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菲兹杰拉德

发布时间:2020-03-02 15:11: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作家之一。

F.S.菲茨杰拉德,美国小说家。1896年9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父亲是家具商。他年轻时试写过剧本。读完高中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后因身体欠佳,中途辍学。1917年入伍,终日忙于军训,未曾出国打仗。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菲兹杰拉德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婚后妻子讲究排场,后来又精神失常,挥霍无度,给他带来极大痛苦。他经济上入不敷出,一度去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1936年不幸染上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1940年12月21日并发心脏病,死于洛杉矶,年仅44岁。

菲兹杰拉德不仅写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也频有特色。除上述两部作品外,主要作品还有《夜色温柔》(1934)和《末代大亨的情缘》(1941)。他的小说生动地反映了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 生平

1896年9月24日,菲茨杰拉德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一个小商人家庭。他的祖上曾经阔气富有,传到父母这辈已家道衰落。

1913年,靠亲戚的资助,他上了美国东部著名的贵族式高等学府——普林斯顿大学。但他无心学业,常常缺课考试不及格,几乎全部精力都放在社会活动上。他设法跻身学校的文学团体,应邀参加最有名的俱乐部,摆脱了乡音磨出一口标准的“高级”英语,极力而巧妙地抹去身世的差异。 1915年普林斯顿的剧团在全美巡演他写的喜剧《邪恶之眼》时,他却因成绩原因被禁止随团演出。如果不论出身与学业,菲茨杰拉德聪明英俊,才华横溢。

十八岁的他在舞会上认识了吉内瓦〃金,一位富有的美丽千金。两人一见倾心,但吉内瓦清醒地明白,出身清贫的恋人和自己是难以走到一起的。 1916年8月菲茨杰拉德最后一次去吉内瓦的家,她的父亲明确告诉他:穷小子休想娶富家千金。这句话终结了这段感情,也在他心上打上了一个屈辱的印记。[2]

1917年春,美国宣布参加一战,菲茨杰拉德也顺着人潮参军了,但他还未及被派上战场,一战就结束了。1918年7月,菲茨杰拉德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乡村舞会上邂逅了泽尔达。十八岁的她是舞会上最耀眼的明星,同样出身不凡。作为阿拉巴马最高法院法官的小女儿,精通芭蕾、法语、诗歌,连同家人的宠溺滋生了她格外的骄傲与叛逆。她早早学会抽烟喝酒,通宵达旦地跳舞,与众多男人周旋调情。不过在菲茨杰拉德看来,“我喜欢她的勇敢、诚实与火一般的自尊。 ”菲茨杰拉德展开疾风骤雨般的追求,泽尔达终于答应了他的求婚,不过开出条件:如果他能挣到钱让自己过上习惯的优裕生活,两人就结婚。 1918年末,菲茨杰拉德从军队退役就直奔纽约,但他仅找到一份在名不见经传的广告公司写广告词的工作。 1919年6月,泽尔达失去耐心提出终止婚约。早年的种种经历,造成了菲茨杰拉德一生都对金钱二字格外敏感。《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主角黛西,正是两次恋爱女主人公的混合体,“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

1919年,一无所有的菲茨杰拉德回到故乡。1920年2月小说《人间天堂》出版,因传达出鲜活的时代感而一炮而红,短短几天第一版竟已售罄。各家杂志开始争相向他约稿。菲茨杰拉德马上发电报给泽尔达:“书卖得好,速来纽约”。当年4月3日,他便与泽尔达结婚。

爵士时代是他最为春风得意的十年。他的年收入平均有25000美元,当时教师的平均年收入是1299美元。夫妇俩纵情享乐,挥金如土。这对金童玉女组合还以出格的行为频频登上各类小报。比如当众跳进广场的喷泉,又浑身湿淋淋站在桌上跳舞;因过于喧闹被房东撵走……但夫妇俩的知名度反而大大提高。“他在美国和法国的私生活几乎与他的小说一样为人乐道。”读者越来越期待从他的作品中一窥那令人目眩神迷的上流社会。

1924年夫妻俩移居法国。但不久婚姻出现危机。泽尔达向来豪放,以前就与丈夫的男性朋友过分亲热。当菲茨杰拉德集中精力创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时,泽尔达却很不满,天天在海滩游泳、舞会闹腾,认识了一个法国飞行员,跑回来要离婚。菲茨杰拉德甚至提出要同情敌决斗。缥缈不定的情绪被带入到《了不起的盖茨比》之中,成为小说令人迷幻的魅力。

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出版,最初销量平平。但它的价值后来被发现,并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他的生活也从这一年开始在酒精中沦陷,更糟的是,泽尔达的精神状况也开始出现问题。菲茨杰拉德文学圈的朋友大部分都认为是泽尔达毁了他,她讲究排场,奢侈无度,给他带来沉重的负担。

但泽尔达也是一个才女,她对文字也有天生的敏感,对写作一直很有兴趣。菲茨杰拉德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大段大段随意取用她的日记、书信,甚至包括她的精神病治疗经历。他说服泽尔达将她写的短篇以自己的名字或是两人共同署名发表,因为以他的名声获得稿酬会高出许多。某报曾向泽尔达约菲茨杰拉德小说《美丽与毁灭》的书评,她在文章中公然反击:“菲茨杰拉德先生似乎相信抄袭剽窃要从家里做起。 ”

泽尔达难以忍受自己只是作为著名作家妻子的身份存在。她在27岁重拾年轻时的爱好芭蕾,但年龄所限已很难有所进益。泽尔达却开始疯狂训练,后期甚至每天练舞八小时,高强度超负荷的训练于1930年首次诱发精神崩溃,她后来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女儿得进好学校,妻子得进好医院,一切都需要钱。他不得不放下写作的雄心与好莱坞打交道。菲茨杰拉德拿着不菲的报酬,但又不堪忍受其创作被一再删改。

1929年美国和全世界都陷入了经济大萧条,属于菲茨杰拉德的黄金时代也悄然逝去。他在1934年出版的长篇《夜色温柔》已不负盛名。酗酒成为作家逃避生活的唯一方式,也挥霍着仅存的天才。经常拖欠稿件的恶习、不合时宜的风格,使得杂志和报社陆续中断了向他约稿。

1940年12月21日,菲茨杰拉德死于酗酒引起的心脏病突发,年仅44岁,遗留一部未竟之作《最后的大亨》。他死前已破产,遗嘱中要求举办“最便宜的葬礼”。困在精神病院的泽尔达,最后相伴左右鼓励他写作的情人,均未能参加葬礼。仅有很少的亲友出席了葬礼,好友女诗人多罗茜〃帕克失声痛哭:“这家伙真可怜。 ”在他的小说中,盖茨比寂寞的葬礼上,有人讲过一模一样的话。七年之后,泽尔达所在的精神病院意外失火,她被困在顶楼,活活烧死。

两人最后葬在一起。他们的墓碑上镌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家喻户晓的结尾:“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

文学特点

作为一个文学艺术家,菲茨杰拉德最引人瞩目的特色是他那诗人和梦想家的气质和风格。在小说创作方面,他受到了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法国作家福楼拜、英国作家康拉德的影响,但他最为之倾心的作家却是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济慈。他把自己和济慈划归同一种类型:“成熟得早的才华往往是属于诗人类型的,我自己基本上就是如此。”[4]从小说艺术方面看,菲茨杰拉德擅长叙述故事,作品风格幽默细腻,言语流畅,结构严谨,尤其是人物对话写的自然逼真,富有个性。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可能在文学性、技巧性、实验性上不如很多其他美国作家的小说,但他的小说却非常卖座,尤其是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更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6]

菲茨杰拉德为确认和超越浪漫主义所进行的探索是美国文学有代表性的动力,这使他成为一位关键性的文学人物。反映在菲茨杰拉德身上的失败仍然透着悲哀。它构成他的长短篇小说的悲剧核心。他的头两部长篇小说和许多短篇小说的根本性意义,在于反映了少有其他作品涉足的人们对于“爵士时代”的感受和态度,因此他们提供了难得的社会学的证据。 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菲茨杰拉德提出了一个任务:当代风格的悲剧和讽刺作品拥有最深刻的个人真实和社会真实。正如战争是海明威的持久主题一样,菲茨杰拉德的毕生主题是美国幻梦及其破灭,这个题材以一种主题的整体性将他个人的生活,职业生涯、和他的著作连接起来。菲茨杰拉德依然是财富和名声的诱人力量的主要记录者。其他的美国作家都没有他那么集中地探索美国精神的核心。[7]相对于海明威的硬汉风格、简练文笔以及美洲大陆以外的异域情景,福克纳的意识流、复杂写作技巧以及美国南方农村的风情,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更加注重对于自身生活的真实呈现、叙述有意思的故事和美国都市生活的摩登气息。

《了不起的盖茨比》

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925年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通过卡拉韦的叙述展开。《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

弗朗西斯〃司各特〃基〃菲茨杰拉德(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9月24日-1940年12月21日),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其代表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空气里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一个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入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地发现,他内心唯一的牵绊竟是河对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心爱的黛茜。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缥缈的梦,到头来,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如诗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墨色浓重的印痕。二十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众望所归,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小说采用印象派的描写手法,笔调既热烈又冷静,为奠定菲茨杰拉德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2]

尼克从中西部故乡来到纽约,在他住所旁边正是本书主人公盖茨比的豪华宅第。这里每晚都在举行盛大的宴会。尼克和盖茨比相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尼克对盖茨比充满探究的兴趣。探究的结果是:尼克了解到盖茨比内心深处有一段不了之情。

年轻时的盖茨比并不富有,他是一个少校军官。他爱上了一位叫黛茜的姑娘,黛茜对他也情有所钟。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盖茨比被调往欧洲。似是偶然却也是必然,黛茜因此和他分手,转而与一个出身于富豪家庭的纨绔子弟汤姆结了婚。黛茜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因为汤姆另有情妇。物欲的满足并不能填补黛西精神上的空虚。盖茨比痛苦万分,他坚信是金钱让黛茜背叛了心灵的贞洁,于是立志要成为富翁。几年以后,盖茨比终于成功了。他在黛茜府邸的对面建造起了一幢大厦。盖茨比挥金如土,彻夜笙箫,一心想引起黛茜的注意,以挽回失去的爱情。

尼克为盖茨比的痴情所感动,便去拜访久不联系的远房表妹黛茜,并向她转达盖茨比的心意。黛茜在与盖茨比相会中时时有意挑逗。盖茨比昏昏然听她随意摆布,并且天真地以为那段不了情有了如愿的结局。然而真正的悲剧却在此时悄悄启幕。黛茜早已不是旧日的黛茜。黛茜不过将她俩的暖昧关系,当做一种刺激。尼克终于有所察觉,但为时已晚。一次黛茜在心绪烦乱的状态下开车,偏偏轧死了丈夫的情妇。盖茨比为保护黛茜,承担了开车责任,但黛茜已打定主意抛弃盖茨比。在汤姆的挑拨下,致使其情妇的丈夫开枪打死了盖茨比。盖茨比最终彻底成为了牺牲品。盖茨比至死都没有发现黛茜脸上嘲弄的微笑。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把一切都献给了自己编织的美丽梦想,而黛茜作为他理想的化身,却只徒有美丽的躯壳。

尽管黛西早已移情别恋,尽管他清楚地听出“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却仍不改初衷,固执地追求重温旧梦。人们在为盖茨比举行葬礼,黛茜和她丈夫此时却早已在欧洲旅行的路上。不了情终于有了了结。尼克目睹了人类现实的虚情寡义,深感厌恶,于是怀着一种悲剧的心情,远离喧嚣、冷漠、空洞、虚假的大都市,黯然回到故乡。

爵士时代,一般指一战以后,经济大萧条以前的约十年的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1918),经济大萧条(1929)还没有到来,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享乐主义开始大行其道。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菲茨杰拉德称这个时代为“爵士乐时代”(一般指一战以后,经济大萧条以前的约十年的时间),他自己也因此被称为爵士乐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由于他本人也热情洋溢地投身到这个时代的灯红酒绿之中,他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个时代对浪漫的渴求,以及表面的奢华背后的空虚和无奈,并在他的作品中把这些情绪传神地反映出来。在他的笔下,那些出入高尔夫球场、乡村俱乐部和豪华宅第的上流社会的年轻人之间微妙的感情纠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他们无法被金钱驱散的失意和惆怅更是无处不在。他的作品经常以年轻的渴望和理想主义为主题,因为他认为这是美国人的特征;他的作品又经常涉及感情的变幻无常和失落感,因为这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无法逃遁的命运。

《夜色温柔》

发表于一九三四年,是菲茨杰拉德生前所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出身寒微但才华出众的青年对富有梦幻色彩的理想的追求以及最终如何遭到失败、变得颓废消沉的故事。小说的背景被安排是作者所熟悉的欧洲大陆,时间跨度为1917年到1930年间,但小说所展现的仍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社会场景。

《夜色温柔》的主要内容介绍了强烈的怀旧情绪、悔恨心理、失落的希望、破灭的幻想、人格的分裂。是一部带有很强的自传性的小说,探索了一种酷似作者所经历的感情与精神的崩溃过程。

简介

《夜色温柔》的故事发生在欧洲,但小说展现的仍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社会生活。迪克〃戴弗是一个来自美国中西部的年轻有为的精神医生,在瑞士的苏黎世进行精神病的病理研究。他参与了对富家女尼科尔〃沃伦的治疗,尼科尔是因百万富翁的父亲与她乱伦而患上精神病的。在治疗过程中尼科尔爱上了迪克,迪克不顾他人的劝阻娶了尼科尔。婚后,他将全部的精力花在照顾有病的妻子上,自己的事业则逐渐荒疏。尼科尔在迪克的悉心照料下慢慢康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迪克却身心疲惫不堪重负日趋消沉下去。出于苦闷和无聊,迪克与一个名叫萝丝玛丽的女孩产生了爱情纠葛,而尼科尔则同阔少爷汤米寻欢作乐。最后,尼科尔同迪克离婚,嫁给汤米;迪克孓然一身返回美国,在他的家乡小镇以一个普通医生的身份行医了结余生。

迪克和盖茨比一样,受到了上流社会的诱惑,最后又被上流社会所毁。小说暴露了上流社会的生活腐化和金钱的腐蚀作用。菲茨杰拉德在《夜色温柔》中对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进行了更愤怒的谴责和更严厉的鞭挞。迪克和盖茨比一样,情太深,心太软,难免成为残酷的名利场上的牺牲品。迪克想以真诚的爱来拯救尼科尔,恢复她的身心健康,还想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治疗上流社会的病态。同盖茨比一样,迪克也为他的善良天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他的自我献身精神,上流社会暂时接纳了他,他不仅放弃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全身心地照料尼科尔,还强迫自己去适应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尽量符合上流社会的生活标准。他要使自己表现得比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们更高贵、更正直、更文雅,更有风度。他把他的善良和温情奉献给那个生活圈子里的其他人。但在一个拜金主义的实利社会,面对一个贪得无厌的自私阶级,迪克不过又是一个不自量力的堂吉诃德而已。如同堂吉诃德和桑丘不知公爵夫妇要捉弄他们,主仆二人还一本正经地履行海岛总督的职责是十足的疯傻行为一样,迪克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那些有钱人是不能理解的。在尼科尔的家人看来,迪克只是一个医生,一个他们雇佣的医生;迪克同尼科尔的婚姻也只是一场交易。因此,迪克照料尼科尔只是在尽他的职责,做他应做的事。用尼科尔的姐姐巴比的话来说,“这要归于他受的教育。”

上流社会的冷漠和自私是非常可怕的。巴比很世故很精明,她早就看清了迪克同尼科尔关系的实质。她压根不把迪克看作同类,不想看到他同自己平起平坐。她甚至连用“沃伦家的钱财”来诱惑迪克做尼科尔的丈夫的意图都没有,因为“她看不出如何能把他造就成一个理想的贵族。”在这种世故面前,单纯的迪克倒显得一厢情愿幼稚可笑了,“她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可以差遣的人想随手利用一下。但她的这个要求对迪克产生了作用,使他误以为她别有用心。”对于像迪克这样来自社会下层,要靠自己的职业谋生的人,巴比始终是拥有优越感的。百万家产使她有了颐指气使的资本,以为只有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优秀分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妹妹的精神病正是她那个百万富翁的父亲作的孽)。当迪克在罗马因酗酒斗殴而遭拘禁时,巴比设法把他保了出来,“过去的一夜多么艰难,但她倒有一种满足,因为不论迪克先前有怎样的表现,而现在她们对他拥有了一份道德上的优越,只要他对他们有用处,这种优越就会保持下去。”她鼓励尼科尔同迪克分手,迪克的表现证实了她的“先见之明”:迪克这样的青年是不堪“造就”,不值得抬举的。夫妻一场最后分离,尼科尔不免有几分伤感,巴比开导她:“我们那时应该让他继续他的自行车旅行,别去打搅他。人一旦被投入一个不属于他的世界,就会像丢了魂似的,不能自制。”

其实,迪克自己也有这种“被投入一个不属于他的世界”的感觉。他进入了上流社会,但他始终有一种异己感、失落感;他们很有钱,而他竭力想保持经济上的独立,以避免被“收买”的难堪;他们到欧洲各国旅游,生活仿佛是一连串盛宴玩乐,他也表现得兴致勃勃,风流潇洒,但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很累,内心十分苦闷。他原本是个年轻有为的医生,但这十多年来,他的医术没有长进,计划中的学术著作无法完成。他无法根治尼科尔的病,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日渐疏远,他企盼的幸福似乎越来越遥远。他有上进心,也很努力,但到头来一事无成,只有一种被逐渐掏空的感觉。当他听说虽有才华但颓唐了的音乐家艾贝〃诺思死于非命时,十分悲伤,他“为艾贝之死,也为自己十年的青春年华而痛惜不已,连五脏六肺都要炸裂开来。”

创作背后

《夜色温柔》叙述的是一个失败和沉沦的故事迪克曾鼓励艾贝要振作起来,但他自己最后也走上了颓唐消沉甚至自暴自弃的道路。他对在罗马邂逅的萝丝玛丽说:“我想我患了黑死病吧,看来我不会再给别人带来幸福了。”这是一个幻灭者的沉痛之言,因为他最终明白爱情也不是什么天堂。其实,尼科尔对他的“爱’”很大程度上只是心理上的“移情”现象,有几分病态性质随着她身心的逐渐康复,个性不断完全,她对迪克的精神依恋也渐次减弱。她站稳了脚就想求得独立,她羽翼丰满要从迪克为她精心建造的爱巢中飞走了。“这一病例已经了结,戴弗医生没事干了。”幻灭了的迪克是痛苦的,但他仍不失善良温柔的本性。他一旦明白自己的处境,一旦明白自己再也不会给别人带来幸福,便想到让尼科尔如何能不受伤害地重新去争取她的幸福。他“自暴自弃”,他“想要挽救我自己”,其实也是为了让尼科尔能够心安理得地离去,这是迪克为他曾爱过的姑娘做的最后的奉献,而这一切富家女尼科尔是不理解的,尽管她同迪克生活在一起十多年了。迪克同盖茨比一样的善良,也一样的软弱。在最后摊牌的过程中,迪克处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汤姆的位臵,当汤米对他说“你的妻子不爱你,她爱我”或“她跟我生活要比跟你生活更富有,更幸福”时,他远没有汤姆那样恼怒,那样凶猛。在汤米咄咄逼人的进攻下,迪克很快落荒而走。他就像一个受伤的中世纪的骑士,拖着伤残的身体向山中退去,他要自己给自己包扎伤口,不乞求胜利者的怜悯,也不想连累他人。迪克是软弱的,但也是自尊的,连汤米也不得不承认:“他教养真不错。”

从梦中醒来,夜色这么温柔,但这里没有一丝光明……

这是一本描写关于爱情如何幻灭的复杂有趣的书。它描写了对于富有梦幻色彩的理想追求直至破灭的过程的故事。这部以梦幻破灭、人生颓败为主题的爱情小说,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部带有自我体验的文学作品,情节曲折,寓意深刻,隐含忽明忽暗的抒情幽伤,是“一战”后美国“中产阶级”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夜色温柔》把衰败作为其主题。小说的绝大部分材料来源于作者自己的经历——酗酒、生活潦倒、妻子的病以及他对自己的恐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一个更大世界里人们的失望,对他生活的那个花花世界的失望。在这个世界里,到处是餐会、舞会、到处是酗酒、作乐。菲茨杰拉德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的。小说《夜色温柔》正是他家庭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写照。

《夜色温柔》是“一部事业失败或治疗失败的小说”。作为精神病医生,迪克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作为丈夫,他在治好了妻子的精神病后却却失去了她。他的失败是双重的。他试图将爱情与事业结合在一起的努力为小说定下了基调,并且占据作品的大部分篇幅。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夜色温柔》表现的是复杂与单纯、旧与新之间的冲突,所以它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是以新旧世界的冲突为背景的,属于边疆原型的范畴,可以解读成一则“西部”故事。

《夜色温柔》的深度模式就是东西部的对立。这个模式以边疆原型为基础并界定了迪克的故事。“原型的概念”,卡尔〃荣格说,“是集体无意识观念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相关物,暗示着在似乎无时无处不在的心理中存在着一些确切的形式。”•边疆原型作为美国历程的一个特殊产物,在美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美国的民族意识作出界定并影响着美国的生活方式。通常所谓的美国性格就是这一原型的具体体现。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自身美国性的领悟,一直试图在这片被认为提供了无限可能性的土地上实现他们色彩斑斓的梦想。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天赋,它的实质就是人的“凝问与思考的能力。为了探循已知事物的意义,人的精神就伸向未知的事物;为了弄懂现在,它就转向过去和未来。”• 不幸的是,美国人的经历证明,美国并不是一片他们可以依靠并为了浪漫主义的想象而生活的土地。正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尼克为了”重新开始“而迁徒到东部一样《夜色温柔》中的美国人来到欧洲是为了得到“拯救”。欧洲,尤其是法国的里维埃拉,似乎是菲茨杰拉德主人公们的最后的避难所。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就连这现代荒原上的最后一片绿洲也败坏了。戴佛医生唯一合适的选择就是离开他堕落的场所回到美国。迪克之回到美国就好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尼克之回归中西部。但是,尼克的回归象征着回归历史和传统,正如菲茨杰拉德所写到的那样:“于是,我们逆流行舟,没有止境地被带回到过去。”然而,迪克却被菲茨杰拉德扔在了那既无过去又无将来的迷茫之中,孤独地从一个小镇流落到另一个小镇,最终杳无音信。他的梦幻失落于对历史和传统的执着和追求,但在此之后却又无法回归历史和传统。因此,迪克〃戴佛的悲剧是对菲茨杰拉德那一代大萧条时代的生活与感受的真实而准确的书写。

《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 是当代美国作家F1S 菲茨杰拉德( F.S.Fitzgerald , 1896 - 1940) 的一部被视为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严肃现实主义主题的自传体小说。该小说以生动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戴弗尔〃迪克这位风度洒脱、气质典雅、前程远大的精神病医生的情感生活及其时运的起落,折射出了作者菲茨杰拉德本人文名的鹊起跌落及个人生活、家庭、事业的颓败。可以说,这部小说是菲氏在其创作生涯达到顶峰而又日渐衰落的时期所做的一次痛苦而又执著的搏击,亦可说,它是菲氏在其家庭、经济生活、事业受阻等多重重压下所做的一次痛苦抉择,是一部融个人生活经历中的不幸而演化为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剧,并把浸透于小说字里行间的悲剧情感物化为一种审美情趣的佳作。

在这部作品的宗教情感下又充溢着人类的抗争精神,正是这种“自虐”式的抗争精神赋予了这部作品古希腊悲剧式的振奋人心的艺术审美魅力,主人公迪克也如同俄底浦斯王一样,其自我放逐的意义,从悲剧审美上看,是具有人类精神不朽、不屈的象征意义的。宗教虽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通过发现迪克的宗教情感体验进行艺术再现,菲氏的确让读者感悟到存在的深刻局限与宇宙最高精神之间的关系。笔者把迪克的“自甘堕落”或“自我放逐”理解成为一种自我拯救的行为,这似乎有悖于理性反传统之嫌。然而所谓的理性传统应视其本质而定。迪克反叛的是上流社会贵族优雅外衣掩盖下的利用人压迫人的理性及其竭力维护的泯灭人性的传统。由此,我们可以说,迪克〃戴弗尔医生走出的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可能困闭其中的富贵温柔却又消弭人生的精神牢笼。同作者菲茨杰拉德一样,笔者认为迪克“叛经离道”之举,主要在于他反抗压迫、虚奢,而努力在寻找一种具有独立人格的自我,寻找一种“更深沉的来自继续奋斗的满足”。这在金钱时代,在富贵的荒原上无疑是种振聋发聩,带有现代人类常举的行为。

菲茨杰拉德在《夜色温柔》中的创作具有高度的前瞻性。贯穿整部作品的, 只是作者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细腻、独到的描述, 而没有任何的刻意评判。由此,意义的重要性被消解了。这一点正印证了解构主义的文本观, 即文本以能指为中心, 只重视言论行为本身。对于精神病人的言论及行为的矛盾描述以及概念的模糊界定,也使得文本的意义变得不确定了。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菲 尔 兹 奖 与 沃 尔 夫 奖

福特新驾手马克·菲尔兹

兹证明

兹证明

王者拉德读后感

王者拉德读后感

兹 证 明

科鲁兹

菲兹杰拉德
《菲兹杰拉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