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作文指导初步】学会象征、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发布时间:2020-03-04 02:15: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作文指导初步】学会象征、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会象征

象征,就是用易于引起联想的具体事物或活动,来说理或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从而使文章达到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境界。

如《三人行》一文,讲的是身负重伤、饥饿劳累的指导员王吉文,往返轮换背负腿部受伤、不能行走的通讯员小周和重伤员黄元庆,在茫茫的草地上艰难行走,最后昏倒在草地里;当王吉文醒来时,发现小周和黄元庆正用油布拉着自己在草地上匍匐前进。这是多么感人的场面,充分表现了三个红军战士患难与共、相互帮助的崇高革命精神。而文章结尾并没有直接点明这一点。作者是这样收束全文的:

王吉文看着,听着,他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这段话巧妙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写得十分优美、壮丽,既含蓄地点出了红军战士们此时此刻的心理以及事情的结果,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象征着革命的前程无限广阔、美好,表明红军战士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象征着红军战士就像大雁一样团结互助,共同前进,是一定能够走出茫茫草地的,一定能战胜千难万险,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表明红军战士们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念。 由此可以看出:行文中正确运用象征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优美、含蓄——把要说明的道理或要表达的深意,隐含在文章所描述的情景或事物之中,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咀嚼,给读者留下深思、想象和寻味的余地。这样,就使文章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从而提高了文章的感染力。

大家再来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本文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 登西樵山

今年暑假的一天,天气格外晴朗,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金色的太阳普照着大地,正是登山的好天气,所以妈妈的朋友约我们到西樵山旅行。汽车在宽阔的公路上飞驰。不久,我们来到一座山脚下,妈妈的朋友说:“这就是西樵山。”“啊!多高啊!”我情不自禁地惊叫起来。我满怀喜悦之情,与哥哥一起向山顶攀登。起初,我还蹦蹦跳跳的,轻松自如。可是过了一会儿,我两腿就发酸了,越走越慢,渐渐落在哥哥后面。又过了一会儿,我索性在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用拳头向小腿上使劲地捶着,心想:“多累啊!能爬到山顶吗?”接着,我气喘咻咻地对赶过来陪我的哥哥说:“哥哥,我的腿实在不听使唤了,你上去吧,我在这里等妈妈。”哥哥听了,亲切地对我说:“天下无难事。我们休息一会儿再继续前进吧!”我听了哥哥的话,休息片刻后又继续向上攀登,终于胜利地登上了西樵山。在山顶上,哥哥对我说:“你说这西樵山高吗?”我擦了擦额上的汗珠,立即回答:“当然高呀!”哥哥又说:“对。但尽管西樵山很高,却不是高不可攀的,你说对吗?”我默默地点点头,认真地思索着哥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我站在山顶上,尽情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深情地观赏着锦绣河山,由衷地感受到:“只有登上了顶峰,才能饱览无限的风光。” 这篇短文,比较突出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全文以“我”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胜利登上西樵山,看到了只有登上顶峰才能饱览到的无限风光这一具体活动,象征、说明无论做什么事,虽会遇到困难,但并不是难以克服,只要肯坚持做下去便能成功的道理。这样,既提高了文章的艺术性,又达到了说理的目的。

使用象征手法需要注意的是:要表达的深意,虽然没明说,但要让读者能够借助所描述的内容心领神会,不能让人费解或产生歧义。这是使用象征手法最基本的要求。 【思考练习】

(1)什么叫象征手法?作文时正确运用象征手法可以起到什么作用,需要注意什么?

(2)以《记一件感人至深的事》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练习正确使用象征方法。

学会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文章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文章,体会一下本文借物喻人的特点及作用: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这是一篇优美、生动、感人至深的文章。相信每一个同学读了此文之后,都一定会认识到:本文决不单纯是状“物”;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借山中老杏树的特点,热情讴歌了具有老杏树品格(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扎根深山,饱经风霜,老而不衰,只讲奉献,胸怀坦荡、无私)的人,同时从心底抒发了对具有老杏树品格的人的无比敬爱之情。

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作文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地认识到,本文借物要说明什么,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借物喻人”的方法,也就失去了使用的意义。 【思考练习】

(1)什么叫借物喻人?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作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需要注意什么?

(2)写一种自己最喜欢、最热爱的事物,要求自己拟定题目,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借物喻人作文

借物喻人作文

借物喻人作文

借物喻人【作文】

借物喻人作文

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

【作文指导初步】学会象征、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作文指导初步】学会象征、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