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美术馆解说词

发布时间:2020-03-02 23:47: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婺源美术馆解说词

[欢迎词·概况] 各位朋友,大家好!热烈欢迎你们来婺源美术馆参观!

婺源美术馆位于婺源文化广场正大门对面,是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认可的、经江西省文化厅特批的全国第一家县级美术馆,被外界誉为“中国县级第一馆”。

婺源美术馆占地800多平方米,展馆面积1100多平方米。美术馆于2012年1月建成,4月22日正式开馆,向所有美术爱好者和游客免费开放。

婺源美术馆分为三大功能区,即“名贵砚石展示区”、“名家字画展示区”和“精品砚作展示区”。整个美术馆的内部装修和展品陈设,参照了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等多家著名美术馆的陈设格局和装修风格,宁静、典雅、大方、大气。馆内现藏有歙砚砚石的所有名贵石种,有当代名家字画一千多幅,歙砚雕刻名家的砚作精品300多方。这些藏品,都将会让你们大开眼界,大饱眼福。

婺源美术馆是展示当代徽州砚雕艺术和全国书画名家艺术精品的亮丽窗口,是全国各地书画家来婺源写生、创作、展示和交流的广阔平台,是传承和推介婺源文化的多功能驿站,是普及和推广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

今天我很荣幸能为各位朋友作讲解。由于我自身水平也有限,讲解过程中如果有知识性错误,请直率地向我们指出,我们一定会认真改正;如果服务上有欠周到的地方,也请坦诚地提出宝贵意见,我们也一定会努力提高服务质量。谢谢大家!

[大门口] 进入美术馆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座砖雕门楼。这是具有婺源传统特色的砖雕门楼,上海人叫它“石库门”,婺源人叫它“五凤楼”。为什么呢?因为门楼上有10个飞翘起来的戗角,建筑学上叫“翼角”,5对翼角就像5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所以称作“五凤楼”。五凤楼是过去封建社会皇家建筑的专用格式,被富甲江南的徽州商人偷偷地模仿到民居和公共建筑(比如祠堂和亭阁)上,后来,这种“五凤楼”在整个徽州地区就“遍地开花”了。

门楼上“婺源美术馆”的横匾,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亲笔题写。门楼最高处并且是居中的砖雕图案里,有龙,有凤,有祥云,所以叫“龙凤呈祥”。馆名横匾上方的砖雕图案里,有5只蝙蝠,还有万寿福字,它就叫“五福临门”。横匾左边的砖雕图案是“琴棋”,右边是“书画”。横匾下方的4块砖雕,有南瓜,有蝴蝶,有蜻蜓,叫“瓜瓞绵延”,寓意子孙繁盛,家族兴旺。再看大门口两边的砖雕图案,左右对称,分别是梅、兰、竹、菊。另2幅对称的图案,分别是菊花和莲花。

门口这一对石鼓,两面分别是糜鹿和麒麟,都是婺源民间百姓崇拜的吉祥动物。说到石鼓,在古徽州地区,一般把石鼓安放在宗祠的大门口。它们既有装饰作用,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作用,听我给大家慢慢道来。古徽州地区是理学之邦,朱子之礼尤其盛行,每逢宗族大事,比如春节团拜、清明祭祖,人们进出祠堂,小辈遇见长辈,论起规矩来,是要行大礼的。但是,有时也会有让人尴尬的情形出现,比如,有些人年纪很大,头发花白,胡子一大把了,辈份却很低;有些人年龄很小,甚至还是上学的儿童,辈份却很高。论资排辈起来,白发苍苍的老人是要向黄口小儿鞠躬行礼的!那多难为情、多丢人呀。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年纪大、辈份低的人,看到年龄小、辈份高的人,只好躲在这抱鼓石的背后,避免与年龄小的“长辈”照面,免得自己脸上不好看相。虽说这样做有点屈尊,但毕竟保全了自己的面子,因此,有人就戏称这“抱鼓石”为“避面石”,也叫“遮羞鼓”。有意思吧?

看了这些具有徽派特色的砖雕和石雕,下面有必要给大家简要说说婺源的概况了。婺源建县于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1200多年来,婺源一直归徽州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婺源又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文化昌盛,人才辈出,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中,几乎是首屈一指,稳居老大。有一句民间谚语流传很广,说的是徽州六县的地形和人事,叫做:“婺源龙,休宁蛇,绩溪牛;黟县蛤蟆歙县狗,祁门猴子打跟斗。”婺源被划到江西,只是1949年以后的事,因此,婺源乡村的民居,都是徽派建筑;婺源人的文化教育、日常生活、民风民俗甚至思想意识,都被打上了深深的徽文化烙印。婺源的徽派建筑,特别讲究“三雕”(即木雕、砖雕、石雕)艺术,“三雕”的精美、奢华、气派,名扬天下,尤其是清末的婺源“三雕”,简直让观者叹为观止了。

婺源有红、绿、黑、白、黄“五色”特产。“绿”,就是婺源绿茶,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红”,是中华荷包红鲤鱼,是人民大会堂的国宴用鱼,专门用来招待外国贵宾,包括元首总统。“黑”,是龙尾砚,文房四宝中“砚”的精品。“白”,是江湾雪梨,皮薄,肉厚,汁甜美。“黄”有两种说法,一说指油菜花,江岭花海是中国最著名的四大花海之一;另一说指婺源特产的清华婺酒,毛泽东主席曾经喝过,江泽民主席也曾经喝过,是“两代伟人的饮用酒”。

今天,你们将在婺源美术馆里看到龙尾砚中最好的石料,最高级的砚品。婺源美术馆中,馆藏的书画作品,也是名家的经典之作。这些,都将会让你们大开眼界,感觉不虚此行。

下面就请跟我走进婺源美术馆吧。 [一楼展示大厅] 这里是婺源美术馆的一楼展示大厅。先看右边这个巨大的砚雕。它叫“九龟戏荷砚”。初看,它像只大鱼缸,可容得下六七个小孩。砚缸开口的“口圈”上,有大大小小8只长寿龟在各式各样的荷叶上嬉戏,再加上砚缸底部的1只长寿龟,合起来就是9只长寿龟,寓意“九九归一,以和为贵”。盘踞在砚缸底部的一只长寿龟和一只螃蟹,又寓意“和谐共处”。这些寓意,都是婺源传统文化理念的具体表现,也与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脉相承,十分吻合。

在这里,我想考考大家:这个砚缸,它叫不叫砚台呢?呵呵,它不叫砚台,而是古人用来存放墨汁的器物,有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称,叫“墨海”。

这只巨大的墨海,长2.5米,宽1.5米,高1米,重约2.4吨,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墨海。如果真的用它来存放墨汁,可以存放一吨以上。如果再配上一支“巨无霸”的毛笔搁在一起,那就是传说中的“绝代双娇”了啊。

制作这只大墨海的石材,是在黄山余脉的一个幽深峡谷里找到的,而且是一个不大为外界所知的砚石新品种,叫“翠玉石”。你们看,石料中夹杂着的一个个大颗粒,其实就是翠玉。玉化程度越高,石质就越好、越稀少、越珍贵。而这个墨海的翠玉颗粒是如此之大,实在罕见。由此也可以想见它的珍贵程度有多高了。

在这里,我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歙砚与龙尾砚的关系了。

话说天下的名砚有四大家,即:产自广东端州的端砚,产自安徽歙州的歙砚,产自甘肃临洮的洮河砚,产自山西绛州的澄泥砚。

作为四大名砚之一的歙砚,很多人都误以为产地在歙县。有这种误解也不奇怪,因为过去,物产都以州来命名。徽州的前身是歙州,州府设在歙县;后来改名徽州,州府迁到屯溪。婺源古属歙州,婺源产的龙尾砚,自然就叫歙砚了。就像今天给大家解说的我,向大家作介绍时,我说“我是婺源人”,你们十个就有九个会以为我是婺源县城人,其实我是婺源县某乡镇某村委会某自然村人,跟你们“印象”里的“婺源县城人”,隔得挺远的。再举个例子,出了江西省,我会向朋友们自我介绍说“我是江西上饶人。”可能别人又误以为我是真正的上饶市区人了。其实,我与“上饶市区人”这个“定势概念”,隔得很远呢!

歙砚的真正产地在婺源,在婺源县溪头乡龙尾山,因此龙尾山出产的歙砚,它真正的名称就是“龙尾砚”。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巨大墨海“九龟戏荷砚”,是现任婺源美术馆馆长江云青先生和另4位砚雕大师,日以继夜,花了半年多时间才完成的。曾经有国内著名砚雕专家为它作过评估,按目前的市场价,是人民币1000万元。但是,“九龟戏荷砚”是我们美术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它是展品,非卖品,只供观赏哦。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这展示大厅两边那两幅巨幅国画吧。右边是《锦绣山河》,以宏大的气势,描绘出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左边是《沧海奇观》,把大海的波澜壮阔,描画得生动传神,触目惊心,有一种夺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这两幅国画,都出自同一位著名画家之手,他叫周智慧,是国家一级画师,中华民族画院院长,国防大学美术教授,国际东方艺术研究会会长,世界美术家协会主席。

我想问问大家:周院长的这两幅风格截然不同的画,你们更喜欢哪一幅呢?哈哈,都喜欢《沧海奇观》呀,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许多来我们美术馆参观的人也是这么认为的,看来大家确实有非凡的审美眼光。原来,周院长最擅长画大海,被誉为“中国画海第一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先生,在评论周院长的作品时说:周智慧的大海作品,水墨酣畅淋漓,气贯长虹。大海是他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大海寄托了他人生的梦想和追求。他之所以能画出海的壮阔、海的魂魄、海的情怀,就不足为奇了。

周智慧出生在洞庭湖畔,八百里洞庭美景和瑰丽醇厚的南国文化,孕育了他的灵气。参军入伍后,他成为一名海军战士,驰骋在万里海疆。这段海军生涯,正逢他的青春年华,也是他人生的蜕变期。他与大海拼搏斗争,领略了大海的博大深邃和壮丽雄伟。他挑战了自己的极限,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力量。这段特殊的经历,铸造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广阔的胸襟,也成就了他一个梦想,成为了一名大海画家。

周院长先后在美国、日本、俄罗斯、北京、上海等国际、国内各地举办“周智慧大海画展”60多次。他的巨幅作品《锦绣山河竞朝晖》,悬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室正堂中央。我们今天能在婺源美术馆欣赏到周院长的奇山妙水,也算是一种运气,一种缘分吧。

我们再看看摆在大厅两边的这4块龙尾砚大砚坯吧。砚坯,是把原石经过锯、切、打磨,形成砚雕作品的大致模样。做砚坯,只是砚台制作繁复程序中的第一道工序。

龙尾砚的天然纹理十分丰富,总的可以归纳为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五大类指: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等。此外,还有银晕、龙鳞、玉带、玉斑等品种。还有一些是罕见的,比如银星、银晕等。都属于龙尾砚中的上品。

龙尾砚被发现并开采,起源于唐代开元年间。《婺源砚图谱》中记载:当时有一位姓叶的猎人为追逐猎物,来到婺源“长城里”的一个地方,看到这里的石头层层相叠,宛如城墙状,莹润可爱,就拿回家,粗制成砚,石质的温润程度,远远超过端溪所产的砚石。珍藏几代以后,叶氏子孙将这方粗砚献给了当时的婺源县令。县令非常喜爱,于是寻访制砚名手再精心雕刻,从此,“这里的佳石可制好砚”的消息就传开了。到了南唐时,元宗李璟好诗文翰墨,歙州太守把龙尾砚献给国主李璟,同时推荐了凿砚高手李少微。李璟对龙尾砚大加赞赏,并提拔李少微为砚官,命令石工周全等,都要拜李少微为师。由帝王设置砚务官,可以说是歙砚在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从此,龙尾石的开采由官方组织,被用来专门为皇室造砚,歙砚由此而成为御用品。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将龙尾旧坑砚与李廷圭墨、澄心堂纸三者并称为“天下冠”。

南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今杭州),毗邻徽州。宋室南迁,致使徽州经济发展,文教昌盛,对歙砚的需求更为显著,歙砚因此达到历史上的高峰。从唐宋元明清以来,歙砚(也就是龙尾砚)受到历朝历代帝王将相、达官显贵、文人学士的推崇。欧阳修在诗中写道:“徽州砚石闻无声,巧施雕琢鬼神惊。老夫喜得金星砚,云山万里未虚行。”大书法家蔡襄也有诗赞龙尾砚,曰:“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苏东坡在他的《孔毅甫龙尾砚铭》中云:“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榖(gu谷)里,金声而玉德。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不畏艰辛,千里迢迢来到婺源,专程到龙尾山进行调查,并写下著名的《砚山行》长诗,曰:“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峦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

新中国成立后,歙砚被视作珍贵的礼物,并成为传达友谊的象征,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把歙砚当成国礼馈赠给外国政要。

我们就来“现买现卖”,认识一下这4块砚坯吧。这两块叠在一起的,都是“桥头石”,产自龙尾山桥头石老坑,细罗纹。这块是大罗纹砚坯中的极品。这块是水波罗纹的大砚毛料坯。

[上楼] 看过了展示大厅,现在我们上楼去仔细欣赏。

上楼左边、水池的墙壁上,刻的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诗《观书有感》两首中的一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的另一首《观书有感》等会儿我们在楼上的展示厅里就可以读到。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别号紫阳,又号云谷老人、沧州遁叟,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婺源松岩里(今婺源紫阳镇)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是婺源人最尊崇的一代宗师。他是婺源人的骄傲和自豪。千百年来,朱子的思想对婺源的影响非常深远。

楼梯拐角处的这幅书法作品,其实是一副对联:“已惊千本奇峰激扬神采,复见一轮明月照彻幽深。”作者是中国工笔画协会主席林凡。他1931年生,湖南益阳人,擅长工笔绘画,也擅长美术评论,曾在台北,日本东京和名古屋,美国旧金山,国内的北京、上海、香港、深圳、济南等大城市举办个展和巡回展。有精品50多件被**、中南海紫光阁、中央军委新办公大楼、中国美术馆、历史博物馆、德国巴登巴登艺术博物馆、墨西哥等多国大使馆、美国IBM公司、香港新鸿基集团等单位和个人收藏。

林凡的书法,字如画,以“枯枝瘦笔”著称,立体感很强,好像他的字,不是“写”在纸上,而是“放”在纸上一样。

[楼梯口] 我们婺源美术馆,作为中国县级第一馆,得到了众多当代美术顶级大师的支持。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亲自为婺源美术馆题写的馆名,竖匾,但是,还是得让他老人家“屈尊”了,因为我们婺源美术馆,更看重美术家协会的认可,所以选用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的题匾,作为正式的匾额。

正对面这“紫气东来”的横条幅,题写者是中国著名的雕塑家、画家、书法家钱绍武先生。钱绍武,1928年生,江苏无锡人,现为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

“紫气东来”横幅之下3个瓷瓶的作者,是国家一级美术师鲍铁雷先生。题款为“铁雷作于辛卯”。那个“作”字,千万不要误读成“心”字呢!

鲍铁雷原来是企业老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放弃做企业,重新拾起小时候的爱好。他曾于2003至2005年在中央美院国画系学习,现为浙江画院工作室研究员。这3个瓷瓶,是鲍铁雷专门到景德镇瓷厂绘就,烧制成之后,送给婺源美术馆作为收藏和展品的。

摆在左右两边的这两块很大的砚坯,是把一块砚石料从中间剖开的,所以两块的石质和纹理都一样,都属于“眉纹”,也称“眉子”。因为它的纹理呈条状,像美女的眉毛而叫“眉纹”。眉纹以产自婺源砚山眉子坑的眉纹为最优。

“眉纹”是个笼统的叫法。眉纹可细分为粗眉、细眉、长眉、短眉、重眉、对眉、雁湖眉、水浪眉、金星眉、金晕眉、枣心眉、线眉、虎纹眉、鳝肚眉、金眉、白眉等。我们去看看这些砚坯,主要是学会分辨龙尾砚的纹理。

[名贵砚石展示区] 右边是“名贵砚石展示区”,墙壁上也有许多名家字画。我们先到“名贵砚石展示区”看看。

这是线眉粗坯。这是金晕。这是玉带毛坯,外面带有自然天成的金皮。 抬头看看李世野的工笔画“四大美女图”吧。如果按时间先后来排序,那到底应该怎样给四大美女们“排队”呢?原来,西施是春秋末期人,王昭君是西汉人,貂蝉是三国时期人,杨玉环是唐代人,所以,正确的排序就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精品书画室] 走进大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居中的这幅绢织国画《秋冥》图。秋冥,就是一位少女在秋天的白桦树下默默地想着什么。整幅画,人物以工笔画就,白桦树是半工笔半写意,草地则完全写意,从而形成三个鲜明的层次,突出强调主题。

《秋冥图》的作者是著名画家何家英,河北任丘人,1957年生于天津,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代表作有《魂系马嵬》、《米脂的婆姨》、《酸葡萄》、《十九秋》、《秋冥》、《山地》、《街道主任》、《无声》等。他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银奖。他的作品风格,严谨精致,朴素大方,造型准确,善于描绘处于静态的人物内心世界,具有完美的格局和象征性。他被誉为中国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青年画家。 这幅《秋冥》图,曾被选入“百年中国画展”,是何家英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据说何家英在创作这幅画时,为了画好少女身上的毛衣,曾经专门向人学习毛衣针织。画家这种严谨、务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神,的确令人敬佩啊!

这幅《秋冥》图,曾经有人出价6000万元,他都没有卖,而现在的市场估价是8000万元。

这是金鸿钧的国画《山花烂漫》。画面以喜鹊和杜鹃花为象征物,突出“喜鹊报春”的主题,表现出春天的生机蓬勃和喜气洋洋。

金鸿钧,原名爱新觉罗·鸿钧,1937年生于北京,满族,爱新觉罗氏的后裔,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一代孙,现为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

这是著名画家王成喜的国画《鸟》。这只鸟,眼睛大而传神,让观者很容易联想起八大山人笔下的怪鸟。

王成喜,河南洧川人,1940年出生,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画师、北京燕京书画社副总经理。他擅长写意花鸟,尤其擅长于画梅。

这是著名雕塑家、画家、书法家钱绍武的国画《水墨人体》。以女性人体为描画对象的,往往是素描或油画。但这幅描绘女性人体的,偏偏是国画。这是对国画题材和表现手法的新突破,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女性身体丰满的神韵,可说是一笔不多,一笔不少,恰到好处。大画家的风范跃然纸上。

这是著名的江西玉山籍画家柳子谷的国画《竹》。画面上呈现出来的,是溶溶月色下竹子的风韵。 柳子谷,江西玉山人,1901年出生,1986年去世。他从二十年代开始画竹,一直画到八十年代去世为止,一生画竹60多年。他视竹为品格的象征,并且将画竹当作一种人生境界去追求。1956年至1958年,历时3年,他和满键合作,创作出长达27米的史诗巨制《抗美援朝战争画卷》,精妙地描绘了壮烈的历史画面,是中国现代画坛上堪称绝无仅有的杰作。柳子谷被誉为“当代竹圣”、“板桥第二”。

这是王文芳的国画《古道驼铃》,以写意山水的笔触,呈现深山峡谷的古道上,一支骆驼队在艰难行走,赞扬一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

王文芳,1938年生于山东招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协理事、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这是著名画家秦岭云的国画《山居图》,以写意的笔调,反映了画家对乡村渔樵生活的向往。远处险峻的山峰,与近处秀丽的村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秦岭云,1914年生于河南汲县(今卫辉市),2008年在北京逝世。他出生于一个民间画工之家,在画行的作坊里度过童年,从小对传统的壁画、灯画、泥塑、剪纸等造型艺术有浓厚兴趣,凭着自己的不懈努力而成为当代国画家。他生前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山书画社副社长、炎黄书画院副院长。

这是朱全增的国画《梅花》,以枯梅为主题,表现寒梅傲雪的无畏精神。画面上的淡青色背景,是画在纸背上,再渗透到前面来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层次感。

朱全增,山东莒县人,1956年生,先后毕业于临沂教育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现代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京桥大学美术系教授、现代民族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他擅长山水、花鸟画。他的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的大型画展中获奖,还有十几件作品被中南海、**城楼管理局、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单位和博物馆收藏。

这是著名画家刘大为的国画《珠玛》。画中人物是一位藏族妇女,虽然饱经岁月的风霜,脸上依然洋溢着朝气和笑意。题款“壬戌高秋大为”,“壬戌”即1982年。

刘大为,祖籍山东诸城,1945年生,196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和主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他的作品严谨、深刻,并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作品以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生活风情以及重大历史题材著称。

这是韦江凡的国画《马》。看着这幅《马》,就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徐悲鸿笔下的奔马。粗看上去,这里的马与徐悲鸿的马有神似之处,细看,又很不相同。原来,韦江凡是徐悲鸿的亲传大弟子,是徐悲鸿众多弟子中画马画得最出色的。尽管师自名门,韦江凡画马的风格,还是与老师迥异。韦江凡的马,不着重于写实,而着重于抽象概括。这些马看上去比较瘦弱,实际上却很有力道。

韦江凡,陕西澄城人,1922年生,早年师从赵望云,后得徐悲鸿指授,1948年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北京国画研究会顾问。他是中国当代画坛“画马第一人”。

这是楼家本的国画《少女图》。全画以写意的笔法,画出了少女的恬静,全身散发出迷人的青春朝气。

楼家本,浙江宁波人,1941年出生,现为中央美院教授,国画家、壁画家、雕塑家。主要作品有重彩国画《伎乐》、《华夏魂》,黄鹤楼壁画《江天浩瀚》、洛阳新火车站三彩壁画《文明摇篮》,雕塑《腾飞》、《毛泽东与中国民兵》、北京大学《龙凤文化》等。

这是贺成的国画《杏园图》,是贺成第四次到新疆写生体验后创作的。全画表现了几位新疆妇女在喜摘成熟的杏子,丰收的喜悦写在脸上。

贺成,山东枣庄人,1945年生,1963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协理事、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江苏省国画院人物画创研室主任,2002年被全国政协评为“江苏省十大优秀画家”。代表性作品有《支农列车到山村》、《民间疮痍笔底波澜》、《马背上的歌》等。

《杏园图》附记:“丙戌(2006)年六月初夏,余四次赴新疆写生于昆仑山下英吉莎农村所见,贺成并记于金陵。”

这是著名大画家范曾的国画《罗汉神威图》。范曾,江苏南通人,1938年生,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他现任北京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他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平生著作等身,有约150种关于诗、书画、哲学等方面的著述,而国家图书馆则珍藏了其中的119种。但他对自己的评价却只有24个字:“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这24个字的自评,既谦逊,又间接地反映了他的博大精深。 请看这幅《罗汉神威图》。罗汉,又名“阿罗汉”,是佛教中的“自觉者”;是佛陀得道弟子中,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在佛教中,罗汉共18位。清朝乾隆皇帝钦定:十七罗汉为降龙罗汉(即伽叶尊者),十八罗汉为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从那以后,民间在工艺品中表现出来的十八罗汉(误把18位罗汉当作第18位罗汉了),多为降龙罗汉、伏虎罗汉。但生龙活虎,造型形象生动。我刚才这么一介绍,现在大家都知道,画中的罗汉,就是第18位罗汉,也就是伏虎罗汉弥勒尊者了。

请看这画的题款:“岁乙酉,顺者写山君,十翼江东范曾„„”说明,这幅画是范曾画罗汉,而那位叫“顺者”的画家,用工笔画了老虎(山中的君王),是二人合作的作品。“岁乙酉”即2005年。而“顺者”即冯大中。

冯大中,号伏虎堂主人,辽宁盖县人,1949年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辽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其艺术道路主要靠自学,专攻画虎,兼研山水及金石、书法。他笔下的虎,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有“天下第一虎”的美誉。

范曾与冯大中的合作关系,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画罗汉,一个画老虎,强强联手,相得益彰了啊。据业内知情人士介绍,他俩合作的作品,仅仅是已经拍卖出去的,就已经超过一亿元。

隔壁还有一幅《罗汉神威图》,创作方式与这幅画基本相同。 这是姚佐庭的国画《独冠群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里,能够独领群芳的,当然是国色天香的牡丹了。这幅画所着力要突出表现的主题,也是牡丹的雍容华贵。

姚佐庭,1934年生于唐山丰润,2006年去世,是享誉世界的书画艺术家。他生前曾创建中国众画堂并担任会长、中华书画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鲁迅国画研究中心教授。他的代表作有《大好河山》、《江山千古秀》、《松壑流泉》、《花王图》等。他的上百幅作品分别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人民日报社、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等各界收藏。

这是林凡先生的书法作品,自作诗“星月无端怨别离,梦魂有托寄萍花。”

这是著名书法家李铎的书法作品,古诗词:“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叶绍翁的另一首诗《夜书所见》,现在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能背诵:“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李铎,湖南醴陵人,1930年生,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齐白石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全国著名书法家。文职将军,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返回名贵砚石展示区] 前面向大家介绍过龙尾砚纹理中的“眉纹”,我接着向大家介绍龙尾砚的其他纹理。

先说说“罗纹”。罗纹就是状如丝绸般的纹理,以产自婺源龙尾山的砚石为品质最优者。罗纹有粗与细、疏与密、明与暗的区别,呈现出多种形态。按罗纹的形态来划分,主要有粗罗纹、细罗纹、暗细罗纹、刷丝罗纹、牛毛罗纹、古犀罗纹、水波罗纹、泥浆罗纹、乌丁罗纹、金星罗纹、金晕罗纹、松皮罗纹、算子罗纹、龙鳞等,还有石心罗纹、卵石罗纹、倒理罗纹、瓜子罗纹等。

再说说“金星、金晕”。金星、金晕等都属于金属纹饰,因砚石中的矿物成分在岩石的形成及变质过程中,受外力作用及岩石本身凝固程度的不同,使岩石呈现出丰富多变的纹理和色彩。

金星是黄铁矿呈星点状分布在砚石表面,因色泽金黄而得名,看上去,如夜空中闪闪烁烁的繁星,十分耀眼。金星点有大有小,有聚有散,按其形态,可分为雨点金星、雨丝金星、粟米金星、谷粒金星、绿豆金星、凤眼金星、葵花金星等。金星和其他纹理共生一石,又产生不少品种,如金星金晕、鱼子金星、水波罗纹金星、玉带金星、刷丝金星、满天金星等。

金线,是指金色如线的条纹,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曲有直。 金花,顾名思义,就是金色如花般的纹饰,呈不规则斑点状、花朵状,大多数是金星金晕的混合形态。金花的色泽,金黄而亮丽,层次分明,晕染入画,观之,如花似锦,花团锦簇。

银星是一种白铁矿物质,形态与金星相似,颜色为银白色,石质硬度比金星略高。

金晕和金星一样,也是由黄铁矿或黄铜矿构成的,矿物结核后,形成各种各样的形态。“晕”的含义,是指太阳、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金晕形态万千,变化无穷,无法把它们的所有具象进行详细的命名,所以只是笼统的归纳成“山水金晕”与“物状金晕”两种类型。

银晕与金晕相似,颜色略淡,较为稀少。

再来说说“鱼子纹”。鱼子纹是指砚石中均匀地分布着密集的小黑点,状如鱼子(鱼卵),故称鱼子纹,以婺源龙尾山眉子坑与济源坑所出的鱼子纹为品质最优。由于砚石自身颜色的不同,鱼子纹又分为鳝鱼黄、鳅背纹、茶茉绿等。

最后再来说说“带状纹”。带状纹主要是指原石中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石品,而且是重复组合,并以层状均匀分布,因为取石方向的差异,导致砚石呈现出丰富的纹理变化。比如,如果完全依据石层平行取石,得到的就是这个石层单

一、纯净的石品;如果依据石层纵向取石,就可以得到不同层面石品重复排列的一条条带状纹理。带状纹,分为庙前红、庙前青、彩带、玉带、玉底象牙带等几个品种。

有了这些龙尾砚石纹理的基本常识“打底”,下面我们就可以自己尝试着辨别和区分啦!试试看。

这是彩带砚坯,出自龙尾山老坑。这是彩带砚板。这是算子纹砚坯,是算子纹中的极品。这块砚坯是眉纹中的长眉纹。这是金晕。这是金星玉带。这是绿玉带。这两块砚坯都是罗纹。这块砚坯是龟背纹。这是雁湖眉纹,又称雁攒湖眉子,纹理就像是一群大雁飞聚到一起,又像是一湖大水波澜荡漾,是眉纹中的珍品。这是眉纹边角,线眉、对眉都有。这是眉纹金晕。这是金皮山水坯,打磨后呈现金晕。这是玉带。这两块都是眉纹金星。这块砚坯是枣心对眉。眉纹两头尖细,中间粗,而且有斑点,犹如枣核,故称枣心眉纹。枣心眉纹,以短小者为上。这是彩带中的极品。这是金星砚坯,叫“银河之星”。这是金星玉带。这是砚作《洛神赋》。这是物状金晕,像小狗。这是砚作《瑶池赴会》。这块砚坯是雨点金星,带罗纹。

这是著名雕塑家、画家、书法家钱绍武的书法,写的是唐代李益的一首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此诗原题为《夜上受降城闻笛》。

这是著名画家于志学的国画《塞北风情》,少女、小狗、樱桃,是画面的三个主要表现对象,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

于志学,黑龙江肇东人,1935年出生,系冰雪山水画创始人,现任黑龙江省画院名誉院长、黑龙江美协主席、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这是何大桥的油画《婺源写生》。粉墙黛瓦的徽派老屋边,有一树桃花在春风里盛放。这幅画生动地表现了婺源美的神韵,百看不厌。

何大桥,哈尔滨人,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中国油画学会会员,职业画家。他对婺源情有独钟,时常带朋友或学生来婺源写生。

[书画创作室] 看完了这些,大家想必会有一个疑问:这些书画作品,难道都是在婺源创作的吗?当然不是,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婺源创作的,因为我们婺源美术馆就辟有专门的书画创作室,为来婺源的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一个相对轻松、愉悦、舒适的空间。那我们就去看看书画创作室吧。

走向创作室,迎面就是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为祝贺婺源美术馆开馆而挥毫写下的《傅山论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傅山是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擅长书画和医学。他所提出的“四宁四毋”书法理论,对整个艺术范畴都有着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清代大思想家、大学者顾炎武在评论傅山时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沈鹏,江苏江阴人,1931年生,1950年起在《人民画报》社工作,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并兼任编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沈鹏既是编辑出版家、又是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及诗词作家,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这是书画创作室的外间,叫待客间,也叫休息室。这里环境幽雅,喝茶、聊天、构思作品,都适宜。

这里就是书画创作室,凡创作需要的器物、材料,里面都一应俱全。在这样宽敞的空间里,“万事俱备”,就等艺术家们灵感和心境的“东风”了。“东风一吹”,才思如泉涌,激情似浪排,艺术精品就如婴儿,即将诞生啦!

我们婺源美术馆,与全国各地的著名艺术家都有密切联系,他们也经常来婺源写生、创作。我们还在全县许多地方开辟了创作基地,比如美术方面的,有段莘庆源、浙源虹关、镇头游山、赋春长溪等;砚雕方面的,有江湾大畈、溪头砚山等。我们还与歙县、休宁等地的砚作名家联手,共同打造徽文化、砚文化,并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使婺源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看过了书画创作室,接下来,我们还是返回名贵砚石展示区,继续欣赏名砚和名家字画吧。

[返回名贵砚石展示区] 这是国画大师宋文治的《江南春潮》。一派春天里江南水乡的风情。请看这幅画的题款是“一九六三年三月写苏州水巷小景,娄江宋文治。”由此看来,这幅画已经有50年历史了。

宋文治,江苏昆山人,著名中国画艺术家,1919年生,1999年逝世。他早年师从张石园学习“四王”,拜吴湖帆为师,并向陆俨少、朱屺瞻请教,打下了雄厚的传统功底;1957年在江苏国画院从事专业山水画创作,博采众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60岁后以“泼彩”和其他新技法“华丽转身”。他曾经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协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等职。他的代表性作品有《江南春潮》、《山川巨变》、《梅园长春》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江南春潮》,正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这是国画大师李苦禅的《水鸟图》。落款为“苦禅写”,具体作画年份不详。

李苦禅,山东高唐人,1899年出生,1983年去世,“中国画”中“大写意花鸟画”的大师,美术教育家。他出身贫寒,曾拉过人力车,曾借住过庙宇来度过苦寒的日子。1920年,他拜齐白石为师,他的同学林一尽见他如此困苦,就赠送他“苦禅”二字。“苦”取自佛门四谛中的第一个字,“禅”即是他擅长于大写意画。他欣然接受,以后就以“苦禅”为号,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绘画。他在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还没毕业,就已崭露才华,29岁便成为杭州艺专教授,后来则一直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他笔墨雄阔,气势磅礴,自成风貌。他性格直率,喜怒皆形于色,一身浩然正气。

李苦禅先生笔下的花鸟世界,浑厚、平实而妙得天趣。他经常以松、竹、梅、兰、菊、石、荷花、八哥、鸬鹚以及雄鹰等为题材作画。他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点与丰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许多形神兼备、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他笔下的花鸟,既有一定的写实成分,但又不是对自然物象纯客观的描摹,而是高度凝炼之后的再创造。在看似随意中蕴含着朴拙之气,在自然中含蓄着阳刚之美。尤其是到了晚年,他的作品愈加返朴归真、雄健苍劲,笔墨挥洒中已达到“笔简意繁”的艺术境界。

这是著名画家程十发的国画《李凭弹箜篌》。李凭是唐代一位优秀的艺人,善奏箜篌,出神入化。诗人李贺听了李凭的箜篌弹奏后,几乎为这位才貌俱佳的李凭倾倒了,于是当场写下这首《李凭箜篌引》。他用华丽的词藻、巧妙的比喻,引经据典,使演奏的场面跃然纸上。诗曰:“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齐名,三者都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杰作。而程十发则把李凭弹箜篌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这幅画的落款是“戊午(1978年)孟春,十发,并录李长吉诗补空。”

程十发,上海金山(今松江区枫泾镇)人,1921年出生,2007年去世。他是中国海派书画大师,在人物、花鸟方面独树一帜,在连环画、年画、插画、插图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擅书法,得力于秦汉木简及怀素狂草,善将草书、篆书、隶书结为一体。他生前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他的代表性作品有:连环画《列宁在一九一八》、《画皮》、《孔乙己》等;《儒林外史》插图获1959年莱比锡国际书籍装帧展览银奖;国画《丽人行》等;个人画册《程十发画选》、《程十发花鸟习作选》、《程十发作品展》等。

这是陈华的国画《柿菊图》。两朵硕大的白菊花,三个熟透了的大柿子,再加上一个托盏,简约的组合,却有无尽的意味。落款:“华华头白东篱间,种得菊花大如斗,酹以玉瓶乐为酒。甲子新春鑑(jian鉴)下写,陈华。”

陈华,1964年生,1990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现为文化部青联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吉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吉林市画院院长。 这是著名大画家范曾的国画《无量寿》。“无量寿”即“无量寿佛”,是“阿弥陀佛”的意译。无量寿佛,俗名周宝,法名全真,生于郴州程水。《惠州府志》记他享年132岁,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长寿者,被人们尊称为“无量寿佛”。此画由范曾作于辛卯年,即2011年。

这是著名的江西玉山籍画家柳子谷的国画《竹鸟图》。

这是著名的风情人物画家邢振龄的国画《红军路》。一群稚气未脱的孩子,穿着红军的军装,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大路上。画家题诗赞道:“稚气未脱步不匀,却有一颗报国心。当年还是红小鬼,成了开国大将军。”

邢振龄,山东乳山人,1933年出生,从小受母亲的影响而热爱绘画,晴天耕种,雨天读书。1949年到北京,因家中贫寒,无法入学就读,勤工俭学之余,自学版画和泥塑,版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是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称赞他:“天生一双丹青手,神笔马良也点头。”

邢振龄的画有丰子恺的风格,用儿童的笔调画画,用儿童的笔调写字,初看像是儿童画,实际意蕴深长,而又充满了童真童趣。

这是龙尾砚“彩带”砚坯中的极品,叫“庙前青、庙前红”。 这是婺源本土画家汪万斌的国画《秋潭乍起》。他现在是婺源县美术家协会主席。

这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书记处常务书记雷正民先生为婺源美术馆开馆题写的贺匾《书画同源》。

这是曹留夫的国画《听竹图》。画面上,一老一少,戏乐无忧,充满了童真童趣。

曹留夫,1947年生于天津静海,自幼喜爱绘画与书法,毕业于天津工艺美院,擅长动画、连环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工艺美院教授、天津政协书画研究会理事。

这是顾大明的国画《层峦叠峰》,以极为丰富的笔触和层次,描绘了山村的奇险和幽静。明快的色调,让我们一看,就心生喜悦。

顾大明,江苏南通人,1960年生,1987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任北京文墨阁艺术中心总监。作品《思念》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月夜》被中南海收藏。

这是艾明福的国画《海上日出》。一轮红日从海面升起,将海面、岛礁、渔船映成红彤彤一片,给人喜气洋洋、浑身温暖的感觉。但这幅画,说它是国画,实际给人的感觉,是版画的味道更强烈一些。艺术无界限,更无止境,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新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意境,借以达到自己想要的表现效果,正是现在许多艺术家所追求的,艾明福则是这方面的一个先锋性人物。

艾明福,著名国画家。1956年生于四川,现为中国水墨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徐悲鸿画院院士、中国文化管理学会艺术管理委员会专业委员、中国生肖文化协会虎生肖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这是蔡孝龙的国画《十八罗汉禅瑞如意图》。关于十八罗汉,前面在介绍范曾的《罗汉神威图》时已经说过。范曾的画,画的只是第十八位罗汉,就是伏虎罗汉,而这幅图,则把十八位罗汉全都呈现出来了。一般人的印象里,十八罗汉是威严、雄武的,但这幅画,则表现了十八罗汉喜气的一面,具有更加世俗的风味。

蔡孝龙,1957年生于上海,原籍福建福清。曾师从齐白石弟子娄师白。擅长人物,取材广泛,设色清丽,以神写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楹联学会会员、上海香山书画院秘书长、巴西凯神蝶翅书画院副院长、天全画廊总经理。

这是安奇的国画《新疆老乐手》。一位饱经岁月风霜的老人,仍然痴迷于他喜爱的民族音乐,还在“打起手鼓唱起歌”。这样乐观地面对生活,还有什么生活的坎过不去呢?

安奇,原名安建华,江苏盐城人,1966年生,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2004年考入中国国家画院首届人物高研班刘大为工作室,现为职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东方祥和书画院展览部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艺术交流院画家、《中国书画报道》杂志编委、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这是姚秀明的国画《夏趣》,工笔兼写意。夏天,万物蓬勃,景象繁盛。画面中,青葡萄、蚱蜢等表现对象,生动活泼,让观者心里洋溢着的,是夏日的凉意。

姚秀明,山东苍山人,1966年出生,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深造于中央美院国画系研修班,现为济南军区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南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

这是贺建国的水彩画《虹关水口》。虹关是婺源县浙源乡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村落,虹关古樟树,名闻天下。所以,贺建国在这幅画中,他着力要表现的是虹关的水口文化,水口之美。

《古坑印象》也是贺建国的作品。古坑是婺源的一个尚未开发旅游资源因而保留着本真面目的古村落,山环水绕,古色古香。画家在这幅画里所着力表现的,正是古坑的安逸、恬静,仿佛是让人神往的世外桃源。

贺建国,河北保定蠡县人,1940年生,196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日本现代美术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要作品有《导游穿运》、《飞雪迎春》、《山丘印象》、《秋天的花》等。

这是买鸿钧的国画《竹》。买鸿钧,河南博爱人,1969年生,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助教研究生课程班,主攻山水,旁及花鸟、书法、篆刻。30岁加入中国美协,荣获“优秀青年艺术家”称号,多次应邀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并作学术讲座。

这是林凡先生为婺源美术馆题写的横匾。

这是买鸿钧的国画《山居图》。简约的笔触,勾勒出山村的意趣。 这是买鸿钧的书法作品“南华秋水,北苑春山”。从这幅作品上,我们能领略到买鸿钧书法独特的个性和特色。

这是广西瑶族女画家盘俐敏的国画《清风摇影》。画面上,两位佳人在荷叶、荷花间漫步,两相映照,意趣横生。这幅画作于庚寅年(2010年)秋季。

盘俐敏,女,瑶族,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曾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研修。2004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工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杜滋龄工作室助教,广西柳州画院专职画师。

这是谈延庆的国画《寻花携李红漾轻舟》。险峻的山峰,苍翠的古树,呈现出典雅的古风古韵,是中国传统山水画风格的灵动再现。

谈延庆,上海人,1952年生,自幼随书画大家、张大千弟子厉国香先生学习书法。1971年调入河南驻马店市青少年宫工作,又拜陈天然先生为师,擅行、草书,用笔清健洒脱,时出新意。其画作,汪洋恣肆,大气磅礴。作品在国内多家专业报刊发表,并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这是谈延庆的书法作品,录的是宋初著名隐士潘阆的《岁暮自桐庐归钱塘晚泊渔浦》:“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辉。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

潘阆,字梦空,一说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人。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犯罪逃跑)。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有诗名,风格与孟郊、贾岛相类似。

这是吴天麟的国画《紫云》。“紫云”指的是紫藤。紫藤枝叶茂密,花穗秀丽,远看,仿佛串串淡紫色的风铃,近观,花型像蝴蝶,而且一串就有好几十朵,那么一树紫藤,则繁花似锦、灿烂如霞了。吴天麟的这幅画,名叫《紫云》,但重点不是突出紫藤,紫藤只是衬托的背景,真正的主人公,是那两只活泼可爱的小鸡。整幅画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吴天麟,江西景德镇人,1962年生,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为江西陶瓷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江西省陶瓷美术家。

[精品砚作展示区] 看过了“名贵砚石展示区”和“书画名家作品展示区”,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是“精品砚作展示区”。顾名思义,所谓精品砚作,就是已经砚雕成功的成品。不过需要事先向大家说明的是:在精品砚作展示区内展出的砚品,都是砚作里的顶级精品,因此,它们都是展示品,而非卖品。

精品砚作展示区的布设风格,在门面上,突出徽州木雕传统技艺。线条简洁,却颇具韵味。迎面是4块花鸟画瓷屏风,作者是袁少辉。题款上的“辛卯年”,即2011年。

袁少辉,江西都昌人,1975年生,系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陶梦斋创办者之一。好读书,爱书法,尤其擅长于画鸡。他的山水、花鸟作品别有天地,富有表现力,引人遐想。2005年,他的《百鸡图》8米长卷入选全国第二届陶瓷精品展。

走进精品砚作展示区后,回身一看,原来那4块袁少辉的花鸟画瓷屏风,“摇身一变”,成了林凡的4幅书法作品。四首《浣溪沙》的作者分别是纳兰性德、晏殊、秦观和贺铸。

这是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高梧湿月冷无声。当时七夕有深盟。信得羽衣传钿合,悔教罗袜送倾城。人间空唱雨淋铃。”

这是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池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秦观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奈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秋。自下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是贺铸的《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玉人和月摘梅花。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东风寒似夜来些。”

这是鲍铁雷的国画《春暖长鸡雏斗如春》。紫藤花架下,两只小鸡斗得正欢。真正一派喜气祥和的热闹景象啊。

鲍铁雷,浙江瑞安人,1963出生,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花鸟画美术专业,现为浙江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考级中心教师、《美术报》名家何水法工作室画家、中国科学家画院画家、瑞安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这是刘金标的国画《婺源印象》。一只翠鸟伫立枝头,在等待着鱼儿浮上水面。近处阔大的芭蕉叶,成了它隐蔽自己的天然屏障。

刘金标,河北安新县人,鲁迅美术学院毕业,主攻中国花鸟画,工笔、写意兼作,偶尔创作山水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长城书画院和徐悲鸿艺苑特邀画家、中国北方画院理事会副理事长。

这是精品砚作“正方砚刻《古代名言》”。石质为龙尾砚中的“鱼子纹”。砚台四面刻着古代名言,书法流畅、大气,是不可多得的砚作精品。此方砚台的作者,就是我们婺源美术馆的馆长江云青先生。

江云青,江西婺源人,1963年生,婺源当代著名书法家和砚刻家,高级传统工艺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婺源歙砚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婺源美术馆馆长。

这是精品砚作“对奕砚”。石质为龙尾砚中的“线眉”。作者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宋大敏。

这是李士俊的国画《云帆千里》。苍茫的山峰,水雾朦朦的江河,表现的是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意境。

李士俊(昌源),江苏涟水人,1958年出生,1978年入伍,现就职于上海警备区。著名军旅画家,擅长人物、山水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东南画院常务副院长,上海虹桥画院副院长。

这是王寅的国画《雪霁图》。雪后的群山,一片白茫茫。近处的几栋房舍,成了整个雪野的“点睛”之笔。

王寅,河北深县人,1946年生,现为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大型画展,并有作品入选第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

这是王寅的国画《幽谷秋岚》。 这是胡中泰精品砚作《飞天》。石质为龙尾砚中的“眉纹”。 胡中泰,江西婺源人,1954年出生,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从1979年至今,他一直从事龙尾砚的雕刻和研究工作。他的作品融书画、金石、雕刻于一体,曾在国家、省级工艺美术大赛中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被选为国家礼品赠送海外知名人士收藏。他曾赴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讲学,交流技艺,并撰写多篇论文。曾主编《中国名砚鉴赏》、《中华文房》、《龙尾砚》等书。海内外多家新闻单位曾对他和他的作品作过专题报道。现任婺源县龙尾砚研究所所长,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

这是工艺美术大师汪春炎的砚作精品《苍龙出海》。

汪春炎,江西婺源人,1966年出生,中华传统工艺大师,婺源县歙砚协会副会长,“醉石庐”砚雕师。其砚雕的代表性作品有《芦雁图》、《大吉大利》、《角浪眉双龙戏珠》等。

这是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张硕的砚作精品《孟母教子》。孟母教子的典故,主要讲述了孟母施教的种种做法,对孟子的成长和他的思想发展影响很大。孟母教子包含有“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三个小故事。你们看看,这砚台上表现的,是哪个故事呢?

这是王有民的国画《瑞雪吉祥》。瑞雪满地,但枝头却有一个个红灯笼似的果子,吸引来了两只野鹿。真是生动诱人啊。

王有民,1953年生于大连,现为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大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兼展览部副部长、大连画院展览部副主任。2004年考入中国画研究院首届人物画高级研修班,跟随导师杜滋龄先生习画。出版有《当代中国画家王有民》专辑。

这是婺源美术馆馆长江云青先生的书法作品,行楷,信笺,共8件。江馆长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见长,或飘逸洒脱,或大气磅礴,或娟秀淡雅,以雄厚的功力挥洒自如,任意西东。

这是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刘鸣雪先生的砚作精品《佛光普照》。古朴而大气。石质是龙尾砚的老坑石料,是石品中的上上之品。

这是刘鸣雪的砚作精品《兰亭砚》,题材取自王羲之的《兰亭序》。这方砚台雕刻细致,光大大小小的人物就有48个。是刘鸣雪先生的心血结晶。

这是王有民的国画《秋口冬韵》。冬天,下过一场小雪,地上,屋顶上,都积了薄薄一层雪,而漫山的红枫叶,还有家家户户贴在墙上的红对联,则为这萧瑟的冬天增添了无限的喜气。

王有民也是对婺源情有独钟的画家,经常带朋友、带学生来婺源写生。但这幅《秋口冬韵》到底画的是婺源秋口的哪个地方,我们还没有考证出来。其实这也无关紧要,因为婺源的美,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江云青先生的行书《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这是一方山水砚。古色古香的原石上,细腻地雕着山水、古树和楼阁,耐人寻味,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这是工艺美术大师方绍先生的砚作精品《惊魂砚》。这方砚石有彩带,有银星,还有白冻,砚石本身就是难得的上品。方绍先生依形就势,巧借砚石的天然纹理,在砚口一带雕上汹涌的大海波涛,白浪滔天,真是海涛惊魂啊。

这是江云青先生的草书《东坡诗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上水如天。”苏东坡的这首诗,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诗中的第一首。

这幅巨幅国画《江南三月润如酥》,是2012年4月,画家顾大明、贺斌、谈延庆、李士俊四人在我们婺源美术馆的书画创作室里共同完成的。是我们婺源美术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看来,顾大师对婺源、对婺源美术馆的感情不浅啊。

这是著名画家雷正民的国画《云峰泉涌图》。苍翠的山峰,云雾缭绕,山下的峡谷里,舟船往来,一派恬静而又富有活力的景象。这幅画作于辛卯(2011年)夏月。

雷正民,山西平遥人,1933年出生于山西太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原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常务书记。擅长中国画和美术评论。屡有作品参加全国性、专题性画展,在北京、广州、香港、桂林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先后访问日本、法国、德国、新加坡等,进行学术交流。

这是馆长办公室。江云青馆长就在这里办公。正面墙壁上,就是江馆长的大行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话,均出自《易经》。

下面我们来重点欣赏一下刘鸣雪大师的砚作极品《古琴·大雅之韵》吧。这是刘大师去年冬天的作品。这个《古琴·大雅之韵》上刻的诗句是:“客来鸣素琴,惆怅对遗音。一曲起于古,几人听到今。尽含风霭远,自泛月烟深。风续山水操,坐生方外心。”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潘纬,诗题就叫《客来鸣素琴》。

这里是画家鲍铁雷的国画展示“专区”,两边是他的国画《花鸟四条屏》(因挂不下,太挤了,所以撤掉了两条),中间是他的国画《兄弟相聚》。

这是精品砚作《竹里馆》,作者刘鸣雪。 这是精品砚作《中国龙》,作者汪春炎。 这是精品砚作《虎溪三笑》,作者刘鸣雪。 这是精品砚作《画龙点睛》,作者叶显华。

叶显华,安徽歙县人,1971年出生,工艺美术师,砚雕艺术家。1989年入安徽歙砚厂,在砚雕大师程苏禄和歙砚研究专家程明铭的指导下,从事砚雕技艺和砚雕艺术研究工作,20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在砚雕艺术领域执著追求,秉承传统,博采众长,以宋、元、明、清文人砚制作为楷模,简远古雅,多年的探索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其砚作构思意境深远,浑然天成。所雕作品,线条圆润流畅,刀法干净利落。主要作品有仿古砚《和谐砚》、《十八罗汉》、《八仙过海》、《松林雅聚》等。曾多次在全国获奖。其砚品佳作被台港澳及日本、韩国等文人雅士珍藏。

这里是砚台精品室,藏有砚台精品、书画瓷屏一百多件。大家要是有意愿,可以选购啊。

这是婺源县书法家协会主席余风顺先生的狂草《晦翁诗一首》:“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mengchong蒙冲)巨舰一毛生。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晦翁,即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婺源人,“晦翁”是他的号。朱熹这首诗,诗题叫《泛舟》,也是他《观书有感》两首中的一首。

余风顺,字拂之,江西婺源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婺源书画院院长。余风顺的书法,奔放而恣肆。草书以线条和章法取胜,强调线条的醇厚和质感,而其结构、章法变幻多姿,散淡、清逸中带点自适。其行书笔法,随机生发,饱满泼辣,而章法则意态悠闲,别具韵味。

这是杜大恺的书法作品《孟浩然诗》:“移舟泊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的这首诗,诗题是《宿建德江》。第一句,大家都熟悉的是“移舟泊烟渚”,但也有说“移舟泊江渚”的。 杜大恺,山东黄县人,1943年出生于河南叶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擅长壁画和装饰画,也擅长书法。主要作品有重彩壁画《屈原·九歌》、重彩壁画《悠悠五千年》、高温无光釉陶板壁画《理想·意志·追求》。

这是龙尾砚砚作精品《天女散花》,作者是砚雕工艺师叶根发。 这是龙尾砚砚作精品《观音砚》,砚石纹理是“鱼子纹”中的“鳝肚黄”,属于龙尾砚中的上品。这方名贵砚台的作者是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刘鸣雪。

[走出精品砚作展示区] 走出精品砚作展示区,我们看到右边墙壁上挂的,是画家李士俊的国画《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画面的近处,是漫山的红叶,远处是被霞光映照得通红的山峰。真是“祖国山河一片红”啊。

《万山红遍》下面,是工艺美术师叶显华先生的砚雕精品《蓬莱仙境》。这方砚台上的字,是我们美术馆的江馆长刻上去的。也算是强强合作的结果吧。

这方砚作精品叫《梅下抚琴》,砚石是来自云贵高原的一个目前还不大为外界所知的新砚种,砚石的纹理是“紫袍玉带”。作者巴永成,中国当代著名砚雕艺术家,中国歙砚协会副会长,黄山市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中国徽雕艺术专业指导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巴永成雕刻这方云贵新砚,也是他在砚雕艺术上的新探索、新追求、新成就啊。这样具有异地特色的砚台,我们美术馆今后也会多收藏一些,以便能够达到展示、交流的目的,扩大参观者的视野,提高大家的鉴赏水平。

最后,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著名风情人物画家邢振龄的这幅国画《生意经》吧。画面上那个卖货的贩子,故意装傻充愣,把账算错了,让顾客捡他的小便宜,结果,他的东西卖得光光的,在数着钱乐呢。另一个呢,算账在行,可是他的货却很难卖出去,挑着满满一担货回家。“三八二十三,人人说我憨。我在数钞票,别人往回担。”你们说说,画中的这个做生意的人,是笨还是聪明呢?

自古以来,做生意的人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意经”,一种是太过精明,总是在算计别人,自己一点亏都不能吃,客人跟他做过一次生意,下次就再也不敢跟他做了;另一种是以诚待人,诚信经营,有时甚至故意表现得笨笨的,能够给顾客让利的时候尽量让利,这样总是有越来越多的“回头客”,细水长流,生意就慢慢兴隆起来。看来,太过精明的“生意经”,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结束语] 带着大家把美术馆走了一遍,看了一遍,不知道大家对我们婺源美术馆印象怎么样?感受又如何呢?

各位朋友,这就是婺源美术馆,一座虽居闹市,但闹中求静的美术馆;一座背负着弘扬婺源传统文化的重任,默默前行而不事张扬的美术馆;一座虽然条件不很优越,但胸怀天下,愿以绵薄之力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美术馆。我们婺源美术馆人,把“中国县级第一馆”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来到婺源,除了观赏婺源的美景,还请记住婺源美术馆啊!

婺源人信奉“天天见面,一个样;十年不见面,还是一个样。”朋友们,下次再来婺源的话,如果有空余时间,就再到婺源美术馆来走走看看、坐坐聊聊吧!那时候,你们就都是婺源美术馆的老朋友了啊,老友相见,分外亲呢!

朋友们,再见!

(原创撰稿:汪发林)

作者简介:

汪发林,江西婺源人,1963年生,现为婺源县紫阳二小教师。教学之余从事文学写作和历史研究,系上饶市作家协会会员,婺源县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婺源文化研究所研究员。2009—2011年间为香港中文大学所做课题共约47万字,其中《徽州传统社会婺源县卷·汪发林作品专辑》和《婺北的道士世家与民间斋醮活动》均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并作为世界著名大学图书馆装备用书。

美术馆

美术馆布展

中国美术馆

西泠印社美术馆

重庆美术馆

美术馆会员卡

天津美术馆

美术馆观后感

美术馆组织机构

渝州美术馆

美术馆解说词
《美术馆解说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