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后感 (3000字)

发布时间:2020-03-02 01:03: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化的价值》读书笔记

经管051 陈婷

一、写作动力及作者背景介绍

20世纪已经成为过去。在这个世纪中诞生了一些非常伟大的哲学家。如果我们列举一下这样的哲学家的名字,那么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无疑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位。如鹰鹫般棕色而瘦削的面孔,目光深沉有神,举止灵活有力,特立独行,天马行空,没有恋爱,没有婚姻,没有朋友??这就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革命中神话般的英雄。 还有,一个同性恋者,抑郁症患者,多疑,狂躁,伴随一生的“自杀情结”,生前身后的荣辱毁誉??这也是维特根斯坦,20世纪哲学分析的天才。 有的人进而将他看作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还有人将其看成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本文将从他的文化著作《文化的价值》入手对其生平和思想做一简单的介绍。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有钱人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做钢铁生意的大商人,母亲是很有艺术素养、很有艺术造诣的家庭妇女。维特根斯坦兄弟姊妹有8个,他排行老小。维特根斯坦生活在一个精神与物质都富有的家庭。他的母亲经常在家中开音乐晚会,出席这种家庭音乐晚会的都是些名人,例如勃拉姆斯。维特根斯坦从小也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维特根斯坦接受教育的经历也很普通。他先是在家中接受启蒙教育。他在14岁时才开始到异国他乡求学。先后在奥地利林兹、德国柏林、英国曼彻斯特上大学,学的是机械工程,空气动力学(毕业设计:飞机发动机螺旋浆)等专业。在学习期间对数学的逻辑基础问题发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先后读过(英)罗素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德)弗雷格的《算术的基础》,并前往德国耶拿拜访数学大师弗雷格。结果弗雷格在见到维特根斯坦后,认为英国人罗素更适合回答维特根斯坦的疑问。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天赋表示肯定,同意指导维特根斯坦从事数理逻辑的研究。

不久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维特根斯坦当时刚好回到维也纳,就作为奥匈帝国的自愿兵(炮兵)与俄国人打了几年的仗,后来转向意大利作战。1918年11月成为意大利人的战俘。第二年8月维特根斯坦被释放。从1911年维特根斯坦对数学问题感兴趣算起,直到1918年他的早期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的定稿,维特根斯坦这七八年始终对数学的哲学基础、逻辑基础有着极大的兴趣,并保持始终如一的思考。《逻辑哲学论》于1921年在德国的《自然哲学年鉴》第14期上发表,此后维特根斯坦认为自己已经完成哲学思考,带着这种想法他到了奥地利的山区小学去教书。他教小学的时间有七年。结束小学教学生涯后他回到城市生活,并于1929年重返英国剑桥大学,这时维特根斯坦已经因为他自己的早期哲学代表作而成为名人,几个月后,他直接以《逻辑哲学论》这本书申请并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就留在剑桥大学教书。从1926年起直到1936年,他与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来往较密切。维也纳学派自认为读懂《逻辑哲学论》的思想,并从中引申出本学派的主要哲学观点。维特根斯坦于1929年重返剑桥大学,又开始从事哲学研究,于1951年病逝。他前期的代表作是《逻辑哲学论》(1921)。他后期的主要著作为《哲学研究》(1953),他在写作、思考过程中写了大量的笔记,被辑录在《哲学评论》。《哲学语法》、《蓝皮书和褐皮书》、《关于数学基础的议论》。《关于心理哲学的议论》、《片断》等书中,临死前写了《论确定性》。

正是因为维特根斯坦具的良好的家庭背景以及非同一般的生活经历使其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充满的家庭里的常客。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十分精湛。另外维特根斯坦十分喜愛

奧地利文藝評論家卡爾·克勞斯(karl 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却很早就与这位哲学家如影随形,孤独和抑郁充满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据其传记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证,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恋者,这其中的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此后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虽然放缓了对子女们的严厉,青年路德维希却仍然常常有令罗素担心的自杀倾向,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被俘前自杀,在战争里幸存但致残的最后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臂鋼琴家。 维特根斯坦是语言学派(大约相当于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思想的最初源泉主要来自弗雷格的现代逻辑学成果、罗素与怀特海写的《数学原理》和g.e.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他的哲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他想揭示当人们交流时,表达自己的时候到发生了什么。他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的基础,哲学的本质只能在语言中寻找。他消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唯一本质,为哲学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分别代表了横贯其一生的哲学道路的两个互为对比的阶段。前者主要是解构,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必须直面语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4],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后者又把哲学回归哲学,在解构之后是建构,创造一套严格的可以表述哲学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因为日常生活的语言是生生不息的,这是哲学的基础和源泉,所以哲学的本质应该在日常生活解决,在“游戏”中理解游戏。

维特根斯坦他的前后期思想转变很大,他在《哲学研究》序言中说明前期著作犯了严重的错误,当然,他也说过要把前后期著作对比,以前期著作作为背景来理解后期哲学。维特根斯坦思想转变来源于他自己的长期的独立思考以及他的老师或朋友的帮助。他的独立思考焦点在于如何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自我”,一个可与世界进行不断信息交流的自我。他的老师或朋友,如經濟學家皮耶羅·斯拉法[5]则使他接触到語言社會性的一面,他们的观点对于纯正安静的逻辑世界是一种冲击,因而也有助于维特根斯坦走出纯净的逻辑世界,面向喧闹的日常语言交流世界。

二、主要观点

从《文化的价值》这本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维特根斯坦是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说他是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首先是由于他具备了理想主义者的公认条件:有着不同凡俗的却难以实现的远大理想;有着为理想献身的热情和实践;有着与现实社会抗争的勇气和智慧;以及有着实现理想的具体方法和这些方法对后人的启示等。

毫不夸张地说,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就是为他的理想不懈努力奋斗的一生。当然,他的理想并不是要建造某种远离尘世的理论大厦,也不是要哗众取宠地树立自己的个人形象。相反,他的理想只是要“让一切保持原样”:让思想和生活都远离哲学家们的打扰而恢复它们的本来面貌;让哲学家对自己的工作有“自知之明”;让每个人都能做到诚实、善良,不违背自己的意志行事。这些看起来并不深奥复杂,也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它们却是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特别是哲学家)都需要认真对待的,因为现代社会已经使人们变得愈加虚伪做作,使哲学家们“戴上了假面具”。所以,我们需要清楚地、“毫无掩饰地”认识自己,需要“把哲学家的语言放回到日常生活中去”。从文化的价值这本书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一生为达到这个理想而不懈努力的形象。

说他是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还由于他那桀骜不逊的性格和认真严谨的人生态度。传说维特根斯坦不太爱笑,没有那种让人松弛的幽默,但他的智慧却是通过他的思考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表现出来的;据说维特根斯坦接人待物都过于认真,甚至有些钻牛角尖,令他周围的人感到尴尬不安,但他的严谨作风却是他追求生活本真状态的体现;还有人说维特根斯坦不善于交友,无论有过多么亲密关系的朋友或学生最终大多都离他而去,但这恰好是他不

愿放弃自我去随和他人的证明,虽然这种做法并不一定值得称道。总之,缠绕在维特根斯坦身上的所有不解、责备甚至是诋毁,都是由于他本人对自己所认定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的坚持,都是他的倔强个性使然。从巴特利的生动描述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放弃自己遗产时的坚毅面孔,看到他与天真淳朴的小学学生交谈时的亲和眼神;似乎可以听到他与朋友们聊天时不多的话语,听到他与罗素、波普等人争论时的激烈言辞。

在我看来,维特根斯坦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完美,并没有因为他的同性恋倾向和有些古怪的行为而受到影响。相反,他的这种倾向和行为的出现,正是由于他固执于自己的某种要求。按照巴特利的以及其他一些人(包括麦奎尼斯等人)的解释,维特根斯坦的同性恋倾向是他对自己童年曾做过的某件坏事的心理扭曲的结果。当然,这里并没有为维特根斯坦的这种倾向和行为做辩解的意图,因为这些显然不过是他个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不过,由此我们却可以推断,维特根斯坦常说自己的言行不为他周围的人所理解,并说自己“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大体应当包括他的这些倾向和行为。由此也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对自己的行为是有清楚的认识的。

倘若一个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言行无法为周围的社会所接受但却仍然我行我素,那么,这个人要么是一个疯子,要么是一个天才。西方哲学史上不乏这样的天才,虽然他们在世时常常被看作是疯子。维特根斯坦就是这样的一个天才。在他辞世50年后的今天,我们才算真正看到维特根斯坦的精神世界,才真切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完美形象。这恐怕还要感谢这部《文化的价值》。

生命。伦理。价值。情感。宗教。激情。想象。直觉。形而上的本体??一切可以赋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东西,都是不可说的。它们是如此神圣之物,以至不能被说,只能在沉默中显示。

凡不可说的,只能显示。维特根斯坦如是说。

在20世纪的哲学家中,维特根斯坦是吸引我兴趣最为长久而又最令我困惑不解的人物。维特根斯坦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或者漩涡,我刚刚一接触便被一股强大的吸力身不由己的卷入进去,无力自拔。记得《论语》中孔子的弟子颜回对孔圣人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西方圣哲维特根斯坦所给我的就是这种奇异的感觉。

三、框架分析

《文化的价值》这部书,是作者根据维特根斯坦的遗留的手稿所写成的,有不少笔记与他的哲学著作没有直接的联系,尽管它们分布在他的哲学论述之中。笔记中有的是自传,有的评论哲学活动的本质,有的涉及一般意义的论题,譬如关于艺术和宗教的问题。通常没有必要把它们与哲学论述分开.不过,维特根斯坦本人在许多地方用括号或其他方式有意将两者分开。

有些笔记简短,有些却很长。大多数具有巨大魅力。它们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对于文科学者来说,显然有必要出版他的一部分笔记。作者从集子中抽掉纯属“私人”性质的笔记,维特根斯坦的这些笔记议论他生活的外界环境,他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与其他人——其中有些人仍在世——的关系。

本书收集了维特根斯坦1914年至1951年所作的有关笔记。这些笔记是由维特根斯坦的学生冯·赖特从维特根斯坦的遗稿中收集,挑选出来的.这些笔记涉及到哲学,宗教、历史、科学、教育、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美学,艺术、音乐、道德等方面的问题。它们不仅对于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状况是十分宝贵的,而且对于探讨维特根斯坦本人的社会历史思想、文艺评论思想,道德伦理思想(在维特根斯坦主要著作中,对这些方面的论述相对来说很少)也是不可多得的。从这些笔记中还可以大致看到一位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的精神面貌、生活阅历、个人性格,文化修养,治学风格、兴趣爱好的特征。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不免有许多夸大、绝对化和谬误的东西,然而这一哲学中的许多思想理论深刻、严谨、富有独创性和启发意义。维特根斯坦的文风既有着简炼明快、深入浅出如常常以箴言警句式的语言表述出富有哲理的观点的一面,也有着深奥、晦涩,诘屈聱牙、枯燥乏味的一面。所有这些,同样都在本书中体现出来。这些短小的,各自相对为独立部分的笔记,有的哲理精辟、掷地有声;有的真知灼见,令人回味良久;有的谬误之论,不值一驳;有的异常隐晦,使人不知所云;有的咬文嚼字,意义模棱两可,前后矛盾,正如笔记者本人所说的是“语言游戏”;有的是笔记者本人的随感信笔,可能仅仅为笔记者一人所理解??。虽然维特根斯坦生前根本未打算发表它们,但是这些笔记对于了解维特根斯坦主要著作的孕育、创作过程,思想理论的酝酿、形成和变化过程等等有着第一手资料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这些笔记是维特根斯坦三十七年期间思想活动的记实或缩影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尤其他对哲学本身的看法,深深植根于他的文化教养和文化倾向。他的哲学主张表现着强烈的欧洲古典文化倾向。所以,许多维特根斯坦研究者将维特根斯坦看作文化哲学家,颇有道理。处于古典向现代过渡期的维也纳,出身于奥地利犹太裔富豪家庭,良好的家庭文化生活气氛(尤其是音乐),母亲的道德熏染,父亲的严格要求,家庭的一些重大变化,自己的阅读,都对他的教养、性格、心态和思想倾向产生重要影响。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和文化倾向构成映衬他的哲学思想的幽深背景。

四、思考

维特根斯坦的童年时代正是奥匈帝国崩溃的前夜。腐朽的旧势力和竭力挣脱束缚的新思想之间的摩擦日益尖锐,使维也纳到处充满紧张、焦虑和怀疑气氛。他童年受到奥地利社会民主党对腐朽社会尖锐批判态度的影响,社会民主党党员卡尔·克劳斯的一句话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提高你自己,这是你对提高社会所能做的一切。”⑧ 同时,年仅23岁的怪才奥托·魏宁格的自杀以及他几个哥哥的先后自杀亦在心中掀起过不小的波澜。魏宁格的一种观点深刻影响了维特根斯坦此后的人生:“逻辑和伦理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它们无非是对自己的职责。”⑨豪华的“维特根斯坦宫殿”在路德维希童年时曾是维也纳文化生活的中心。宫殿的频频聚会谈论的是自由思想和新文化,到处弥漫着音乐文化气息。一些大音乐家如勃拉姆斯都是维特根斯坦家庭音乐晚会的常客。这些政治文化事件和时代气氛,加上维特根斯坦家族的犹太背景,共同塑造了维特根斯坦内心的紧张和不稳定,对友谊和心理平静的渴望。纯文化和精神生活的熏陶,使维特根斯坦对精神品德有很高的要求,很难与世俗生活媾和,维护这种纯洁的渴望使他不断感到自我拯救、内心更为强大的需要。对他来说,哲学问题是时代的不安和精神生活的要求而自发地到达心灵的。他从事哲学是为了摆脱这种不安,使心灵重新回归平静。所以,逻辑和语言的尽头是伦理、宗教、审美、音乐和生活,后面这些不可说的东西要比逻辑和语言更为重要。精神文化的深刻烙印同逻辑和语言的研究主题所形成的不可说与可说的思想区分,实际上成为维特根斯坦终生学术研究和人生经历的主线。

丰富深刻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维特根斯坦站在古典文化的角度,极力反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思维方式。他在《逻辑哲学论》中已大大限定了科学的范围和重要性,认为科学命题只表达世界中所发生的偶然事实,与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无关。“世界的意义必在世界之外”⑩,所以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回答了,我们的生命问题,广义上我们的价值问题(善恶、爱憎、信仰等等),也还没有触及。事实世界(科学命题所描画的世界)与价值世界、从而可说的和不可说的之截然区分,尽管使价值问题变得神秘和不可说,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深度降低了科学的重要性,强调人生意义理解的深刻性{11}。

后期维特根斯坦首先一般地指出:精神文化使人们清醒过来表示惊奇,而“科学是重新使人入睡的途径”“我不同情欧洲文明的趋势,不理解它的目标”{12};欧洲文明依照科学技术要求在建立越来越庞大的建筑物,但却没有注意它的精神生活,所以维特根斯坦追求与科学家不同的目标和思维方式{13}。科学思维方式集中表现为追求本质、普遍性、还原倾向和

无穷无尽的说明要求,它消除文化和生活的多样性、生命力和确定性。他所极力反对的就是哲学对科学思维方式的推崇。他在《蓝皮书》中认为,使我们无法清楚理解语言使用的是我们对概括的渴望,这种渴望实际上主要是哲学受科学思维方式影响的结果,力图将复杂现象还原为少数的一般结论。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等成熟著作中更仔细地批判科学方法对哲学的影响。第一,语言游戏有无数种类,我们都在具体情境下使用语言,语言没有统一的本质,语言意义并不来自指称(外物或意象)。正是传统哲学的科学方法才将逻辑神圣化,追求统一性和一般命题形式,妨碍我们对语言使用细节的考察,看不到语言游戏的家族相似性,使我们对语言本性产生深刻误解。第二,在语言使用和遵守规则中,科学方法诱导我们力图将一切都加以说明。但说明只是澄清语言意义的辅助办法(消除误解),不能解决语言使用的全部或根本问题,因为说明跟怀疑结合在一起。人们只有在能够怀疑的地方才产生怀疑,所以怀疑和说明都有尽头。第三,科学方法诱导我们寻找知识的基础,有意识地为语言游戏建立确定性,仿佛语言游戏原本没有根基一样。第四,科学方法还诱使我们用实验方法理解心理现象,解决心理概念的困惑,将内在与外在分割开来,将心理当作隐蔽的内在过程,或者外在的特征性伴随物。实际上,心理学问题是概念问题,阻挡我们理解心理现象的是概念误解。实验方法只能抓住心理现象的一些表面因果联系,问题的实质却由此错过。

哲学是文化的一部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哲学对语言的误解是由于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成问题。我们的文化过分强调科学技术和抽象思维,使我们总是偏食或用一只脚着地,不能使语言的用法达到完全明晰,使我们不能对世界和生命有正确的理解。“解决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途径,是以促使疑难问题消失的方式去生活。生活难以应付这个事实说明,你的生活方式不适合生活的模式,所以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一旦你的生活方式适应生活的模式,疑难问题就随之消失”{14}。所以,我们必须让我们的文化和生活形式充满信仰、爱、情感、审美和道德体验。一个人要真正强大起来,充满爱和信仰,理解生命的意义,才能达到幸福,达到与本真世界的完全一致。只有爱和信仰才能使人复活,获得生命的平静和确定性。维特根斯坦终其一生在消除内心的哲学困惑所带给他的不安,竭力在学术上挖掘哲学问题的根源,在人生经历中通过友谊、爱和信仰,过宗教般虔诚和诚实的生活,使心灵获得安宁和确定性。他在呼唤新文化,也尽力去过一种新生活。

五、感想

我合上书本,轻轻披衣下床,来到校园空旷的操场。此刻,万籁俱寂,夏夜的天空繁星闪烁,清风送来阵阵舒爽的凉意。我的思绪仍然无法停止,仰望繁星,我再次想起康德的那句名言:“世界上有两件事物,我越想越引起我内心深深的战栗与惊恐:头顶的星空与人心中的道德律令。维特根斯坦似乎离我们更加遥远,像一个梦幻的影子,无法触摸。他在无边深邃的天空永恒寂寞的燃烧,我们只能通过到达身边的微弱的光线模糊猜测他的存在??

以下是此书的一些经典语句:

哲学给我太多的思考。关于历史关于宗教,关于艺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我思考,就像任何人不能代替我戴帽子一样。

早期的文化变成了一堆瓦砾,但精神像一朵云,将萦绕在灰土的上空。

聪明的人理解的东西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用交响乐曲来解释哲学思想,这确实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也确实是维特斯根坦的一个创造。

当我离开这个世界时,我将创造无形的,我将把它倒放在那个被冷落一边的世界。 他们的著作是环绕在天空中的太阳。一切正待再次出现的伟大著作,文明是何时再次降临?

哲学家们说:“一个永恒的国度在死亡之后开始;”或者:“一个永恒的国度在死亡之时开始。”他们忽视了“之后”,“之时”,“开始”等词的暂时意义。暂时性蕴藏于他们

的文法之中。

在哲学上,竞赛的获胜者是能够跑得最慢的人。或者:最后到达终点的人。

妒嫉是一种表面的现象——比如,标识妒嫉的颜色没有更深入一步——更深的情感具有不同的颜色。(当然,这没有使妒嫉减少丝毫真实性。)

天才的尺度是性格,——即使性格本身不能产生天才。天才不是“才能加性格”,而性格则是以特殊才能的形式表现出自己。正如一个人为了表现得勇敢,跟着一些人跳入水中;而另一个人为了表现得勇敢,写下一首交响曲。(这是一个无力的例子。)

天才并不比其他任何正派人有更多的光——但是他有一个能聚集光至燃点的特殊透镜。 为什么这个灵魂被空虚的思想撼动了呢?——它们毕竟是空虚的。嘿,灵魂被它们撼动了。

假如艺术的作用是“唤醒感情”的话,领悟艺术的意识是否包括在这些感情之中呢?

我相信,我的原动力(如果这是适当的词)是一种属于土壤的、而不是属于种籽的原动力。(也许我没有自己的种籽。)在我的土壤上撒下一粒种籽,它的成长将与它可能在其他土壤上的成长不同。

弗洛伊德的原动力也是如此。我始终相信——不知什么原因——精神分析学的真正胚芽起源于布罗伊尔,而不是起源于弗洛伊德。当然,布罗伊尔的种子必定是颗粒微小。勇气始终是首要的。

当代的人认为,科学家的存在是为了教育他们,诗人,音乐家等的存在是为了给他们快乐。这给他们某种启迪一他们还没有想到这一点。

钢琴演奏,人类的一种手指舞蹈。

可以说,莎士比亚表演了人的情感的舞蹈。所以,他必须是客观的;否则,他就不会大量地表演人的情感的舞蹈——象他所谈论的。然而,他是在舞蹈中,而不是自然主义地向我们表演这种舞蹈的。(我的看法来自保尔·恩格尔曼。)

甚至最高级的艺术形式也有被称之为“风格”的东西,这种东西甚至可以被称为“个人惯用格调”。他们的风格还不如儿童的第一次讲话的风格。

力求被人爱戴,不求被人羡慕。

值得称羡的不是惶恐,而是受到抑制的惶恐,它使生活具有价值。勇气,而不是机智,甚至不是灵感,——这是一粒会长成大树的芥茉。在这种程度上,哪儿有勇气,哪儿就有互和死的联系。(我正在思考莱伯和门德尔松的管风琴乐曲。)可是,承认他人需要勇气并不能使你赢得勇气。

如果你已经得到一个人的爱,那么为这种爱作出任何牺牲都不为过分;不过,任何牺牲都太大,以至于你买不到它。

实际上,正如熟睡和浅睡之间存在着差异一样,存在着深刻显现的思想和表面喧闹的思想。

不能拔苗助长。你所能做的一切是使它得到温暖,滋润和光线;这样它必然生长。(你甚至触摸它时也得小心翼翼。

漂亮的东西不会是美的。

哲学家是那种在达到常识性的观念之前必须在自身中纠正许多理智错误的人。

如果在生命中我们是被死亡所包围的话,那么我们的健康的理智则是被疯狂所包围。 需要思考是一回事,而有进行思考的才能是另一回事。

一个人的梦事实上决不会实现。

苏格拉底使诡辩论者沉默。但是,当他这样做时,他有权力表白自己吗?固然,诡辩论者并不认识他认为他已认识的东西,然而对于苏格拉底这不是什么胜利。这不可能是“你看!

你不认识它”的事实,——也不是那种得意洋洋地说“所以,我们没有人认识任何事物!”的事实。

智慧是冷静的,在此范围内也是愚蠢的。(另一方面,信仰是一种激情。)这也可以说成是,智慧只是对你隐瞒着生活。(智慧好象是包着余光的淡漠阴暗的灰尘。)

没有任何令人惋惜的理由说人的性格可能是由人之外的世界所影响的(威林格)。因为根据我们的经验,这只是说人随环境而变化。如果要问,人、人的道德如何能由人的环境所强制呢?回答则是:虽然有人会说“没有人必然会对强制作出退却”,然而在这种环境之下,他事实上将会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来活动。

“你不必做到,我能给你表明一种(不同的)方式,——但是,你将不能把握它。

生活可以教育人相信上帝。而经验也会带来这一点。但我不是说视觉和感觉经验的其它形式向我们表明“这种存在物的存在”,而是指各种痛苦的体验。他们既不以感觉表象给我们表明对象的方式来表明上帝,也不造成对上帝的想象。经验、思想;——生活能把这种概念强加给我们。

《文化价值》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二十世纪最富灵感与诗意的文化笔记。

六、参考文献

[1].《维特根斯坦传》,[美]巴利特著,杜丽燕译,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7月版

[2].《存在主义》,[美]w.考夫曼编著,陈鼓应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3月版

[3].《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著,伦敦,1922年

[4].《维特根斯坦哲学述评》.舒炜光 著.三联书店.1982韩林合.

[5].《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云南省昆明市).1996年

[6].《反驳哲学怀疑论的新视角——论维特根斯坦对摩尔反驳怀疑论之论证的反驳》.方刚.

学术界.2005年05期

[7].《维特根斯坦与美学》.谢勇.兰州学刊,2004年06期

[8].《逻辑哲学论》.维特根斯坦.张申府 译.陈启伟 校.

[9].维特根斯坦.陈嘉映 译.《哲学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读后感3000字

读后感3000字

3000字读后感

读后感3000字

《狂人日记》读后感3000字

水浒传读后感3000字

哈姆雷特读后感3000字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3000字

《西游记》读后感3000字

《高老头》读后感___3000字

读后感 (3000字)
《读后感 (30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