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孝经注疏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9:22: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⑴:《周易正义》一〇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李锐校。 ⑵:《尚书正义》二〇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清】 徐养原校。

⑶:《毛诗正义》七〇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清】顾广圻校

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臧庸校。 ⑸:《仪礼注疏》五〇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徐养原校。 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洪震煊校。 ⑺:《春秋左传正义》六〇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严杰校。 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清】臧庸校。 ⑼:《春秋谷梁传注疏》二〇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清】李锐校。 ⑽:《论语注疏》二〇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孙同元校。 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⑿:《尔雅注疏》一〇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⒀: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清】李锐校。

《周易》 魏 王弼 东晋 韩康伯 注 唐 孔颖达 疏 《尚书》 汉 孔安国

唐 孔颖达 疏

《诗经》 汉 毛亨 传 郑元 笺 唐 孔颖达 疏

《楚辞》 王逸(东汉) 《楚辞章句》 《春秋左传》 左丘明 传 杜预 注

孔颖达 疏 《论语》 魏 何晏 《论语注解》 宋 邢昺 疏 《孟子》 汉 赵岐 注 宋 孙奭 疏

《老子》 韩非子 《解老》《喻老》

河上公 《老子道德经章句》 严遵 《老子指归》 王弼

《老子道德经注》

《庄子》 郭象 《庄子注》 篇二:

六、古书的注疏 古书的注解

古注的名称、内容、程序化用语以及校勘术语

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但是,古代的很多典籍,由于种种原因(如语言文字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所导致的隔阂,后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于是,从汉代起,人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工作。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过注解。古注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但是,古注一般都比较难读。这一方面是因为注解家数繁多,各有侧重,看法也常常不一,取舍之间,有时很不容易决定;另一方面是因为注文比较简略,注解的体例和术语对一般读者来说都比较生疏。要想读懂古注,我们首先要对它们的体例有大致的了解。因此,本节将主要介绍一些古注的基本知识,包括其重要性、名称、内容以及程序化用语等几个方面。

一、古注的重要性

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文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文献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比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高。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不是无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例如:

《左傅·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又如: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好,亦善也。逑,匹也。”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学习古代汉语,参阅古书的注解是十分必要的。我们读古书,能直接读白文(就是不附注解的文章)固然很好;如果能参考前人的注解来读,就能体会得更深刻。对先秦的文章,更是如此。阮元在《十三经注疏·重刻宋板注疏总目录》中曾谈到读注解的重要:“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至于注疏诸义,亦有是有非;我朝经学最盛,诸儒论之甚详,是又在好学深思实事求是之士,由注疏而推求寻览之也。” 当然,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一步。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寤生”之“寤”实是“啎”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又如:

《汉书·贾邹枚路传·邹阳》:“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服虔注:“雍之河,雍州之河也。”清人王念孙指出,“雍”实为“瓮”的通假字,“蹈雍之河”即抱雍自沉于河,服注为望文生义。

二、古注的名称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于是有一些学者,比如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

注,《说文·水部》:“灌也。”其本义是灌注。段注曰:“引伸为传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明代以后字或作“注”)古代经书多难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东汉郑玄集汉代今古文经之大成,曾为三《礼》作过注。从他之后,“注”几乎成了经籍训释的统称。

古注名称很多,比如传、说、解、诂、训、笺、注、释、诠、述、学、订、校、考、证、微、隐、疑、义、疏、音义、章句、诂训、解诂、校注、义疏、疏证等等。这里主要介绍传、笺、章句、集解、义疏、音义等几个。

(一)传

传,《说文·人部》:“遽也。”本义是古代驿站传递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比之义,因而递达古今语言也称作“传”。唐孔颖达曰:“传者,传通其义也。”“传”是用来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和儒家祖述的古代典籍称为“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如孔子着《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诂训传》。《诗·墉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毛传》:“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

(二)笺[[1]]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说文·竹部》:“笺,表识书也。”典型代表是《诗经》毛传郑笺。《毛诗》篇首“郑氏笺”孔颖达疏:“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郑笺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订正的注释。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来,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使其可被识别。这两方面的内容统一标作“笺”,后人称为“郑笺”。例如《诗经·墉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注:“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三)章句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它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其主要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着重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以利吾国乎?’”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此段话从“孟子去齐”以后串讲整个句义,该章最后又说:“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对全章正文大意进行通释。王逸的《楚辞章句》也属于此类。

这种体式的优点是对文献的注释更富于整体性,有利于对全篇主题的开掘。但一般较为繁琐,不如传注那样简明,所以古代通人往往“羞为章句”。

(四)集解

“集解”可以分为两类:

能发现已佚注本的内容,可用来辑佚。

试举《论语》第一句为例: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注:“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这其中,“马曰”的“马”指马融,“王曰”的“王”指王肃。在读“集解”之类的著作时,首先要细读它的序,这样才可以知道集的是哪几家,“某曰”的“某”指的是哪一个人。[[2]]

2、集多书予以注解。如晋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是集《春秋经》和《左氏传》而加以注解的。

(五)义疏

义疏,简称“疏”,《说文》中释为“通也”,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注”“疏义”等,简称“疏”。汉魏古到了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到了唐宋,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疏”又称“正义”。唐朝是汉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时期,为了适应政治文化的大一统局面,唐太宗诏孔颖达与诸儒编纂五经义疏,兼采先儒旧说和各家义疏指长,定名为《五经正义》,取“正前人之疏义”义。

唐宋时期针对经书古注进行义疏的著作合称为《十三经注疏》。《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名称及注疏人如下:

《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二十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八卷: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 后人将以上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称作《十三经注疏》。

(六)音义

或称音训、音注、音解等,它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它的出现与反切注音法的使用有密切关系。偏重于给古书注音的书称为音,如徐邈的《毛诗音》;偏重于对古书释义的称为义,如刘璠的《毛诗义》。二者并重即称音义。较有代表性的是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3]]唐代尚有给佛经加注音义的,如释玄应《一切经音义》以及释慧琳《一切经音义》。

下面举《诗经·魏风·硕鼠》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经书注疏的体例: 《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音石。敛,吕验反,下同。 [疏]“《硕鼠》三章,章八句”至“大鼠”。○正义曰:蚕食者,蚕之食桑,渐渐以食,使桑尽也。犹君重敛,渐渐以税,使民困也。言贪而畏人,若大鼠然,解本以硕鼠为喻之意,取其贪且畏人,故序因倒述其事。经三章,皆上二句言重敛,次二句言不修其政。由君重敛,不修其政,故下四句言将弃君而去也。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税,始锐反。比,毗志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沈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爰,曰也。[疏]“硕鼠”至“得我所”。○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于我,又不修其政。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于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传“贯,事”。○正义曰:《释诂》文。○笺“硕大”至“是徙”。○正义曰:“硕,大”,《释诂》文。《释兽》于鼠属有鼫鼠,孙炎曰:“五技鼠。”郭璞曰:“大鼠,头似兔,尾有毛青黄色,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音瞿鼠。”舍人、樊光同引此诗,以硕鼠为彼五技之鼠也。许慎云:“硕鼠五技,能飞不能上屋,能游不能渡谷,能缘不能穷木,能走不能先人,能穴不能覆身,此之谓五技。”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于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其形大,故序云‘大鼠也’。魏国,今河北县是也。言其方物,宜谓此鼠非鼫鼠也。”按,此经作“硕鼠”,训之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序云“贪而畏人,若大鼠然”,故知大鼠为斥君,亦是兴喻之义也。笺又以此民居魏,盖应久矣。正言“三岁贯汝”者,以古者三岁大比,民或于是迁徙,故以三岁言之。《地官·小司徒》及《卿大夫职》皆云三年则大比。言比者,谓大校,比其民之数而定其版籍,明于此时民或得徙。《地官·比长职》曰:“徙于国中及郊,则从而授之。”注云:徙谓不便其居也。或国中之民出徙郊,或郊民入徙国中,皆从而付所处之吏。是大比之际,民得徙矣。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篇幅很长。

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便于阅读,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注和疏合成一本后,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后,如果一段中有几个注,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如果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一个注之后;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几个注之后。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如“‘硕鼠’至‘得我所’”“笺‘硕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间用○隔开。有时是直解正文,如“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有时是疏证和发挥毛传和郑笺,这里是首先说明毛传和郑笺的来源,如毛传:“贯事也”,

正义曰:“《释诂》文”,又如郑笺:“硕大也”,正义曰:“《释诂》文”(《释诂》指《尔雅·释诂》,孔颖达认为毛传和郑笺这里都是根据《尔雅·释诂》来注解正文的);接着就考证名物,如“《释兽》于鼠属有鼫鼠......”。可见疏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文字右边有▲或?的,表示此处阮元有《校勘记》,比如:

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小字本、相台本同。案,依《正义》当做“眷顾”,各本皆误倒也。

及卿大夫职:闽本、明监本、毛本同。案,浦镗云:乡误卿,是也。

《校勘记》附在《十三经注疏》每卷之后,阅读十三经时应该参阅。

三、古注的内容

(一)释词

解释古书中某些词语的含义。它是注释的中心内容。如:

《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笺云:“潜行为泳。”

《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毛传:“静,贞静也。女德贞静而有法度,乃可说也。姝,美色也。俟,待也。城隅,以言高而不可逾。”

《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杜预注:“绳,誉也。”

《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韦昭注:“与,从也。”

(二)串讲

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如:

《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郑笺:“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这种方式虽然表面上没有释词,但实际上是在串讲中附带地注释了词义,如以“事”释“贯”,以“眷”释“顾”都是。

《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笺云:“匍匐,言尽力也。凡于民有凶祸之事,邻里尚尽力往救之,况我于君子家之事,难易乎固当黾勉。以疏喻亲也。”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王肃注:“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王肃不但解释了“时”字,并且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全句串讲了一下。

有时会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如《孟子章句》每章之后都用“章指”来指出全章大意。采用这种办法,为的是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显,帮助读者对全章的大意有一个总的了解。

(三)分析句读

《周礼·天官·宫正》:“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凡邦之事跸。”郑玄注:“郑司农读火绝之,云‘禁凡邦之事跸’。”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昔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食。”《经典释文》:“一读‘以壶飧从’绝句,读‘径’为‘经’,连下为句。”篇三:国立板桥高中九十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国学概要试卷题卷

国立板桥高中九十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国学概要试卷题卷 2004-10-13 0:15:39 作者:台湾国立„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2099 【字体:小 大】

一﹑是非题:30% (请将对的答案在答案卡上画『a』,错的答案则画『b』) 1.易经初是卜筮之书,后来儒家就卦、爻辞发挥其义,作十翼,乃成哲理之书。 2.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坏孔宅,得尚书等四十五篇,其文字是用秦以前的小篆写成。 3.朱熹曾作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称四书章句集注。 4.周礼中的「天官」为六官之首,主管土地户口,负责分配土地,收取赋税。 5.尚书的「尚」与「上」相通,指上代、前代,尚书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古代的公文。 6.左传计十九万六千多字,是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书。 7.今传论语共二十篇,始于学而篇,终于尧曰篇。 8.唐孔颖达撰五经正义,此之五经是指:周易、尚书、毛诗、仪礼、春秋。 9.今存最完整的义疏,是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10.周礼的内容并不能与周代官制符合,可谓一部托古改制之书。 11.诗经内容中,属于载诗、载舞的作品是「颂」。 12.所谓「小学」实包括文字学、训诂学、经世学。 13.经书批注中的「义疏」是受儒家讲经影响所形成的一种注解形式。 14.汉代传诗者有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四家,今唯毛诗存,即今本。 15.清干嘉时代研究经学,可分以惠栋为代表的吴派﹔及以戴震为代表的皖派。

二、单选题:30% 16.我国第一部详尽记载全国山脉、水道、风土、民情的地理书: (a)天下郡国利病书 (b)尚书 禹贡 (c)水经 (d)山海经。 17.我国第一部韵文之祖: (a)诗经 (b)楚辞 (c)唐诗三百首 (d)昭明文选。 18.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 (a)诗经 (b)楚辞 (c)唐诗三百首 (d)昭明文选。 19.中国现存最早的训诂之书: (a)说文解字 (b)尔雅 (c)康熙字典 (d)说文解字注。 20.十三经中流传最广,影响个人最深的是: (a)孝经 (b)论语 (c)诗经 (d)易经。 21.今传本论语为:

(a)古论 (b)齐论 (c)鲁论 (d)张侯论。 22.汉代今文经系以什么字体写成: (a)小篆 (b)籀文 (c)隶书 (d)楷书。 23.十三经中兼小学的是: (a)孝经 (b)孟子 (c)书经 (d)尔雅。 24.十三经中为唐玄宗御注者是那一经: (a)孝经 (b)孟子 (c)书经 (d)尔雅。 25.汉代今古文经之争,至谁广注群经,才合同为一: (a)郑玄 (b)刘歆 (c) 马融(d)赵岐。 26.集宋代经学大成是:

(a)二程子 (b)欧阳修 (c)周敦颐 (d)朱熹 27.有「素王」之称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老子。 28.大学之道其总纲为何: (a)在明明德 (b)在新民 (c) 止于至善(d)仁义道德。 29.周礼六官中掌管司法者是: (a)春官 (b)夏官 (c)秋官 (d)冬官。 30.三礼中最能讲述儒家思想者: (a)周礼 (b)仪礼 (c)周官 (d)礼记。

三、多重选择题:40%〈 每题4分答错倒扣1/4题分 〉 31.有关「经」的认识,选出正确者: (a) 儒家的书称为经,始见庄子天下篇。 (b) 许慎说文解字「经,织纵丝也。」经线是固定不动的,遂有「恒久」,「不变」之义。 (c)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d) 班固白虎通义:「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 32.诗经

(a) 在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今存三百零五篇。 (b) 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其作法有赋、比、兴。 (c) 网罗春秋战国时代之作品。 (d) 取材社会生活的质朴写实文学,是北方文学的代表。 33.周礼、仪礼、礼记,三礼: (a) 周礼原名周官,内容主要记古代官制,共有天、地、春、夏、秋、冬六篇。 (b) 仪礼也称士礼,现存为今文十七篇。 (c) 今本礼记为戴德所编,共四十九篇为小戴记。 (d) 礼记本不是经,在汉代只是附于仪礼的记。 34.尚书:

(a) 是我国散文之祖,也是我国最早的史书。 (c) 伏生所传尚书以隶书写成是为今文,孔壁尚书以蝌蚪文写成是为古文。 (d) 梅赜曾献古文五十八篇,乃是今传的本子。 35.孟子:

(a) 凡七篇起于告子篇,终于尽心篇,皆以人为篇名。 (b) 孟子将「仁义」一起提出,造成「仁义道德」一个整体的儒家学说。 (c) 孟子原是子书,故无今古文问题。 (d) 朱熹表彰孟子,将其与论语、中庸、大学何称四书,而十三经中最晚被列入者为孟子。

36.春秋经: (a) 作者孔子。

(b) 乃是鲁国史书,所记仅限鲁史。 (c) 所记从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四年,凡两百四十二年事。 (d) 用字严谨,一字定褒贬,为后世史家树立典范。 37.春秋三传:

(a) 三传皆为解释春秋经而作。 (b) 左传又称春秋内传,其书编年纪事皆以鲁史为中心,旁及同时代诸国之事。 (c) 三传所记年代皆与春秋经年代同始终。 (d) 左传内容多叙史事少解义例,公羊传、榖梁传反之多释义例少记史事。 38.下列各名词之叙述,选出正确者: (a)「大一统」:在强调周天子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挟书令」:秦始皇时的禁令,指藏有诗、书百家语者,皆要受罚。 (c) 周易「文言」:解释「干」、「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 (d) 礼仪「士昏礼」:记载士阶级,举行婚礼的具体仪节。 39.十三经:

(a) 明.李元阳刻十三经注疏,十三经之名始完全确定。 (b) 清.阮元重刻十三经注疏,称南昌府学刊本,是十三经注疏刊刻最好,流传最广的本子。 (c) 唐.开成年间,在长安国子监前,有以隶书刻成十三经,称「开成石经」。 (d) 十三经注疏中,孝经注疏是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40.清代经学:

(a) 由顾炎武开端,迨戴震而集其大成。 (b) 清代经学,除今古文之争外,还有汉、宋学之争。 (c) 黄宗羲、王夫之、万斯大、严若璩等人,治经都是汉家杂治。 (d) 民国初年,传统的今古文学之争,也由今古文问题,扩大为传统学术问题之反省。 祝你好运啰 ~~ >.

一、是非题:30% 1.a 2.b 3.a 4.b 5.a 6.a 7.a 8.b 9.a 10.a 11.a 12.b 13.b 14.a 15.a

二、单选题:30% 16.b 17.a 18.d 19.b 20.b 21.d 22.c 23.d 24.a 25.a 26.d 27.a 28.a 29.c 30.d

三、多重选择:40% 31.abcd 32.abd 33.abd 34.abcd 35.bcd 36.acd 37.abd 38.abcd 39.abd 40.abcd篇四: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中国文籍,浩如烟海,目前存世约十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十三种,因为历代将它们尊为儒家经典,故称为“经”。其成书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迄秦汉;其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哲学、文学、历史、政治、经济、语言文字、伦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十三经”的确立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初儒家的经典为“六经”,就是孔子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其中的《乐》早在战国后期即已失传,所以汉武帝时只立了《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 由于汉朝统治者标榜“以孝治天下”,至东汉时,又在“五经”之外把《论语》、《孝经》定为读书人必读之书,这样儒家的经典便扩大为“七经”了。到了唐朝,在国家官办学校的学习科目中以及科举考试项目中,又有“九经”之说。这就是《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等九部经书。 显然在“七经”、“九经”中,已经把古代阐述经义的一些《传》、《记》也包括到经的范围之内了。 在唐代,《论语》和《孝经》是要求所有读书人都要研读的,称之为“兼经”。唐文宗年间(827—840年),朝廷下令把九经以及《论语》、《孝经》、《尔雅》都刻在石碑上.,总共十二部书,称为“十二经”。这些经书刻石至今保存下来,就是有名的“开成石经”。 在宋朝,理学家们把《孟子》也提高到经书的地位。 北宋哲宗元佑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就包括《孟子》了。 从此儒家的经典便成了“十三经”。从此,“十三经”的名称就稳定下来,直到封建社会终结,再也没有变化。

注疏版本

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在“十三经”的注释版本中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1.⑴:《周易正义》一〇卷,【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

李锐校。 2.⑵:《尚书正义》二〇卷,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清】 徐

养原校。 3.⑶:《毛诗正义》七〇卷,【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清】

顾广圻校 4.⑷:《周礼注疏》四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臧庸校。 5.⑸:《仪礼注疏》五〇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清】徐养原校。 6.⑹:《礼记正义》六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洪震煊校。 7.⑺:《春秋左传正义》六〇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清】严杰

校。 8.⑻:《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清】臧庸校。 9.⑼:《春秋谷梁传注疏》二〇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清】李锐校。 10.⑽:《论语注疏》二〇卷,【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孙同元校。 11.⑾:《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御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12.⑿:《尔雅注疏》一〇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清】臧庸校。 13.⒀: 《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岐注,旧题【宋】孙奭疏,【清】李锐校。

《十三经注疏》:华夏文明的核心典籍

在现代社会中,华夏文明是绵延数千年的一大文明体系,拥有难以数计的古代典籍。但不可否认的是,“十三经”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资料库,是其中的核心部分。如果我们将浩瀚的中华典籍比作一朵朵璀璨夺目的花儿,那么,可以说,“十三经”就是它们最重要的母树。在悠久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十三经”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中。

“十三经”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概括来说,它们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从古代经书中也可以看到不同学派的相互影响,而且,经学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干对于民族凝聚和文化认同,始终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主导作用。当然,“十三经”虽然阅历千古,凝结着无数前人的经验和智慧,但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能为解决现代社会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答案。今天正是中华民族昂首阔步地迈向现代化的康庄大道的伟大时刻,它可以成为我们

民族的精神柱,激发起民族精神;也可以成为我们的智慧向导,启发我们解决现实问题的睿智。但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传统经典作出新的诠释。篇五:十三经注疏

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 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 ?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 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 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 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 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 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 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 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 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 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 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 奭疏)。 “汉河上公撰”的《老子章句》。

篇,现存33篇,

先谦《庄子集注》和郭庆藩《庄子 集释》,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 (

,宋朱熹 《四书集注》,清焦循《孟子正义》, 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

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最重 要最系统的著作。黄叔琳《文 心雕龙校注》,范文澜《文心 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 n ,动词,义为分开,分配。破读音的 “情分”义是由本音的意义引申而来的。

注》,朱熹《楚辞集注》清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 (1)甲六对五(意思是 即乙型句第五个字“救”)甲五

对五(甲型中,第五个字拗, 对局乙型句第五个字救)(2) 乙三五(意思是乙型句中,第 三个字“拗”,第五个字“救”) (3)丙五六(意思是丙型句 中,第五个字“拗”,第六个字 “救”)。 (《诗经?周 南?关雎》)逑,通“仇”,匹, 相匹、相对的意思,这里指 配偶。2.淇则有岸,隰则有 泮。(《诗经?卫风?氓》)泮, 通“畔”,边界的意思。3. 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 经?豳风?七月》)塞,本音sāi, 用作动词,堵塞、塞住的意思 ,此句即用“塞”的本义。破读 作sài,名词,意思是边界上的 险要地方。因边界上的险要处 有人把守(即堵塞住),故“塞” 由本音本义引申出破读音的边 塞义4.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诗经?豳风?七月》) 壶,通“瓠”。毛传:“壶,瓠也 。”瓠是一种瓜类蔬菜,茎蔓生, 花白色,果实长圆形,表皮淡绿 色,果肉白色,可供食用,今称 瓠子。一说为葫芦。5.采荼薪 樗,食我农夫。(《诗经?豳风?七 月》)食,破读为sì,动词,义 为“给??东西吃”。其本音读作 shí,动词兼名词,意思是吃,也 指吃的东西。动词“食”用为使动, 便由本音的意义引申出破读音的“ 给??吃”义。6.彼尔维何,维 常之华。(《诗经?小雅?采薇》)常 ,通“棠”,棠梨树。7.择有三事 ,亶侯多藏。(《诗经?小雅?十月之 交》)藏,破读为zàng,用作名词, 义为储存的珍贵的东西。其本音读 作cáng,动词,义为把东西储存 起来。由本音的动词义“储存”引 申出破读音的“储存的东西”义。8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曹植 《赠白马王彪》)分,破读为fan ,用作名词,义为情分。

孝经

孝经心得体会

孝经 繁体

《孝经》注音版

孝经诵读

孝经学习心得

孝经感受

孝经心得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

孝经注疏读书报告
《孝经注疏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