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08长恨歌

发布时间:2020-03-02 09:28: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长恨歌

【学习要点提示】

1.结合作品具体内容,理解该诗主题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2.分析李隆基和杨玉环两个人物形象的典型特征。

3.了解该诗情节曲折生动、极富于传奇色彩的特点。

4.学习和掌握诗中采用的比喻、对偶、借代、夸张、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

5.熟读该诗,记忆其中的精彩佳句。

【作品背景介绍】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806)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歌传》。

为什么主张诗歌讽谕现实的白居易能写出怀念历史上一度昏庸的玄宗、同情事实上不一定值得赞美的李杨爱情?

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思想基础,一是在中唐时期流传着谈论开元遗事的风气,其中渗透着人们对玄宗的怀念之情。安史之乱后的中唐,藩镇割据于内,吐蕃侵扰于外,宦官专权于朝,人民生活每况愈下。人们不满于现实的分裂和*,向往着太平盛世,希望一个有能力的皇帝改变这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免产生对盛唐之世的怀念,必然想到玄宗。玄宗一生前后期的所作所为,又给人们提供了王朝兴盛衰乱的历史教训,也留下了大量值得怀念的东西。各种原因促使当时社会上形成一股谈论开天遗事的风气:“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而杨贵妃又是和后期的玄宗、和盛唐历史密切相联的人物。玄宗对她的无比宠爱,她和玄宗的关系,是构成玄宗形象的一个重要部分。她被当作安史之乱的“祸根”而处死,确实给玄宗带来了巨大痛苦。晚年的玄宗,被尊为太上皇,受肃宗的猜忌和监督,身居西内,身边“无一旧人”。在人们对盛世、进而对玄宗怀念的基础上,不能不对玄宗这种凄凉孤寂的晚景表示同情;对于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在封建帝王说来极为罕见的“钟情”和“专一”,表示赞叹:对他们的悲剧结局表示同情、惋惜和感伤。而在事变过后,痛定思痛,在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中,“堂上有兵天不用,幄中无策印空多”,“未必蛾眉能破国,千秋休恨马嵬坡”(徐夤《开元即事》)等为杨贵妃鸣不平,对杨贵妃抱有同情之心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于是民间产生了大量关于贵妃、玄宗的爱情传说。从《长恨歌传》言“„„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看,《长恨歌》是根据民间传说加工润色而成的。即《长恨歌》所流露的感情,是那个时代许多人所共有的感情。

《长恨歌》写作的基础之二,是白居易个人的恋爱经历和爱情理想。白居易36岁结婚。据一些专家考证,他晚婚的原因是他青年时代在徐州符离有一个情投意合的姑娘,由于姑娘的家庭地位不高,社会上等级门第观念的阻隔,使他们终究没有能正式结婚而为社会承认,这给诗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直到诗人后来离开符离与这位女友永别后,还一直眷恋着她。白居易的《长相思》、《寄湘灵》、《感情》、《花非花》等诗都对此有所流露。诗人曾这样沉痛地写道:“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潜别离》)白居易写作《长恨歌》时35岁,即已经离开了这位女友还未与后来的杨氏夫人结婚

之时。诗人饱尝了相思的苦痛,渴望着真挚的、永不分离的爱情。因此,在对李杨爱情的民间传说为基础的创作中,他融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出世之才对这些“希代之事”进行了加工润色,按照自己的爱情理想塑造了李杨形象。在对李杨的无休无止、绵绵不绝的刻骨相思的刻画中,倾注了自己的愿望与苦痛、希冀与追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赋予主人公以坚守信义和生死不渝的品质。在朝朝暮暮的思念、上天入地的寻找中,把李杨爱情升华到理想的高度,使之符合于自己的观念。这就是白居易写作歌颂李杨爱情的《长恨歌》,并且写得如此感人的思想基础。

【相关网址链接】

白居易诗全集

2白居易诗歌评论

白居易文化网

【作家作品汇评】

1.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

直陈其事,而铺陈详密,宛如画出,使今世人读之,犹可想见当时之事,余以为当为古今长诗第一。

2.清·黄周星《唐诗快》

乐天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皆所谓老妪解颐者也。然无一字不深入人情,而且刺心透髓,即少陵、长吉歌皆不能及。所以然者,少陵、长吉虽能为情语,然犹兼才与学为之;凡情语一夹才学,终隔一层,便不能刺透心髓。乐天之妙,妙在全不用才学,一味以本色真切出之,所以感人最深。由是观之,则老妪解颐,谈何容易! 3.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卷二

记事文之最上乘者,不著一句议论,而褒贬之意,自在言外,今观如此长歌,虽通体叙事,而读之便觉得美人情重江山轻,不啻为明皇一生写照,何等气魄?至于文字之哀艳动人,气度之从容不迫,声调之婀娜有致,尤令人百读不厌。

4.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长恨歌》为具备众体裁之唐代小说中歌诗部分,与《长恨歌传》为不可分离独立之作品,故必须合并读之赏之评之。明皇与贵妃之关系,虽为唐世文人公开共同习作诗文之题目,而增入汉武帝李夫人故事,乃白陈之所特创。

【思想内容概括】

这首诗以李杨爱情悲剧为题材,批判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和杨贵妃的恃宠致乱,但同时对二人的真挚爱情寄予了深切同情,从而形成了批判与同情并存、讽刺与惋惜兼容的复杂主题。

《长恨歌》虽以帝王腐败爱情为题材,但是表现了人类对爱的真诚追求。在作者饱蘸感情的笔下,杨贵妃姿容绝世,楚楚可怜,无论生前死后,都对玄宗一往情深,足以唤起人们对她的同情和惋惜;而唐玄宗作为大唐帝国的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的主人,居然能有“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可爱和深情一面,因而人们情不自禁地与诗人一起,由对李杨荒淫误国的憎恨,逐渐转为对他们爱情悲剧表示同情、发出叹息。伴随着玄宗悔恨和杨贵妃憾恨的不断加深,人们的同情和叹息也与日俱增,绵绵不绝。这是《长恨歌》传诵不衰的主要原因。

【艺术特色举要】

1.情节曲折,故事生动。作品前半部分实写二人的曲折相识、疯狂相爱,以及玄宗被迫处死杨贵妃死后的无限思念;后半部分则幻写杨贵妃在蓬莱仙阁中对玄宗的寂寞思念和深沉期待,李杨二人天上人间彼此牵挂,思念绵绵,从而形成相爱之人不能厮守的“长恨”。

2.抒情色彩浓厚。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正当个人爱情最热烈的季节,内心感情十分丰富。我们看到,在作品凡是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作者都泼墨如雨,务求尽情。象“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将杨贵妃死后玄宗对她随时随地的思念表现得生动感人;“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写贵妃的美丽动人更写两人的深情,人随景现,情随景生,使诗中人物鲜明生动,极富诗情画意,有很强的感染力量。

3.语言优美生动,形象传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把杨贵妃倾国倾城的美妙一展而出;“春宵苦短日高起”,一个“苦”字,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李杨寻欢作乐、相见恨晚心理;马嵬坡前六军请诛杨玉环,“君王掩面救不得”,“掩面”这一细节成功地展示了玄宗对玉环不忍见其死而又不敢不让其死的复杂心理。正是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使诗中的人物形象更加含蓄丰满,栩栩如生,别有一种动人的魅力。“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李杨的爱情因真挚而感人,因悲剧而为绝唱,这真挚和绝唱因白居易这几句一字千金、无可取代的诗句变得比天高、比地久,如泣如诉,不绝如缕,成为永恒的憾动!此外,《长恨歌》的语言优美和谐,婉转流畅,充分发挥了歌行体诗歌的特点,读来缠绵悱恻、回肠荡气,让人不能不佩服诗人良好的驾驭语言能力。

思考练习

一、仔细吟诵全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歌主题的观点。

这首诗的主题具有双重性: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悲剧的描写,既有对李杨荒淫误国的讽刺批判,同时也有对李杨悲剧的同情,对李杨真挚和专一的爱情的歌颂。

二、诗的最后四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合全诗说说“此恨”的含义。

“此恨”之义直接关乎全诗主题的解释。单就这四句诗的局部来看,“此恨”的意思明显带有对李杨爱情深感惋惜的意思: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真挚爱情却不得不长期面对生离死别,“此恨”乃为“长恨”。但是,联系诗前面“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从此君王不早朝”、“尽日君王看不足”等一系列因宠杨而导致唐明皇疏远朝政的交待来看,最后的“此恨”还含有主人公对以往荒淫误国进而导致国家和个人爱情走向悲剧的自责和悔恨。

三、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被人看作是荒淫误国的典型,理应受到大家的谴责,可为什么这首《长恨歌》中的李杨爱情还能得到许多人的同情?

原因有以下方面:

1、诗中的李杨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坚贞态度本身是非常优美感人的;

2、尽管作者主观上对唐玄宗荒淫误国有批判讽刺之意,但客观上却以同情之心和绚丽之笔加以表现,因而使作品具有突出的赞美爱情倾向。

3、爱情对每一个人都是美好的。对读者而言,相对于唐玄宗的政治过失,他和杨贵妃真挚动人的爱情更容易打动读者,占据读者的心灵。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长恨歌

08长恨歌
《08长恨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长恨歌形象 长恨歌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