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其培养

发布时间:2020-03-03 02:16: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其培养

工程技术学院吴宇戈 13438534911

摘要目前,“90”后大学生的个体意识更强,个性更张扬,思想更为复杂多样,提高“90”后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是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这也引起了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并且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尽管人们一直强调道德教育是一个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的过程,但在高校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重理轻情,更多地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道德情感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化作用,从而降低德育效果,要提高90后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就要尤其关注道德情感的培养

关键词“90”后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情感,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衡量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情绪体验,是主体内含的道德要求得到满足与否时的感受、体验

【1】P134的自然流露。高校德育的一个误区是对认知性道德教育的过分强调,而忽视了道德情感在培养人的道德品格中的作用,也忽视了道德情感促进道德素质的提升,从而降低德育的实效性。

一、道德情感在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知、情、信、义、行的内在矛盾运动过程,是外部制约和内在转化的辩证统一过程,其形成发展的毎一阶段都需要强大情感力量的推动,才能完成向更高阶段的转换。

(一)道德情感促进道德知识的学习

“道德的学习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它常已某种价值为参考,需要人们在特定的关系及其情景中反求诸己,运用主—客—主的思维方式。只有当人们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或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真正

【2】P94意义上的道德学习和接受道德教育”。从主客体的关系上来认识道德学习,可以把道德学习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是事实性知识。即“关于道德的知识”。这类知识是可以符号化的知识,也即写在书本上的道德知识,它是关于道德现象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怎样的条件下其发展变化的进程可能怎样等等的知识。对于这类知识,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认知学习的方法来掌握其中的概念、范畴、规律及其逻辑推导的过程,,同时也需要训练人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促进对道德规律的认识、辨析和创造。第二是人事性知识。即“道德知识”。这类知识是难以明确、难以符号化的知识,这类知识包括本民族在社会历史过程重积累起来的价值经验,如社会道德规则、规范体系,社会风尚、习俗,本民族道德理想等,以及人在直接或间接参与的道德交往关系中由本人领悟、获得的道德经验与体会。这

些知识的学习必须靠情感性或体验性思维来把握,必须以情感性或体验性思维和态度来加以把握,将自己的热情、激情甚至全部身心融合进去,更多地通过生动的直接接触,表现出亲近感、认同感、自豪感、内疚感,才可能获得个人的理解,成为个人的内在需要,融入到个性经验,成为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情感的体验同时还是道德学习中道德情感的催生剂,只有主体体验参与道德教育活动和过程,才能真正激发人的道德情感,内化为人的良好品德。因此,“情感—体验”是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

(三)道德情感引发和调节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

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逐步认识到,一个人总是趋向积极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情感体验,表现出先天性的倾向。正是由于这种先天性倾向,才使得情感具有调节人的行为的功能。当人不断积累了一些积极情感体验后,会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定向的行为。相反,当人想象到将要实施的偏离社会(集体)要求的行为遭到社会否认,而体验到消极情感时,人便会发生情感校正现象,以此来“超前”影响自己的后继行为,这使得以情感为主要表征的体验性思维道德直觉的方式成为道德认识的基本思维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的良心、义务感、道德冲动,便是这种以情感为载体,有效引发和调节人的行为的道德情感

(四)道德情感促进道德内在发展

个人道德的发展既受制于个体的外部环境,又受制于个体的内部环境,而最终由道德情感为核心的个体内部动机系统作为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

视情感为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是因为人的情感的性质、内容以及状态主宰着人的动机系统的指向与功能发挥。把情感作为动机系统的核心,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情感表征人的欲望和需要。需要得到满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快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导致苦恼。快感与苦恼的程度依欲望或需要的强度而变化,依满足或不满足的具体形式而变化。同时,情绪、情感不仅伴随着任何活动而出现,由需要的满足与否而引发,而且反过来影响机体的需要,并且引导需要、调节需要。从本质上看,人的道德要求不是生物适应性需要,而是控制、调适某些生物适应性的需要。不仅如此,人的道德需要不仅表征为将现存的、既有的道德价值体系内化为社会适应性的需要,而且是人追求、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品尝新的生活体验,获得新的认识、改变他们自身的周围世界、建构新的理想世界的需要。也就是说,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在全部道德行为、履行道德义务、发展道德自我的背后,必须有强大的自我肯定的情感来支持自己。这些情感体验也许伴随着痛苦、羞愧、焦虑等负性情绪,但总使人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也正是在人的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对社会价值体系的一次次积累、一次次情感体验的强化和过滤,最终形成个体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和具丰富情感品质的道德人格。成熟的人则以道德感维系自己的人格尊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

90后大学生成长在物质生活更为富裕,社会更为开放的时代中,他们的个性更为张扬,思想更为复杂多变,在道德情感上更为丰富多变。

第一、隐蔽性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经历着明显的分化、矛盾和统一,趋向于基本成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趋向成熟、大学生们开始关注自我,维护自我形象,对自己的情感也开始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和调节,自我掩饰、自我抑制,不像中学时代那样过于外显、少有顾忌,。道德情感呈现出隐蔽性特点。他们外在的情绪表现有时和内心的体验并不一致,大学生的道德心理更趋复杂化。他们在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在不理解、不关心、不尊重、不同情自己的人面前,会把自己的心扉紧紧关闭起来,决不轻易吐露真心,表白真情,甚至不让他人有所察觉。这一方面是他们道德上逐步成熟的表现,使他们在面对他人、社会的各种复杂关系和局面时更具包容性,更能理性应对,避免感性的冲动;但另一方面如果引导和教育不好也极易造成道德上的“两面性”,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致。

第二、不稳定性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学生在生理上正处于从不成熟想成熟的发展之中,在心理上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盲目性出于错综复杂的矛盾状态中,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正处在形成阶段,他们的思维十分活跃,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比较快,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比较少,实践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在看问题时往往以偏概全,以点代面,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在他们身上产生不同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此决定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不稳定性的特点。相对成人而言,大学生的某种道德情感在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容易被另一种道德情感所取代。这种不稳定性,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薄弱直接有关。只要我们稍加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大学生们常常被某种激情所左右,做出一些不顾后果的事情,事后又后悔不已,痛恨自己的不理智。然而事隔不久,一部分人有故态复萌,做出类似的错事,这正是大学生道德情感不稳定的真实写照。大学生道德情感的不稳定性,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比较缺乏也有关系。

第三、自发性

我国目前的中校学教育,虽然一直推行素质教育,但迫于升学压力,中小学课负担过重

的现象仍然广泛存在,素质教育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从高度压制和严格管理的应试教育环境中步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早已厌倦了学校和家庭一味追求升学压力而严格束缚人的个性发展的生活。大学校园的开放性、学术的自由交流为他们提供了较为宽松的成长环境,且又远离父母的约束和生理心理的日益成熟,使他们忽然有了长大成人的感觉,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做主。反应在道德领域,大学生们都硬性的道德规范、道德约束

已失去了兴趣,甚至内心有中逆反的心理,这时的他们更愿意依据自己内心对道德的理解和体验感受,去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建立自己的道德情感。他们对道德学习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说教,他们的道德情感呈现出更加明显的自发性,自己对道德规范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第四、复杂性

所谓复杂性,是指在大学生道德情感形成和发展中,常常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社会影响,从而呈现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道德情感的特点。诸种不同的道德情感,有的强烈而明显,有的内含而隐蔽,有的健康、高尚,有的颓废、低级。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多方向性表现在:有的大学生学习刻苦,助人为乐,团结同学,但同时又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甚至为此不惜做出伤风败俗,违法乱纪的事来;有的大学生胸无大志,得过且过,六十分万岁,但又能在某一些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见义勇为,主持正义。不一而足,这些也恰恰说明他们由于受到各种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内心处于矛盾状态之中,这也正是其道德情感复杂性的表现。

从以上对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品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缺失,高校亟需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培养。

(六)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教育的途径

针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和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的目标,在高校道德情感教育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要有效地开展高校道德情感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途径着手进行努力。

1、增进大学生道德认知

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升华,是以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经验为基础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知之越深,感之越切。没有对道德规范的充分认识,不具备一定的到评价、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对道德现象产生相应的态度倾向和情感体验。一个道德情感认识缺失的人,面对高尚的道德行为可能毫不动情;对道德败坏的行为也麻木不仁;也可能对自己的不道德行为习以为常,这种大学生必然因为缺乏生活的激情和道德自律而变得自私、冷漠。因此,高校教师,特别是“两课”教师,应该向学生传输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明白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什么,让学生懂得真善美丑,明白是非观念,通过传输道德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讲道德体现了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不讲道德,只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只能说明你的愚昧、无知,与大学生的身份不符合。当给大学生传输道德认知时,教师不应仅仅照本宣科,进行空洞的道德空洞的道德说教,因为这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应该把学生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教师要爱憎分明,严于律己,对学生本着热情关怀、真诚信任的情感态度,以感情向学生传递道德信息,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如教师在讲述爱国主义行为时,从积极肯定的态度出发,使用赞赏的词句,使学生意识到这种行为

会给国家、个人带来荣誉,从而产生羡慕、向往的愉快的情绪,反之,则从否定的态度出发,强烈指责、批评那些有损祖国荣誉的行为,使学生把这种恶劣行为与羞耻、愤慨等不愉快的情绪连接起来。这种以情动人的道德情感认知教育,既向学生传授了道德知识,又使学生在反复激起的情感体验中去认可并接受这些道德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情感,学生不仅仅停留在知道“是什么”、“应该如何”这种低层次的道德认识上,而是对道德准则的正确性真诚信服并怀有强烈的责任感,自觉自愿并始终如一地去履行道德义务,并进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所以,提高教师素质,增进大学生道德认知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前提条件。

2、创设校园道德情感氛围

学校要在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班团建设、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多方面创设浓厚的道德情感氛围,发挥校园整体倡导的作用,让大学生在浓郁的情感环境中触景生情、以情生情,感染和启发他们的道德需求,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体验,积累他们的道德情感经验,培养和提升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感。学校的管理者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怀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关心学生的成长;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反应,善于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借助情感化的语言和体态,创设课堂教学情感氛围,让学生在爱与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在班团组织建设中,要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作用,构建团结和睦、友爱互助、积极上进的人际氛围,满足他们对集体的依恋感、归属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通过校园深厚文化底蕴的培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创造校园文化的情感场,让大学生们在丰厚、淳朴的学术文化氛围中,注入一种人格的力量,涵养他们善的理念;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突出整体性、文化性、艺术性、审美性,让学生在优雅的校园环境中,增强他们对自然的亲近感、爱惜感,保护感,熏陶起他们丰富的道德情感。

3、开展社会实践,体验道德情感

积极引导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并使大学生从中接受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进一步体验感受道德规范,激发、唤起、深化更广泛的道德需要;可以更有利地整合校内外道德教育资源,深化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社会实践活动活跃了说理教育的苍白无力和生硬训斥,深受大学生欢迎,更有利于增强高校道德情感教育的实效性;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鲜活生动,可以使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课堂上、书本中体验不到的情感,从而形成并深化他们的道德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正义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情感等。因此,学校可以深入开展社会调研、公益劳动、军事训练、勤工俭学、挂职称锻炼、科技服务、参观考察、“三下乡”服务活动等。

4、从审美活动中化育道德情感

审美活动是以情感为核心的。中国社科院滕守尧认为,“在审美经验的三个环节中,初始阶段,情感上的某种期望和审美注意一起构成了审美态度;高潮阶段,审美知觉活动既造成‘感情上的愉快’,同时情感作用又同想象、理解作用一同展开,造成更大的精神愉悦;效果延续阶段,包括了审美判断及由此造成的‘更丰富的情感生活’。”情感体验在这三个环节中始终是过程的主轴。真善美本身就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舞台上由英雄人物唤起的观众的“崇高感”既属于德育范畴,也是审美范畴。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具有欣赏美、体验美的良好基础,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美育工作,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文化活动和学校的各项文化设施建设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用美的事物和美的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的情感,感化学生的思想,进而深化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明辨善恶美丑,从审美活动中化育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4、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

要培养大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教育者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一个缺乏爱与关心、体谅的教师就无法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更不会懂得怎样与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教育。教师的神圣职业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最微妙的互动,教师不仅要以渊博的知识,更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博大的爱的情怀去教育和影响学生,才能完成教育的使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因此,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对有效开展道德情感教育十分关键。教师要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丰富自身的道德情感,要树立起公正感、尊严感、责任感和对教育爱的情感,要以对教育事业执著的忠诚和热爱,对学生尊重、信任、关心和体谅的情怀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影响和培养起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

5、发掘教育个案,结合心理咨询

课堂教学只是对一般规律和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知识进行研究和学习,但由于学生各自的成长环境、生活内容的不同,每个人存在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课堂教育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但这些个案问题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困扰和情绪的存在可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造成影响,甚至出现负面影响,当然也直接会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产生影响。由于学生个案问题的解决需要教育者具有较高的品德,有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在对老师品德的考验的同时,学生也往往正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个体问题的态度来体验对教师的亲或疏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 牛浩.代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原因分析[J].科技信息,2007年第35期.

[2] 鲁杰 王逢迎主编.道德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论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定稿)

小议90后大学生情商培养

90后大学生

90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解析

90后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

90后大学生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90后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特征

浅谈90后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90后大学生就业问题

90后大学生认识)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其培养
《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现状及其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