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党校思想汇报5——观《1942》

发布时间:2020-03-03 02:41: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尊敬的党组织:

我最近观看了由冯小刚导演拍摄的电影《1942》,感触颇深。

电影《1942》是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电影讲述的背景是在1942年,当抗日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处于白热化阶段是,河南因旱灾而爆发的一场全省范围性的饥荒。由于战争正打得火热,这场灾难鲜少有人注意到,知道以为执着于真相的美国记者拍摄到“狗吃人”的惨烈画面时,才轰动世界。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典型的自私市侩的封建地主,虽然家财万贯却也没能逃脱这场大灾难,在逃荒的途中,眼睁睁看着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一个个死去。影片以小见大,通过这位“老东家”的惨痛遭遇反射出当时饥荒的惨绝人寰。

看完电影之后,我陷入了种种的思考,那包原本准备在观赏电影时吃的零食几乎是原封不动的带出了电影院,在那样的故事下,我感受的食物的珍贵。在如今这样对食物口感新鲜度等等各方面有高要求的社会里,我不能想象出饥荒的痛苦和绝望。

影片开头有这样一句旁白:“这些糟心的事我都忘了,你又写它,图个啥?”

这样“糟心的”电影,我们去看它,又图个什么呢?

我并不知道导演拍这个片子图的是个什么,但这部电影给我们客观地讲述了一段抹不去的,却不被大众所关注到的历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喜欢回顾历史,研究历史,从古人的身上学到许多,也可以忆苦思甜。历史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回顾历史,也能让我们更爱国团结。

影片有两条线索,第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第二条是国民党政府。天灾和人祸本事两回事,但当它们聚集到了一起,聚集到了这一部影片上时,给我们的震撼是无奈与讽刺并存。

第一条线索主要是围绕着“老东家”以及他周围的人展开。在大灾面前,贫穷还是富裕都不能逃脱灾难的魔掌。“老东家”即使有那么多粮食,却也招架不住饥饿土匪,逃荒路上撤退士兵的哄抢,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他而去,被土匪戳死的儿子、生完孩子饿死的儿媳、卖身换粮食的女儿、被自己闷死襁褓中的孙子,从最初整个家族的人丁兴旺到最后孤独一人。而贫穷呢,也一样。只有那圆滑的厨师为保活命为日本卖命活了下来,远离饥饿,吃着刀剑上的鱼肉,苟延残喘。在大饥荒面前,人可以什么都不顾;但在大饥荒面前,人却还会有最后的底线。片中“拴住”面对日军的侮辱宁死不屈,代表了更多中国人的选择。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如迁徙一般往西边不停挪,其实那边又能有什么呢,但无论如何,走下去,似乎就有活着的希望。

第二条线索则是以蒋委员长和河南省省长李培基为主。片中,蒋委员长及其政府官员,上上下下从未吧救灾救人放在第一,更多刻画战争局势的刻不容缓。然而到了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之下开始救援之时,腐败官员们中饱私囊,民国政府的腐败显露无疑。即使有一位体恤民情的李培基在,却也在被迫受贿时表达出对官场的无奈,国民党政府注重形式的口号排练与惨造欺凌的完败战役都表现出其实质性的腐败无能。事实的真相竟然要一个外国记者突破层层阻碍反映到蒋介石处才能得到还原与引起重视。

影片中有这么一句台词:“老百姓死了,土地还是中国人的;可是如果当兵的饿死了,日本人就会接管这个国家。”这句话很明确地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区分开来。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一方面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他们极力争取国家命运走向的权力,签订合约,参加会议,出席着最高级的宴会,享用着最丰盛的菜肴,而河南逃荒的灾民则是在荒郊野外停留,一步步逼近死亡的边缘,一次次由希望再次陷入绝望。在这里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缩完全断裂。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间。简单划分的两个阶层不光在物质条件和生活待遇上有如此巨大的悬殊,强势群体还时常对弱势群体进行欺辱:士兵抢夺灾民的粮食钱财,不法商贩从赈灾款项中抽取各种各样的好处费,陕西军官驱逐灾民的入境火车。影片对

于这两个阶层的刻画是各有侧重的,对于上层阶层影片主要刻画其腐败,成规,结党营私,同流合污的官场,对于下层阶层则避免了相互之间可能发生的利益争端,更在个体内部之间展开。当这个社会的断层不断加大,扭曲,逐渐失去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契合点,国将不国。

1942观影论文

近代史论文 观《1942》有感

《1942》观影活动策划书

《1942》

1942。

党校思想汇报

党校思想汇报

党校思想汇报

党校思想汇报

党校思想汇报

党校思想汇报5——观《1942》
《党校思想汇报5——观《194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