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傲慢与偏见个人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2:23: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

一、作者介绍

简·奥斯汀[1](Jane Austen 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小说家。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奥斯汀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亲的文学藏书。奥斯汀一家爱读流行小说,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时期的习作就是对这类流行小说的滑稽模仿,这样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讽的基调。她20岁左右开始写作,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1811年出版的《理智与情感》是她的处女作,随后又接连发表了《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花园》(1814)和《爱玛》(也译《艾玛》)(1815)。《诺桑觉寺》(又名《诺桑觉修道院》)和《劝导》(1818)是在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的,并署上了作者的真名。简.奥斯汀终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师等人物以及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她的作品里没有重大的社会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绅士淑女间的婚姻和爱情**。她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深受读者欢迎。简·奥斯汀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著名女性作家之一,介于新古典主义和浪漫运动的抒情主义之间的“小幅画家”和“家庭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眼里堪与莎士比亚在不朽性方面相提并论的英国作家。

二、写作背景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感伤小说”和“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的作品往往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奥斯丁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2]。

三、故事简介

伊丽莎白·班纳特(凯拉·奈特丽 饰)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有四个姐妹,母亲班纳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新来的邻居宾格来先生和他的朋友达西(马修·麦克菲迪恩 饰)打破了她们一家人单调的乡村生活。宾格来和伊丽莎白的姐姐简·班纳特互生情愫;达西对善良聪明的伊丽莎白产生了好感,而伊丽莎白却对达西不可一世的傲慢心存偏见,不接受他的感情。然而,世事难料,宾格来和简·班纳特因为误会,关系危在旦夕;达西的种种作为,展示了性格中和伊丽莎白相同的善良一面,逐渐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好感。宾利和简经过一番周折,言归于好,一对情人沉浸在欢乐之中。而一心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的凯瑟琳夫人匆匆赶来,蛮横地要伊丽莎白保证不与达西结婚。伊丽莎白对这一无理要求断然拒绝。此事传到达西耳中。他知道伊丽

莎白已经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他日后对伊丽莎白表白:You are too generous to trifle with me,你为人太真诚大方,不会以此来愚弄我),诚恳地再次向她求婚。到此,一对曾因傲慢和偏见而延搁婚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四、文本分析

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两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五、主要人物分析

伊利莎白: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并且,伊利莎白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使得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达西:达西的性格总的说来三个层面,即外在的傲慢与内在的爱心以及知错就改。在这三方面重重交织下构成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达西,出生于富贵之家,优渥的环境不仅塑造了他良好的教养、优雅的举止,所以培养了他傲慢的性格。

达西也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上层人士,从管家太太的口中我们可以的得知他是一个亲切友好、和蔼可亲的人,而且对妹妹也特别的呵护关心。不仅如此,为了伊利莎白,对过去痛恨的威克姆也给予了极大的帮助,这些都可以说明他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最后,他也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在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傲慢地表示厌恶她家亲友,让人讨厌,当达西求婚遭拒绝后,他能很快的意识到并改正这一缺点,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一性格特征。

简·贝内特:贝内特家的大小姐,拥有美丽的容貌,又有一颗善良、宽容、仁慈的心。遇到事情总是把人往好的方面想,总看别人的优点,很难看到别人的缺陷、漏洞。相当包容别人。

宾利,乐观,善良,谦逊但缺乏主见,盲目相信达西

六、读后感

看完这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女主公伊利莎白的勇敢、自尊、自信、爱憎分明以及她独特的思想。她不会因为对方的金钱,权势而妥协,相反的,她追求一种在当时社会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平等,男女平等,人人平等,她与人交往不卑不亢,不刻意疏远也不曲意逢迎;她能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幸福,没有在母亲的逼迫下嫁给本来要继承她家财产的柯林斯;她的爱憎分明则表现在对待威

克姆和达西的态度上,对待威克姆的由爱变恨,对待达西的有偏见到爱,无不表现了这个女子的真性情。

其次,爱情,婚姻是这本书的主旋律。大致分成三种,有婚姻没爱情,这要以柯林斯和卢卡斯为例,他们因为某种利益而结合,缺少了爱情的纯粹,从本质上来说是悲剧的;有爱情没婚姻,这以威克姆和伊利莎白的妹妹为例;而有婚姻也有爱情这三类,就是宾利和简,伊利莎白和达西这两对,这无疑是本书的主旋律,作者也是希望通过这一主题来唤醒当时社会人们对婚姻爱情的重新认识。

最后,就是作者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很明显的,即便是有钱的太太、小姐们,充当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妇而已。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严重。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 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个人读后感
《傲慢与偏见个人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