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简论春节

发布时间:2020-03-03 11:00: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简论春节

【摘要】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节日。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 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

【关键词】春节 起源习俗 意义

一、春节的起源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多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虞舜时期即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公元前104年(元封六年),经司马迁等人提议,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公元前104年,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后人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用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老人”。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二、春节的习俗 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尽管南北方在春节的庆祝上存在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一下几点都是基本一致的。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完“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团年饭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企盼家人团聚过年、来年平安的盛宴。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俗名“熬年”。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1】

拜年,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必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 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

当然,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而且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作为一个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的民族节日,春节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实现现代的基础。

三、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中国的第一大节日,人们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华儿女,而有中华儿女的地方,就有春节。全国各地春节习俗的细节千差万别,但在意义的方面却是基本一致的。主要有以下若干个方面:

第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从除夕到初一,自然时间没有什么特殊性,而在人

文方面说,则是非常特殊的日子,它象征一年周期的结束,又象征新一年周期的开始。另外,春节更是“辞旧迎新、除旧布新,通过种种象征性的方式,期冀年丰人寿、招财进宝,满足人们所普遍希望的使生活有一个新的更好的开端这种社会心理的需要。”【2】在这个时刻,一切不好的都可以画上句号,一切都回到原点,可以“从头再来”。

第二,春节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而人特别是中国人最看重家庭和亲情。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总有一股力量,让人们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家的路途;在物质追求之外,对辛苦忙碌了一年的人来说,春节还可以让浮躁心沉静下来,可以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过年回家团聚,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习惯, 人们在鞭炮声中,在锣鼓声中,在欢笑声中,享受着人间温暖。同时,春节还是加深人与人之间感情、沟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节日,是团结的节日,一句“恭喜发财”,一句“新春愉快”,足以成为友情的“加油站”和修复人际关系的一副良药。

第三,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春节文化,即

“年文化”。 年文化最重要的是它的精神价值,年文化里面所有的民俗事项,包括每一个物品每一处细节,都有精神的含义,比如压岁钱、鞭炮、拜年都有深刻的含义。年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理解为什么要在春节文化中庆祝和拜年,也就理解了中国文化中人的精神生活和基本价值取向。

第四,春节可谓是中华民族最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每一个家庭的美满

团圆,促进了整个国家的和谐安定。”【3】春节作为最普遍的超越政治、超越阶级、甚至超越国界的民俗节日,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民族的认同感。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如今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

春节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一年一度的春节,我们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在此得到全面展示,从饮食、服装,到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再到娱乐游戏。因此,春节是最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节日,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标志和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

【参考文献】

【1】 陈连山,《春节民俗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与当前文化政策》,民间

文化论坛,2004年8月6日。

【2】 巫肇胜,《文化社会学视野下中国春节习俗与文化变迁》,《石家庄经

济学院学报》,2008年8月,第31卷04期。

【3】 傅功振、李之馨,《关于春节文化内涵及其走向的思考》,《咸阳师范

学院学报》,2011年1月,第26卷01期。

简论实事求是

道德简论

简论时尚美学

双语教学简论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简论

简论物业档案管理

航海技术专业简论

自我简论正当防卫

司法一元化简论

合作学习简论

简论春节
《简论春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中班春节 春节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