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部门制定政策,都要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出发,不仅要有利于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两个文明建设的理论使我们既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又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正确方向。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展,政治领域的问题日渐突出。党的十五大报告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系统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指出这些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的确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演进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新阶段,由此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其不断地取得举世瞩目的新进展和辉煌成就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迅速进展,很快又提出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需要。这里讲的“社会”,不是与自然相对的人类社会,而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的以民生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经济一条腿长、社会一条腿短”的问题。进入新世纪,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愈显突出,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一系列复杂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亟需统筹解决。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期间,我们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进行了系统阐述。新的布局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

党的十八大则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将“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其问题也日益显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制约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而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问题的逐渐积累,却使生态环境成为如今发展中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在改革发展中的演进清楚地告诉我们,总体布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总体布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进展不断演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与时俱进的理论自觉和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对我们在新时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 “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们特别要深入研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不仅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各个领域建设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为它们之间的直接同一。当我们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那就是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直接同一。当我们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那就是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直接同一。当我们说各类环境污染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也影响国家形象,那就是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的直接同一。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能更为自觉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张景荣)

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为民造福是使命,为民造福没有止境。

为民造福是党的价值取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党的使命。党带领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就是让人民生活幸福程度逐步提高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历程中,始终坚持为民造福的价值取向。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殊的人,他们完全不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这一论述将鲜明地要求中国共产党和每个党员只为民造福,不可谋取任何私利。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为民造福的结果是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他说:“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论断申明党的价值取向,谆谆教导共产党员要时刻为人民谋利益。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把人民从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并通过发展生产力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所蕴含的为民造福思想。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让老百姓(603883,股吧)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虽然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大幅提高,但是改善民生无止境,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就是让人民获得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以改善民生为己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就是为民造福的过程。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苦难生活。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经过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翻身当家作主,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中心位置,千方百计提高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生活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虽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但是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增加人民福利,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对改善人民生活、保障人民权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改善民生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没有终点站;改善民生就是要彻底消灭贫困,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为人民的事业,也是人民自己的事业,必然得到人民的理解、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将会更加牢固,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习近平七一讲话 心得体会

习近平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七一讲话学习心得体会

习近平七一讲话教师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习近平七一讲话心得体会
《习近平七一讲话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