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感动中国讲稿 学子讲坛

发布时间:2020-03-03 12:17: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11电商2班的xx,我的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我今天所讲的主题是“中国梦——感动中国”。

这是一条与感动有关的道路,在过去的十年里,它的奖杯从孩子手里一次又一次递送到感动中国获奖者的手中,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它也慢慢的传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回首2012年,在这一年里总有那么一天、总有那么一瞬,我们怦然心动、我们流下眼泪,为别人。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感动,一同回顾2012,那感动你我、感动中国的故事。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会更加明白,这一座又一座的奖杯,像一个又一个路标,清晰的记录着中国人,在心灵世界里所走过的路。在这条路上,有获奖者,更有你和我。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次出发。 2012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有的是从事国家高科技研究工作的院士、工程师,有的是负责一方工作的人民公仆,更多的则是“小人物”。他们中有些人为国家、民族贡献出了全部青春甚至生命,更多的则是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凡生活中赢得了尊重。

下面请大家来看几幅图片(图片)。

林俊德用52年与时间赛跑,赛出了军人的精彩;陈斌强“绑着”母亲上班,演绎着孝子的优秀;捐献器官的小何玥,用弱小展示了奉献的伟大;“卧底局长”陈家顺,用“怪招”书写着公职人员的职责;守护“炕头课堂”14载的高淑珍,用时间注解了母爱的伟大;“最美教师”张丽莉,用生命树起了师德;“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用坚持诠释军人的意志;78岁的”台湾老兵”高秉涵,用一生编织着“回家的梦”;周月华、艾起,用行动彰显爱与奉献;“航空报国英模”罗阳,用生命托举起歼-15。

(图片--马兰)

我们看到屏幕上的马兰花,马兰的生命力很强,它是一种在“死亡之海”的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花来命名的。伴随了林俊德院士几十年,当林院士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走到最后一刻,他做出了自己最后的选择---把他埋在马兰。

(图片--林俊德)

左边是林俊德院士健康时的照片。

右边是林俊德院士病重时不顾医务人员的劝阻仍然继续坚持工作的两幅图片。

让我们一起看一段视频。(视频)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纵死终令汗竹香,他让我们感受到了科研人员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

创造了马兰精神、见惯了英雄的马兰人送给他一副挽联,为他送行:“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让我们看下一个感动中国人物。 (图)

看到屏幕上的两幅图片,不知道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有没有同学回答一下?

这是舰载机歼-15指挥员的一个手势,代表着允许起飞。后来,受到网友的热情追捧和模仿,被网友称为“航母style”。 我们只看到航母起降那一刻的辉煌与惊喜,却没看到那些幕后英雄的默默付出。

这是一位为国而生的英雄,一个多月的劳心劳力,废寝忘食,换来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舰载机训练的成功落幕,英雄却陨落了。

“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你是否听见,这一去请不要走得太遥远,当我叫你英雄的时候我泪流满面,双手化翼梦想翱翔蓝天……”这是一曲献给航空报国英模罗阳的歌曲《我的英雄》。 罗阳,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2012年11月25日,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执行任务时突发心脏病,不幸殉职。

(图)辽宁号航母和歼-15战机

罗阳1982年毕业于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空设计专业。2012年1月,罗阳担任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关键技术可以借鉴,航空制造大国对技术的封锁,留给航空人的只有自主创新一条路可走。在航母上,罗阳坚持亲力亲为,与科研人员一起整理试验数据,观看每次起降过程,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出现身体不适,也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直至人生最后一刻。

(图)

这是罗阳生前的图片以及沈飞集团的员工为他送行的图片。

“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

让我们看下一个感动中国人物。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微不至的,也是温暖人心的,可是总有一天他们会渐渐老去,当他们失去照顾自己的能力时,做子女的要不忘父母曾经对我们的爱以及精心呵护。“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百行孝为先。”这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美德。

(图)

陈斌强,是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在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为了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带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以至于他一天到晚连轴转几乎没有闲暇时间。

尽管生活上的事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图)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我们每个人该有的最基本的美德。 无论什么时候,孝都不会过时。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位老师,在危急时刻,她凭直觉挺身而出。那直觉的背后是最具魅力的纯正师德。她播撒下的大爱种子,必将被无数的奔跑接力,从黑土地传向四面八方。只有教师心中有爱,孩子的世界才会绽放光芒!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视频)(图)病房中的丽莉老师。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她的颁奖词。“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要认识的是一位母亲,从给一个孩子当妈,到给一百多个孩子当妈, 从给健康的孩子当妈,到给残疾的孩子当妈, 她开办了灶头课堂,接受了一百多名残疾孩子。她是高淑珍。

(图:高淑珍和她的爱心课堂)

高淑珍,河北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她的儿子4岁得了类风湿,落下残疾,到上学年龄不能上学。因为心疼儿子,就在家办个小课堂。同时也接受了附近村庄由于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炕头课堂”一开就是14年。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母女二人每天用自行车接送孩子,中午就在她家一起吃大锅饭。渐渐地,自行车接不过来,她一咬牙买了旧面包车。有两个肢残严重的孩子,她怕路上颠坏了,就一直抱怀里。再后来,为让孩子少受罪,她索性让孩子住在家里,免费吃住读书。 十四年的奉献,让爱变成了接力赛,有无有以及人之幼的心怀使她成为最伟大母亲。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颁奖词、何玥)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何玥的颁奖词。(图)

在感动中国里,她是年龄最小的,她才12岁。一个12岁的小女孩,在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时,她做出了让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把器官捐给有需要的人。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视频)

(图)何玥的父母替她领奖。

蒲公英的生命在风中延续,何玥的生命在爱中延续。

我们接着往下看,在下一个故事中,你要相信的不只是爱情,还有爱。

时代的发展,为我们打开了五彩缤纷的世界,但也开启了光怪陆离之门,奉献一度成为了稀缺的空气。冷漠,不应该成为社会的主流。要知道,我们要一同上路,路才会越走越宽;我们要相帮相携,才能步履沉稳。

周月华是重庆市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艾起则是她的丈夫。

周月华出生后8个月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这一切并没有摧垮她生活的意志。凭着自己的执着,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周月华因身体残疾而四处碰壁。后来,看到乡亲们每次都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她就动了行医的心思。

最开始行医时,周月华右肩挎的是药箱,左肩杵着拐杖在山间艰难行走,这种行医方式直到她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条左腿――她的丈夫,艾起。

周月华和艾起结婚之后,无论上山涉水,刮风下雨,只要有出诊,艾起便会揽起周月华的手,用宽阔的后背将她背到病人家里。“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这个男人用20年的行动,默默支持着妻子的事业。

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

周月华和艾起,唤起我们关于爱和温暖、责任和道义的“正能量”,这些正能量也触动了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让我们一起看下一位感动中国人物。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一句在中国流传太广的古唱词,到今天,这样做的人已经不多了,但有人依然践行着。 (图)

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保局副局长。

几年前,陈家顺被派往浙江义乌,担任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麻烦事接踵而来:此前劳务输出由乡镇、村负责宣传动员,但是乡亲出去后常说外面的情况和听到的宣传不一样。陈家顺成了乡亲们的“出气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顿。

(图)

为把真实的用工信息传达给乡亲,也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维权,他下了决心:以一个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去求职,实地体验农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几年。他几次进出工厂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过组装工、装卸工,看过仓库,当过“猪倌”。他刚开始“卧底”时,别人常直截了当地问他“你是农民工吗?”因为他的书生气与干活手势,看着十有八九是个“假民工”。去一家养殖场面试时,陈家顺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视眼镜,厂方说他不像养猪人,他立马回应“别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干得下来!” 有人说他这样做太辛苦了,他却认个死理:“别总觉得老百姓抱怨多,其实他们讲究的就是实在和信任。你提供的用工信息与实际情况相差十万八千里,怎么指望大伙儿相信你?我们当官的,如果今天的事情都做不好,又怎么指望让老百姓相信你描绘的蓝图?”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接下来让我们看下一个感动中国人物。

有人这样评价他:“苦干不苦熬,苦中有作为,把南沙当家建,把守礁当事业干。”他就是李文波。 (图片)

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你也有爱,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李文波21岁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守礁。20多年来,他先后29次赴南沙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97个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国内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成果最丰的纪录,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 长期恶劣环境下的生活,李文波的身体大不如从前,风湿病越来越重,但他仍然坚持一次不落地守礁,还经常顶替战友。除了坚守岗位,李文波还不断创新,为守礁工作总结经验,编写教材。

为了守礁,李文波亏欠家里太多。他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2003年4月,李文波第一次回到老家,才知道母亲已经卧病在床3年, 2005年9月,母亲病危,李文波回到老家陪伴母亲仅十天,就接到执行南沙守礁的命令,在前往南沙的舰艇上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消息,一个人长跪在甲板上向北方失声痛哭。

李文波说:“南沙守礁是我一生的荣耀,就算下辈子坐轮椅,也没什么后悔的!”

这是余光中的《乡愁》,我想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一湾浅浅的海峡,阻隔了多少游子的回乡梦。75岁的台湾老兵高秉涵,用微薄的力量牵动所有游子的梦回家乡的愿望。

(图)(高秉涵和家人团聚的照片)(高秉涵送同乡的骨灰回乡的图片)

高秉涵,台湾律师,老兵。他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他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1949年他“南逃”挤上了由厦门开往金门的班船,抵达台湾之后,几经周折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他审的第一个案子是金门逃兵案,一个士兵在值岗时冒险抱着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的家,但是没能成功,被判处死刑。一个想要回家孝敬母亲的人怎么会有死罪?为什么一段浅浅的海峡会让骨肉同胞分为两个世界?身为法官的高秉涵无能为力,但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

1973年,高秉涵退出军界,成为一名挂牌律师。1979年,离家31年后,高秉涵写的第一封家书,由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历时三个多月,于母亲葬礼的当天抵达亲人的手中。

两岸开放后,他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以上就是2012年度感动中国的10位人物,下面我想提出两个问题:(1)看完这些,你有什么感悟?(2)在以上感动中国人物中,令你印象最深的是谁?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情。

我们需要一个充满友爱,亲情和凝聚力的社会,需要有人怀着崇高的信仰为之奉献。然而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放下小我。“感动中国” 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意义是如何被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诠释的淋漓尽致。无数的梦想成就了中国今日的辉煌 ,她坚忍,从容,朝气蓬勃,更重要的是她心存感动。因为感动,我们众志成城,只需一个信仰,中国人就能抛头颅洒热血,只需一个口号,中国人就能手挽手肩并肩,只需一个号召,中国人就 能救一方百姓于水火。感动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因为它来自灵魂深处,来自共同的梦想——伟大的中国梦。

谢谢大家!

学子讲坛感想

药学院学子讲坛策划书

百生讲坛讲稿

大学生讲坛 讲稿 文档

阳光学子感动校园

道德讲坛讲稿终稿

中国岭南护理学术讲坛”的学习总结讲稿

牛津大学中国学子

感动校园十佳学子申请书

优秀学子报告会教师讲稿

感动中国讲稿  学子讲坛
《感动中国讲稿 学子讲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