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赏读郭鹰长篇小说《笔锋》有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23:07: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赏读郭鹰长篇小说《笔锋》有感

树中俊叶

一个月前,我在从朋友圈看到郭鹰发出了\"开篇历时五年,六易其稿的长篇小说《笔锋》终于面世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的消息之时,心中有种莫名的诧异与悸动。我曾经读过郭鹰的很多散文,被她那种幽默诙谐、雅俗共赏、颇接地气的文风以及细腻地写人、绘景、状物、抒情的能力所折服。见字如面,我对郭鹰在文学创作能力似乎也止步于:在文字天地间,留点儿雪泥鸿爪的故事、精彩片断与感悟的误判中。不曾想到的是,与她为邻、为友多年,她的长篇小说处女作《笔锋》竟然在水深火热之中磨砺了五年,直至出版发行,我都没有从她身上获取任何信息。她写长篇小说,对我来说确实有点儿\"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我想看《笔锋》的最主要的动因是因为小说封面上那不同凡响的宣传语:军人抗战看《亮剑》、文人抗战读《笔锋》。《亮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长篇小说,没看过小说的,同名电视剧的美誉度也是家喻户晓、好评如潮。敢与《亮剑》相提并论,如果没有两把刷子怎能自圆其说?其次是想看看平时大大咧咧,心无城府、坦率耿直,貌似没有太多故事的小女子,是如何HOLD住这34万字之多的长篇巨著。在这样的猎奇心理驱使下,我打开的《笔锋》的扉页,闻到了久违的墨香,然后沦陷其中不可自拔……

一、悬念叠加、故事精彩

依旧喜欢《笔锋》里,那种一以贯之轻松幽默的郭式风格,精彩的桥段与场景常常让我\"笑中有泪,乐中有伤\".但是,真正让我刮目相看的是,郭鹰一下子蜕变成了一个说故事的高手。《笔锋》真可谓是故事精彩、悬念迭起 ,处处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与惊叹!

侨育大学于抗战时期从厦门内迁长汀,不啻是担当起民族文化、教育重负的一次肉体上的苦旅,精神上的涅槃。老校长死于日机轰炸,新来校长临阵脱逃让唐治平受命于危难之际。内迁过程中历经了省政府勒令撤校、唐校长几百里跋涉到永安临时省政府与省长斡旋使学校得以续存。\"长征\"伊始,就遇上一串串人为枝梗:学生中最得力的干将余嘉训、李应松临行前投笔从戎让唐治平出师未捷先失左膀;教学力量的半壁江山,侨育大学的标杆化学系主任何作宾临阵变卦让唐治平再失右臂。还未出行运载货物的司机就开始趁火打劫加价、遇凶险时司机半道弃车回归。途中女老师李沁失联导致师生们人心涣散、过清风寨遭遇土匪横刀打劫。外加不可抗拒的滂沱大雨、丛林里的豺狼虎豹。到了长汀,为解决校舍、经费、口粮等问题,还要与驻地的流氓地痞明争暗斗、与无能的官员巧妙斡旋。人祸天灾让苦不堪言的\"文化、教育长征\"雪上加霜,难上加难。这些情节环环相扣,互相掣肘,互为伏笔,使故事悬念叠加,引人入胜。

非常喜欢侨育大学师生路遇清风山土匪这一桥段,到现在想起来还让我忍俊不禁。自古以来都是\"秀才遇上当兵的有理讲不清\"的场景。靠真刀实弹的硬拼,手无缚鸡之力的秀才们哪是土匪的对手。果然,清风寨的土匪抓到几位年轻亮丽的女大学生,正准备\"大块朵颐\"之时,唐治平和其他师生奋力营救,才使女生们免遭一劫。在这场师生救援女生的斗争中,秀才们与定当以智取胜。先是唐校长独闯虎穴,里应外合。师生们借助火神枪、火药、镁条虚张声势得以逃离虎口。当读者为他们躲过清风寨土匪而庆幸之时,作者却笔锋一转把读者的视野再次牵引到土匪窝里去。因为在荒郊野岭过夜受到虎狼虫豸的严重困扰与威胁,相形于不谙人性的凶猛动物,唐治平感觉与人性尚未完全泯灭的土匪过招也许更有几分胜算。于是,几百号人马在唐治平校长的带领下再入\"虎穴狼窝\".凭秀才们的智慧与胆略,他们不仅能借贵方一块宝地得以安全夜宿清风寨,而且还临时抱佛脚调动\"秀才\"们的才艺优势,举办一场篝火晚会。晚会上师生们各显其能,让山寨里一群目不识丁的精神饿汉们实打实地开了一回洋荤。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唐治平不但成功与虎谋皮得以夜宿之便,最后师生还与\"根红苗正\"的土匪握手言欢,唐治平更是与土匪头儿\"大嘴\"歃血为盟,义结金兰。最后的场景竟然是几百师生与土匪们\"依依惜别\",虽然履步薄冰之上却又安然无恙地通过了清风寨的鬼门关。在此,郭鹰将一场读者想象中充满刀光剑影与血腥味的情节,以如此轻松幽默诙谐的场景而终结。及此,这依然不是故事的终结,它还是后续故事中唐治平帮助县政府与军队招安土匪入伍,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日埋下的伏笔。真的很佩服郭鹰这种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文字功力。

二、有血有肉、形象丰满

唐治平是郭鹰精描细绘、非常用心打造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随着情节徐徐展开,一个才华出众、个性十足、狂狷不羁,又忠肝义胆、正气凛然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之所以喜欢唐治平,先是被他\"一分狡黠一分油滑一分无赖\"的个性所折服。

初入长汀第一件事就是在找寻校舍的过程中遭遇敲诈勒索。结果他让学生装神弄鬼贬低房屋的实用价值,用以降低租赁价格。再用一块假金表让地头蛇黄日蛟吃哑巴亏。他假借省长陈鉴的虎威,糊弄县太爷尽力为学校争取办学经费和维持生命的口粮;忽悠刘团长严肃军纪、将强奸女教师李沁的罪魁祸首毙命。与刘团长打赌招安清风寨土匪时,他装神弄鬼砍断山寨的水口树,堵塞水源,然后用风水、运势来动摇土匪军心,糊弄土匪头儿\"大嘴\"招安。

如果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唐治平只靠装神弄鬼、虚张声势、狐假虎威、声东击西、赌局运势这几把刷子,其形象定然是扁平无力的。唐治平的形象之所以立得正、站得稳,其最重要因素在于,他的所作所为都与学校、师生、国家的命运紧紧关联。迁校于长汀,作为一校之长的唐治平面临着、县官执政不力、资金困难、校舍无着、地痞勒索、守军骚扰。面临难以想象的重重阻力与困扰,迫使掌管一校命运的唐校长,必须生出三头六臂、调动全身所有的解数、能量与手段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在与敌匪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他不动刀枪、不使蛮力,而是用科学知识与手段让对手彻底诚服。小说中的招安、整训、改造清风寨土匪的过程,其实就是一场科学与愚昧的过招。唐治平用\"油锅捞匕首\"这一\"雕虫小技\"就让不安分的土匪为拜倒在科学的\"石榴裙\"下,乖乖坐到课桌前当起\"小学生\".借用发电机为学校发电之机,辅之以坏人会招\"雷公电母\"鞭笞的\"鬼话\",就把那些个干坏事又怕招雷劈的土匪学生治得服服贴贴。

当个人的才干与民族的兴亡、抗战的大背景、与学校的命运紧紧维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真正从中感受到了乱世中崛起并坚持的一校之长的可贵。唐治平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处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一边投身于难以自弃的教学事业中;一边付出身心之劳、放弃妻儿天伦。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他殚精竭虑、倾家荡产、无私无畏直到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由此,读者眼里的唐治平已经不是那个耍点小无赖,处世圆滑的小聪明,而是心系民族大义、一切为侨育大学在乱世中续存的大智慧。读者也无时无处感受到从唐治平的身上散发而出满满正能量。

再次,想到小说封面的\"军人抗战看《亮剑》、文人抗战看《笔锋》\"其实唐治平与《亮剑》的主人公李云龙相比较,二者颇有许多相似之处。李云龙与唐治平的可爱之处,都在于处事时有果敢坚毅的共性,但更多的是在情急之下为达目的,临阵发挥的聪明、圆滑甚至无赖。但他们都显得萌态可掬,诙谐可爱。然而,他们的可敬之处更源之于战争的血与火的不断历炼,从中磨砺出对国家、民族的忠勇与献身精神。所以,在我的眼中李云龙与唐治平的形象确实是难分伯仲,不相上下。

《笔锋》之所以能牢牢抓住我的眼球,首先是唐治平这个主体形象的丰满,其次还在于作者成功塑造了张成田、李沁、何作宾、李应松、余嘉训这一众知识分子群像。他们在抗战的时代大背景下,在艰难困苦的办学过程逐渐成长起来。他们的视界没有局限在暂时偏安的山城长汀,而是放眼中国和世界。在唐校长的带领下,侨育大学把学校的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相连。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振兴国家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师生们在被日军摧毁的残垣断壁前仍然精神不倒。他们置任何艰难困苦于不顾,教师为国之振兴而教,学生为抗战建国而学,体现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崇高民族气节。他们以笔为锋,牢记\"教育在平时可以培养建国的人才,在战时可以发挥御侮的力量。抗战建国都要依托教育\"的办学宗旨。向师生和民众宣传抗日精神,用科学武装兵员的头脑,让每个毕业生都成为精神、文化、专业上的斗士。让一批批军人拥有强大的使命感和超出常人的文化与科学知识。退,上得了三尺讲台;进,上得了千里疆场。让学生、兵员以崭新的姿态去为冲锋陷阵、保家卫国。

在赏读小说《笔锋》的过程,我被每个鲜活的人物命运所牵魂,为每个精彩的桥段而击节,为那些四两拨千斤的智慧与轻松幽默的场景而狂笑。扪心自问,我读《笔锋》的收获还远远不止这些。从中我看到郭鹰以形象化的手法叙述了一部抗战时期高校的内迁史,从中我看到风光如画的闽西南地理特点、山川风物,长汀客家人的民俗民风……

真的难以想象,郭鹰一介貌似平凡的邻家小女子,竟然拥有如此之宏大的胸怀、如此之辽阔的视野,给读者提供了如此海量的信息。从她的后记可以得知,世上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郭鹰也如是。她是攀登文学巅峰的勇士,挑战自我揽下高难度的作业。她是勤勉专注的学生,为了写书她白手起家,从头学起。到鲁艺班进修、买大批关于民国时期的相关书籍,查询搜索大量网络资料,读熟了福建的高校内迁情状。为此,我在赏读长篇小说《笔锋》的过程中,不仅分享了郭鹰创作愉悦,也真切地感受到她创作过程的艰辛。因为她的勇敢、因为她执著,因为她的努力,《笔锋》最终得以面世。

最后讨个巧,再次引用封面的提挈语:

军人抗战看《亮剑》、文人抗战读《笔锋》。

一个文弱的校长,消灭日寇于无形的利器。

人世间有百媚千红,抗战小说千万种,唯有《笔锋》直戳人心,让你站栗没有之一。

此话公正,此话真实。《笔锋》确实值得一看。

感谢郭鹰,感谢《笔锋》。

郭鹰简介:

鲁迅文学院福建中青年作家班学员,是福建新崛起的实力派女作家。生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是闽西灵山秀水养育,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与闽南文化交融滋养而成的知性女子。无论小说、散文还是评论,都是信手拈来,别具一格。多年来笔耕不辍,佳作遍地开花,广见于《光明日报》《山花》《福建文学》《福建日报》《厦门文学》《炎黄纵横》等报刊中。出版有散文集《茶心酒性》。

读长篇小说《蜗居》有感

读鹰志有感

读鹰的故事有感

读刘醒龙长篇小说《蟠虺》有感

读刘醒龙长篇小说《蟠虺》有感

成长,一路荆棘——读长篇小说《草样年华》有感

《论语》赏读

《诗经》赏读

《论语》赏读

罗布泊赏读

赏读郭鹰长篇小说《笔锋》有感
《赏读郭鹰长篇小说《笔锋》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