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理 按板块归类

发布时间:2020-03-04 00:48: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

一、唯物论部分:(第4-5课)

(一)世界的本质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2.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4.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5.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6.踏花归来马蹄香: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4.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5.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6.有志者,事竟成;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7.诸葛亮隆中献策:无论是对过去的认识还是对末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8.“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发展

9.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

10.望梅止渴: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

11.郑人买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2.削足适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14.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15.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3.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4.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5.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7.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9.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 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10.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1

12.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13.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 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认识论部分(第6课)

1.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2.吃一堑长一智;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打不相识”、“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4.真金不怕火来炼;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三、唯物辩证法(第7-10课)

(一)联系观(第7课)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独木不成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还要绿叶扶持;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3.守株待兔: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4.声东击西: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2)因果联系

1.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2.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占有感性材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4.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5 “一着妙棋,满盘皆活”“一失足成千古恨”“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影响整体

6.“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箭定乾坤”; “成败在此一举”、“细节决定成败”; 部分服务于整体。

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 部分制约整体

8.“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 体现整体统率着部分。

9.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0.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团结就是力量:体现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11.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二)发展观(第8课)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停滞不前、小富即安、一成不变;只看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利益;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时间,不讲效率;只讲规模速度、不讲质量效益;只见顺利,不见挫折。体现了违背发展的普遍性

5.“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体现发展的普遍性

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人的认识不断在提高,不能总以旧眼光看人。

7.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8.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10.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1.浅尝辄止、固步自封: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2)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体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3.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雪莱:“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吃亏是福;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苦尽甜来终有蜜;苦尽甘来;“梅花香自苦寒来”; “若非一身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体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4、好事多磨: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发展的状态:量变和质变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合抱之末,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丈高楼平地起;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防微杜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体现事物的量变能够

引起质变。

4.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矛盾观(第9课)

(1)内外因辩证关系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怨天尤人: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的错误观点。

4.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6.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即对立统一

1.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4.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尽信书不如无书”; “谦受益,满招损”; “吃一堑,长一智”; “失败是成功之母”;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变废为宝;哀兵必胜, 骄兵必败;化险为夷;弄巧成拙;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

1.和谐,就是美和善;万事如意: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3.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3)矛盾特殊性

1.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3.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4.人与人不同,花有百样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量体裁衣”, “对症下药” “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 “因材施教”,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解铃还需系铃人”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1.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2.和而不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

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3.见微知著;一叶知秋,一燕知春;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万变不离其宗——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

4.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指鹿为马——抹杀不同矛盾的不同特点,混淆事物的不同性质。

5.白马非马——割裂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以矛盾特殊性来否认矛盾的普遍性。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好钢用在刀刃上:抓主要矛盾。

2.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

4.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想问题办事情应有所侧重,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5、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扬汤止沸——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白壁微瑕;瑕不掩玉——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2.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如果不分清主流和支流,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四、历史唯物主义

1.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错误的生态价值观。

3.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公无私;舍生取义——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新时期正确的价值取向。

4.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储存、相互转化的,我们应把集体 利益放在首位。

5.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

6.人生如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悲观主义的、消极的人生价值观。

7.时势造英雄——个人活动受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的制约。

8.卧薪尝胆——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发愤图强。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10.哀莫大于心死——失掉了科学而正确的理想,就失了人生的精神支柱。

唐宋经典名言的哲理赏析

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句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喻意为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该句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

2、“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该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意为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重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该句出自唐•白居易«赋得古原送别»,其意为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首名句的寓意为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4、“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

该句出自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其意为:堆积九仞高的山,还差一筐土就不能成功。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不, 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该句寓示人们,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该句出自唐李白«行路难»,其意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不能灰心丧气。“长风破浪会有时”寓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6、“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该句出自宋苏洵«辨奸论»,其意为:月亮周围出现晕圈就要起风,柱子下面的石基潮湿就要下雨。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本质和现象是不可分的,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总是本质的表现,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通过对“月晕”和“础润”的分析,认识到大气运行的规律性,从而预见到天要刮风和下雨。

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该句出自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意为:从书上学到的知识终究显得浅薄,要真正弄懂所学的知识,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深化。该句强调了实践的观点。

8、“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该句出自唐罗隐«蜂»,其喻意为:辛勤为民毫无私心的高尚情操。

考点透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该句折射出一种高尚的人生价值取向。

9、“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高中政治哲理——唐宋经典名言的哲理赏析+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全)!!

小学生成语、名句归类

成语名句归类复习

名句归类

格言名句

高考政治成语故事格言名句的哲理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理 按板块归类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理 按板块归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