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近现代中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3-03 03:26: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尼布楚条约

是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签定的第一份边界条约。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十四日),清政府和沙俄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条约明确划分了中俄两国东西边界,从法律上确立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清朝同意把贝加尔湖以东原属中国的尼布楚土地让给俄国。

背景

俄国原是欧洲国家,与中国并不接壤。从16世纪后期沙皇伊凡雷帝时开始,俄国开始对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殖民过程。1636年俄国人到达鄂霍次克海,征服了西伯利亚全境。俄国的势力逐渐膨胀,便于中国发生了军事冲突。1652年(顺治九年)俄国人东入黑龙江,“驻防宁古塔(今黑龙江省海林县),章京海色率所部击之,战于乌扎拉村”。这是中俄之间第一场战斗。之后中俄之间发生多次外交和军事上的冲突。1685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后派将军彭春于5月22日从瑷珲起兵5,000人,5月25日攻入雅克萨。之后清军撤军而俄军卷土重来。1686年清军再攻雅克萨并围城。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尼布楚条约》正式签字。

条约内容

1、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南属中国,北属俄国,额尔古纳河南岸之黑里勒克河口诸房舍,应悉迁移于北岸;

2、雅克萨地方属于中国,拆毁雅克萨城,俄人迁回俄境。两国猎户人等不得擅自越境,否则捕拿问罪。十数人以上集体越境须报闻两国皇帝,依罪处以死刑;

3、此约订定以前所有一切事情,永作罢论。自两国永好已定之日起,嗣后有逃亡者,各不收纳,并应械系遣还。

4、双方在对方国家的侨民“悉听如旧”。

5、两国人带有往来文票(护照)的,允许其边境贸易;

6、和好已定,两国永敦睦谊,自来边境一切争执永予废除,倘各严守约章,争端无自而起。

《尼布楚条约》保障了中国东北边境一百多年的安定和平,为清王朝后来平定西北、西南地区的叛乱提供了稳定富饶的大后方,对于清朝的发展和繁荣、康乾盛世局面的出现,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和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恰克图界约

恰克图界约,是清朝和俄国于1727年(清雍正五年)订立的条约。该条约重申了《布连斯奇界约》,划分了两国在今蒙古国地区北部边界。此外还规定了两国的通商关系。

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是由俄国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在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签定的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完全失去了对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且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俄共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放弃领土拥有权最多的条约。

背景

1857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占广州。沙俄政府得知这一情况,于1858年1月5日召开“特别委员会”会议进行密谋。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天津告急,北京震动。22日,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内与大清国黑龙江将军奕山会晤、谈判。散会前穆拉维约夫将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交给奕山,这个草案的实质就是要撕毁清俄《尼布楚条约》,强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清俄瑷珲条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清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内容

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清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大清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

2.乌苏里江以东的大清国领土划为清俄共管;

3.原属大清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大清国和俄国船只航行。

《瑷珲条约》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正如恩格斯所说,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瑷珲条约》的签订,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

中俄天津条约

背景

趁英法联军进攻广州,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与清政府谈判边界问题。穆拉维约夫

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之际,以武力强迫清廷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中国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予俄国,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中俄共管。另一方面,俄国伺机介入调停,普提雅廷先于英法美三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

内容

1、向俄国增开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台南)、琼州七处通商口岸,俄国兵船可在各口岸停泊。

2、扩大陆路通商,嗣后对俄国陆路通商人数、所带货物与资本,不加限制。

3、俄国得在各通商口岸设领,俄人若与中国人发生纠葛或其他事故,由两国官员“会同办理”。俄人在华犯罪,按俄国法律受审。

4、俄国人在内地传教,中国方面不得禁止。

5、中国今后给予别国的一切政治、贸易及其他特权,“毋庸再议,即与俄国一律办理施行”。

6、由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务将边界清理补入此次和约之内”。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是沙皇俄国和清朝于1860年(咸丰十年)11月14日在北京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使清政府确认了《瑷珲条约》的合法性,并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清俄北京条约》共15条,主要内容有:

1.清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大清国人,仍准留住。

2.清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大清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即从沙宾达巴哈界牌起,经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至浩罕一线为界。

3.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

4.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新疆贸易除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外,增辟喀什噶尔一口;恰克图贸易,俄国商人可由恰克图照旧到京。

《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了中俄《瑷珲条约》的效力,再次承认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以北领土的侵占,并把《瑷珲条约》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占,使中国彻底失去了东北地区对日本的出海口。同时《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又为沙俄进一步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依据”。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俄国新任驻华公使伊格那季耶夫以“调停有功”为由,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14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同时,俄国还将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把历来属于中国的山河湖泊和设在中国境内的卡伦指为分界标志,为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根据1864年,俄国强迫清政府订立《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土地。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最大的获利者。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称《塔城议定书》,是1864年10月7日(同治三年9月7日)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割占中国西北地区领土(今称外西北)的不平等条约,沙俄由此割占中国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淖尔(今斋桑泊)南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此地区现归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所有。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共10条,主要内容有:

1.重新规定从沙宾达巴哈起至浩罕边界为止的中俄西段边界,新界以西原属中国的土地划归俄国。

2.划界后,新边界线附近居民,“地面分在何国,其人丁即随地归为何国管辖”。 3.换约后满240天,两国立界大臣会同,“按照议定界址,建立界牌鄂博”,并拟定国界记文,互换为凭。

4.立界后,位于新界俄国一侧的原有中国卡伦,应于一个月内迁往中国一侧。塔尔巴哈台所属巴克图卡外民庄五处,限10年内内迁。

这些条约使中国损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中俄北京条约还为沙皇俄罗斯更多地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件。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与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使中国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性冲击。

伊犁条约

《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圣彼得堡条约》,是1881年(光绪七年)2月24日是清朝与沙皇俄国在圣彼得堡签定的有关归还新疆伊犁地区的条约。根据条约及其子约,中国虽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河流域附近的领土,但仍割让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中国赔偿俄国兵费九百万卢布(折合白银五百余万两)。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中俄密约旅大租地条约中东铁路

《中俄密约》,即俄国与清政府订立的秘密条约,1896年6月3日(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二日)沙俄利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困境﹐藉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清政府派遣特使李鸿章与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防御同盟条约》。

全约共六条,内容是: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以及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非两国共商,缔约国一方不得单独与敌方议和;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为使俄国便於运输部队,中国允于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该事交由华俄道胜银行承办经理;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通过该路运送军队军需品;此约自铁路合同批准日起,有效期十五年。根据《密约》第四条,同年9月8日由中国驻德、俄公使许景澄与华俄道胜银行代表在柏林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合同规定成立中国东省铁路公司,其章程照俄国铁路公司成规办理。至此,俄国获得了使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中国领土直达海参崴的特权。《密约》的签订和筑路权的攫取,为沙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和控制中国东北地区提供了各种方便,大大加强了沙俄在远东争夺霸权的地位。

《旅大租地条约》是清朝与俄罗斯帝国之间于1898年3月27日(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初六日)在北京协商达成的一项条约。此条约规定把旅顺和大连湾沿海租给俄罗斯25年作为军港使用。此条约的签订,使俄国强行租借了旅顺和大连,在辽东半岛南端,建立了海军基地,并通过中东铁路与南满支线把这两个远离俄国本土的军港同俄国联结起来,使东北三省成为沙俄的势力范围,使俄国在远东的战略地位大大加强。强租旅大的第二年,沙俄又擅自把旅大租借地改为“关东省”,实行军政合一的殖民统治。

中东铁路

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我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中东铁路是“中国东清铁路”的简称,因此亦作“东清铁路”、“东省铁路”。沙俄修筑的从俄国赤塔经中国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到达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铁路中在中国境内的一段铁路,简称“东清路”,又称中国东省铁路、中国东方铁路、中国东北铁路、中东铁路或中东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控制该铁路,称为中国长春铁路,简称中长铁路。 此铁路系以哈尔滨为中心,往西延伸至满洲里(今内蒙古境内),往东延伸至绥芬河(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往南延伸至大连/旅顺,路线呈丁字型,全长约2400公里。

沙皇俄国修建中东铁路的目的,主要是夺取远东地区霸权,进一步掠夺中国东北部丰富的资源,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经济侵略和政治入侵,把我国东北变成沙俄帝国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实现其瓜分中国,称霸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野心。

外蒙古独立

外蒙古独立是指外蒙古于20世纪上半叶脱离大清帝国统治的历史事件。外蒙古与内蒙古在二战之前同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外蒙古包括现在的蒙古国以及唐努乌梁海地区。今日外蒙古大部分地区属蒙古国,目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而唐努乌梁海地区则先后被俄国、苏联控制,之后一部分被并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即现俄罗斯联邦),另外一部分则被并入蒙古人民共和国。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后,随着清朝统治的逐渐瓦解,在沙皇俄国驻库伦(现乌兰巴托)领事的策动下,库伦宣布独立,建立“大蒙古国”政府。1913年沙俄当局迫使袁世凯执政的北洋政府签订了《中俄声明》。声明规定:外蒙古承认北洋政府,北洋政府也承认外蒙古独立。北洋政府不得在外蒙古派驻官员、军队,不得移民。又规定,外蒙古疆域为前清库伦办事大臣、乌里雅苏台将军与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区域,实际上北洋政府承认了外蒙古、俄国军队对科布多与唐努乌梁海的占领。1915年6月7日中俄蒙在恰克图签定《恰克图协定》,将此声明具体化。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之后其政府在1917年和1919年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但实际上继续支持外蒙古独立。苏维埃俄国在1919年7月25日发表对蒙古声明,称外蒙古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要求与之建立外交关系。1920年在列宁的帮助下苏赫-巴托尔和乔巴山组建了蒙古的共产党,即蒙古人民革命党。1924年11月26日在苏联第三国际支持与行动下,蒙古人民党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定都库伦,改城名为乌兰巴托,以1911年作独立纪元,允许苏联驻军。但中国及英、美等当时主要国家政府皆未承认。中国政府从北伐、中原大战、国共内战,到1931年九一八事件和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都无力处理外蒙古问题。其间1928年中华民国国军在外蒙东部边界与苏军发生了小规模战斗,之后再没有进入蒙古。直到1992年苏联解体后,苏联军队才彻底从蒙古国撤走。

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声明书

苏俄在十月革命后,于1919年7月25日和1920年9月27日两次发表宣言,宣布废除沙皇俄国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放弃在中国的一切特权。1924年5月31日,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北洋政府)和苏联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也叫《中苏协定》,尽管在《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中苏联承认外蒙古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事实证明苏联的承诺是存在大量水分的。苏联红军不但继续赖在外蒙不走,而且暗地里苏联继续与外蒙古当局以国家关系交往。苏联的行为是卑鄙的阳奉阴违!

苏日中立条约

1941年4月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苏联承认满洲国,日本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这显然是对中国内政的无端干涉

雅尔塔会议

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会中部分内容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利益

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原属中国领土)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的一个条约。《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共八条,主要内容是:两国在对日战争中,“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它援助与支持”、“不与日本单独谈判”或“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战后“共同密切友好合作”、“彼此给予一切可能之经济援助”、“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同时,苏联政府声明,一切援助给予国民政府,并重申尊重中国在东三省之完全主权及领土的完整。中华民国政府声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公民投票证实其独立的愿望,中国政府承认外蒙古之独立。另外,此条约还规定:中苏共管长春铁路三十年,旅顺为共享海军基地三十年,大连为自由港,苏军进入东北后,收复区内由中华民国派员设立行政机构并派军事代表和苏联联系。日本投降后最迟三个月内苏军全部撤出东三省。条约有效期为三十年。

保证了远东地区战后的稳定和和平,《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一种新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充分表现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第一是强迫中方同意外蒙古独立; 第二是迫使中方同意其在旅顺港驻军;

第三是迫使中方同意长春铁路在资产各占50%的基础上共同经营与管理,而经常管理权又归苏方所有。对沟通大连与外界联系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特权)

苏联出兵东北的真正目的

早在1945年2月4日雅尔塔会议的时候,中华民国正接受了豫湘桂会战的惨败,损失兵力30多万和相当的领土。 美国对中国的情况表示不满,虽然美国人也知道,他在长达一年的时间内,给中国的军事援助大约只能维持二个师。

但是美国人认为,中国已经在7年的抗战中消耗了大部分实力,无力对日本进行全面反攻。 美国由此认为,国共双方为了保存实力,最多还是牵制日本在华的120万军队,但是不会对日本进行战略反击。

如果这样,美国无法在短期内击溃日本。

此时美国人决定应该以美国人的利益为重,他们主动找到苏联,以让出外蒙古,东北特权和旅顺港口为代价希望苏联在远东出兵。

斯大林当然是同意的,当时纳粹德国已经濒临崩溃。后期苏联为了获得将来在欧洲的优势,不惜出动全部主力围攻柏林(盟军应该畏惧攻打柏林会损失惨重,让给苏联去做)。 苏联人自然不会在乎人命,他们以30万左右的重大伤亡,一举攻打下柏林。

而苏联盯着东北已经是几百年的事情了,现在有出兵的机会,他自然是不会放弃,签订雅尔塔协议。

蒋介石得知雅尔塔协议以后大惊,这种条款基本等于恢复了沙俄时代在东北的特权。苏联比起沙俄来丝毫不手软。

蒋介石没想到美国人如此无耻,为了自己尽快结束战争,不惜出卖自己的盟友。

当时中国在1942年之前独立对抗日本,已经伤亡200多万人。从1942到1944年,美国给予中国的援助还不到给英苏的几十分之一,而又强迫中国拿出最精锐的三个军去缅甸参战,结果损失掉了大半。

到了此时,美国人居然落井下石,蒋介石也没有什么可以说得。

当时美国人指望不上,蒋介石也知道无力阻挡苏联出兵东北(苏联又一百万大军,相当一部分是装甲部队,80万日本关东军尚且不是对手,中国如何抵挡),又怕苏联占领东北以后把地盘和关东军装备交给中共,所以被迫派出儿子蒋经国和斯大林面谈。

要知道,当时的东北非同小可,是中国最为发达的工业基地和农业基地。在东北的投资额猛增,日本在华投资72%投在了东北。不到六年东北地区工业产值就增长了4.6倍。1937年东北地区的铁、铜、钢产量占全中国的90%。发电量、煤的产量等占全中国的40%—50%。许多重工业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在东北的日本公司有六千余家,资本总额56亿美元。东北工业总产值1943年比1937年又增长了2.2倍。东北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富裕的地区。满洲的首都新京(今长春)比当时全世界文明的国际大上海还富裕。

日本占领东北以后,已经把东北当作中国自己的领土,经过14年苦心经营和大量的投资(甚至超过本土投资),把东北建立成一个工业化基地,尤其是其军工生产能力,成为亚洲第二的地区。

当时的东北地区GDP占全国地区GDP的四分之一。经过日本十几年的经营电力、产煤、铁等重工业都是全国最高的地区。东北雄居全国重工业基地之冠,钢铁产量占全国的,煤产量60%,发电量占40%。拥有全国最大的兵工厂,是最大的产粮区。

而且最要命的是,东北背靠苏联和苏联控制的北朝鲜,这二国必然给林彪他们很多的支持(实际上也是如此),这是蒋介石最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蒋介石决定作出让步,他让蒋经国去面谈斯大林。 同意让出部分东北特权,让苏联承诺不得支持中共,也不得把任何物资转交给中共。 苏联方面表示可以同意。

但是双方在外蒙古的独立上,仍然针锋相对。此时外蒙古实际早被苏联控制了长达20年,国内早就苏联化了。只是中国方面一直不承认罢了。但是你不承认,不代表事实不存在。 当时蒋介石为了击败中共,作出让步,承认外蒙古独立。这是蒋介石一生最为懊悔的事情。

苏联出兵的时候,其实日本已经决定投降。

苏联军队的进军仅仅8天后,日本就全部缴械,当时苏联还没有打到满洲国的腹地。 所以苏联军队与其说是进攻东北,不如说是接受东北日军投降为好。

苏联打关东军,出动了十一个合成集团军、两个战役集群、一个坦克集团军、三个航空军集团和三个防空军集团、四个独立航空兵军,总兵力为l577700万人,有26137门火炮,5556辆坦克,3446架飞机的强大部队。 但是关东军只是一个空壳子罢了。

8月10日,斯大林在出兵以后会见宋子文,恐吓宋:如果中华民国政府再不和我们达成正式协议,我们就立即让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进入满洲,接受日本投降。

宋子文急电蒋介石,蒋介石犹豫再三作出决定“以外蒙古作为代价,全力消灭中共,或者和平发展的三十年时间”

8月14日,中苏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华民国作出8项让步,基本同意了雅尔塔协议的大部分内容(苏联也作出一些让步,但是在外蒙独立上面,苏联认为没有什么可谈的)。

苏联在东北期间,除了部分士兵胡作非为以外,还把当时日满的大部分工业设施拆走,运往苏联。

根据1946年国民政府有关考查团调查,苏军拆运东北工业设备价值达8.58亿美元,若加上拆装损坏的部份,约达20亿美元。

工厂、矿山设备被拆卸了,运走了。有的是整座工厂、整座矿山的拆卸、运走,只剩下一些空房子。

据日本产经新闻出版的《蒋总统秘录》称:“在电力工业方面,相当于东北总发电量百分之六十五的电力供应设备拆运而走,此外,鞍山、宫原(即本溪)、本溪(今本溪湖)等钢铁厂设备的百分之八十被搬走,抚顺、本溪、阜新、北票等处煤矿都被劫掠而受害甚大。”美国国务院一份调查:“估计在苏军占领期间,东北工业蒙受损失约达二十亿美元’’

8月28日,苏军仅从长春伪中央银行中,就提走库存满洲币7亿元,各种有价证券总值约75亿元,黄金36公斤,白金31公斤,白银66公斤,钻石3705克拉。

从日本人的高级家具,到中国市民的收音机、座钟,都要。有的老人说,连农民的黄牛也往火车上赶。

总之,苏联把东北三省从头刮了一遍,能拿的都拿走了。 唯一没有拿走的是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军事装备,因为苏联并不需要这些日式的东西,他们本国军火堆积如山,同时还有美国援助的大量军火全部丢在远东的各大港口。

苏联占领军在东北的军纪很差 这在现在也是众所周知的了。

苏联大兵在东北有一段时间,颇多抢劫,偷盗,甚至强奸妇女的行为。 对于这些人的行为,总体来说苏联还是除非比较严厉的。尤其对待强奸妇女和抢劫杀人的,苏联战时纪律一般就是就地枪决。

对于严重犯罪者,立即枪毙。苏联曾经一天枪毙10多人,但是这类现象并没有怎么减少。

(1)军队都敢抢。八路军16军分区乘火车赶到沈阳的时候,尤其苏联方面不能分清是国军还是共军,将其挡在火车上。

当时就有很多苏联士兵上去抢夺八路军战士的钢笔和手枪,导致当时八路军干部战士差点和苏军交火。

全副武装的军队都敢抢,一般老百姓还在话下。

(2)卢冬生将军被苏联兵痞暗杀

卢冬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红军时代就在红二军团任师长。抗日战争开始时,他又是着名的八路军三五八旅的旅长。不久他又同刘亚楼(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任空军司令员)等一起赴苏联学习,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只以几票之差未被选上中央委员。苏联出兵东北时,他又作为苏军少校回到了东北。回国后卢冬生很快同出关的八路军接上联系,并被中央委任为松江军区副司令员。可是就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夜晚,他因事乘马车外出,又没有穿苏军军装,结果路遇一个苏军士兵持枪拦车抢劫。卢冬生立即以熟练的俄语质问这个苏军士兵是那个部队的,苏联兵顿时慌了并逃到一边。可是当卢冬生乘车又上路时,这个坏家伙怕被告发,在后面开了枪。以后在中国国内出版的红军将领传中,对卢冬生的介绍写着:“一九四五年九月回国,任松江军区副司令员。同年十二月十四日在哈尔滨殉职。”

由此可见当时苏联士兵的嚣张程度。

原因

大国沙文主义

俄罗斯人向来以白种人优等自居,从沙俄时期入侵东北以来,就对中国人大肆杀戮侮辱。 从雅克萨城到江东六屯,哪一个不是虐杀中国老百姓。

在他们看来中国黄种人是二等人,没有他们高贵,被他们欺压是很正常的现象。

战争后的压力释放

战争本身是暴力和残酷的体现,在战争中人的欲望会更强。

尤其在战争胜利结束以后,士兵对酒和女人的欲望就特别强烈,俄罗斯人那尤其是这样。 所以说,苏联士兵在没有有效军事制裁的情况,作出这些事情,似乎也没有什么稀奇。 他们在德国和南斯拉夫也都是这么做的,而且下手要比对中国人狠的多。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抵达莫斯科进行正式访问。1950年1月20日,中国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也抵达莫斯科,两国政府之间的谈判于2月14日结束。同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补充协定》。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并促使中苏两国关系是蜜月期一直向着良性方向发展着,并对两国建立永久的牢不可破的友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当时的缔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

但实际上,不论毛泽东与周恩来如何努力,中苏两国强弱悬殊,和中国处于受援国地位的现实状况,中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

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但却提出了一个附加条件,即从1950年到1963年的14年里,中国必须把它所有过剩的工业原料统统卖给苏联,而不得卖给第三国。这显然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商业垄断行为。

苏联坚持在帮助中国建立航空、造船、石油、有色金属等工业方面要实行合营,为此,中方以当年国民党代表张治中与苏联讨论的协议草案为基础,与苏方商定了成立上述四个合营公司的协议。这种合作方式事实上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苏联坚持中国东北和新疆不得有第三国势力存在,不允许第三国资本和人员以任何方式参预东北和新疆的任何机构以及经营性活动。用毛泽东后来的话来说,斯大林实际上是在中国要了两个势力范围。

影响

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蒙古国的独立;

设立中苏联合股份公司以开采新疆的石油和有色金属,苏联从中大为获益;

条约成为日本和西方盟国之间1951年签订旧金山和约以及后来的美日安保条约的口实

19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

中苏交恶或称中苏分裂是指冷战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发生的一系列外交、军事上的对立。其原因既有两国的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也有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双方的矛盾开始于1950年代,在1969年达到顶峰,其后续一直持续到1980年代。

苏共20大后,中苏两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路线、策略以及对对方国内政策等几个方面产生了意见分歧。苏联党还以“老子党”自居,要求中共服从它的全球战略,这当然遭到我党的拒绝。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苏联领导人不问是非曲直,公开指责中国。这样,中苏分歧逐渐公开化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直奉行“一面倒”的外交政策,即向社会主义国家阵营靠拢。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开始对中国提供大量技术援助,如援建武汉长江大桥等多项建筑计划,输出各种技术与人才。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1954年赫鲁晓夫访问中国,并把军港旅顺归还中国。当时毛对赫说“我以为苏联军队在这个时候从旅顺港和大连港撤走是不合适的。美国人可能会利用你们的这一行动向中国发起进攻!”后经赫的坚持而同意此时归还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之后苏联和从前斯大林批判的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建交。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尤其是对马列主义中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的修改,让中共不悦。

1958年4月和7月,中共要求苏联提供承诺给予的核武器及核潜艇,苏联则提出要在中国领土上建设用于军事的长波电台,和在中国领海和中方组建联合舰队作为交换。在建设长波电台问题上,毛泽东认为这牵涉主权问题,提出中方出一半资金,苏联出另一半资金和全部技术,但长波电台主权属于中国,被苏联拒绝;而组建联合舰队一事,毛泽东则认为苏联企图军事控制中国。中国当时海军十分薄弱,即使组建联合舰队也无能力共享苏联的海岸线。毛泽东后来在回忆这件事时说:“事实上同苏联闹翻是1958年,他们在军事上控制中国,我们不干。”[4]赫则无法理解毛的激烈反应,特别是苏联刚答应提供给中国潜艇技术的前提下,他说“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间在互相供应、合作上不存在任何困难,而我们竟连这么简单的一件事都不能取得一致意见。

中国历史学家沈志华认为,中苏决裂的原因在于到1958年底,“毛泽东不仅坚信中共已经找到了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而且感觉到,通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国将比苏联更快地进入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社会。”但苏联觉得如果赞成人民公社,就会欺骗国际工人运动,因此1959年7月《真理报》发表了赫鲁晓夫检讨了苏联1920年代在农村建立公社的错误,此举激怒了毛泽东

1960年6月24日至26日,彭真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就当前国际局势中的迫切问题交换意见。中苏两党代表团在会上发生了尖锐的意见冲突并进行了激烈的交锋。会议中,赫鲁晓夫又带头对我党进行围攻,诬蔑中国共产党是“疯子”,“要发动战争”,“把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的旗帜拿起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是“纯粹的民族主义”,中国共产党对苏共采取“托洛茨基方式”。中共代表团遵照中共中央规定的坚持原则、坚持团结的方针,同他们进行了严肃的斗争。 布加勒斯特会议后,苏共领导人进一步对中国施加压力,把中苏两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方面。7月,苏联政府突然照会中国,片面决定立即招回在华工作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发生在中国正经受严重经济困难时候,极大地损害了中苏两党和两国关系。

从1962年11月起,苏共领导人和苏联报刊发表了大量的反华讲话和文章。在苏共指使下,有40多个党发表决议、声明和文章,反对我党,1963年发生李万林事件。李是我国防部派到苏联军事学院学习导弹设计的,他了解我国导弹发展情况。苏想策动他叛国,遭到拒绝后被谋杀。与此同时,苏还在我留学生中进行策反活动。

由于历史传闻的差异,赫鲁晓夫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一致认为中苏关系始破裂由他开始,其实不然。在苏联的历届领导人中赫鲁晓夫对新中国的帮助是最大的。比如说帮中国建立了原子反应堆,这对中国以后核反应堆的改造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最用;再就是归还旅顺军港,这直接促成了中国海军北海舰队的建立;在中国三年自然灾害中赫鲁晓夫致电毛泽东,苏联愿以贷款的方式向中国援助粮食和食糖,并不计利息。

当时的中苏关系正处在一个微妙的环节,中国想摆脱苏联模式的控制,但又不敢明目张胆的实行,苏联想进一步控制中国,甚至欲拉中国加入苏联,彻底苏化中国,让中国跟着苏联一起对抗美国。但是毛泽东不想久居人下(勿喷,当时的中国就是在按照毛泽东的思路在发展),他料定中国和苏联迟早要决裂,所以每次和苏联商议事宜的时候都小心翼翼。

当时的中国尊称苏联为大哥,苏联也对中国这个“小弟弟”关爱有加,在生产建设、工业制造、军队体制等方面对中国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我知道很多人不服,但事实就是事实)。但是对核武器制造等敏感问题苏联却退避三舍,可见苏联是想让中国尽快的“强壮”起来,而不是真正的“强大”(可以理解,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赫鲁晓夫上台后中苏关系渐渐明朗化,不再遮遮掩掩,有认为错误或者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一律不采纳;而苏联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渐渐走向军国主义的道路,穷兵黩武。中国需要休整,而苏联想要称霸,两个集团的分歧愈加巨大,最终导致了中苏决裂。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两党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由争吵变为敌对,除了没断交以外,已坏到不能再坏的程度。1965年12月13日,苏共举行中央全会,勃列日涅夫在会上作了反华报告,并通过决议,指名攻击毛主席。1966年8月,苏联驱逐了我全部留学生;同时我撤回全部工人,还清了全部贷款。苏撕毁了猪肉换木材的合同,两国贸易大大减少。

1968年,苏联在新疆附近大量增兵。同时苏联和蒙古达成协议,苏军帮助蒙古的南方边防,并在那里驻军。1968年8月,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中国把苏联称作“社会帝国主义”。中国在越南战争期间将大量军队从南方转移到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1969年3月,苏联制造了珍宝岛流血事件,挑起边界冲突,并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和驻军蒙古人民共和国,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把中苏关系推向战争的边缘。

1969年8月,中苏双方在新疆的铁列克提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很多西方观察家认为两国开战在所难免。

1969年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参加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的葬礼后路过北京,和周恩来等秘密会晤。之后局势得到缓解。

中苏之间这种从过于亲密到过于敌视,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国家关系在当代国际关系上可谓罕见。只因那时的中国虽然名义上是大国,却没有大国的资本,更无法与真正的大国对抗。

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为次年尼克松访华铺平道路。苏联闻讯之后也和尼克松展开峰会,中美苏形成三角关系。

1970年代初,虽然中国继续批判苏联“社会帝国主义”,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的陈兵达到了1969年时的两倍,但两国关系逐渐缓和下来。在毛泽东去世之后,中苏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国际上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

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前不久在塔什干发表演说“塔什干讲话”,对中国语气友好,被认为是中苏解冻的早期讯号。当时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认为中苏关系正常化要苏联解决“三大障碍”:从中苏、中蒙边境撤军;从阿富汗撤军;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随着苏军在中苏、中蒙边境的驻扎大幅减少和从阿富汗撤军,苏联和中国的关系大为改善。1989年5月15日至18日戈尔巴乔夫访问北京、上海。这是自1959年以来苏联最高领导人对中国的第一次访问

中苏联合公报

双方同意采取措施将中苏两国边境地区的军事力量裁减到与两国正常睦邻关系相适应的最低水平,并为在边境地区加强信任、保持安宁作出努力。

中国方面对苏方宣布从蒙古人民共和国撤出百分之七十五的苏联驻军表示欢迎,并希望其余的苏联军队在一个较短的期限内全部从蒙古撤走。

双方主张以有关目前中苏边界的条约为基础,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公正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中苏边界问题。

根据上述原则,中苏两国领导人商定加紧讨论尚未协商一致的中苏边界地段,以制定相互都能接受的同时解决东西两段边界问题的办法。他们委托两国外长在必要时专门讨论边界问题。

中苏两国将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积极而有计划地发展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关系,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往来。

双方认为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方面交流情况与经验,并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意见是有益的。双方在某些问题上的分歧不应妨碍两国关系的发展。

中苏双方同意,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将根据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进行接触和交往。

中国方面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方面坚决反对旨在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的任何企图。苏联方面支持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

1991年12月27日,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其旨在解决了两国关系的继承问题。

苏联解体之后,中国的注意力集中在美国是否支持台湾独立运动,而俄罗斯则重点关注北约东扩。由于国际地缘政治气候的变化,两国关系日益密切。1993年,双方基本解决边境问题;1996年,中国、俄罗斯及四个位于中亚的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乌兹别克斯坦元首开会,形成上海合作组织的雏形;在叶利钦和普京两位总统先后访华之后,中俄宣布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5年,中俄举行第一次合作军事演习。2008年10月14日,俄罗斯将半个黑瞎子岛归还中国,官方宣布两国边境问题“彻底解决”。

1998年11月,中俄两国在莫斯科发表了《关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

2001年7月,江泽民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彻底摒弃了那种不是结盟就是对抗的冷战思维,是以互信求安全、互利求合作新型国家关系的体现,是新世纪指导中俄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世纪90年代,中俄双方已经开始下最大决心解决边界问题,两国4300公里长的边界,除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两个岛屿外,已全部划定和解决。与此同时,两国在边境地区还加强军事领域信任和相互裁减军事力量,消除敌对和紧张,两国边界已成为和平友好的边界。但是,两国边界残留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以及边境地区和平与友好的继续保持仍然是两国关系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条约对边界领土问题和边境信任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

2001年6月15日,欧亚大陆最大的一个地区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宣布成立,中俄两国将加强合作,使这一组织在加强地区稳定和促进地区合作方面起主导作用。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显示了中俄合作的深度和中俄相互信任的高度。它将进一步增加双方的政治信任,加深传统友谊,扩大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给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注入新的活力,将中俄全面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2002年12月,普京总统访华。

2004年10月,普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中俄发表联合声明,并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

2005年6月2日,中国和俄罗斯在海参崴互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批准书

2005年6月底至7月初,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签署《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中俄联合公报》。

个人感觉

中国国内的事情很多,在福利、工资、水利、退休养老、等等方面,欠账多多,需要理清理顺。中国的教育落后,属于死记硬背型和向后看(大学孔孟之道,轻视物理化学)型,在科技人员的工资问题上面问题多多,积极性不高,所以如果不改进痛苦教育方针和不提高知识分子待遇,估计中国在五十年以内,可能出不来什么像样的科学技术研究的大师。中国的官本位和学术腐败,外行领导内行,都是中国特色。中国的军工,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幻想,缺乏动手能力强的科技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往往只好依靠学习和购买俄罗斯军工技术。

中俄关系相当复杂。

中国失去的土地是既成事实,换成任何一个大国是俄国,不发生战争的话,都不会还给中国的,吃到嘴里的肥肉还能吐出来?所以不要再拿来说事了,这样显得很幼稚。

俄国虽然由于抵抗美国需要,才不停拉拢中国,但确实在帮助中国渡过危机,我们某种程度上要感谢俄国。 俄国也是极其想和中国结盟的,中俄可以互补,中国有现实的经济能力,未来的中国还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除了中国,俄国还能和谁结盟?还能找到比中国更好的盟友? 但是中国就不同了,如果真正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还怕没有盟友?甚至美国都要求助于中国。中国从内心来说看不起俄国,希望有比俄国更强大的盟友,所以如果俄国依附中国,中国还能勉强接受,如果要平等结盟,甚至中国依附于俄国,中国觉得吃亏了。但是目前的中国确实内忧外患,还不一定能崛起成为第一强国,又需要俄国帮助才行。于是中国目前只把俄国看成度过难关的难友,短暂结盟。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极其在乎眼前利益,俄国也在走一步看一步。

中俄更像是短暂的生意伙伴,为了短暂的利益走在一起,将来还很难说。

对于国人言,俄罗斯带给我们的感情如此复杂,以至于至今很多人依旧无法理清究竟应当爱还是当恨。从中俄发生接触开始,沙皇俄国的扩张政策便让中国人饱尝了这个民族骨子里的侵略本性。清朝在和西方国家真正打交道之前,首先认识的便是这样一个文明与野蛮交织的邻居。无论是对东北的渗透入侵,还是挑拨准格尔叛乱,背后都存在沙皇俄国这双黑手,在近代西方国家掀起入侵瓜分中国狂潮的时候,除了海上入侵带来的一次次近距离震撼,沙俄轻易的冲中国身上崛起了最大的蛋糕。东北西北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就此不为我所有。更何况,外蒙古问题也沙俄与后来苏俄的存在,成为了中国同一民族史上永远的痛。不可否认,除了这些,俄罗斯在新中国历史上也产生了积极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我党的建立,还是新中国的真正巩固,他确实也起到不容抹杀的作用。尽管中苏交恶期间,我们并不愿意承认这些。现在,当外界挑战再度逼迫两个国家抱团取暖的时候,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反思并不代表的翻旧账式的清算,而是面向未来的规划。

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之我见

论中俄关系

近现代中俄关系
《近现代中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