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蜗牛》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1 15:58: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蜗

牛》教学反思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陈耀华

《蜗牛》一课是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的第二课。对学生来说,喜爱动物之情是与生俱来的。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就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这一课开始,学生将对四种小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这些观察活动,将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获得观察结果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建立起生命体的概念。因此,观察蜗牛,不仅仅是观察它的外形,更要关注它的生活,从蜗牛的运动、反应、吃食、排泄以至繁殖等方面进行观察研究,这些内容将直接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在前一节课,我介绍了蜗牛的饲养方法,要求每个学生尽可能养几只蜗牛,并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当老师介绍了养蜗牛的方法后,学生的热情很高,都想回家饲养并观察。但成都今年比过去同期气温低,学生回家在附近很难捉到蜗牛,给观察活动带来困难。有个孩子的爷爷在一天晚上打来电话问:“在哪儿能买到蜗牛?”正好先上完这课的学生在课上汇报时,讲了她和家长捉蜗牛的经验:先给一处花坛浇一些水,过半小时后,就有几只蜗牛出现。我便把这个方法告诉了这位家长,果然,这位孩子用此种方法捉到了蜗牛,第二天高兴地对我说。我把这个办法向其他班的学生作了介绍,于是,很多孩子都捉到了蜗牛。让学生先与蜗牛相处一段时间,在相处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它进行观察,观察次数多了,就会发现问题。这样,在上课时,就能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更多的放在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上。

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课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我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探究的时间。课堂中第一个活动,学生小

1 组观察研究蜗牛用时10分,汇报交流10分钟。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学生的反映来看,学生对蜗牛的描述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小组观察描述的方法并不雷同,学生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想。学生对蜗牛的观察也不局限于课堂,学生对蜗牛食物的探究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通过课外学生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蜗牛依然是兴趣盎然、气氛热烈,令我颇为欣慰。

对于蜗牛的外形,壳、头、眼睛、触角是学生很容易观察到的,能够自己辨认出来。呼吸孔、肛门和生殖孔对于学生来说,很难观察到,我采用PPT和视频进行指导与介绍,学生便能很快理解。腹部和尾部,学生知道,但是会遗漏,需要教师提醒一下。蜗牛的运动方式我主要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先将蜗牛放在玻璃上,从下方观察蜗牛的运动方式。再结合播放视频,增强观察效果,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蜗牛的运动。在观察运动的时候,蜗牛留下的痕迹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仔细留意蛛丝马迹。对于食物和排泄,学生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已经有一定的比较与了解,老师只要提一下即可。

通过本课教学活动和科学课的教学给我的一些思考:

1、对教学重点的把握。 过去的教学是一个个知识点的连接,而现在的科学教学强调的是一个个活动的连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从而获得儿童成长所需要的经验。因此他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以及活动的价值。在本课中如果我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学生对蜗牛壳的观察上,对学生的发展会更有利。因为学生对蜗牛柔软部分的观察是他们平时就会注意的内容,没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展开。而对蜗牛壳的观察是学生原来忽略的,如果在课堂上作为重点观察对象的话,会在学生心中产生对动物身体细节观察的经历,进而在生活中注意一些细节的观察,产生更多的发现,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所以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去寻找对儿童来说价值更大的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在科学教学中,不仅是我,恐怕大部分的教师都会感觉时间不够。要让学生活动,没有时间的保证,活动是不会有效的。但要给学生时间,我们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就产生了问题。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呢?唯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可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组活动结束了,该停就得及时停下,不然一等一两分钟就过去了,几次活动下来,仅40分钟的课堂已浪费了好几分钟了。在培养习惯方面还应包括记录的有效性,组内分工的快速,活动开始的及时等。二是对观察活动的组织。组织观察活动时,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学生当成白纸,什么都去指导,时间自然不够用。当然也不能高估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放任自流。只有把握了学生的实际,让我们的教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3、如何引导学生生成新问题。 来源于学生内部的问题更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产生学习的内驱力。科学教学中学生如果能不断地发现,在新发现中也许新问题就会不断地产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情境,让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并在发现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一个观察活动结束时,有意识地提问:“在观察过程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尽管只是一句话,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经常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活动,从而得到更多的问题,从自己想要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开展后续活动,不再是教师要求学生去做,学生的主体性就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下面选取了两位学生的观察蜗牛的记录,不难发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刚上两个多月的科学课,就写出了这样的观察记录,可见她们探究学习的热情非同一般。只要坚持下去,定会提高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观 察 蜗 牛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三年级四班 向麟玉

今天我在花园里发现了几只蜗牛,我找了一个瓶子,先铺上一层湿湿的泥土,把树枝、落叶放进去,然后把嫩嫩的小白菜搁在面上,最后将蜗牛放进瓶里去。

第二天我发现它爬的时候总是拖着“小屋子”在后面,它的小眼睛长在触角上,走的时候小眼睛一动一动的。我抓的这四只蜗牛个个都不一样哦!有一只蜗牛很小,但壳上的花纹并不比其他大的蜗牛难看。它的“小屋子”是左旋的,小小的壳上有黑色和深褐色的小点点,因此我给它取名叫“点点”;第二只还是小小的壳,壳上的花纹和点点可不一样,它的壳是右旋的,中间有一条黑色的、细细的线,因此我给它取名叫“线线”;第三只和第四只蜗牛可比点点、线线大得多!它们都是右旋的,壳比点点、线线简单的多!它们的外壳都是咖啡色的,有褐色的小点点。第三只我叫它“中中”,第四只我叫它“大大”。它们四个是一个队伍,这个队伍就叫“蜗牛队”。

第三天我又有新发现了!蜗牛队的队员们都朝上爬,看起来很团结!它们爬过的地方都是湿湿的。它们一碰到有障碍物就把小眼睛和触角收进去,它们睡觉的时候把眼睛和触角都收进去了。其实你细心观察并不会觉得蜗牛爬得慢哟!

第四天晚上我从梦中醒来,想看看我的蜗牛队员们。我提起瓶子看,发现它们居然不像白天一样卷在一块一动不动,而是在吃嫩嫩的小白菜!我知道了蜗牛和我们人类睡觉的时间恰恰相反!我获得了新知识,我真高兴!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三年级六班 张 诗 怡

我通过养蜗牛知道: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虽然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几万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大家们称之为“齿舌”。

蜗牛有一个比较脆弱的,低圆锥形的壳,不同种类的壳有左旋或右旋的,有明显的头部,头部有两对触角,后一对较长的触角顶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宽大的腹足,行动缓慢,足下分泌黏液,降低摩擦力以帮助行走,黏液还可以防止蚂蚁等一般昆虫的侵害。蜗牛一般生活在比较潮湿的地方,在植物丛中躲避太阳直晒。在寒冷地区生活的蜗牛会冬眠,在热带生活的种类旱季也会休眠,休眠时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层干膜封闭壳口,全身藏在壳中,当气温和湿度合适时就会出来活动。蜗牛几乎分布在各国各地,不同种类的蜗牛体形大小各异,一般蜗牛以植物叶和嫩芽为食,因此是一种农业害虫。蜗牛的食物很多比如鸡、鸭、蛇、等都会以蜗牛作为食物,萤火虫主要以蜗牛为食。一般蜗牛能活2到3年,蜗牛在各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也不相同,有的民族以蜗牛的行动预测天气,如果蜗牛的触角伸的很长,就意味着明天有一个好天气。

蜗牛具有很高的食用还有药用价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属高蛋白等多种高档营养滋补品。

蜗牛喜欢生活在森林、果园、菜园、公园、高山、平地、丘陵等地。蜗牛作为人类的高营养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蜗牛》教学反思

蜗牛教学反思

蜗牛搬家教学反思

《小蜗牛》教学反思

《小蜗牛》教学反思

蜗牛奖杯教学反思

观察蜗牛教学反思

蜗牛的教学反思

《蜗牛》的教学反思

课文蜗牛的教学反思

《蜗牛》教学反思
《《蜗牛》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