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优秀欢度春节手抄报

发布时间:2020-03-03 17:30: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等等,其中最传统,最隆重节日就是春节,下面是优秀欢度春节手抄报,欢迎参考阅读!

欢度春节手抄报

1欢度春节手抄报

2欢度春节手抄报

3欢度春节手抄报

4欢度春节手抄报

5欢度春节手抄报内容1:欢度春节

春节是我国最传统、最热闹、也是最隆重佳节。每到春节前夕,常年在外工作人们都会迫不及待地往家赶,为就是能和家人一起热热闹闹吃一顿团团圆圆年夜饭。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充足年货,为孩子们买新衣服,长辈们会忙着蒸馒头、包饺子、炸圆子、卤菜,孩子们忙着放烟花炮竹、挑灯笼,个个喜气洋洋。

最忙、最热闹是年三十那天,一大早,姥姥、姥爷就忙着贴春联,爸爸则按照奶奶家习俗到晚上才贴春联,并习惯性将“福”字倒贴,预示着福到福到!

今年过年家里很是热闹,姨妈全家、舅舅全家和我们一起到姥姥、姥爷家吃年夜饭,一大早大人们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菜肴,五点多钟时候,菜开始上桌,满满一大桌菜,真是丰富极,姥姥告诉我每道菜寓意,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是鱼和圆子,红烧鱼代表着全家人来年红红火火、年年有余;圆子则代表着家人团团圆圆。我们一家老小围坐在圆桌旁,欢聚畅饮,小辈们向长辈们敬酒,祝愿长辈们身体健康,生活幸福,长辈们则祝小辈们学业有成。大家边吃边聊,特别是我妈妈最搞笑,居然能记起她和姨妈以及舅舅小时候一些趣事,引得大家不时地哄堂大笑,眼泪都要笑出来啦!家人们笑声和热情祝福,让我感觉到不仅仅是春节热闹和喜庆,更多是亲情,我们相亲相爱一家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晚饭后,长辈们开始发红包,然后舅舅带我们到楼下放烟花,五彩缤纷烟花,有像天女散花,有像盛开牡丹,有像绽放菊花,有红色、黄色、蓝色、橙色、紫色,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绚丽多彩烟花划过夜空,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我们尽情地笑着、跑着、闹着、享受着这欢乐时刻!

今年春节过得真是开心极!让我不禁又盼望着明年春节早点到来呢!

欢度春节手抄报内容2:春节来源

春节,是农历岁首,春节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历史发展中,形成一些较为固定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历史。关于春节起源有很多说法,其中一种传说是,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个乞讨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乞讨老人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人们都知道驱赶“年”兽办法。(客家人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中国民间最隆重传统节日。

但较为公众普遍接受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采用世界通用公元纪年。为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立春”恰在农历年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欢度春节手抄报内容3:春节食俗

在古代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食品。因为腌制腊味所需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口味,几乎成家家必备应景食品。年糕式样有方块状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意思。

年糕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和”字就是“合”意思;饺子“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欢度春节手抄报

关于欢度春节手抄报

有关欢度春节手抄报

欢度春节手抄报文字

小学生欢度春节的手抄报

四年级欢度春节手抄报(推荐)

欢度春节手抄报内容有哪些

欢度春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欢度春节标语(优秀)

欢度春节作文(优秀)

优秀欢度春节手抄报
《优秀欢度春节手抄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