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上海六年级上古文复习

发布时间:2020-03-02 02:06: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六(上)古文阅读复习资料

第8课《陈太丘与友期》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作者是南朝的刘义庆。

二、注释:

期:约会,约定时间

至:到

舍:放弃

去:离开

乃:才

至:到

不:通“否”

委:放弃,抛弃

引:拉

顾:回头看

三、原、译文对照: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就不再等候而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七岁,在家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不在家?”)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 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好久您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客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我自己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而到了正午您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他的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下车想拉住他。元方走进家门时头也不回。)

四、阅读理解:

1、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刻画出陈元方自尊自强、聪颖机智的形象。

2、文中友人所犯的错误是无信、无礼。

五、本文启示

做人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

第9课《两小儿辩日》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所撰。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要作品为《论语》。

二、注音:

斗:dòu 盂:yú

沧:cāng 孰:shú 知:zhì

三、注释:

辩斗:争辩

故:原因

以:认为

去:距离

日中:正午

及:到 汤:热水

决:决断,判定

孰:谁

汝:你

知:通“智”,智慧

三、原、译文对照: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孔子到东方去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就去问其中的原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到正午时距离人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到正午时距离人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第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个车篷,到了中午却像个圆盘,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第二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还很清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到热水里,这不是近的热而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孔子也无法决断了。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四、本文启示:

①学习两小儿大胆质疑,对自然奥秘的探究精神。

②学习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③领悟“学无止境”的真谛。

第28课《为学》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白鹤堂集》,该书作者是清朝文学家彭端淑。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

二、注音:

蜀.之鄙.(shǔ)(bǐ)

贫者语.于富者曰(yù) 恃(shì) 钵(bō )

三、注释:

为学(求学,做学问)

鄙(边远的地方)

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对„说)( 对 )

吾欲.之.南海,何如..(想要) (往,到 )(如何,怎么样) 子何.恃.而往?(什么) (凭借,倚仗) 吾一瓶一钵足.矣( 足够 ) 买舟..而下. (雇船)(顺流而下)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还(回来) 以.告富者( 把 ) 西蜀之去. 南海(距离) 至( 到 ) 顾(还,反而) 天下事有难易乎.(表示疑问语气) 吾一瓶一足矣. (表示肯定语气)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表示反问语气)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四、原、译文对照: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 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

那么困难的也会变得容易了;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也会变得困难了。

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学,那么容易的也变得困难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去南海,怎么样?”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呢?”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富者曰:“吾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往下游去南海,还是没能去成。你凭借什么去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去南海的事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富和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却到达了。 一个人要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五、阅读理解

1、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类比,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人贵立志、事在人为的道理。

2、文中富和尚的两次“子何恃而往”,第一次表露的是怀疑的语气;第二次表露的是嘲讽的语气。

3、出自本文的成语是蜀鄙之僧,现在用来比喻穷与富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条件。

4、写出下列问句的句式:

天下事有难易乎? ( 设问 )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 疑问 ) 吾欲之南海,何如? ( 疑问 )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反问 )

29、《孙权劝学》练习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该书作者是北宋朝史学家司马光。

二、注音: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即更.刮目相待(gēng)肃遂.拜蒙母(suì)

三、词语解释:

权谓.吕蒙曰(告诉,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现在)(当权)(掌管政事)

辞(推托) 治经(研究经书) 但.当涉猎..(只,仅)(泛览)

孰若(哪个像)

益(好处)

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等到)论议(谈论,商议)

非复(不再是)

大兄何. 见事之晚乎(为什么) 遂(于是,就)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时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四、原、译文对照: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能不学习啊!”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加以推辞。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渊博的学者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只要粗略地阅读,了解一些历史罢了。你说你事务繁忙,谁像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谈论起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另眼相看,长兄为什么认清这件事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告别。

五、阅读理解:

1、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

2、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只要发愤学习,就能学有所成 。

3、孙权劝学的理由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用书上的语句回答)

4、明确下列语气词的作用: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示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八年级上学期古文复习

七上期中考试古文复习

古文复习课

古文复习教案

八上古文

初中古文综合复习

八年级古文专题复习

医古文复习整理

上海高考古文默写范围

七上古文《论语》专题复习与训练

上海六年级上古文复习
《上海六年级上古文复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