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史铁生 我与地坛的感悟

发布时间:2020-03-03 20:42: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史铁生,一位身体残疾但却精神饱满、意志坚韧的作家。面对他的那些苦难的时光,他则用执念来替代逃避,他借用自己残缺的身体,表达出的却是健全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虽是生命的苦难阴天,但传达出的确实存在价值的晴天。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看似如此寻常平淡而拙朴,但却意蕴深沉,忧伤中透着对生活和生命的珍惜和热爱,以及对母爱的感悟。文章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对以往人生经历的回顾与思考,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超越性的感悟。作者以其对人生苦难的直接承担和体验,从亲身经历的生活中获得生存启示,抒写了一个失去精神寄托的游子走入自然怀抱的发现。正是由于母亲博大深挚毫不张扬的爱,使他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做人。

史铁生是一位坚强的残疾作家。他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患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二十多年发表创作了中短篇小说,散文及电影剧本30余篇(部)。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入选了“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1998年因患尿毒症,终至透析。病情稳定后,有随笔集《病隙随笔》和散文集《记忆与印象》等出版。2006年4月出版了思想随笔集《活着的事》,《以前的事》、《写作的事》两随笔集。

《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由于自身特殊条件的限制,史铁生的作品在当代写作史上的一个显著的区别性特征在于,带有明显的思想的过程的印证。特定的文化心态一经形成和稳定下来,便会渗透于具体作品之中,对创作主体的整体创作产生系统的影响。他在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调动着生命的全部激情与指挥。

史铁生自传体散文《我与地坛》以其特有的质朴平淡的文风、勤奋敏锐的思索、博大宽厚的胸怀和至真至诚的语言,闪耀出深邃而明澈的智慧之光,他对人生超越性意义的执着追求感动了众多读者,是一篇至真、至诚、至情、至性的美文。史铁生从一位双腿截瘫的回城知青成为作家,这个转变正是生活教育了他,生活的实践推动着史铁生一步步走向认知与感悟,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从史铁生的生活轨迹看,人们多为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小说创作的成就所感动,赞叹他作为一个残疾人,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以非凡的努力,摇着轮椅,走上了一条文学创作的成功之路。《我与地坛》真实地记录了作家对以往人生经历的回顾与思考,对人生根本问题的超越性的感悟。在某种意义理解了《我与地坛》也就真正理解了史铁生文学创作的全部意义,理解了他对生命的深沉思考及解读。

史铁生的作品就内容而言几乎都是关于他一个人的故事。故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对自己知青生活的回忆与反思;另一类则是对残疾人的描摹。描写这些的事主要运用了实写和虚写两种手法。1985年之前是他的实写阶段,甚至不妨称为自传阶段。它大约由这样几组故事构成:温馨而又充满困惑的童年。如:《奶奶的星星》,《合欢树》;陕北的插队生活。如:《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残疾后的生活。如:《午餐半小时》,《我与地坛》。在他作品中经常把史铁生当作一个旁人来观察和讨论,站在自身之外看自己已成为他的第二本能。这另一个史铁生时而俯瞰尘世命运,时而冷观自身执迷,时而嘲笑自身妄念,时而又关注并劝导困顿中的自我。就语言而言,史铁生的作品不是空洞地故作姿态,而是运用真诚,朴实的语言来打动你,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史铁生所写的作品和所说的话,都是真真切切的生活,平平静静的故事,普普通通的人。写那些过往,好象是一个旁人在平静叙述一件事。即使用平静甚至很低调的语言写一些平实的文字,也能让你大吃一惊。这有点像有人用近乎耳语的声音,宣布与大伙姓名相关的消息,并不是因为其音量小而被忽视。比如,他在《我与地坛》中对死的阐述是“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虽简简单单的几行字,却真真切切拨动了读者的心弦,惊叹于生命的美好。又如,他在《命若琴弦》中对读者所说的“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无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在淡淡的言语中,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史铁生的出语惊人并不表现为壮怀激烈与慷慨陈词,而在一种宁静的状态下自然流露,折射出韵味十足的人生哲理。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到了一个内心无一日尘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史铁生作品中关于心理活动及变化的言辞随处可见,在他细腻而柔美的言语中总能把复杂的心绪刻画得入木三分且真切,真实,内心的希冀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惊醒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加深了理解。其实,“对生存的关怀和思索是任何人的权利也是任何人的义务,甚至也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只是专司思想并让他们以之为职业的很少,而史铁生则是其中一个,这多少让人有些好奇。

无论是作为一个人,还是作为一个作家,铁生都不仅活出了自己的尊严,也活出了文学的尊严,而在这些尊严的背后,是他的出自内里又深怀虔诚的敬畏之心,敬畏生活,敬畏生命,敬畏文学,敬畏读者。

二、读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感悟

大地母亲的启示与教育作者眼中的地坛不是我作为主体占有的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古迹名胜,而是在我的精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富于灵性与生命的神迹福祉。作者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与对生活意义的感悟,以及后来对于生活本身的思索,都是在地坛这个特殊的环境与背景下完成的。所以,作者写出自己刚见地坛时的感觉: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等待了四百年。这当然不是在讲宿命,然而又的确是一种命运的冥冥安排,作者于 1972年在乡下由于积劳而残疾,回到北京后,精神濒于崩溃,作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夕阳映照之下的残垣断壁映衬出历史的沧桑感,作者看到了个人在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中显得如此微不足道,也衬托出个人遭际的无常和偶然,一切痛苦都失去了份量,无辜的人得以解脱,找到灵魂的皈依所。作者体会出无情之中却是生命的有情,花木鸟虫各自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活的蕴藉和爱意,这就是地坛对作者的馈赠,作者也由此渐渐走出了不幸。对于这一切,作者把它说成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这不就是说大地母亲在对作者这个人生道路上暂时迷途羔羊指点迷津吗?在对一时糊涂的孩子用一种奇妙的方式点明,所以作者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从而实现了自己的精神复苏,朝着健康的人生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也成就了一个作家。地坛难道不是作者的再生地吗?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吗?这位环境母亲的教育是在无言地呈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急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这里生命力呈现出一种潜在的美丽,令作者怦然心动。只有对大自然中弱小的动物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有所关注的人,才能认识生命的精髓,才能有如此敏锐的感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以如此温馨的笔调描绘细微的生命律动。作者在地坛中悟出了不该死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怎么活的问题,这不是单纯靠思考就可以完成的,作者又描写了他与地坛的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在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在默坐,在呆想,在嘈杂中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魄。此时,作者躺在地坛母亲的怀里,已经不再处于体验生命意义和进行哲理思考的稚嫩阶段,他长大了,成熟了,他从地坛汲取了自信的力量和进取的力量,地坛成为他重获新生的精神动力与源泉。他一次又一次从慷慨的大地母亲那里获得了灵感、自信和力量的乳汁。作者把心中那一股无法言表的感激之情化作一系列充满活力的象征意象:那一抹把每个坎坷都映照得灿烂的落日的余辉,那一群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的雨燕,那些留下冬天雪地上孩子们的脚印,那一株株······

作者在文中一连用了 6个譬如,发自内心地表达了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是什么力量促使作者从悲观默然到赞叹讴歌?是地坛,是大地母亲的启示与教育!所以,作者由衷地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作者把这种人类和大地母亲的关系浓缩、诗化成一种特定个人和环境背景的关系,那就是《我与地坛》。 “命运从一开始就不公平,人一生下来就有走运和不走运的”。 史铁生是这“不走运”中的一员,“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疾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史铁生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面对人生的这种不可捉摸的造就,面对残疾,他用了整整十年时间去翻这场生命的“冤案”,去理解这不公命运的安排。第一个是生与死的问题:“生”与“死”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妹,彼此总会牵涉着,不同之处在于,生的方式,死的类型。“生命是永恒的消息赖以传扬的载体”。 对人类而言,“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路途上添一些光亮,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究竟是火炬还是烛光,则完全取决于个体在过程中的努力状况。“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中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中的美丽与悲壮”。“生”,史铁生对生命的诞生有许多模糊的神学意味看法,人的出生被诗意地描绘成从彼岸世界而来的一次出游和嬉戏。因而,他强调“使一个人愿意活着比使一个人活着重要得多,也有效得多”。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们使它有意义,是“我”使生命获得意义。史铁生以“死是一件无需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使决定活下去”。 回答了“为什么而生”的疑问。而且,他还明确指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史铁生的作品多次言及死亡应该是自然之事,他甚至毫不讳言自己就曾好几次自杀未成,但他毕竟活下来了,而且活得不错,这一事实本身就无言地显示他对死亡观念上的改变。对于“死”,史铁生相信佛家之言。通常所谓的死,不过是指某一生理现象的中断。但其实,宇宙间无限的消息并不因此而有丝毫减损。“死即是绝对的寂灭,并无灵魂的继续,死了就什么也没了”。 他认为上帝在交给我们生命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欣赏卓别林的一句台词:“着什么急?早晚会死的”。他让许多人物或想或说:“何不再试着活一回?在史铁生笔下,生存不仅是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的,论死是矫情的。

史铁生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因为他有一具残疾的身体,更因为他有一副健全过人的大脑。这么多年来,他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得沉思默想着,在这种宁静的思考中也有不可言表的痛楚,只不过,那些苦楚只能由他一人去承担,与心魔拉开了持久战的序幕。在长期的“战争”中,让他悟出了“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面前都可能加一个“更”字。”选好适合自己的参照物,然后再对比,所有的苦难都能降级。

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的人,先是青年瘫痪,再是中年重病,曾多次与死神擦身而过。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勇敢地站起来。在经历一连串不可预期的苦难之后,他的双腿虽不能再站起来,可他的精神却早已屹立在颠峰。他之所以能重振雄风,不得不归功于他那些坚定的信仰。

“健全社会不可或缺信仰”,他对生存持有一种宿命的观点。一块石头,一朵云,都有超出人想象的来龙去脉。“万事万物,你若预测它的未来,你就会说它有无数种可能,可你若回过头去看它的以往你就会知道其实只有一条命定之路。” 当他在绝境挣扎时,当他因为“早了一秒或没能再早一秒,或者说,晚了一秒钟或没能再晚一秒钟,以至终身瘫痪”。这种看起来似乎偶然,一切又事出有因,仿佛早已安排停当,相信所谓的宿命应是一种绝好的解脱。“世间哪有如果,唯有天意冥冥呵!”既然是命中注定,既然是逃不了的劫难,既然不得不去承受苦难,那么,再多的抱怨和反抗也只能是徒劳罢了。命运就是以疾病,先天,遭际,偶然性和必然性种种手法,选定人担任各种角色。当苦难成为一种永恒,信仰便成了绝妙之门。苦难呼唤信仰,但以福乐相许。《病隙随笔》中有许多关于信仰的思考皆发人深省,其中一句点睛之语是:“所谓天堂即是人的信仰”。 史铁生的理性足迹是通向人生信仰的地平线,总是融入一片感动和神圣的金色光辉。在他身上早已形成了一种坚固的信仰,足以使他的精神历尽苦难而依然健康。

“写作,在我的希望中只是怀疑者的怀疑,寻觅者的寻觅,虽然也要借助种种技巧,语言和形式”。

“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在他,写作的动机就是要找到活着的充分理由,写作唯一的目的是对生命永远存在的疑问寻解。他的写作更为关注的是人的位置,人的处境,以及被他称作“写作之夜”的作品受选过程中携带的气息与灵魂。

在史铁生看来,写作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种意义的证明。“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在《宿命的写作》中更是把写作看成是命中注定的,因而写作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写作为他的心魂寻了一条活路,在汪洋中找到了一条船。史铁生不仅把写作视为自己的事业,更把写作当成一艺术门类。如果说写作是为了更好的活着,那么艺术水准的提升则是为了给人你快乐。

史铁生《我与地坛》还有一个主旨就是对深沉母爱的沉思:为母亲活着。史铁生是从母亲对他的爱中理解了母亲并决定为母亲而活着,为母亲而写作的。史铁生在文中这样写母亲: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母亲想帮助残疾儿子,但残疾儿子的乖舛却让她不知道怎么帮;想替儿子受苦也是不能;她能做的就是无声地帮儿子坐到轮椅车上,默默地注视儿子的背影踱到园子里,焦急地四处张望,恐怕儿子离开自己的视线。作者用细腻的语言生动刻画了过早去世、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形象。母亲去世后,儿子终于幡然醒悟,他想念着母亲,责怪着自己: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于是,他热爱着母亲,想念着母亲,他要为母亲而写作。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独特的生存道路和心理历程及其所透视的历史内涵,使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他的创作在于寻求文学,关怀人类生存境遇,尤其指精神处境的途径,力图以一种美学的立场,在贴近灵魂的话语方式上,表达对个体生命的意义,价值和权利的思考。史铁生的作品很难让人轻易就把握他的思路,你无法猜到他下一步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你不知道他的彼岸在哪里,但你会有一种直觉,在前面召唤你,等待你的将是新鲜,丰富,善良,宽厚和美好,而不是陈旧,单薄,丑陋,狭隘与恶意,有着诱人的艺术魅力

史铁生—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史铁生

【感悟人生】史铁生: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史铁生《我与地坛》赏析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

读史铁生 我与地坛的感悟
《读史铁生 我与地坛的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