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一年级]最佳课堂教学方式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2 01:35: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最佳课堂教学方式案例分析

杨 静

低年级学生具有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来进行思考这一发展特点,在教学中重视开展直接体验性活动,使学生积极地学习、生活。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新理念,《品德与生活》课必须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学运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学生学习往往从问题开始。在课堂上,教师要力图通过再现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生活事例或生活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制造悬念,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需要,有了这个需要才能萌发内心的冲动,让学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如在教《我为家人添欢乐》一课时,课前可让每位学生带着下列问题进行家庭采访、调查:(1)爸爸妈妈累了,你是怎样做的?(2)妈妈生病了,你又是怎样做的?(3)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学习、生活的?(4)在家里,你除了学习,还做了哪些家务活?上课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交流采访、调查的情况。学生交流时可以初步认识到: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疼爱我们,我们应了解父母的辛劳,要向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和感激,在家中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让父母操心,要积极主动做父母的小帮手,学习以实际行动给家庭亲人带来欢乐。

最佳课堂教学方式案例分析

杨 静

《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辩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评议,认清美丑;还可以自编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分清是非,辩明真伪。如教《盲人摸象的启示》一课时,我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自编案例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如:有一个同学平时表现很好,遵守纪律、乐于助人。可有一次,他为了帮助一个残疾人寻找亲人,上课迟到了,不少同学指责他“不守纪律”。这样指责对吗?为什么?通过讨论、辨析,激学生口“动”,在争议辩析中学生懂得了判断、评议一个人、一件事,要注意全面地分析,而后才作出结论。那位同学能热心帮助别人是对的,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而他迟到却是不对 的,不过他的迟到与一般不遵守纪律有着明显的区别,无论批评者和受批评者都要正确对待。

新世纪、新形式,对于人的品德与生活也必然有新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学校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体现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我们作为品德课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创设情景,例如利用生活事件、运用生活问题等,去引导孩子听一听各种问题,引他们认真去思考,让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建议,在生活体验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又进一步“学会生活”。

最佳课堂教学方式案例分析

杨 静

《实话实说》、《人生A、B剧》等之类的电视节目,这些节目都有相当高的收视率,很有创意深受广大学生欢迎,为此我们的思品课堂也应多一些类似这样的创意,通过开放课堂,转换我们的脑筋,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品德课老师只不过是一个主持人——课堂教学的主持人,负责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思想,展示自己的情感世界,展示自己的道德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在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在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上《秋游去》一课时,我就以主持人的角色参加,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在秋游购物时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最后老师才总结学生的发言,并提出要求,这就真正促使学生心“动”起。

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探索情趣,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能引发儿童学习的需要,有利于儿童对他们所接触到的生活内容、周围的环境、眼中的世界认真观察、发现、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认识,达到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比如上《春天来了》,我设计了“我们播种春天”的主题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积极地参加小种植活动。 第二周上《品德与生活》课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老师,瞧,这是我种的蒜苗!”“老师,我种的茉莉花籽已经长出小苗了!”“看,这是我的观察记录!”……此外,我还通过让孩子动手做些小实验、小制作,来培养孩子的劳动和操作技能。例如教学《欢欢喜喜过春节》一课,我有意识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剪窗花和拉花、吹气球、做灯笼,准备节目等,要求用自己的双手来装扮教室,喜迎新年。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孩子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养成了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最佳课堂教学方式案例分析

杨 静 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全面评价。要求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应灵活运用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观察记录、作业、书面或口头测验、竞赛活动、成果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评价。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可融入到少先队的“雏鹰争章”具体行动中,“雏鹰争章”活动融学校、社区、家庭评价为一体,注意幼儿园、小学、中学的相互衔接,方法多样,重在激励,是符合低、中、高年级不同年龄学生需要的新型评价模式。如教《我是家里的开心果》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争“清洁章”、“孝敬章”、,教《认识好朋友》时争“礼貌章”、“友爱章”,要按照争章计划开展自我训练,请家长当教练给予辅导,督促学生执行训练计划,还可请家长、同学、其他科任老师当评委,必须经常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这样通过多元的评价,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争章活动的要求去做,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将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内化为行为习惯。

最佳课堂教学方式案例分析

杨 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广阔的开放市场,这种大环境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使其看到自己未来事业的前景。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也会在学生的价值取向上发生作用,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方法上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定位,以适应发展变化了的形势的需要。

在这种教学大背景下,我认为适当的运用情境教学模式或许可行。而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教师通过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教学场景来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把思品课创设情境看作教学设计上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再说知、情、意、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下面我以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做学习的有心人》一课为例,具体说明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操作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明确目标

儿童发展心理学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情境教学,只有精心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所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孕育道德情感的土壤。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情境,导入新课,揭示主题,唤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它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该教学模式特点之一。导入新课方法多种多样,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录音录像或引用名人名言、图片展示、食物演示、谈话激趣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启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如《学习做事有始有终》一课,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导入新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首先展示准备好的食物:铁棒和绣花针,又把《铁棒磨成针》的成语故事做成Flash,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画面中的老婆婆最后有没有把铁棒磨成绣花针?从而揭示课题,引出目标,这样设情导入,目标明确,情境真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展现情境、激情学文、情中悟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到:“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使学生如临其境,从形象感知达到抽象理性的顿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诱导学生分辩是非,明白道理,确立正确的道德认识是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紧紧的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具体事例的感知、分析,使学生逐步形成道德认识。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学习课文如激情学文、直观演示、事例分析、行为辨析、录像录音等方法实施教学。

如《学习做事有始有终》一课,运用电教手段,把课文内容制成电脑动画,采用展现情境激情学文,情中悟理的方法,要求学生在看动画的同时思考:登山者、长跑运动员等在困难面前是怎么做的?最后怎样,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给学生思考活动的空间,教师引导点拔,抓住认知目标“这一明理主线,解剖分析,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官能,通过情境的展现,使学生把眼前的实境唤起理念的意境,将学习与体验结合起来,从而引导学生,从观察、思考的情境中体会到:“坚持”的可贵之处,真正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坚持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这一环节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发挥了电教媒体的特殊功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展现给学生的场景具体、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使情感目标、认知目标、顺利达成。达到情中悟理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实际、再现情境、情理交融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因此这一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觉地参与意识,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进一步巩固已有认识的同时,强化由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扩展。可采用榜样激励、小品表演、投影、录像、现身说法等教学方法,营造与之有关的教学情境,达到情通理达,情理交融,内化行为的目的。

如《学习做事有始有终》一课,教师把事先调查好的本校学生做事有始有终的实例,制成配乐录音故事,一边播放,一边启发学生思考:(1)做事有始有终有什么好处?(2)做事有始无终有什么害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在结合学生自己的切身体会,这样学生在这种道德情境中,立刻引起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升华,进一步巩固了所学道理,达到激情深化、情理交融的学习目的。

四、辨析导行、体验情境、指导实践

辨析导行是深化学生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知行统一的自觉性,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行为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因此,这一环节可采用讨论辨析、道德评价、训练行为、总结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在听听、看看、议议、说说、评评、做做中行为辨析。

如《学习做事有始有终》一课,教师根据课后“指南针”展开讨论,并思考:你认为下列哪中做法是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为什么?在“门诊室”中,让学生结合这节课的认识,给自己写一张“处方”,使学生明辨了是非,深化了道德认识,浓化了道德情感,优化了道德行为。这样学生在愉悦的课堂学习情境中,掌握了道德知识,提高了道德认识,增强了道德情感,培养了道德行为。

总之,思想品德课中的情境教学模式应符合小学生特点和认识规律,在教学中,创设或引入与之相应的教学情境就能达到,导入求情,晓理求准,激情求深,导行求实的教学境界。使思想品德课教学提高一个新的水平。

最佳路径案例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英语老师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方式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学习体会

[小学一年级]最佳课堂教学方式案例分析
《[小学一年级]最佳课堂教学方式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