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选编

发布时间:2020-03-03 23:01: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选编

梅村高中高一(14)班

○醉

文/周 锐

对柳宗元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初识时千里冰湖中的模糊背影。暮年独钓的老翁形象许是他自己,许是他塑造于内心的理想境界。在素裹的极寒世界中偏独守一竿钓线的人,他的心境,不一般。

并未对这位深谙社会疾苦的文学大家有过深剖析,实在遗憾。不知河东是否如李白一般是嗜酒猖狂之人,怎的在这篇文章中尽显醉态,“颓然”不觉?字里行间的深意也使人读后微醺,仿佛能够穿越亘古,到他身旁,轻提一句“老翁,你醉了。”

那便由酒开始这个故事吧:

他得了空闲,去了高山,似是抱着某种必得的心态把这片有些贫瘠的土地踏了个遍,仍不尽意,那便喝酒!倾壶入喉,酒穿肠,余味烈。仰头一干而尽,辛辣的液体灼热了他的咽喉,燃烧了他的心。一杯又一杯,周身燥热,却又被山顶的薄风熄灭,再喝!喝他个山穷水尽,只管痛快。

壶中已空,眼前一片骤黑,相枕而卧,他听见远方鸟鸣,听见耳畔呼啸,仿佛自己愈发轻巧,便忘记自己这是在荒岭之上。隐约中,身体似不是自己的了。“莫非我羽化登仙了。”柳宗元如是想着,转念又轻叹,罢了,自己有那许多的世俗牵挂,放不下的,终究是凡夫俗子,只当是梦一场了。不知何时迷上了这些庞然的嶙峋怪石,趁还健朗,都走一遭吧,想到此处,他轻捻胡须,手中的酒壶更沉一分,唉,老则老矣。

一日,忽见一嶂西山甚是奇特!便坚决前往。他攀怪石,缘染溪,斫草莽,穷山之高而止。站在西山顶峰,极目远眺,他又醉了,却不同往时。他似登云山之巅,与天相接。高低起伏的万丈之势,被他一人尽收眼底,如杜甫所言“一览众山小”。他感受着西山“不与培塿为类”的怪特超拔,突然释怀。“悠悠乎与颢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就着西山美景,引觞满酌,那酒的滋味从未如此甘甜。“心凝形释,与万花冥合”那豁然开朗、天人合一的境界,第一次登临。这一次他觉得自己是真正的醉了。

李白这样嗜酒如命的人尚会说“举杯消愁愁更愁。”柳宗元贪杯,为了什么?他想忘记。过往皆云烟,再好不过,可终是凡人,忘不掉,放不下。为了逃避,他愁啊,为何自己就是那命途多舛的不幸者?终究是世事难料。便喝吧,醉而卧,起而归,而后,继续重复悲哀也无可奈何的循环。醉了,也忘了。

世上本没有那样多的狂傲之人的,他只将自己的衷诉枯肠融于山间陆离中,不愿被人窥见,也怕被淡忘。他醉了,做了一个梦,梦见奇特山峦,梦见乘风欲仙,醒来,仍在西山上。轻笑亦轻叹,鬓角又斑白几分,未老而先衰,是真是梦,已不重要了。

他只记得梦中的自己释怀了,而意有所极,梦亦同趋。终不过殊途同归。他笑自己醉了,也笑这世界醉了。

○我眼里的柳宗元

文/杨筱群

有人说:柳宗元是孤单多愁的,“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翁一江伴满天飞雪,这是否就是柳宗元内心写照呢?有人说柳宗元是怪僻的,体弱多病,仕途坎坷,满腔郁结,惟寄山水。尘世与命运让这一文豪性格抑郁而古怪,让他本应大放华彩的生命,在第46个年头就匆匆结束。他的寂寞与苦楚深深浅浅地藏进了字里行间,淌过千年岁月,依旧芬芳袭人。

我不了解柳宗元其人,只能从老师的概述和短短一篇小记中,窥看他的面容。不过听来的终究只是他人的思想,我更想探寻,更想写下的,是我眼中的柳宗元,是《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柳宗元。

不同于苏轼的随性放荡,似是信手拈来的诗意。柳宗元的文风更为规整,条理清晰。读了苏轼的《前赤壁赋》,被其中超脱的思想所折服,再读此记,觉得略显平淡。可细细研读后,竟发现了其中隐晦的精妙。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寥寥几笔,一幅恣意纵情饮酒图跃然纸上。柳宗元与三两朋友漫行山间,一路游山玩水,寻到幽静荫凉之地,就披草而坐,畅饮豪谈。酒酣之后,便醉卧草地,梦境随心飘往远方,骋驰于那些白日所不能及的地方。每日纵情山水,一醉方休,忧愁一路烧灼而下,又于混沌的梦境中消散在长风里,多么逍遥的场面啊!可是这逍遥背后,是心灵真正的超脱吗?或许不是的,柳宗元自知自己灵魂的某处仍躁动不安着,他在各色奇山异水中徘徊,寻找着,似是等待着那命中注定的遇见。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此刻的柳宗元是惊喜的吧,内心的悸动牵引着他一路披荆斩棘,与西山进行一次瑰丽的对话。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这一次,他忘却了时间地点,只沉醉在这一方天地,我便是万物,万物便是我。也陪着一朵花,静静完成一次开合;也随着奔流,咆哮着向东疾驰。似什么都在想,似脑袋全放空。千片游云,万里青空,都涌进胸膛。没有一刻比现下更充实也更自在。西山啊,我敬你一杯酒,()敬你高峻挺拔,气象阔大;敬你身处蛮荒,傲立出众。最后一杯敬自己,敬我怀才不遇,命途多舛;敬我满腔才气,一身傲骨。

西山这位沉默的知音,以他博大的胸怀包容着这位半生坎坷的远客。尽诉心中的不平与愁怨吧!柳宗元在这里找到了心中的答案。

我想,与其说是柳宗元遇见了西山,不如说是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与自己静静的交谈,什么也不必说,便什么都领悟了。心结只有自己能解,不是吗?

于暮色四合时,静听鸟吟蝉鸣,笑赏百鸟归巢。不欲归,不必归,心已觅得居所。怪异孤寂也好,释然豁达也罢,功过后人评,柳宗元只需活出他自己的模样,嶙峋的模样。

○贬谪与心境

文/吴钰雯

《始得西山宴游记》与《赤壁赋》都是作者在遭遇贬谪后所写下的游记。柳宗元在其政敌的联合反击下,“永贞革新”失败,他受到残酷迫害,被贬为永州司马;苏轼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二者贬谪的经历是相似的,可心境却是大相径庭的。

柳宗元获罪遭贬后,居于偏远的永州,心情极度郁闷压抑,痛苦不堪。他便“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每到一个地方,就坐在草地上喝酒,一喝就要喝到醉,然后“相枕以卧,卧而梦”,睡醒了再回家。他寄情山水,来抒发政治上的失意与郁闷之情。

在柳宗元笔下的山水形象生动,情景交融,细细读来,能感受到他将自己贬谪的郁闷之情与饱受压抑的情感融入了进去。《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这么一句“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表面上是说西山的独特出众与其他的小土堆不同,表达作者对西山的喜爱之情,实际上是一个暗喻,柳宗元把他自己比作“西山”,把世俗的人比作“培塿”,暗含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与傲世情怀。由此可见,尽管柳宗元看似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但并没有真正地释怀,他仍在哀叹自己的命运,渴望再次回到朝廷做官,不满足于现状,并没有“无官一身轻”的洒脱,纵然整篇文章读来是平铺直叙,没有过多的曲折,但作者柳宗元的心思是曲折的。因此,我所感知到的作者的心境,是偏向于悲的。

而苏轼作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心境就与柳宗元大不相同,他更善于自我排遣。被贬谪之后,如果说柳宗元喝酒是为了让自己不那么郁闷与忧愁,那么苏轼喝酒则是因为自己心情愉悦。《赤壁赋》中苏轼的心境是由乐到悲到喜,而他悲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听到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箫声,随后又自我排遣,甚至还引导客人,体现苏轼思想的超越性。文章结尾,苏轼彻底超脱了,他明白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懂得不必为自我的渺小与生命的短暂而沉溺悲伤。

同是遭到贬谪而写山水游记,柳宗元的文字清新隽永,苏轼的文字豪迈稳健。见字如面,两个作者的性格跃然纸上,读来有不同的感觉,他们的心境自然也显露无遗,两种心境没有好与坏之分,都值得我们细细地去体会。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梦

文/陈晓苗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有这么一句话,“意有所指,梦亦同趣”,即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柳宗元的梦中到底有什么呢?文中没有交代,而我十分感兴趣,想要一探究竟。

就第一段内容来说,柳宗元“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纵情于山水,似乎一派怡然自得,梦中也应是幽泉怪石,高山深林吧?可联系柳宗元的仕途和文字隐藏的味道,我不禁有了疑问:柳宗元梦中是否只有那奇特的山山水水?

柳宗元此时应是被一贬再贬,贬至永州,仕途失意,远离政治文化中心京城这一连串的打击是否对柳宗元有影响?或许他亦像苏轼那般旷达,贬官后亦能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再联系柳宗元之前写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的每句第一个字连在一起便是“千万孤独”。人人说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武王。我想,柳宗元钓鱼,钓的是孤独。彼时柳宗垂钓孤独,而这时他却能毫无烦忧地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吗?

我不相信一个人会有如此大的转变,况且文章一开头,就有“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这是作者对自己现况的解释。试问,一个恒惴栗的人会全身心投入到游山玩水上吗?这种情况就像没写完作业不敢玩一样,即使玩也不能毫无顾忌的玩,何况是柳宗元。

在此回头看文章,“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这是否仅仅只是写仆人清除杂草,穷山之高而止?观赏景色真的需要到山的最高处吗?而此时柳宗元仕途不顺,这是否还包含了他的某种政治抱负与未来期望?其高下之势,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对于这样的景色,他的内心一定十分喜悦。而他是否也希望自己的职位也终有一日能俯瞰众生?

我想,他的梦里会有幽泉怪石,会有仕途失意的失落,但也会有对未来的无限期望吧?

○苦难中的坚强

文/罗雨轩

相较于苏轼的《赤壁赋》而言,柳宗元的这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文风显得含蓄了很多。但我仍能从他的语句中读出他的不平与苦闷,他的清高与不屈。

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得柳宗元内心的郁结无处宣泄,只有寄情于景。在未到过西山之前,他的游览很是漫不经心,日子也在喝酒与做梦中度过,仿佛这样就能逃避掉现实的残酷。而在一次偶然的一瞥中,他望见了西山。他从西山旷远的景象中,悟出了新的生活态度。可以说,西山不只是他游览的一次景,更是他的知己与同伴。他与西山都是傲然而立的,都是不屈的,他通过这篇文章来告诉我们他并不认输。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成大事的人,他们也许并没有极大的才能,聪明的头脑,但他们一定都有着柳宗元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这才能让他们度过那一个个黑暗而冰冷的日子,迎来光明。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这个故事从小到大也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了。但对他的敬佩我却一分也没有减少。他睡过茅草,吃过苦胆,干过农活,做过俘虏,也当过国君。在他被吴国打败而成为失败者时,他并不绝望,而是顽强而又倔强地渡过了那一段冰冷黑暗的日子。

对比勾践,柳宗元最终并没有再度回到京城,而是在病痛的折磨中郁结于心,年纪不算大,就死了。但光从这篇文章中来看,我觉得那时的柳宗元一定是成功的,他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超脱了自我,也由一开始漫不经心的游玩转变成真正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因为他的心情释然了,他的意志是顽强的。

从初中升入高中后,生活的节奏快了很多,课程也安排的很紧。一天又一天作业的堆积,一道又一道难以攻克的大题,都让我们的内心充满了强大的落差与不甘,以及厌烦。但这还并不算什么,因为真正黑暗的日子并未来临,我们现在的生活还能称得上是舒坦。所以,在面对这些小小的困难时,希望我们都能如柳宗元那般的豁达,坚强。

就算世界以痛吻我,我们也要报之以歌。

○脱俗

文/朱昕怡

“悠悠乎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和《小石潭记》给人的印象一样,文章给人以超脱世俗的心境,犹如太湖水底陈年水墨,山水禽兽和年少一梦,都不在红尘的边界之内,是于昆仑落脚,蓬莱放思想,人间百味酿酒汤。

柳宗元的言辞总是独到,三言两语便塑出一幅画一段景,以仙人之资,也囿于世俗之意。命途多舛,病患缠身,屡遭贬谪,这似乎都成了柳宗元的不幸。在这不幸中,他极力想突破出去,但也充满了无奈。

前文中他仍未从世道浮沉里脱身,束缚在所谓的皇命之下,而西山的水与木,山与土,让他突然间看见了天地浩荡,大可容得下他。

也正是这样一番心境的转变,把草木山水的灵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人本是一捧清水,在世间流淌时染上途径的人事,有的自成墨色便再也洗不净,有的还能在百年荡涤后以莹蓝剔透之势注入命运尽头的汪洋。这即是脱俗,洗去一身浊气,求雅正,又求不羁。

是可谓,是非在己,毁誉由人,得失不论。

以我们的年纪而言,并不知道世界的千奇百怪、光怪陆离,在象牙塔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单调又寻找趣味地生活着,至今我们仍未懂得生活的意义,但我想,当柳宗元在历经数次贬谪后,大抵是想要脱俗而活了。

他短暂的四十六年人生,不能只在浮世中自我过渡,即使在偏地,还该摒弃无需太过介意的。至此释怀,独遨游于天地之间,浩气长存。脱俗而活,却依然扶疾苦,大致便是仙人所追,凡人所求了。

江雪终有落入凡尘的一天,世人得以窥见天光的美丽。地上银华流转,窗镂霜花,山川覆雪,山河无恙。而穷游于天地方圆,闻四方百姓之声,只是观一地美景,谋一地福祉。由此,也算超脱红尘俗世之外。

○另一种旷达

文/陈雨欣

柳宗元被贬永州后,闲暇时,他会随处走走。一天,九月二十八日,他在法华寺西边的亭子里望见了西山。于是,他渡过湘江,漫游西山,开怀畅饮。西山便成了柳宗元的知音。

“酒逢知己千杯少”柳宗元沉醉在西山的美景中。你看那“若垤若穴”“萦青缭白”“四望如一”。面对这奇观,柳宗元觉得心神凝结,形体消散了。

说起柳宗元,较于苏轼,可能会显得不豁达了些,但他把自己的心交给了山水,把自己的情寄托在了山水,这种人生境界也叫人佩服。

柳宗元的那篇《江雪》。“独钓寒江”四字描绘了一幅冰天雪地老翁独钓的孤绝图景,老翁心中的苦难以诉说。老翁的苦可不就是柳宗元自己的苦。柳宗元将自己的苦寄托在此诗此景中,但在这幅图景中,是否藏着一抹生机,谁又知道呢?

再看《小石潭记》,景美,情却悲。柳宗元又一次将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中。他不愿用长篇大论和直白露骨的文字来展现他的痛,他只愿默默地、小心翼翼地将痛隐于这乐景中。

回首,再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始,柳宗元也是将自己的悲匿于其中,但西山,这位知音给了他开导。他不再消沉,他开始释然,开始超脱,于是开始行文抒发。西山,于他是特殊的。柳宗元将自己投身山水,山水又开导了他。他与山水的关系实在叫人艳羡。

柳宗元虽无苏轼的豪放乐观,但谁又能说他不豁达呢?苏轼尚有人说他“故作旷达”,可是“故作旷达”不是旷达吗?如此,柳宗元这种寄己于山水,以山水为知音的情怀难道不是另一种旷达吗?

○去寻人生的西山

文/周 颖

人生之路,道阻且长。许多人漫无目的地走着,虽然知道终点就在前方,但这“前方”实在太远了。身心俱疲,垂头丧气的时候,为什么不去寻找一座“西山”,在那里“颓然就醉”放松一下呢?这不?柳宗元就找到了。

官场上的不顺,母亲的去世让他备受打击,正值人生中最应有作为的时刻,柳宗元却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反倒被贬至永州担个有名无实之职。漫漫人生之路,到达终点的日子遥遥无期。迷茫中,柳宗元的世界被无尽的泪水淹没,变得朦胧了。

他游山玩水,永州的奇山异水似乎都得到了,柳宗元这样想着。览尽天下奇物,人的内心不也会变得开阔、满足吗?可每当沉沦在美景、薄酒中时,柳宗元卧在席上,心里清楚,眼前的现实不过虚幻,心中的空虚终究无法填补,人生的志向也就若隐若无了。

一次奇遇,柳宗元找到了西山。可能在一般人眼里,那不过是一座土山罢了。但柳宗元看得更远……“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柳宗元内心的枯草忽得被点燃了,记忆的死水停滞不前,如今也沸腾起来。情感融入自然之景,他看到了“数州之土壤”“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当他为这奇特之景而感到震惊时。西山使他的人生境界提升了一个层次。从前,看山是山。到现在竟领悟到看山不是山了——“悠悠乎与颢气俱”、“洋洋乎与造物者游”,柳宗元与西山合二为一。我想,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有一座“西山”在等着我们,有一天我们也会悟得同柳宗元一样的境界。

去寻人生的西山吧!只有来一次前所未有的见闻,过去的一切才会变得更加真实,快乐因此回味无穷,痛苦也才会被清晰的感受……但痛过之后,内心却能再一次平静,心境也会升华。去寻人生的西山吧!只有和过去的自己道别,未来才会变得更好。

○一念之间

文/胡冰冰

带着被贬后的悲愤与屈辱,他写下了“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带着游西山后的解脱与收获,他写下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究竟在西山上发现了什么,一前一后,心境变得如此之快?

第一段,柳宗元先写自己游他山的感受。与游西山时截然不同,“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并不是因为看到美景高兴而喝酒,只是为了排解心中的忧愤,转移心中不平事。在见到西山前,他一直假意自己沉醉于游山玩水而忘却人间俗事,却仍然想施展自己的才华。可现在他被贬谪,空有一身抱负却无所用。“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也可看做是柳宗元的自嘲,自以为游遍奇山异水,却不知先前的游览比起西山来,根本不值一提;自以为可以在官场大显身手,做出一番伟绩,却因变革失败,被政敌排挤到永州,他的人生因此在漂泊中度过。这样的不平与屈辱,也为他后来的早逝埋下隐患,心中愤慨,哪里能健康得起来呢?

第二段,柳宗元详写了游西山的经过。通过侧面描写、反衬、比喻、对比,写出他对西山的感受——高大。“莫得遁隐”表面上说西山下的景色被他尽收眼底,实则暗指之前的为官之道,让他认清了一些人的丑恶嘴脸。在柳宗元眼里,他们不过是跳梁的小丑,一举一动皆为柳宗元所破。西山的怪特之景,正一步步打开他的心胸。面对这般壮丽奇异之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油然而生,以至于“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是西山,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让他勇于面对未来的挑战。一念之间的开朗,换来了一个超然物外的柳宗元。

指导:樊婷婷老师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语言

《始得西山宴游记spa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选编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选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