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崛起的印度洋战略.

发布时间:2020-03-01 18:32: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崛起的印度洋战略

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国家之一,拥有一万八千余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其总长度位居世界第 四位。但在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单纯的陆权国家,海洋对于中国的地缘意义处于隐晦不明的 被忽视状态。虽然也有一些强调海洋的言论,但是对于海洋地缘意义的认识,却一直没有系统化为国家意 识。中国的海洋战略必须是两洋战略,亦即同时实行太平洋战略和印度洋战略。也就是说中国必须鼎定南 海,连通两洋,而中国海洋战略的突破口在于印度洋。由于美日的重点封锁和围堵,中国目前在太平洋左 冲右突很难突破岛链限制进而突出重围。独辟蹊径,迂回实施印度洋战略或许会事半功倍、别开生面。 关键词:地缘政治;海洋战略;印度洋

地缘政治学主要是从空间观点或地理角度对国际局势的背景进行研究, 探讨如何以地理 因素为基础来制定国家安全政策与外交政策的一门学问。 当世界迈入新世纪的时候, 政治意 识形态主导的两极格局陡然消失, 国际关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 地缘政治再度成为确定 和校正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的标尺。 地缘政治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影响深远, 深深 根植于人们的国际政治意识之中, 早就成为政治家、战略家及外交家们观察国际事务、思考 战略问题和制定外交对策的一种习惯观念。 中国结束百年屈辱走向复兴, 至今已有六十年了。 六十年来, 新旧中国的国际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中国的崛起之路还 很漫长,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和变数。中国并非已经不可逆转地走上了崛起之路, 我们时时刻刻还受到外部敌对势力不遗余力的围堵、分化和遏制。

1中国崛起的地缘优势分析

中国是一个兼具陆权与海权的地缘大国。 一百多年来, 西方的陆权、海权和 “边缘地带” 等地缘政治流派无不强调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1]。总体而言,中国位居亚洲的中心, 陆海兼备,疆域辽阔:西邻中亚;西南邻南亚;南邻东南亚,拥有绝大部分被称为“亚洲的 地中海”的南海;北隔蒙古与西伯利亚相连;东北本身就是东北亚的一部分;以东、以南通 过中国的四大海与浩瀚的太平洋相连, 与印度洋仅一水之隔。 就直线距离来看, 中国与欧洲、非洲、澳洲都处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 如此

便利的区位优势, 十分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交 往和发展经济和其他各种关系。 尤其重要的是, 中国以自己的领土为依托就基本可以到达亚 洲各地,十分接近相邻的其他几个大洲。

2中国的安全环境分析

建国六十年来, 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尤其是经济建设更是取得翻天覆地的 重大进步, 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 但与巨大的经济成果不相称的是, 现阶段中国的安全环 境非但没有改善,反而大为恶化了,这种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中国周边核大国密布,安全环境恶化

世界 7个公认的有核国家, 5个在中国周围,中国是世界所有大国中地缘环境最坏的。 以上 5个核国家,还不包括拥有核技术和核原料,一旦时机允许,可能随时造出核武器的日

本,这与上世纪 60年代我国拥有核武器时的周边核态势已迥然不同。 2.2周边国家军事发展取得巨大进步

中国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军力差距已大幅缩小。印度自 1962年失败后,处心积虑以中国 为目标和假想敌, 1998年悍然进行核试爆,成为有核国家,并大力发展火箭、导弹技术, 其“烈火”系列火箭射程已基本覆盖中国全境 [2]。此外,印度早已拥有航母,并大力发展海 军舰艇,购买先进战机,近期已建成首艘核潜艇,基本具备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

日本实际上已突破和平宪法, 大力发展海空军力和远程打击能力, 已建成两艘直升机航 母, 军事实力早已今非昔比。 日本、印度两国还相继成功发射了月球探测器, 其太空实力已 取得实质性进展。 越南近年来大力发展海军和空军, 进口先进的水面舰艇和潜艇, 争购先进 战机,大肆侵占中国南沙岛礁,并将中国作为“惟一假想敌”。

韩国军事现代化也取得长足进步。与 30年前相比,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军事力量对比已 经大幅缩小, 而印度、越南、日本等国对中国的敌意日益加深, 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危害日益 严重。

2.3美国的军力已逼近中国本土

随着美国军力的扩张, 中国海陆两方面的安全困局日益深重。 上世纪 90年代苏联解体, 曾使中国的西部地缘态势有所改善, 但随即其战略真空被美国填充。 冷战结束后, 美国将中 国作为最主要的全球战略竞争对手, 从陆海两方面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遏制和打压:现在美 国的势力已进入巴基斯坦、阿富汗和整个中亚,逼近中国的新疆、西藏,并试图染指蒙古, 从陆路对中国形成包抄之势; 海路方面, 美日韩不断强化同盟, 美国不断放纵日本、韩国大 力发展军力, 同时巩固完善第

一、第二岛链, 强力阻挠中国解决台湾问题, 从东面形成对中 国的围堵之势,严防中国突破岛链进入太平洋。

另外, 美国还极力拉拢印度, 将其培养成遏制中国的另一个战略基地和帮手。 同时拼凑 美、日、澳、印同盟,力图形成四国联合遏制围堵中国的战略局面,关上中国进入印度洋的 大门。 与此同时, 中国南海尤其是南沙形势日益恶化, 中国南海传统海疆线已名存实亡。 越、菲、马等国实现了对南沙大部分岛礁和海域的军事占领和控制, 并引入区外力量和跨国组织, 疯狂盗采南沙油气资源, 中国面临着东西两侧海洋大门被封死的同时, 唯一的联结两大洋的 南沙这一通道被完全封堵的严峻局面。

3关于中国为何要实施印度洋战略的讨论

中国目前最缺乏的是战略空间。 严重制约中国战略空间拓展的, 其实只有四个国家:其 一是美国,其二是俄罗斯,其三是日本,其四是印度。中国的崛起之路,从本质上说,就是 与这四个国家的博弈之路。 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 我们应该树立牢固的 地缘政治观点, 以政治地理的科学理念去审视国际风云变幻, 从而理智地科学地处理好国际 事务和国内事情,立于不败之地。中国要实现崛起,必须制定对于这四个国家正确的战略。 欲取得对俄罗斯的战略优势, 必须取得对于俄

罗斯的地缘优势, 欲取得地缘优势, 关键 是必须收回蒙古; 欲战胜印度, 必须将势力拓展至印度洋, 欲拓展至印度洋必先拓展至中南 半岛, 欲拓展至中南半岛必先控制缅甸; 欲战胜日本, 必须控制其南下航线, 欲控制其南下

航线, 最基本的是统一台湾, 最关键处是收回琉球; 欲与美国平起平坐, 必须夺取西太平洋 的海权, 欲夺取西太平洋的海权, 关键是必须控制日本。 欲控制日本, 必须建立起中国的海 洋优势, 欲建立海洋优势, 必须打通大洋通道, 欲打通大洋通道, 必须统一台湾收回琉球控 制中南半岛和朝鲜半岛。 控制日本后, 即可在第二岛链以东与美国划太平洋而治, 同时进入 各大洋与美国摊牌。

中国目前同俄罗斯有着正常的邻国关系, 但两国同处于世界最大的陆块之上, 中俄之间 有漫长的国界线, 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多次纠葛和冲突, 至今还有某些领土边界争端。 由于蒙 古独立已成现状, 两国之间具有重大的共同利益, 俄罗斯将长期是中国的盟友。 这种共同利 益决定了两国长期的关系都将是合作甚至是和平的, 虽然两国可能面临巨大的利益冲突和其 他干扰, 但大方向明确、大局稳定、大势友好是一定的, 斗而不破可能长期成为一种常态 [3]。 综上所述,中国要实现崛起最主要的战略方向应该是从还要能够上实现突破。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国家之一, 拥有一万八千余公里的大陆海岸线, 其总长度位居 世界第四位。 但在近代以前, 中国一直把自己定位为单纯的陆权国家, 海洋对于中国的地缘 意义处于隐晦不明的被忽视状态。 虽然也有一些强调海洋的言论, 但是对于海洋地缘意义的 认识,却一直没有系统化为国家意识。

如果站在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高度, 改革开放的贡献, 就是使中国与世界真正融为一体。 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可逆转, 从而使整个中华民族的目光从陆地转向海洋, 从国内转向 世界, 彻底避免了中国重回闭关锁国的停滞落后局面, 使中国由农耕经济转向现代经济, 使 中华民族由农耕民族转向现代民族, 从而为中国海洋战略的发展获得了极大的内驱力, 这是 中国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 其战略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仅仅从这一点来看, 我们就避免 了类似 1433年中国明朝政府实行海禁、自废海权,使中国蒸蒸日上的海权、海军和海防戛 然而止的悲剧。从某种意义

上说, 1433年是中国 5000年来由盛转衰的拐点,是中国古代史 和近代史的分水岭,由此至 1840年的 400年间,明清两朝的中国成为了停滞的帝国,这为近代的百年耻辱埋下了祸根。

当中国迈向海洋和世界的时候, 中国的海陆通道已基本上被限制。 中国东西两侧海洋大 门面临着被轰然关上、唯一的两洋通道南海和“门闩”南沙面临着被完全堵死的严峻局面。 中国巨大的经济总量决定了维持经济增长需要从国外进口巨量的能源和资源, 并将生产的海 量商品销往海外。而维系中国与海外“命脉”的,无疑是直通远洋的海洋航线,而中国最危 险、最致命的一块“短板”恰恰是没有任何一条远洋航线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里。目前,中 国的石油进口主要采用海上集中运输, 运输方式和海运的路线比较单一, 高度依赖霍尔木兹 海峡、好望角和马六甲海峡。原油进口 75%来自中东、非洲, 10%来自南美 , 其余部分分别 来自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其中有 80%以上的原油进口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也就是说中国原 油进口的过境运输严重依赖马六甲海峡 [4]。 对海运水道的过度依赖, 使国家的石油运输安全 处于极为被动的局面, 给中国的石油安全带来了重大的潜在威胁。 一旦遇到战争、外交或是 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 我国将面临断油、缺油的危险。 现阶段除台湾方向外, 中国控制的任 何一条航线都不能直通大洋,中国要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至少控制一条远洋航线。 中国的海洋战略必须是两洋战略, 亦即同时实行太平洋战略和印度洋战略。 也就是说中 国必须鼎定南海, 连通两洋, 而中国海洋战略的突破口在于印度洋。 由于美日的重点封锁和

围堵, 中国目前在太平洋很难突破岛链限制进而突出重围。 迂回实施印度洋战略或许会事半 功倍、别开生面。 实施印度洋战略的切入点在巴基斯坦和缅甸, 着力点在以陆通海、以陆制 海、陆海相连, 即以巴基斯坦、缅甸两国作为中国进入印度洋的陆桥与中国广阔的内陆相连, 与浩淼的印度洋相通。

4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

基于以上考虑, 中国必须摒弃不结盟和不在海外建立军事基地的迂腐陈见, 与巴基斯坦 和缅甸两国全面结盟并建立永久性军事基地。 中国海洋战略的关键节点是

台湾、南沙、巴基 斯坦、缅甸、琉球群岛、朝鲜半岛和整个中南半岛, 最关键处是台湾、巴基斯坦和中南半岛。 基本思路是以巴基斯坦和缅甸作为 “双引擎” , 优先实施印度洋战略, 以印度洋战略破解岛 链困局和马六甲困局, 策应太平洋战略, 使中国跳出美日的战略包围, 获取广大的战略纵深 和回旋余地, 便于中国实施战略威慑, 维护中国的根本利益。 但中国的两洋战略总体上将长 期是防御性质的区域战略而非全球战略。

4.1中国在太平洋方向正面突破岛链封锁难度很大

对美国而言,第一岛链的最关键处是日本。如果日本易手,则美国岛链战略彻底失败, 势力完全退出西太平洋; 对中国来说, 第一岛链的最关键处是台湾。 如台湾回归, 第一岛链 即遭腰斩, 中国面向太平洋的门户洞开。 失台湾而得日本, 美国仍然牢牢控制西太平洋海权, 中国仅得喘息之机, 一个出气孔而已, 获得最基本的海权、安全和战略通道, 但大局仍然掌 控在美国手里。 即便如此, 台湾的战略价值仍然非常之大, 美国人绝不会轻易放弃。 更可惜 的是, 中国人在历史上已经失去了通过库页岛进出北太平洋的机会, 也没有趁机收复琉球群 岛。何况,除第一岛链之外,还有第二岛链的桎梏。现在,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很难突破,更 不要提解决琉球问题了。 另外, 南沙是攸关马六甲困局的一处战略要地, 美国人更是处处插 手。近年来,美国、日本、甚至印度介入南沙问题日益深入和严重,越、菲、马等周边国家 加快侵略步伐,导致中国很难实现战略突破。

而中国战略势力进入印度洋会显著降低台湾、南沙、日本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在围堵中国 中的战略价值, 为顺利收复领土、南沙, 改善与有关国家的关系创造有利的条件。 只要台湾、南沙在围堵中国中的战略价值足够大, 美日势力就值得加大投入, 就不会罢手, 不会放弃干 涉中国内政的政策。 由于美日势力远比我国强大, 台湾、南沙的收回就会困难重重、遥遥无 期。以台湾为例,如果中国不足够强、台湾价值不足够低,美国就难以下大决心放弃台湾。 印度洋战略的实施, 将深远地影响到台湾、南沙问题的解决。 印度洋战略成功实施后, 作为 美国西太平洋战略支点的日本的战略价值也会降低, 菲律宾、印尼等部分国家的战略价值也 会随之降低。这为今后我国改善与这些国家的关系,顺利实施太平洋战略创造了好的条件。 而中国

海洋势力进入印度洋的阻力相对就较小了, 中国与绝大多数印度洋国家没有领土 纠纷和历史恩怨, 阻力小。 与我周边海洋邻国截然不同的是, 中国在印度洋没有领土, 除了 与印度在陆地上有领土纷争之外, 中国与绝大部分印度洋沿岸的国家没有领土纠纷, 也没有 历史恩怨, 大多数国家对中国比较友好。 建国后,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印度洋沿岸国家尤其是 非洲国家的援助, 更加深了他们对中国的感情。 未来中国出于和平和防御的目的, 进入印度 洋, 不会给他们带来威胁, 反而可能将他们从霸权意识浓厚的印度的威胁下解救出来, 更会

加大对他们的援助, 他们没有理由不支持中国。 除个别国家外, 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遇到的 阻力普遍较小。

4.2印度洋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印度洋没有岛链封锁, 可以直通其他大洋。 印度洋作为世界第三大洋, 连接太平洋和大 西洋,在四大洋中居于中间位置,并贯通亚洲、非洲、大洋洲,无论从海权角度还是陆权角 度看, 其区位优势都无与伦比。 其海域、空域是重要的战略大通道、运输大动脉和安全生命 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对中国的影响更是生死攸关。

国际战略家早就总结出“五把锁住世界的钥匙”:多佛尔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 运河、马六甲海峡和好望角, 其中印度洋就具备了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和好望角这 “三 把钥匙” 。 印度洋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上贸易通道、能源通道之一, 拥有九分之一的世界 海港, 五分之一的货物吞吐量, 有三条主要的石油运输线: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 美线;波斯湾——马六甲海峡 (或龙目、望加锡海峡 ——中国、日本线;波斯湾——苏伊士 运河——地中海——西欧、北美线。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仰仗的“战略生命线”。 从军事角度看,任何海洋大国在全球领域调兵遣将都离不开印度洋这个“中继站”。

有效保护中国在印度洋的利益和安全, 可以大幅度降低运费, 改善经济布局, 并为今后 经略非洲、走向大洋、实施全球战略立定根基。 在我海军舰队亚丁湾护航之前, 中国在印度 洋上的船只几乎没有任何保护。 这对我们这个严重依赖海洋的国

家是极其危险的。 目前, 中 国的利益已遍布全球, 但中国的军事力量尤其是海空力量发展严重滞后。 这一方面是由于我 们国力不足、投入较少、技术落后造成的, 但很大程度上也与我们受遏制、遭围堵有莫大的 关系。实施印度洋战略后,中国在印度洋上的利益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对于任何一个大国来讲, 谁能在印度洋上获得战略优势, 不仅能确保自己的海上命脉不 受制于人, 同时还可在战时掐住对手的咽喉, 不怕对手不乖乖就范。 其有效影响不仅止于西 亚、中东、南亚、非洲,更远及五大洲、四大洋。另外,印度洋地区与我国所处的西太平洋 海域迥然不同的是, 印度洋没有岛链。 美日等国很难构筑起封锁中国的岛链防线。 印度洋直 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并与北冰洋连为一体, 中国的核潜艇由此出发, 将能自由、顺畅地在三 大洋间游弋 [5]。

中国进入印度洋有助于打破岛链封锁和马六甲困局, 跳出美日的战略包围圈, 获得驰骋 大洋的自由, 大幅度增强中国的战略威慑力, 从根本上改善中国的战略处境, 加速中国的复 兴崛起,并改变世界格局。中国如果能够通过巴基斯坦和缅甸这两国借地借力进入印度洋, 则美日的战略围堵自然消除, 岛链封锁和马六甲困局不复存在, 中国将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 和发展空间, 战略压力也将大幅减轻。 中国的战略处境将极大改善。 中国的舰艇将自由出入 大洋, 无形中将加大对敌对势力的战略威慑, 并在事实上影响有关国家实行不利于中国的政 策和采取不利于中国的行动。 倘能如此, 则中国的复兴崛起将不可阻挡并加速到来。 中国印 度洋战略的成功还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力量对比和国际格局, 使大国实力和势力发生此消彼 长的变化,加速分化和洗牌,国际格局将随之大变,世界形势将为之一新。

4.3中国有多方国际势力的支持

中国有巴基斯坦、缅甸这两个事实上的盟友, 具有实施印度洋战略的两大支点。 关键是, 目前, 中国与巴基斯坦、缅甸这两国的关系都非同一般, 是事实上的盟友。 这两国都是中国 通向印度洋的战略通道, 是中国复兴崛起最重要的两大战略支点。 中

国牢牢地保有这两大战 略支点, 是实施印度洋战略的关键和最基本的现实基础。 倘若不能在此借力, 则中国的印度 洋战略就无立足处和切入点,更谈不上实施了。

非洲是印度洋的一条边, 改革开放以来, 中非关系不断加深, 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已不 容小觑。 从地缘战略上来看, 非洲大陆两边分属印度洋和大西洋, 非洲大陆在我国经略海洋 中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 如果中国能以非洲为根据地, 那实施印度洋战略就会事半功倍。 目 前,非洲大陆在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支撑。

4.4遏制印度中国符合战略利益的需要

在印度洋沿岸各国中, 印度是惟一的大国。 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印度南 瞰印度洋,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国土最南端的科摩林角伸入印度洋 1600公里, 几乎处于北印度洋正中位置。以此为圆点,在 1200海里为半径的弧线附近,东有马六甲海 峡,西为亚丁湾口,西北是“世界油库”波斯湾的惟一出口霍尔木兹海峡;南面是美国的迪 戈加西亚空军基地。 此范围内没有任何自然障碍和强国, 印度海军能十分方便地进行战略机 动,自由地向东、南、西三个方向集中力量。

由于印度在印度洋沿岸长期没有强有力的制约力量, 印度一直以印度洋霸主自居, 并制 定了全面控制印度洋的战略。近年来,印度更是制定出了“东进、南下、西出”的战略,欲 全面控制印度洋,进军太平洋,染指南海,西出大西洋,南下非洲,但是印度欲独霸印度洋 的战略本身就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以印度有限的国力和军力, 很难实现度印度洋的全面控 制。印度能嚣张于一时,是美国出于遏制中国的需要的结果,当然也有其实力还相对弱小、不够强大、美国未加大防范的缘故。 其实, 之所以中国的藏南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这与中国 在印度洋上一直受制与人、甚至根本不设防有着极大的关系。

中国的软肋在印度洋, 中国的利益遍布印度洋。 印度的王牌在印度洋。 中国有陆权优势, 印度有海权优势。 遏制印度只能从印度洋入手。 如果印度在印度洋上的势力消失殆尽, 则印 度的地位就不值一提。印度将是中国长期的战略竞争对手,至今还占领着 9万多平方公里的 美丽藏南。 中国只有极大地消减印度在印度洋上的优势, 才能最大限度地为解决藏南领土获 得胜算。近年来印巴力量对比日益失衡, 从

长期来看, 巴基斯坦的国力和军力是难以和印度 相提并论的。 中国要想真正地通过支持巴基斯坦来遏制印度, 只能进军印度洋, 减轻巴基斯 坦的战略压力。

而中国进入印度洋就可以有效地遏制印度, 保护巴基斯坦、缅甸和伊朗, 拱卫中国的西 北和西南, 为中国的复兴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为解决藏南领土创造有利条件, 并显著降 低印度在美日心目中围堵中国的战略价值。 毫无疑问, 中国进入印度洋将是印度的噩梦。 在 印度强占我藏南领土并处处与我敌对的形势下, 印度在本质上就是我们的敌人, 最起码也是 一个严重的威胁, 中国除了遏制印度外, 别无他法。 进入印度洋后, 中国在客观上也会有力 地保护巴基斯坦、缅甸和伊朗,拱卫中国的西北和西南,维护中国的根本利益。当然,中国 顺利进入印度洋后, 印度的综合国力和战略地位都会降低, 美国人利用印度来围堵中国的图 谋会彻底失败。在中国强大到一定程度之后,中美关系或许会有一段比较平稳的发展时期。

5中国实行印度洋战略的主要方法

5.1迅速与巴基斯坦和缅甸结盟并建立军事基地

中国要实行印度洋战略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与巴基斯坦和缅甸结盟, 并通过结盟全 面保障两国的国家安全。 中国尤其要充分尊重两国的主权, 不干涉其内政, 不使两国产生不 安全感。 结盟要做到双方自愿, 不可强迫。 由于巴基斯坦面对印度直接的威胁, 中巴双方有 共同利益和共同威胁, 结盟或许是巴基斯坦求之不得的。 但是缅甸或许就不一样了。 缅甸已 经加入了东盟,面临的外部威胁又不是很大,对结盟一事不一定十分迫切。但客观现实是, 没有中国的暗中保护, 巴基斯坦和缅甸政府早就不存在了。 中国需要做通双方的工作, 在条 件成熟时签订盟约, 正式结成盟国, 共同对付共同的威胁和侵略。 盟约的主要内容是结成政 治联盟、军事联盟和经济联盟, 加强两国全方位的关系。 军事方面主要是在缅甸和巴基斯坦 划定军事基地, 必要时开放对方领海和领空。 如果对方同意, 中国与两国建立联合舰队也可 以考虑。

不少人可能认为结盟一事触犯了政治禁忌。其实是否结盟应该根据其是否符合中国的 最大利益来决定。 实际上中国一直未做到严格的不结盟:以前与苏联结盟,

签订了 《中苏友 好互助条约》,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后又提倡不结盟。另外,我国与朝鲜 一直是盟友关系,还签订了《中朝友好互助条约》。应该想到,一旦中国决定踏入印度洋, 一定会引起美国、印度的强力反弹, 他们一定会不惜代价、不择手段, 千方百计地将中国势 力驱赶走。 美国在吉尔吉斯无奈地撤走军事基地就很说明问题。 中国应该防止出现类似的局 面。 中国可以以经济援助去换取这两个国家同意结盟并提供军事基地。 其实, 在境外设立军 事基地才是中国要跨越的政治障碍。

如何才能加深和巩固中国与两国的盟友关系, 这才是中国真正应该下功夫的地方。 为了 中国的根本利益, 中国要在两国全方位经营, 全力打造中国与两国人民的经济共同体、利益 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一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惠及两国绝大多数人民, 特别是中下层 人民,要真正取得两国广大国民的支持和拥护。同时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语言、习俗 等方面全方位地影响两国国民。 为了加强中国与两国的密切联系, 也为了真正实行印度洋战 略, 中国政府应该增大对两国的投资、援助和援建, 最大限度地增加对方国民就业, 为他们 办实实在在的好事、实事。 可以通过修建经喀拉昆仑山纵贯巴基斯坦的出海铁路和高速公路, 将中国西北内陆与印度洋连结起来; 中国也要修建中国云南纵贯缅甸全境的出海铁路和高速 公路,将中国西南腹地与印度洋连结起来。当然也可以加强港口建设,铺设油气管道。 5.2在保障潜艇优势的基础上组建航母舰队

未来印度将拥有三艘航母, 其他各国也将最先进的海军装备投入印度洋。 中国要建军事 基地, 就一定要建世界一流的基地。 虽然建基地不一定要打仗, 但必须立足于打仗, 不能建 和平军,和平建军。为此,中国在印度洋至少要拥有一艘航母,有三艘左右的核潜艇。这是 中国突破岛链封锁后战略威慑的需要。 有了印度洋基地和核潜艇, 中国的战略威慑力量不用 通过中国的四大海也可进入第

一、第二岛链、第三岛链, 并可纵横四大洋, 那岛链困局和马 六甲困局将不复存在。 美日时时要防范的就是不知什么时间, 不知从什么地方会突然冒出中 国的核潜艇,中国的战略威慑力必将大幅提升,美日建反导系统最终会形同虚设。

5.3进军非洲以策应印度洋

在印度洋上有了依托之后, 中国应该加大对非洲的经营, 中国的企业全面进入非洲, 加 强与非洲各国的各种关系。 中国应该重点加强与马达加斯加和南非的关系, 如果能在马达加 斯加岛和在南非的好望角等地建立军事基地或建立舰船补给基地, 那对于经营南印度洋将会 大有裨益。 当前, 印度的军事触角已伸向马达加斯加, 加快了在全印度洋的部署, 中国也应 该加快速度。

5.4全力与印度争夺中南半岛势力空间

从整体上看, 缅甸和巴基斯坦两国均为一隅之地, 包括缅甸在内的中南半岛才真正是影 响中国兴衰荣辱、成败得失、甚至生死攸关的又一处战略要地,也是中国两洋战略的基石。 环顾中国周边, 极大影响中国未来强盛与否的关键就在中南半岛, 也仅有中南半岛。 中南半 岛远离美日俄的核心控制区, 其势力相对较弱, 却是中国直通两洋的战略要地。 控制中南半 岛是中国成为强盛大国的根本。

中南半岛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优势:坐拥两洋居于要冲之地, 且 与我国海陆相连、唇齿相依, 是我国大西南的天然屏障和最优越的战略出海通道, 也是我国 控制南海、实施印度洋战略的天然基地。 对中国来说, 得到缅甸可以直通两洋, 打破马六甲 困局, 彻底改善中国的战略布局尤其是海洋战略格局; 得到越南可以拥有南海走廊并进而完 全控制南海; 得到泰国, 开凿出克拉运河则可以在最短的距离上连通两大洋, 彻底废掉马六 甲海峡这条咽喉要道。 从此, 缅泰越三国通过克拉运河直接与中国的东南沿海陆海相连结成 一体,我国由北到南,由南至西,从太平洋通印度洋的海路将顺畅无比。

我国具有国力优势、军力优势、地缘优势、历史、经济、文化优势等诸多经营中南半岛 的便利条件。 中南半岛五国人民与中国人没有种族差别, 也没有巨大的民族差异和宗教冲突。 中国早就为周边小国做好了战略定位, 他们的兴旺发达只能寄托在中国身上。 如果中国真正 发展起来,就可以把中南半岛控制自己的战略势力范围之下 [6]。

如果中国人能够通过在巴基斯坦和缅甸两国实现在印度洋的长期存在, 就可以同时在陆 地上形成了对印度的钳型攻势和在海洋上形成了对印度的夹击之势。 这

类似于美日岛链封锁、遏制中国的翻版。只要中国实现印度洋战略,则印度全面控制印度洋的战略就会走向失败, 印度的综合国力、国家威望和战略地位就会下降。 在印度洋上遏制住印度的上升势头, 才会 为藏南问题合理的解决创造条件。 其实, 真正决定中印力量消长的是对中南半岛的争夺、博 弈。中国得之则兴,印度得之则强。

5.5加强对印度洋沿岸小国的扶持和联系

中国势力进入印度洋后, 要加强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塞舌尔、毛里求斯等小国的扶 持和援助, 加强与他们全方位的联系。 这些小国虽小, 但区位优势相当明显。 由于这些国家 国小人少,容易被印度全面控制;另一方面,也正由于此,对这些小国的援助会花钱少,见 效快,立竿见影。中国一定要防止这些小国被印度控制,大力加强与他们的友好关系。 6中国实行印度洋战略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

6.1加速美、日、澳、印形成同盟联合遏制中国

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会迫使美国将中国作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 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更大 的力量对我遏制、打压。 中国面临的战略压力将增大, 中美矛盾将更加突出并可能在一定时 期恶化。日外务省官员称:“加强中间夹着中国的日印关系对中国是一种无言的牵制” [7]。 中国的印度洋战略还极有可能促进印度与日本结盟,并最终形成美、日、澳、印同盟,联合 对付中国。中国进入印度洋,会使印度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眼中钉肉中刺,极欲除之而 后快。 中印关系必将长期对立并可能恶化。 出于共同对付中国的战略需要, 又都与中国有领 土争端, 印度会自然地与日本结成牢固的同盟, 从海陆两方面包抄中国, 中国周边面临的压 力将增大。 如果中国进军印度洋, 同样会引起澳大利亚的警觉, 而澳大利亚是美国盟友。 加 上同样对中国有遏制战略需要的美国,一个美、日、澳、印同盟必然会出现。

但我们应该想到的是, 如果中国不这么做, 印度和日本联合已成为必然趋势。 这一方面 是由于印度海军野心膨胀使然, 目前印度的触角已经染指南海; 另一方面则是美国在背后的 推动、鼓动,印度反华、制华会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第三方面则是印、日为了获得既得领 土利益,有共同对华的战略需要。无论中国进入或不进入

印度洋,印、日都会联会对华;中 国进入,印度对日联合会更迅速、更激烈、更牢固;中国不进入,印度对日联合会迟缓、观 望,烈度会轻一些。

无论如何, 印、日联手制华已成为双方的既定方针了。 这一点, 通过印度一些智囊人士 的言谈已经表现的很清楚。 如印度战略专家切拉尼就说:“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 印度同日 本的海军合作已不可避免。 ” 澳大利亚是否结盟, 会受此影响大一些。 但中国即使进入印度 洋,澳大利亚也不会激烈反对,因为他显然也会认识到中国一般不会危害澳大利亚的利益。 从最近来看,奥巴马上台后,对中国的遏制力度是加大了。不但有美、日、澳、印联合制华 的可能,甚至存在美日等势力联合东盟有关国家瓜分南沙的苗头。

6.2俄国会通过支持印度、日本、越南与华对抗并加紧争夺伊朗

如果中国进入印度洋并取得切实成效, 俄罗斯也不会袖手旁观, 坐视中国日益壮大。 如 果中国实质性地与巴基斯坦和缅甸结盟, 俄罗斯肯定会加大对印度的扶持。 还有可能加深与 日本的关系, 以日本、印度联合来制约中国。 甚至通过支持越南来给中国制造麻烦。 出于与 中国联合制美的战略需要, 俄罗斯赤膊上阵、充当反华急先锋的可能性倒是很小。 此外, 如 果中国实质性进入印度洋, 俄罗斯最可能的是大力加强与伊朗的关系。 毕竟, 伊朗才是俄罗 斯离印度洋最近的地方。 两国又接壤, 有着多方面的联系。 俄在伊朗的影响力, 中国暂时还 比不上。

6.3造成一定程度上中国军事实力分散

在中国军事实力投入一定的情况下, 向两洋分兵确实会造成一定的军事实力分散的问题, 这是十分浅显的,不用赘述。但严格说来,这也是似是而非的问题。实际上,兵员多少和达 到的实际效果完全不是一回事。军事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绝不是数字的简单相加。 举个简单的例子, 同样是兵员不变, 装备不变, 美国也绝不允许中国的海军力量轻易地跨过 岛链封锁线,更不允许他国的力量轻易靠近美国本土。

7结语

中国海域形势由北而南已经互动互连, 牵一发而动全身, 解决难度很大。 朝鲜半岛、台 海、东海、南海形势已经互相影响, 理论上甚至存在全面爆发的可能。 中国人解决任何一个 或两个问题,都有在另一个地域爆发其他问题的可能。

毫无疑问, 凡事有得必有失, 有失也必有得。 中国实施印度洋战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影响是全局性、世界性的, 值得中国人去大力实施。 当然, 实施这一战略也会造成一定的不 利因素。 这是必要的代价。 中国的印度洋战略可能是以和平发展的方式实现, 也可能以战争 方式出现。 美国目前这种霸道地堵住中国大门、将手伸得过长来干涉内政的日子终究不会长 久。

参考文献

[1]朱昕昌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 [M].北京 :时事出版社 ,2002.[2]孙士海 .印度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 [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3]曹诗图 .中国的政治地理环境分析及外交对策探讨 [J].人文地理 ,2002(02:69-72.[4]管清友 , 何帆 .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国际能源合作 [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7(11:45-53.[5]第三亚欧大陆桥构想颇具吸引力 -6大现实性可望成就云南梦想 [EB/OL].[2007-11-02].http: / /www.yn.gov.cn/.[6]贾伟川 .从石油安全角度分析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 [J].理论界 ,2005(3:32-33.[7]张连福 .跨世纪的印度大国战略及对我国安全的影响 [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2(03:176-180.

中国崛起

中国崛起之我见

中国崛起作文

中国崛起之我见

《中国崛起》读后感

中国崛起作文

透过软实力视角看中国崛起的文化战略

读《中国崛起》有感

中国崛起之我见[推荐]

现实主义看中国崛起

中国崛起的印度洋战略.
《中国崛起的印度洋战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