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诸葛家族诸葛恪部分彻底重写

发布时间:2020-03-04 02:08: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诸葛恪(诸葛家族诸葛恪部分彻底重写)

诸葛恪

孙权临终时以诸葛恪为五名顾命大臣之首但又有些不放心不下他的性格。排名第四的顾命大臣孙峻担保说满朝的大臣们没有人比得上诸葛恪。孙权想想也是啊那就只好这么决定了。

惊才绝艳的诸葛恪堪成吴国中后期第一能人,他的功业在诸葛家族中仅次于他的二叔诸葛亮,但因为性格上的缺陷成为了诸葛家族名声最糟糕的成员。中国传统历史观的长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短处则是过于强调道德的力量,在君子小人的二元论之下缺乏理解以至于苛刻。

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我重新认识了诸葛恪。

国之少年

作为“东吴杯”我最喜爱的同事特等奖得主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少年儿童时代的幸福冠绝三国。

他的第一次亮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孙权在驴脸上贴了一张标签:“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拿诸葛瑾的大长脸逗乐儿。从孙权一生的记载来看,他只开过诸葛瑾的玩笑,实乃俩人友情的绝佳见证。此时诸葛恪小朋友萌萌哒地向孙权行礼,请求在标签上填两个字,便成了“诸葛子瑜之驴”。这包袱抖的恰似小品《不差钱儿》中的“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成为了东吴君臣的经典段子。诸葛恪一举成名,以好朋友家有趣小孩儿的身份成为了孙权身边最年轻的红人。

19岁,诸葛恪刚刚举行完成人礼就被孙权授予骑都尉的职务。太子孙登的核心班底共有三人,诸葛恪便是其中之一。后来孙登英年早逝,他的班底成员都在第二任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二宫之争中落马,只有诸葛恪的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从19岁到31岁,诸葛恪兢兢业业地不务正业。他的本职工作——督办军粮在很多人眼里是个肥缺,但诸葛恪才不稀罕这个,他要的是建功立业。可孙权再喜欢他也不会把部队贸贸然交给一个愣头青。诸葛恪发挥特长狂拍孙权的马屁,说自己的父亲比二叔强,因为父亲知道跟随伟大的领导而二叔不知道。孙权很高兴,但也一笑而过。

拍马屁不管用,诸葛恪开始搞政治投机。他瞅准了孙权不满于张昭的倚老卖老但又碍于他的老资格无可奈何。诸葛恪便以小卖小,逮着个机会就揶揄老张头儿,以最礼貌的言辞说出最难听的话。孙权很是解气,然后还是一笑而过。

如何才能完成从弄臣到大臣、官二代到国家栋梁的华丽转身,诸葛恪陷入了深思。

国之栋梁

哄领导高兴可以得到很好的待遇,搞政治投机可以被领导当做贴心人。但要想得到重用还是得帮助领导解决实际问题。论抖机灵,诸葛恪当世无敌。但论解决实际问题……孙权重视但又没能解决的问题不就剩下魏、蜀、人、马四个老大难了吗?魏蜀两国轮不到他去操心。南方不产战马的问题诚可谓我去西天问佛,佛说我也没辙。

人口不足倒是可以想想办法。诸葛恪把目光投向了丹阳山,这里盘踞了一群反政府武装,穷山恶水出刁民,只要大军压境就躲进山里打游击,大军离境就接着出来蹦跶,从东汉就处于事实上的独立。由于国际局势紧张,孙权也不敢打一场大规模内战,于是就这么将就着。

31岁,职位不高的诸葛恪凭借其特殊的身份把计划书摆在了东吴大佬们的办公桌。该项目受到了包括其老爹诸葛瑾在内的所有大臣的反对。当然,他们还是先夸奖了年轻人的勇气然后才完成了摇头、苦笑、叹气的一系列经典动作。

诸葛恪懒得和他们废话,直接找到孙权强调成功之后会有四万兵员入账哦,这可比赤壁之战东吴投入的总兵力还要多哦。孙权像面对一个非要讨点钱炒股的孩子一样答应了诸葛恪的请求,任命诸葛恪为抚越将军(杂号将军,没啥地位)、敲锣打鼓以壮声威(这简直就是哄孩子玩儿)。至于交给诸葛恪的兵力,足足有……三百骑兵。(这样庞大的规模,难道是穿越到三国的特种部队?)

诸葛恪就这么带着他的三百人马出发了,耳边回响着老爹绝望的声音:“这孩子不光宗耀祖也没什么,这怎么还要给家族惹祸呢?”(兴家赤族)

出乎所有人的预料,诸葛恪成功了!他的计划执行起来总共分三步:

第一步,在谷口修建围困工事,调集各路将领摆出要大举进攻的态势,把山越人吓得躲进山里。(各路将领的配合显然是不是因为他抚越将军的头衔儿。官二代的好处就在于人脉广、可调动资源多)。

第二步,率本部骑兵冲进农田收割粮食之后扬长而去,正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第三步,向山越人宣讲政策——只要投降就有饭吃。古往今来,罕有这么接地气的政策。 搞定。

立下大功的诸葛恪不着急回去领赏,他选出一万人抢劫了魏国的舒县,把该县的百姓全部带回吴国。紧接着他又打算再接再厉去攻打魏国东线第一重镇寿春,被孙权紧急叫停。

尽管诸葛恪暴露出了激进的弱点,但平定山越是孙权后半生唯一欣慰的事情了。东吴的国之栋梁,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但陆逊之后呢?人才凋零是困扰三国领导的大难题。诸葛恪根红苗正,年纪轻轻就表现出如此卓越的军事才华。52岁的孙权感到他的帝国后继有人,加封诸葛恪为威北将军、晋爵都乡侯。威北将军依然是杂号将军,但乡侯已经是三国时代能够授予外姓大臣的最高爵位。(诸葛亮也只是武乡侯、司马家也是到了司马昭准备篡位时才封为晋公)从此诸葛恪不再只是高干子弟和弄臣而是成为了吴国的栋梁。

40岁,屯兵宛城的诸葛恪得到了魏国太傅司马懿来袭的消息。或许当年司马懿对阵诸葛亮时还有几分养寇自重的意思,但此时为了与曹爽争夺在军队的影响力,他必须全力以赴。 孙权由于算命先生说出兵不吉利命令诸葛恪撤退。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况是这种不靠谱的理由。然而诸葛恪竟然乖乖撤退了。看来诸葛恪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连叔叔都没辙的司马懿他还是有所畏惧的。这在当时看来是明智之举,但当我回望历史时不禁要想,如果诸葛恪能够在司马懿手上吃点亏、回国以后受到一些惩罚,让他从强大的敌人那里学到一点东西,那该有多好啊。

42岁,诸葛恪得知陆逊对自己有意见,写信给陆逊,希望他不要求全责备,以大局为重。这封信文采平平、观点也谈不上新鲜。然而当时陆逊已经因为总提意见惹毛了孙权,不久就因为孙权的激烈指责忧愤而死。诸葛恪作为第一红人完全可以不在意这个前辈的意见,缺德点儿的话还可以落井下石……

然而诸葛恪没有这样做。这个人格上的亮点在史书上从未得到过赞扬,也许在史官的眼中这都是最基本的,呜呼!生活在今天的本人读史至此竟倍受感动。何也? 陆逊死后,孙权追悔不及。家世、功劳、度量一个都不少的诸葛恪无可争议的地升任大将军、荆州牧。

国之偶像

48岁,强敌司马懿终于去世,但孙权也已病重,二宫之争后坐享其成的第三任太子孙亮又年仅八岁。孙权开始安排后事,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同时,中书令孙弘兼任太子少傅,这就是确立了未来的首辅和次辅大臣。

49岁,在孙峻的帮助下,诸葛恪处死了阴谋政变的二号人物孙弘。以太傅的身份(皇帝的老师)成为东吴帝国的首席行政官。诸葛恪撤销了孙权设立的特务机构、免除老百姓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并迎击司马师的三路大军,取得东兴之战的大捷。

吴帝孙亮进封诸葛恪为阳都侯,加封荆、扬州牧,督中外诸军事,并赐金一百斤,马二百匹,缯布各万匹。军民百姓欢欣鼓舞,将太傅大人视为国民偶像,每次诸葛恪外出大家都伸长脖子竞相一睹他迷人的风采。

若是诸葛恪在这一年死去,他就是又一个诸葛亮,将永远为世人所传颂。

国之公敌 50岁,诸葛恪兴兵二十万攻魏。这是东吴在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四次合肥之战乃至后来的晋灭吴之战都没有的强大兵力。蜀将姜维因为费祎的遇刺身亡摆脱了长年的压制,锐意进取,与诸葛恪夹击魏国。

史书上说诸葛恪的这次进攻是不顾众人反对,反对的理由是国力不支,士兵疲惫。这实在令人费解。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权力本就没有正当性,光是魏国内部的反对派就足够他头疼,本想着一战立威结果刚上台就遭逢大败。这时不出兵,休养生息?吴蜀两国的人口、国力加在一起都无法与魏国相提并论,休养生息当然是对魏国更为有利。吴、蜀两国唯一的机会就是趁魏国虚弱的瞬间全力一击。这么浅显的道理,难道只有诸葛亮和他的侄子、学生才明白?

当然不是,主张休养生息的大臣无非四种人: 1.知道必须战,但不愿意看到别人立功。 2.知道必须战,但总想等到更好的机会。

3.知道必须战,但能拖一天是一天,及时行乐最安全。 4.不知道必须战,这种人对国家的前途并不关心,只要能让老婆孩子过上安定的生活怎么都行。

诸葛恪的目的与诸葛亮别无二致,而他所选择的进攻对象合肥新城对于吴国来说更是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孙权攻打合肥四战四败,尤其是第二次合肥之战,孙权以十万大军惨败于张辽的七千守军,创下奇耻大辱,被21世纪的历史爱好者亲切地称之为“孙十万”。

时间、地点都没有选错。只有三千士兵的合肥新城守将张特,坚守了三个月实在撑不住了,派人对诸葛恪说根据魏国的法律,只要坚守一百天再投降就不会连累家人,现在已经守了九十多天,请暂缓进攻,到了一百天就投降。

诸葛恪觉得这个要求入情入理,没想到张特利用争取来的几天时间加固城防,到了一百天就翻脸表示要跟吴军死磕到底。而吴军将士本就长于水战短于攻城,打了这么久居然还要他们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来再来?偏偏这时吴军又爆发了瘟疫,像赤壁之战时的曹军一样出现了大量非战斗减员。将领们纷纷要求撤退。诸葛恪将不同意见者贬的贬、砍的砍。后人谈及此处都对诸葛恪口诛笔伐,却对一个显而易见的蹊跷之处视而不见——魏国为何让张特以三千守军坚守了这么久?

张特在历史上唯一的印迹就是合肥新城之战,胜利之后他得到的封赏仅仅是杂号将军(而且连具体是什么杂号都没记载)、列侯(具体什么侯也没有记载)、安丰太守(安丰郡在魏国也实在谈不上什么重要地位,而且这提拔真是提拔得不太明显)。之后此人再无任何记载。

诸葛恪攻城时,司马孚的二十万大军就在寿春居然按兵不动,这就是要张特当炮灰。司马师采纳谋士傅嘏的建议,把主要精力用来对付姜维,对于合肥新城,已经做好了破城的准备。对于诸葛恪来说,纵然形势不利,占领合肥新城恐怕是痴人说梦。但种种迹象表明,张特是司马氏的一枚弃子,只要能破城,哪怕来不及抢掠就立即撤退也足以挽回颜面、告慰孙权的在天之灵!

然而吴军的上下离心、瘟疫横行终于传到了司马孚的耳朵里。张特的死活无所谓,全城军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无所谓,但若是能得到诸葛恪的项上人头那还是很有所谓滴。司马孚大军出动,东吴朝廷催促撤兵的诏书也也接连到来。国耻难雪、壮志难酬,诸葛恪于万般无奈之下带着一肚子的遗憾撤兵。 到此为止,诸葛恪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没有什么错,与其叔父诸葛亮不遑多让。然而面对失败,诸葛恪没有像诸葛亮那样自贬三级主动承担领导责任,这才是他走向身败名裂的开始。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经历过多少大风大浪才有了“善败者不亡”的本事。诸葛恪则是人生五十年如梦似幻。到了五十岁才经历第一次失败并且败得如此窝囊、诸葛恪无法接受,无法接受的结果就是乱发脾气、推卸责任。

一次战败大伙都能理解,战败之后的倒行逆施才让人们目瞪口呆若木鸡。以前有多爱现在就有多恨!而诸葛恪完全不考别人的感受一心想挽回面子,通令全军准备再次进攻魏国,而且这回的目标不再是一座城池,而是是青州、徐州!

小皇帝向诸葛恪发来了宴会的邀请函,而诸葛恪在得到最后一点亲信的示警之后竟然只防备着饮食中有毒。没错,他是把禁卫军都换成了自己人,但摆下鸿门宴的正是他的亲信,当初力挺他上台的孙峻!

诸葛恪被当场杀死,尸体以草席包裹扔进乱葬岗。不知道他所喋血的是否就是当初萌萌哒地写下“诸葛子瑜之驴”的那一座宫殿。

诸葛恪的长子因为卷入鲁王孙霸一党早已被他亲手毒杀。次子、幼子、弟弟、外甥、外甥女也都被孙峻所杀。三国第一厚道人诸葛瑾在吴国的子孙全部因为诸葛恪而死于非命。兴家赤族,一语成戳。(后来诸葛恪在吴国恢复名誉,诸葛瑾过继给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乔之后诸葛攀回到吴国作为诸葛瑾的后嗣)

诸葛恪是一个幸运的天才,诸葛一氏的家学渊源为他打下了极好的基础使他的才能得以尽情发挥。他和诸葛瑾一样懂得讨领导的欢心,和诸葛亮一样对小国的前途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在大权在握时依然坚守着对皇室的忠诚。然而家世、才华、宠爱也造成了他无比的脆弱。千年以来,人们对诸葛恪的态度多为笑骂,我只想说一句:极端的成长经历势必会造成极端的后果,无需苛责。

诸葛家族诸葛恪部分彻底重写

诸葛烤鱼

千秋诸葛我评说

诸葛八卦村攻略

诸葛氏家书家规

诸葛二小学校工作计划

诸葛二中防汛自查报告

诸葛中心校安全工作计划

重庆诸葛饮食文化有限公司简介

诸葛二小减轻农民负担

诸葛家族诸葛恪部分彻底重写
《诸葛家族诸葛恪部分彻底重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诸葛恪 诸葛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