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常熟园林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1 21:39: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虞山好,景色招人来。一望长江舒极目,园林俯视现楼台,重见画面开。”

——陈从周

常熟园林 之一

故园烟云

自古以来,江南常熟就是一个造园胜地。那青翠挺秀的虞山脚下,潋滟的琴水柳烟里,曾有无数的风亭月榭。据研究者统计,常熟历史上以私家园林为主体的各种园林,出现了不下于一百二十余处,这在一个县级小城亦可叹为观止了。

江南园林是文人园。是发达了的、有资财的文人,将从自然美中发现的生命本意,转化为生活的实践,并做到了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的高度融合。就其本质而言,园林是有文化的人物与有才智的工匠所共同合作的结晶。有意味的是,“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常熟本就是一个城市山林;又恰恰以其地丰穰,文风鼎盛,艺匠技巧而闻名,从而养孕了虞山园林艺术这株风雅之花。

春秋之际,吴王夫差营建的梧桐园和鹿苑,为有史可鉴的常熟园林引首。梧桐园在吴宫内,因多梧桐而名,一名琴川,据传常熟别名琴川由此而来。常熟梧桐园是当时吴国最早的苑囿,开苏州园林先声。

六朝时期,寺院丛林的一时之盛,带出了寺庙园林的涌现。常熟著名的兴福寺,就是这时建的。在唐代就殿宇宏敞,飞泉石桥,修廊复阁,为江南名刹之一。常建的诗《题破山寺后禅院》便道出了它的林泉之趣,其“曲径通幽处”竟成为了后来江南园林的特征。而梁昭明太子萧统,来虞山筑台读书,即今“读书台”所在,其地半山半市,翠谷灵壁,焦尾泉流GUOGUO,和后世常熟文人私园有深远的渊源关系与内质影响,也开启了常熟园林画卷的卷本。

唐宋之交,常熟一地的经济渐趋繁荣,带动了文化教育的兴盛。那琴河两岸和言子古巷里,已有读书人家池园的存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色。”宋代,常熟园林最初的春潮暗暗涌动了:有陈起宗在鹿苑遗址筑读书台,后陆绾又作待潮馆,因得名陈陆园,为常熟有志记载的首处私家园林。又有光禄亭、药圃、赵氏园等。到元代,傍宅建园之风渐盛。名声最显赫的是,常熟福山曹善诚的梧桐园。曹氏富甲江左,又雅好艺文,常熟第一所书院“文学书院”就是他建的。据志载:园烟水连翠,清幽敞丽,种梧数百本,客至则命童子洗梧,故又名洗梧园。文人名流杨铁崖、倪云林、顾阿瑛等常荟萃于此。时人有诗咏道:“虞山相对南沙口,曲曲云林似辋川。隔岸花飞一片片,开门清竹雨娟娟。”元末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说:“江南苑囿之盛,唯松江下沙瞿氏为最,次则福山之曹。”梧桐园是常熟园林初阳时滴落的第一颗珍珠。

到了明、清,常熟园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如日中天的高潮。此时江南常熟的文化艺术天空,一片绚丽。以钱谦益为代表的各种艺术人才、流派,腾凤起蛟,俊采星驰,成为造园的立意源渊。据记载,仅明代而言,在吴中二百七十多处的园林中,常熟占了近五十处,光钱谦益、瞿式耜、钱岱和严讷等人就各拥有数处;其艺术水平也是空前的,出现了众多名园。

有小辋川在西城率先雄起,园为万历年间监察御史钱岱告退还乡后所筑。北为豪宅,宅中有园(环秀居),玲珑小巧,水石精莹;又于宅南造大园,北抵山塘泾,南临九万圩,东达西泾岸,西到朱雀桥河。总计宅园占地近二百亩,台馆亭阁,轩榭堂楼,有四百之众。水木明瑟,华美幽雅。邑人有诗:“九万圩边一叶船,晓山如雨水如烟。穷檐华阀今无数,悉是钱家小辋川。” 自常熟建城以来,私家园林达此规模者,绝无而仅有,故时称“钱半城”。如此巨构,在江南亦属寥寥。又有钱谦益的半野园突兀于北城。园址也广,东起琴河,西逼北门街,南临五弦河,通天宁寺巷,北至椐树弄、六弦河。“登高望远不出户,连山小阁临莽苍。翠薇欲上齐女墓,绿尽遥分老子堂。白云女墙作山带,红栏桥水含湖光。” 这是钱谦益《九日宴集含辉阁醉歌》中的诗句,山色园境,浑然一体。园中绛云楼图书万轴,元赵子昂莲花庄遗石“沁雪”置楼前。“争先石鼎联名句,薄暮银灯算劫棋。”钱谦益和柳如是的情爱姻缘,风流江南。

明清时的常熟城厢图上,城中心偏东是县衙,离山稍远,造园佳丽地以城西南和东南为最,依山近水,半郭半市,水陆广便,既有城市奢华生活的满足,又有自然山水艺术的消受,尽被钱家(钱岱是钱谦益的族兄)小辋川与半野园瓜分。所以稍后的名园如东皋草堂、翁氏东园分别只能建在东门外与小东门外了。

东皋草堂,为瞿汝说于万历年间隐退而建,其子瞿式耜又进一步扩广。园枕山带水,一片空明之境。“三桥之上,曲槛朱栏,映带参差。无论柳暗花明,月澄雪霁,佳致不一而足。即寒郊落木,风雨凄其,亦足供人鉴赏。凡远方游屐,过其地者,未尝不咏叹流连,以为三吴胜景,洵如能造者其必诗,敢往者无不赋也。”邑人有“徐家戏子瞿家园”之谚,吴梅村尝作《东皋草堂歌》,流连咏叹。

钱谦益又有拂水山庄,是延请明未叠山大家张南垣擘画,建于虞山拂水岩下的郊园。园倚拂水崖、尚湖之胜,绿柳长堤,斜桥曲水,曲房邃宇,清旷幽寂。柳如是曾绘《月堤杨柳图》和山水尺页及题联“远近青山画里看,浅深流水琴中听。”庄景宛然见之。又有红豆山庄在常熟白茆,“四面烟波绕,藏书有一楼。”“桥细穿荷叶,舟轻及素鸥。”既有书卷之气,又有村居野趣。

明未钱柳白发红颜居住山庄前后约十七年,其间“胜流闻声造访,希风命驾,履舄交错,舟船填咽。”故钱谦益题有(集杜)门联“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钱氏八十寿辰那年,适逢红豆开花吐艳,一时文酒诗会、名士美人,传为佳话。入清以后,钱柳在山庄欲图复明大业,益增此园人文传奇色彩。

香满吟笺酒满卮,江南红豆断人肠。至今红豆山庄的遗址还遗有一株红豆树,阅尽四百余年岁月,犹有春鸟乱啼,落红满地,令人抚想那一片华美、雅致和风流。

清一代,常熟的读书、藏书风气空前兴盛,王石谷继黄大痴之后为画圣,又长于构园,家有来青阁园,苏州绣谷园也为其手笔;而钱泳则善品园,他总结撰写的《履园丛话》,是中国园林史上的一代名著。“午阴嘉树渐清圆”,常熟园林又有进一步的深化。以二座假山为主的燕园、以水廊特佳的水吾园、以书楼高阁为胜的壶隐园、以收藏至精至富的半亩园等,都是那时的作品,园林求小巧而雅致,并且无不借景于虞山。于是,“凉观酒初醒,竹阁吟才就。” 常熟文人闲坐在宁静、氤氲的书楼,一段山水文章刚刚搁笔;抬头望见辛峰亭宛在云霞里。

道光中叶后,常熟仍有名园。曾园,云水楼台,掩映在柳岸汀洲之间。曲房分院,白松红豆、书轩碑廊,皆能安排妥当。“名园虚廓仙乎境”,犹残阳绚丽之殷红,于秋水枯荷中点染了一朵风致嫣然的菡萏,成为常熟园林的晚唱。自清未至民国,中国处于战乱频仍、国弱民穷的境地,园林的兴建渐趋衰微。北门外菱塘沿,藏书家沈希仁的澄碧山庄、元曹善诚后裔——词人曹大铁的秋水园为最末二个较著名的私园。梦后楼台,帘幕低垂,秋水澄碧,菱花易老,也结束了常熟园林历史画卷卷本。未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山庄,深院幽庭,变成瓦砾。杨云史的石花林、翁曾桂的之园、翁同和的瓶庐等均遭到焚烧。园林的枯荣,连结着常熟的兴衰,而常熟的兴衰,维系着国家的命运。

新中国的成立,红羊一劫沧桑变;尤其改革开放后,经济、文化生活的复苏,燕园、曾园、赵园等古典园林才从真正意义上枯木逢春了,那看不见的手把琴弦悄悄拨动,十里青山半入城的风采,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推动了古典园林的修复和兴建。值得一提的是,今日常熟现存古典私家园林,无论数量或者质量在江南城市中仍具优势。

常熟园林,起始于春秋,发展于宋元,全盛于明清。既有大如鲲鹏的小辋川,又有小如燕雀的环秀居;既有华瞻、高雅的半野园、东皋草堂,又有清幽、人文兼具的拂水、红豆山庄;既有以假山负盛名的燕园又有以水景称著的水吾园„„这正是姹紫嫣红春满园,从而与郡城苏州唱和呼应,共同构成了苏州园林大观。

常熟园林经过明清二代的完善,进而形成了借景虞山、人文浓郁的艺术特色。借景虞山就是把虞山的自然景色巧妙地组织到园子里。借景是中国造园中重要的艺术法则,陈从周先生谈到借景筑园,必举常熟园林。常熟因是倚山之城,造园什九从借景虞山这个大处着眼,从而达到景外有景、咫尺山林的效果。有此一笔,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常熟园林可与它处园林争胜。

第二个特色是人文浓郁。常熟是文人太多的地方,园林尤其发展到清代,多是书斋园林。名为园林,实是藏书、读书、吟毫之所。它强调的是一种诗意,因此对园林的品题,或是匾额、或是对联,极为讲究。如曾园亭榭品题,多用澄澈朗明的月来烘托,如邀月轩、浸月亭、觞月亭、清风明月阁、揽月亭等,彷佛给园林笼上了一层薄纱的清梦,深化了“虚廓”的意境。引游人进入了一种高华的境界。名流酬唱、名人遗迹与园林的具体景象相融,如赵园水廊如长虹卧波,曾园荷残柳枯时,使人融入了对古代风雅的体会,融入了与自然交流的体验,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体察,并取得了净化心灵的美感享受,产生多种多样的兴会、联想,从而使园林景观立意再度升华。应该说常熟园林的人文、书卷气息之浓郁,在江南园林中是很突出的。

常熟园林在江南园林史上的地位,我觉得可以用二十四个字来概括:苏州园林甲江南,二分春色在虞山。常熟园林借景筑园的艺术风范,足以永载江南园林史册。

常熟园林是常熟历史文化的结晶。历史文化的延续,是文化人心中永远飘扬的风帆。从读书台到梧桐园,从半野园到秋水园,如汩汩焦尾泉,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于是,文化的香火、园林的精魂,便象红豆山庄的相思子,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千葩万蕊,岚彩溢目。

常熟园林 之二

燕园深深

古韵悠悠的琴川城,桥含山色,水留塔影,倘是沿着琴河边的小巷徜徉,你会不经意拐进一座名园,便是燕园。

燕园座落在常熟北城辛峰巷内,南临巷街,东邻炳灵公殿,西为居民区,其北原有五弦河,占地仅约四亩余,平面呈南北狭长形。 采访朱良钧

燕园原为清乾隆东阁大学士蒋溥之子、台湾知府蒋元枢所建,名蒋园。五十年后,园归蒋元枢族侄蒋因培,大加修葺,并延请常州戈裕良用本邑虞山黄石在园中部叠成假山一座,名“燕谷”。“燕谷”如真山幽谷一般,巧夺天工且洞壑中有清澈的泉水,园名于是大著,园亦因此更名燕园。画家钱淑美曾作燕园图十六帧,从此,乃有燕园十六景的美誉。光绪三十四年(一九0八年)曾任外务郎郎中的张鸿购得此园,故张鸿自号燕谷老人。

入园至东西横廊,院中丛丛翠竹,掩映其后景色,给人庭园深深深几许的感觉。

随廊移步到东,辟水石小园一方。北为鸳鸯厅三婵娟室,室前系一小池,池水曲折逶迤,池上假山耸立,怪石嶙峋,如群猴汇集,或立或卧或斗,名“七十二石猴”,山巅梅石旁,原植白皮松一本,高达数丈,虬枝映水,玉树临风。池东建三曲桥,桥并有廊。这座廊桥那略带弧曲形的屋面,檐下精致的挂落,可数的几根廊柱,万字形栏杆,架于水上,构成空灵而优美的遮隔,将东墙竹影衬托得隐隐约约,堪称妙作。

若当黄昏人定,坐花厅观景,正所谓:“新竹幽而静,新柳娇且艳,新月一笑来,成此三婵娟。傲他林处士,独抱梅花眠。” 山南置一书斋“童初仙馆”,苔石苍润,蕉绿染窗,此为一园最幽处。“三婵娟室”东侧是小楼“梦青莲花庵”,登楼可望虞山风光和顾盼全园景色;而从小楼花窗里透漏的北院黄石假山上的山阁,空灵的如元人小品。

花厅是极好的过渡。由“三婵娟室”往北,即为园中主景——戈裕良堆叠的黄石假山。迎面观赏,一派冈峦横架,拔地而起,石壁森严,不啻是一幅云林写意画。

戈裕良是清代叠山巨匠,“燕谷”是他逝世前二年最后的才人绝笔。他晚年有目疾,眼睛已经看不清楚了,是他指挥弟子们完成的。也许正因为他看不清楚,所以他叠的山,不是眼前的山,而是胸中的丘壑;但在细处却是真实的,因为他也有看得清的时候。他就地取材,运石如笔,如画家大胆落墨,小心收拾。拼镶对接,钩带联络,山石纹理统一,凸凹富有变化,卷云自如,皴自峰生,便觉浑然天成。而山南置涧水一泓,蜿流入洞,上点步石,“燕谷”顿灵,真乃绝妙的点晴之笔啊!置身其中,洞岩峥嵘,仰则顶隙留缝,青天一线,光亮射下;俯视清流急穿,过往者跳汀石而行走,几疑身在真山中。

出谷自北山磴道,拾级而上。顶西平坦,翠松屈伸,如伞如盖。此松原为张鸿手植,见其《燕园漫兴》诗:“手植东来二尺松,十年已见万针浓。” 稍东峰石高峻,即燕谷“引胜岩”,宛如虞山剑门。

峰后一径,散石密布,突遇一深谷,两边岩崖陡立,跨“过云桥”,似险似夷,前有山阁,名“赏诗”。坐此举头南眺,虞山招来,假山好象是虞山山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此”;俯瞰古木空翠,溪壑深幽,与西“伫秋YU”相呼;而翘首东厅飞檐上,挑出了半个阁楼一方窗牖,又成对景,真是虞山灵境戈堆得,满目风光满阁诗。美哉,燕园!

阁旁亦有洞,入洞至北或出阁下山,便入后区园景。山后一湾碧水,旱船“天际归舟”浮漾,好在左留隙地种高树,仿佛舟系古木荫间。

后园有内厅“五芝堂”,堂后是住宅,曲房分院,兰馨阵阵。堂内看山,朴如太古,人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禅意;遥望前院,峡谷口隐约花厅一角,回廊半曲,框景甚灵。

堂西即来时迤逦长廊,人在廊中游,东面爬山廊、赏诗阁,蜿蜒如画,步移景换。至此,一园之胜已尽,而举步迟迟,回首依依,意兴未阑。

园初视之,觉庭院深深,身入其间,空间莫测。清代园林鉴赏家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燕园甚小,而曲折得宜,结构有法,余每入城,亦时寓焉。”

燕园历史上为文人雅集之地,园中曾罗列朝野名流如清代名人阮元、郭麟、钱泳等吟赏唱和的诗章、楹联,张鸿著述的文学小说《续孽海花》即在此园完成,书出版后,燕园之名益振。

故园荷净绝尘埃,怪石玲珑布绿苔。

岭上云扫千嶂合,池中月映一奁开。

风廊水榭如盘转,玉竹银藤费剪裁。

长夜纳凉唯小饮,樽前稚子共栽培。 (采访

燕园,以二座假山为主,尤其黄石假山,其主体仍是戈裕良的原物,弥足珍贵。

燕园是诗、是画、是隐藏在琴川深巷中的碧玉,要领略此中美景,须静心、伫立、缓步、细细品位,切莫辜负了她。

常熟园林(三) 水吾清话

常熟园林,到了晚明,和虞山诗派、琴派一样,在江南放出异彩。以规模而论,当推小辋川,其遗址成为后来清代十多处、大大小小西城园林的渊薮,赵园便是其中之一。

赵园位于常熟古城区西南隅,前临九万圩,与曾园为邻,十里虞山遥插其背,实为造园佳址。清嘉庆年间,吴峻基造为小筑,池塘一片,种荷养鱼,名水吾园。咸丰庚申,遭到兵毁。同光年间,常州赵烈文,流寓常熟,购得并修建,南为三进住宅“能静居”,宅后即占地四亩多的园池“静溪”,有长廊、天放书楼、柳风桥、梅泉志胜等景,并榜其门曰“静圃”,遂成现在的规模,俗称赵园。

今日的赵园经去年重修后,和曾园毗连,与昔时的旧台月榭已有差异,但总体风貌基本保存。

赵园内有几处景点是绝不可错过的。“先春榭”在园南廊中部,人至此一望,溪畔的素柳,蒙蒙如一层薄帘,虞山的黛影,映衬了西北,有浅有暗;低盼长廊,如玉带般平卧在水面,轻盈飘逸;而尽头的弯背拱桥与枕流的平桥,苍翠的岛山后的楼阁与廊轩,高下纵横,仿佛进入了一幅秀润的明代山水画中。

左转西廊,名“殿春”,廊跨水而建,西面廊墙,间以漏窗,园外河堤,柳色垂依,以逗游人。临池东面,曲折处有亭阁,于此眺望,视线从水面穿过九曲桥,东岸横冈隆起,曲陌回沙,冈上空林,有老桧二株,盘根嵌石,苍干古拙,为小辋川遗物。山巅梅丛边,原有井亭。遥想当年,暗香疏影里,主人与宾客,短歌长吟,品泉为欢。可惜现在亭已废,否则从隔水的亭阁里,望见那虬枝中飞出的一檐翘角,可起引兴、点景作用。俯视静溪,明波若镜,渔矶高下,山之倒影,投之于水,天上的云,也融合在水里,水里的鱼,好似悠游天半,又时时为涟漪所破,呈现出云水变幻之景,不禁让人骋怀游目,雅兴频添。

采访常熟园林研究者 谈赵园水廊

今日所存江南园林水廊,盛称苏州拙政园西部补园,然无自然景色可借,赵园水廊,长达数丈,偃浮波上,廊基用湖石挑托,高低起伏,宛转贴水,踏步凌波,波浮影动,池影栏杆,历历可数,在虞山的衬映下,如长虹卧波,其境界之美,足胜画本。此廊之妙,实为海内孤本,此义从未有人揭出!惜此廊历经变革,已乏曲折高低的变化,去年大修,也未能恢复。

廊尽,有环洞形“柳风桥”,园外活水,自此入内,汇入静溪,理水得当,在今日江南园林中已不多见。若从九万圩乘舟,欸乃欸乃地摇进来游园,当更宜人。

越廊右转亦桥。此桥乃二块略带弧形的石板,如一弓弦月,覆在廊堤与小岛形成的小溪上,古朴自然。过桥上岛,岛上高树浓荫,峰石挺秀,岛北即是天放楼廊院。这是一个园中园,西通柳风桥,三面环水,环境幽静,在艺术手法上是开朗中的曲笔。涓涓清溪,若与岛树上流莺相酬答,而廊轩仿佛浮在水涧上,至此顿忘尘嚣。天放楼是赵烈文的藏书处。登楼如同置身山间,是雅致静谧的清幽。北窗可坐览虞山云烟,凭栏南园,池榭入帘,柳丝风片,烟波画船。西廊美人靠上偶有人影,时现时隐,唯闻笑语低声不绝;而风荷数柄,摇曳于碧波之间,烟树中画船仿佛过山行来,与静态之书楼相映成趣;船旁衬托假山,一洞窈然,又别有天地了。

赵园有幅旧联,题的是:“尽楼台池馆,比蕃锦争春,谁办此千帙传家,万言倚马:视将相王侯,如飘风过眼,才消纳四围烟水,一榻云山。”写得太美了,可谓园境全出。万卷诗书来左右,小园容我一身藏。青山、黄卷,永远是文人最向往的享受。

宁静恬适的赵园,曾摇落多少灯影黄昏花香琴声;风过林梢,也曾飘送着才子佳人的春情故事。光绪年间,有一位书生,因家道中落,到了无书可读的境地,来到常熟,投奔指腹为婚的岳丈赵烈文。穷书生的到来,得到了赵园上上下下的热情款待。书生借天放楼一角,萤窗苦读;赵园的小姐,当年是知名的才女,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她与书生姐弟相称,切磋文章,探讨音韵,添香伴读。临近考期,小姐还偷偷典卖了妆奁,作为书生上京殿试的盘缠。书生也不负众望,取得了功名。他就是近代文学家邓邦述,其夫人便是赵家小姐赵宛。邓邦述因为吃过无书可读的苦,更感到书的可贵,于是立志藏书,在夫人的倾心相助下,后来创立了苏州藏书楼“群碧楼”。他们常常怀念赵园的湖光山色,“重来胜地,正荼么开罢,静绿成围罨亭榭,一泓清几曲,桥上朱栏,栏外水,镇日涓涓东泻;归情曾仿佛,柳线依然,只张绪鬓华凋谢,数人间陈迹几多存,对细雨轻阴,薄愁招怨。”这是赵宛谱的《洞仙歌》词,其时赵园已属盛怀宣,盛氏复舍予天宁寺,称“宁静莲社”。词中对故园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她的曾孙女俞崇音,读了他们留下的诗画,虽然从未有机会去过赵园,甚至不知道赵园在常熟的具体位置,却身不由己屡入赵园寻梦,并诉之文《梦中赵园》。这一幕幕都从赵园开始,演化,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向往之! 其实,我们的常熟园林,有着许许多多让人相思的历史、文化韵事,虞山文化的馨香,常熟园林的美丽,蕴藏在古城的每一角落;它与虞山诗派、画派、琴派等一样,同是一种先人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它蕴含着内美,是我虞山文化的美,是先人们智慧的美,是点缀江山的美,它予人以可游、可观、可想,人们在它的身上,得到精神上的自傲,安慰,力量。我们要尽力地维护它,守住它,凸出它独特的风采;并达到前人的高度,延续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这是我们后代的责任!

采访园林局 谈对古典园林的进一步维护和发展远景

犹有柔情话未了,夕阳影里别赵园。以流水听弦歌,以明霞视来日,曾经辉煌的常熟园林的明天,必定更加美丽。

常熟园林

(四)

卷云沁雪共千秋

中国古典园林,不但要有奇山秀水,还要有立峰佳石,方称得名园。这些单独欣赏的佳石,如抽象的雕刻品,欣赏时往往以情悟物,将它人格化,使园林增色不少。常熟园林,其名石以沁雪石、卷云石为最。 沁雪石今在常熟虞山公园环翠小筑院内。

据张振宁、吴正明考证,沁雪石原为宋代赵王孙家之物;元代时,为大书画家赵子昂所有。赵氏收藏奇富,甲于天下,其中之一即为“沁雪石”,供在其湖州私园莲花庄鸥波亭前。它如何来到常熟,说来还有一段佳话。 明中叶,常熟县衙某任主事颇喜风雅,向赵氏后人购得莲花庄内这座“沁雪石”。水路运至苏州,再从昆澄湖运至常熟。不料,船经东湖时,忽遇大风急浪,船家为保全生命,急急减载,将石之底座抛却湖中,沁雪石才安然运抵常熟,被置于老县场县衙内,可惜缺了底座。至明万历年间,当时一位在任主事的女儿忽得了“花痴”,巫婆言是此石作怪。这样一说,县太爷马上把石逐出衙门,流落荒野。不想一位钱姓师爷,倒不怕它坏了风水,据为己有。究竟此石真是犯了天条还是钱氏串通巫婆有意夺石?谁也说不清,反正沁雪石从此成了钱姓之物。

钱姓与一代文豪钱牧斋是同时代人。明末,钱牧斋买下了邑中官绅严开宇的半野园。当他娶柳如是后,将柳比作“绛云仙姥下凡”,“ 为平生极得意事。”钱牧斋在半野园内为柳如是构筑楼屋五楹,称“绛云”楼,而沁雪石亦于此时转为钱牧斋所有,置于楼前,成为绛云楼前一奇景。“沁雪摩挲新拜石”“洗罢新松看沁雪”“鸥波亭向绛云开,沁雪虚庭绝尘埃。”钱柳的缠绵吟咏,屡见于诗。名画家沈石田曾为沁雪作图,又有石涛、顾炎武、黄宗羲、郑正功等多少名流曾经在石下盘桓。1650年(顺治六年)孟冬,绛云楼被大火烧毁,殃及沁雪。徐复柞、谈迁、王应奎等艺林人士都对此石的去向关注。

岁月沧桑,至1946年,词人曹大铁购得半野园遗址,曾构思复建“后绛云楼”,已经有了设计图,终因时局不稳,未能如愿,只有原绛云楼七个柱础石垫遗址沁雪石依然存在,一直到解放以后。*前,半野园被征用,改为中医院,沁雪石,遂置于人民公园内供游人观赏了。经曹公亲眼认定,环翠小筑内的沁雪石即为半野园旧物。现在此石的底座,竟是原配。据说此底座被抛下东湖二百年后,在一

次偶然的机会,有人从湖中捞出,识者说它就是沁雪石底座。好在沁雪石就在城内,相配之后,果然天衣无缝。这样,生分了二百年后,沁雪石终于和它的底座团圆了,也使后人观赏到了一个完整的名贵奇石。可惜,此石至今无标识,故其名不彰。盼园林部门能早日对沁雪作品识,与白茆山庄的红豆一样,扬我历史文化名迹之辉。

为何取名“沁雪”?其说有三:一说因其石顶部呈白色,晶莹如雪;一说该石质纯黑,遇雨润,石上即隐现白色如雪;一说其石能积雪处,着雪即化。石高三米左右,其质为湖石。好事者可去验证。

卷云石现位于虞山公园栗里茶室前。游人到此,争相留影纪念。此石原为明代钱谦益临顿里(东门大街)老宅“荣木楼”后花园中遗物。清雍正时析县,琴川河以东划入昭文县境,钱宅部分被改建为昭文县衙及城隍庙等。民国后,又在其地兴建虞阳小学,石即立于城隍庙后之学校操场一角。约30年代初,因扩建监狱至操场,遂将其移至正筹建中之北门常熟公园。石高3米,最宽处约1.5米,其状舒展如云,形态奇特,好似一条神鱼,就在那剖开的鱼腹中镌刻有《续孽海花》作者、燕谷老人张鸿的题词:“刳神胎,出灵氛,一舒一卷为天下云。”由神鱼联想到神龙,由神龙联想到“龙从云”,神胎灵气,片云舒展,临风欲飞。想象奇特,意境优美。人们常说湖山毓秀,人杰地灵。这不正是对我们常熟山川灵秀之气、言子文学之遗而孕育的——以钱谦益为代表的璀灿文星的深情赞美吗? 自宋至今,历经多少风潮劫火的岁月,这些“花石纲”遗物,在全国也不是没有,但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就屈指了;何况是鸥波亭、荣木楼(如是居住和殉难处)、绛云楼前的旧物,何况是“绝代从容绝世才”抚摩过的爱物,它们的留存下来,不能不说是我们常熟的幸运。

品石是高级的文化享受,离开了历史、文化的内涵,便索然无味。在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细看细读细想,才能越读越信越象。人在想象中、发现中才能得到审美的满足。尤其,“神”、“气”,暗示、移情的力量是无穷的。品读卷云、沁雪二名石,如果说卷云是“江左风流物论雄”“千里墨妙破冥蒙”一代文宗钱谦益的象征,那么沁雪,看到它,就发人幽思,想到绛云楼中人的丰姿,细腻温润也好,惹人艳想也罢,皆是令人神往。彩云飘去,如今剩此石头,石不能言最可人。再细看沁雪的线条造型:它没有扭曲成S形的婀娜体态,没有苏州“冠云峰”的瘦削;它玲珑“透漏”,折“皱”柔韧,隐隐流动着圆润清光之气,如雪压琼枝,意境清远。物象宛然,得于仿佛。正面看如此,侧面看也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面面可看,通体安巧。“天地至精之气,结而为石。”该是那“幅巾弓鞵,着男子服,口便给,神情潇洒,有林下风”柳如是的精魂所在呀! 卷云和沁雪,是常熟园林名石的双美,愿它们永葆坚贞,长留天地间。

常熟市场分析报告

常熟投标报告

常熟导游词

常熟理工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常熟商标注册

园林社会实践报告

园林社会实践报告

园林实习报告

园林盘点报告

常熟园林报告
《常熟园林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常熟古典园林 报告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