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杨氏之子》说课稿

发布时间:2020-03-03 16:17: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杨氏之子》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下面我就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设想和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共四篇课文。通过学习文言文、剧本、相声、记叙文使学生感受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将课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3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男孩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语言的精妙,所以我将此作为难点来突破。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更是读,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

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读思议相结合,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三、说教学过程:

一、师: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人一出现,语言也出现了,但能说话并不意味着会说话。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使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课文也和说话有关。

2、板书课题,读题。(板书:杨氏之子)

二、解题

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1)首先理解《杨氏之子》题目的意思。

第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子”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马上想到“儿子”第二步:借助字典查一查,“氏”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氏是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第三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并要求学生写下来:杨家的儿子。)

第四步:照这样,杨家的儿子是杨氏之子,那么你该是什么呢?

第一步和第二步意在让学生获取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为下面运用这些方法作一个铺垫,起个示范作用。第三步,说写并用,使孩子们把知识学到手。第四步,是一个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孩子们听懂了,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必须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再表现出来。所以,学生在理解课题的基础上,把“谁家的儿子或女儿”运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进一步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2)借助注释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

让我们再读一读书中的注释,努力记住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三、读课文

共设三步达成目标:

第一步:出示读书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今天这篇课文,要把句子读通顺有一定的难度,读不通顺的地方就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了再往下读,这样努力了,你都还不能解决的,一定要作上记号,待会儿老师帮助你。既是交待学习任务,更是读书方法的引导。

第二步:自由读。

给孩子们3分钟的时间,可以读3—5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时间

为限制,保证了课堂纪律。

第三步:交流检查。

①教师提问:有需要帮助的吗?

这样提问照应前面的任务,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需要我的帮助,不是老师要你干什么;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帮助的地方,往往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教师而言,目标明确,避免了平均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就学生而言,老师讲的是我不会的,自然要听得认真些。

②然后进行抽查,抽两位中等偏下的同学,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往往有代表性。因为本节课涉及到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目光自然关注薄弱的同学,他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其他同学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为设果”的为,“应声答曰”的应。本课的朗读,难在句子的停顿,特别是最后一

句中的“家”和“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而是各自独立表达意识,因此要停顿。

③接下来听老师范读一遍,标出节奏。

④最后齐读,点面结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给孩子们补充了一个材料:什么是文言文。

为学生学习新型课文建立了一个认知连接点。为出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再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通过借助注释、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为了使意思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需要加上一些字、词。如:“为设果”需要解释清楚谁为谁摆放水果。

接着,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己试着翻译。

然后,小组合作学习:与学习伙伴共同思考、互相帮助解决有困难的地方。并在全班交流展示。

最后,吟诵,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创设了人物对话情境,主要意图在于体验语言的精巧,改变传统的评读僵局,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熟读成诵后,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在表演中加深对“为设果”、“指以示儿”、“应声答曰”的理解,体会杨氏之子的彬彬有礼,聪明机智。

五、美读品味,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学生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升华文本,才能活跃思维。首先,请学生思考:全文55个字围绕哪三个字写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待学生找到“甚聪惠”后,再引导学生品读全文的对话,体会杨氏之子之聪惠。①学生可以从“应

声答曰”可看出他反应快。②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可看出孩子会听,能听出 孔 君平话中话,也用孔的姓回敬他。答得妙,加上“未闻”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③从“为设果,果有杨梅”可看出他热情待客,大方有礼。最后再让学生读,使学生感悟到: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显示出孩子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六、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抓住关键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加深对人物及语言的理解。“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当然是后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七、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请学生交流)课外延伸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讲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了“大语文”观。

四、说板书

根据课文内容我将课文中重点知识呈现出来,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使学生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之处。

10杨氏之子(儿子)--------甚聪惠

孔 君平:此是君家果。杨----杨梅

(在姓上做文章)杨氏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孔雀

杨氏之子说课稿

《杨氏之子》说课稿

杨氏之子说课稿

《杨氏之子》说课稿

杨氏之子说课稿

杨氏之子说课稿

《杨氏之子》说课稿

《杨氏之子》说课稿[推荐]

杨氏之子说课稿修改后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说课稿
《杨氏之子》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