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整理一:新闻人物

发布时间:2020-03-02 02:41: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整理一:新闻人物

(一)国内:

戈公振:现代著名新闻学家。是我国三十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早期的新闻教育家。对我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三十年代初期的新闻事业,从实践和理论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米怜: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郭立士:伦敦布道会传教士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国人办报的兴起---林则徐、魏源、洪仁玕、王韬、郑观应)

林则徐:提出“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的主张,组织专人翻译外报。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洪仁玕:《资政新篇》高度评价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等主张。

王韬:借日报立言,宣传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报纸可以“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言论自由;文风直抒胸臆;编辑人员品德高尚、通才。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评论家,《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为之后的“文人办报、文人论证”起到引导作用。

郑观应:“通民隐,达民情”;是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允许国人办报;制定报律规范报业。

严复:公车上书之前投稿《直报》,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公车上书之后,创办并主编《国闻报》和《国闻汇编》。国闻报是北方维新派最主要的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

郑贯公:我国近代著名报人,在日本创办《开智录》,后任《中国日报》记者,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鞭挞列强和朝廷,受到爱国人士普遍尊敬。

章太炎: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戊戌变法时为《时务报》撰述,在苏报案中被捕入狱,成为革命志士,后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者和革命宣传家。

英敛之:《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1902创办天津。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一份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

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1926年《大公报》由新记公司接办,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大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胡政之:为《大公报》经理兼总编辑,亲自采访段祺瑞“马厂誓师”,唯一一名中国记者以大公报记者身份采访巴黎和会。

于右任: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1909年5月创办《民呼日报》,1909年10月《民吁日报》,1910《民立报》,被人称为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宣传舆论做出很大贡献。

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卓越的报刊编辑家、报刊政论家。他主编《时务报》,推动中国近代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提出“耳目喉舌论”,解释报刊的多方面功能;创造时务文体,开启一代文风。从1895《万国公报》到1922《解放与改造》共27年,他亲自创办或主编的报刊11份,积极支持或实际指挥的6种。

陈少白:兴中会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日报》的社长兼总编辑,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

黄远生:民国初年出现的杰出记者代表,戈公振称其为“报界之奇才”,,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在新闻思想方面提出四能:脑筋能想、腿脚能走、耳能听、手能写。1915被暗杀。

邵飘萍: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新闻记者,以善于采访著称,后整理出《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1926被反动军阀杀害。

林白水:是我国最早的新闻留学生之一,为苏报撰稿,因《社会日报》刊发时评激怒军阀张宗昌的心腹政客,被枪杀,他常能“发端于苍蝇臭虫之微,而归结于政局”,颇能吸引读者。

乔治-欧内斯特-莫理循:整理环游世界的日记和照片出版《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被英国《泰晤士报》聘为驻华首席记者;后出任袁世凯政治顾问。莫理循文库后被岩崎久弥扩充为东洋文库--东方学家的麦加。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卓越宣传家和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揭开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新的一页。《俄法革命之比较观》《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前将新青年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新阶段。

陈独秀:五四运动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新青年》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

李达:主编《共产党月刊》,是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

徐宝璜:最早赴美研究新闻学的人,任北京《晨报》编辑,北大教授。编写的《新闻学大意》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后改名《新闻学》,蔡元培称之为我国新闻界“破天荒”之作。

瞿秋白: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中共中央领导人之一,中共早期新闻事业的缔造人。他的作品如实地、深刻地报道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的情况,增进了中国人民对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马克思主义、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了解,后主编《新青年》季刊,《前锋》月刊,《向导》周报和《热血日报》。后指导中国左翼记者联盟的成立。

范长江:中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大公报》撰稿人。以其旅行记者身份开始中国西北地区的考察之行,他的通讯首次客观公正的报到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出版《中国的西北角》。后发表《动荡中之西北大局》揭露西安事变真相。1938创办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日报社长。1991年以其名字命名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开始举办。

陈望道: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和语言学家。1922出版的《作文法讲义》是中国系统的讲授作文法的第一部,产生很大影响。复旦大学教授。

蔡和森:《向导》第一任主编,《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是中国无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被反动军阀杀害。

恽代英:中国青年运动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后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10余种,具有丰富报刊工作经验,对早期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萧楚女:1925年担任《中国青年》编辑,主持《新刊批评》专栏,1926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青年读者称其为“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家”。

成舍我:中国现代著名爱国报人、新闻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24先后创办《世界晚报》《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形成著名的“世界”报系,还创办《民生报》《立报》等,最终创下资产达数亿美元的成氏“新闻帝国”,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报人之一。

李求实:主编《红旗日报》,1930创刊,署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字样。

史量才:是一位爱国的进步新闻事业家。1912年接过《申报》后,在企业化经营方面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效,但在政治上是保守的,邀请戈公振、黄炎培、陶行知等参加申报工作,1931.9.1申报发表《本报60周年纪念宣言》,宣布自即日起的一年为纪念年,提出了奋斗目标,1932.11.30史量才又发表《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宣布12项新措施,还强调需要社会大众的伟力推进新闻事业。《申报》敢于抨击时弊,揭露当局的黑暗统治,因而声誉雀起,发行量骤增。

邹韬奋: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一生主办过6刊1报,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全国有56处分店,对中国进步新闻文化事业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毛泽东题写挽词“热爱人民,真诚的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杜重远:1934《新生》周刊创刊,杜重远任编辑兼发行人,实际是《生活》的继续,1935刊载《闲话皇帝》,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说到现阶段日本天皇有其名而无实权,日本驻沪总领事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无理要求,国民党政府查封周刊社,判处杜重远重刑,还令其各级党支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活动。是中外反动派合伙制造的。

刘煜生:江苏省镇江《江声报》经理兼主笔,因揭露政府官吏公卖鸦片及吸毒,被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加以“共党”罪名枪决。引起各方抗议,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保洁记者、全国律师协会反抗,国民党迫于压力,调离江苏省政府主席,发出《保障正当舆论》、《切实保障新闻从业者》通令。

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作家。1935进入革命地区,1937撰写《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大批进步青年在该书影响下,踏上奔赴延安的革命征程。斯诺是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

严宝礼:1938.1.25创办《文汇报》。

王实味:1942王实味连续推出《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两篇文章,认为“揭破清洗工作不仅是消极的,因为黑暗消灭,光明自然增长”,被国民党利用,形成巨大的社会思潮,与延安的热烈时代氛围形成不和谐的冲撞,王不承认自己有错误,批评不断升级,最后被秘密处死。此事件被称为“野百合花”事件。

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文萃三烈士。1945在上海创刊《文萃》周刊,以转载进步文字为主,被国民党特务查获,三人被捕。

胡乔木:建国后,历任新华社社长(1949年10月1日至10月19日),新闻总署署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

邓拓: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1958年调任北京市委文教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1961年3月,开始以“马南邨(cūn)”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共发稿153篇,受到读者喜欢,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他与吴晗、廖沫沙合写杂文《三家村札记》。邓拓撰写过大量社论、杂文,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有《燕山夜话》等,深受读者欢迎。文化大革命中与吴晗、廖沫沙一起被诬为“三家村”成员;1966年5月18日,他含冤而死。

梁效: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人帮”成立的大型写作组的笔名,是四人帮在舆论宣传上的别动队之一。千方百计为四人帮夺取最高领导权制造舆论。

(二)国外:

库利:是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也是美国传播学研究的鼻祖。1887年获密歇根大学学士学位,1894年获该校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密歇根大学执教。三部极具分量的著作—《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社会组织》和《社会过程》。提出镜中我理论和初级群体的概念。

施拉姆: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是世界上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和教授。他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创立传播学是其最大的功绩。《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创立;他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壮大,主要有《大众传播学》、《报刊的四种理论》(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维埃主义理论);第三,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培养了众多知名学者,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霍夫兰:是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也是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二战期间和战后,霍夫兰和一批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对态度与说服进行了细致研究,提出了众多影响颇大的理论。他们形成了“耶鲁学派”。霍夫兰是通过实验法测量态度改变的程度并以此验证传播效果的先驱者。二战期间,主持了一系列的鼓舞士气为宗旨的有关宣传效果的心理实验,这是采用心理实验方法进行大众传播研究的最早范例。《美国军人》和《耶鲁大学关于态度与传播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学术界对传播在劝服方面的社会效果的关注,他将说服理论引入传播学,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使得他的研究非常实用,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成为美国传播学经验学派的典型风格。

拉扎斯菲尔德:著名社会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1932年,最早在维也纳运用实地调查法从事广播的研究。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立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与著名社会学家默顿共事多年。他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后发展为“多级传播”学说),为传播效果、传播机制研究开辟了道路。他还提出了“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等很有影响的概念。拉扎斯菲尔德对研究方法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他通过不断改进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方法,为传播学赢得了来自其他科学的尊重。其代表作有《传播研究》和《个人的影响力:个人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等。《人民的选择》,传播流;伊里县研究(舆论领袖)、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拉斯韦尔: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他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等方面。1927年出版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中译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是宣传分析的代表作。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他提出了传播的三大功能(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还提出了著名的“5W”模式。拉斯韦尔是美国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创始人之一。拉斯韦尔较早地将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精神分析法引入政治学研究,为政治心理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主张政治学应侧重研究政治权力和权力主体,成为政治学权力学派的代表。

田中义久:根据“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的理论框架,田中义久在1970年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图式”。田中义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了三种类型:

(一)与人的体能(生物学、物理学意义上的能量,包括作为人的体能之延伸的热能和电能)有关的“能量交往”;

(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往”;

(三)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信息)交往”。

其中,符号(信息)交往过程也就是传播过程,它是建立在前两者交往的基础之上的,与社会的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另一方面,作为特定传播过程的双方,如果属于人际传播,那么他们都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着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传播则是他们从事精神交往的纽带;如果属于大众传播,那么传播者便是作为组织的媒介企业,而受传者便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传播的双方都有着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的背景,而每一方传播活动都受到条件和环境的制约。

米德:是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米德受到机能主义运动和早期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从而涉足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自我理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自我理论家之一。主我与客我理论。

布鲁默: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定名人。:①人类社会是由具有自我的个人组成的,人类创造并使用符号来表示周围的世界。②互动是个人、他人和群体之间意义理解和角色扮演的持续过程。③符号互动创造维持和改变社会结构。④社会学方法必须着重于研究人们作出情景定义和选择行动路线的过程。⑤理论应能解释互动过程,并指出一般行动和互动发生的条件。只有持续的参与观察-检验方法才适合于互动分析。(自我互动理论:人能够与自己进行沟通和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自我互动的本质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赖特:四功能说:大众传播具有四种社会功能---环境监视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功能。

李普曼: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传播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位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此书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作为一部传播学经典著作,该书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让读者能细细地体会到舆论现象的种种内在与外在联系。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麦克卢汉:①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②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拓展)③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相反)

林雄二郎:“电视人”的概念,是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大多数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中野收:“容器人”,内心世界类似于罐装容器,是孤立封闭的,与他人的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内部。

佐藤毅:“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新欲望的媒介,产生个人主义享乐和“充欲”价值。 库尔特-卢因:“把关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巴斯: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完善。双重行动是针对新闻把关活动的两个部分而言的,新闻采集阶段(记者)+新闻加工阶段(编辑)

清水几太郎:受众在本质上是被动的存在。现代社会是“拷贝支配”社会。

赖利夫妇:社会分化论,个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主要受基本群体和参照群体的影响,而基本群体和参照群体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故个人受到群体的影响就是受到整个社会的影响,只不过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是通过群体这个中介实现的。

梅里尔和洛文斯坦:提出传播媒介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趋势可以分为“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专业媒体”三个阶段。

竹内郁郎:使用与满足过程模式。将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传媒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达拉斯-斯密塞: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提出“受众商品论”和“免费午餐”概念。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需求控制主要是通过大众广告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卖主是大众媒体,买主是广告商,大众媒介的内容不是广播电视或者报纸媒介生产的真正商品,其本质是为了获得潜在的受众和保持其忠诚的注意力而使用诱饵,并培养一种对公开或隐含的广告信息做出有力反映的情绪。

诺利-纽曼:“沉默的螺旋”,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者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趋于社会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格伯纳:“培养”理论,(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对于大量看电视的受众而言,电视实际主宰和包容了其他信息、观念和意识的来源,所有接触这些相同消息所产生的效果是培养作用。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场景同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场景有重合时,会大大提高教养的程度,即“共鸣”。

蒂奇诺:知沟---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戴维森:第三人效果理论---指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在评价大众传媒的影响之际,通常认为最大效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发生在“他人”身上,“高估”媒介传播对他人的影响而“低估”对自己的影响。

麦克布莱德:麦克布莱德报告是198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对当代国际传播领域影响巨大地一份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中取得重大胜利。

本杰明-戴依:《纽约太阳报》创办人兼主编,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按商业原则创办的商业报纸。也是第一份报价便宜的“便士报”。旨在抓住下层民众的兴趣,刊登的主要是自杀、犯罪、审判、失火等社会新闻。报纸不仅仅是在售价上低廉,而且文风上也大有改变。《纽约太阳报》一扫政党报刊死气沉沉、长篇大论的做派,而改为大量刊登富有人情味的社会新闻,公众关心的本地新闻以及耸人听闻的黑幕新闻,这就为该报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贝内特:于1835年5月创办的《纽约先驱报》。至50年代,《纽约先驱报》在发行上超过了《太阳报》。他仿效《太阳报》的作法,采用耸人听闻的题材,并加上自己的花招;在犯罪新闻的报道方面,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为了战胜《太阳报》,贝内特一方面扩大报道领域,创办富有特色的金融专业,报道金融市场、货币交易和证券行情,以吸引商业阶级读者;另方面,他还提出了“人道主义”、“改良社会”的口号,大肆攻击政客、议员和教会,以造成耸动性效果。这些措施推动了报纸的发行,但同时也引起了上流社会的不满,并遭到了报界同行的嫉妒。1840年,纽约市掀起了一场旨在抵制《纽约先驱报》的“道德战争”。鉴于发行量的萎缩和广告收入的减少,贝内特慢慢地改变了立场。至1860年,该报销数达到7.5万份,成为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普利策:美国报刊的编辑、出版者。美国大众报刊的标志性人物,普利策奖和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创办人。普利策作为一代报人,为新闻事业留下许多遗产。比如一般认为,《纽约世界报》具有三大特征:文章富有趣味、文字简洁生动、版面新颖活泼。普利策的新闻人生,始终都在追寻一种文字简洁生动、意思明晓畅达的报道风格。于1912年捐赠250万美元给哥伦比亚大学,创建美国第二所新闻学院,并从1917年起设立普利兹奖(Pulitzer Prize),每年一度颁赠给美国新闻界和文学界在小说、诗歌、传记、历史、戏剧、音乐、新闻采访报道有卓越贡献的人。

赫斯特:1887年接办其父的《旧金山考察报》。1895年购进《纽约日报》后,增加插图、彩色专刊和大字标题,并以耸人听闻的手法,大量刊登犯罪、灾祸、丑闻等报道,因而被称为黄色新闻大王。1925年建立赫斯特报团。1927年他在17个城市拥有25家日报,总发行量520万份,17家星期日报,总发行量673.5万份,还有24家杂志。并拥有国际新闻社,金氏特稿辛迪加、12家广播电台以及2家电影公司。

默多克:美国著名的新闻和媒体经营者,他是全球庞大传媒帝国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董事长兼行政总裁。以股票市值来计算,新闻集团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跨国媒体集团亦称为“默多克的传媒帝国”。

凯瑟琳·格雷厄姆:美国传媒界的头面人物,“美国报业第一夫人”,《华盛顿邮报》前发行人、董事会主席。1971年,邮报的记者在《纽约时报》之后搞到了五角大楼有关越战的“绝密文件”;1972年6月,两名年轻邮报记者搞到了有关尼克松为首的共和党在总统大选中做手脚的情况,凯瑟琳又是力主支持记者们,将“水门事件”率先捅了出来。

新闻人物

新闻人物特写

新闻人物通讯稿

校园十大新闻人物

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实施方案

云南法治新闻人物

广东十大新闻人物

新闻人物通讯稿(版)

新闻人物候选人个人简介

十大新闻人物候选素材

整理一:新闻人物
《整理一:新闻人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十大新闻人物 人物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