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考虚词辨析.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21:38: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潜在题型 虚词辨析题

——性情神态善体悟,实实在在学虚词

识记并理解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一、掌握18个常见虚词

《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掌握这18个常见虚词要注意:

(1)注重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2)根据语境分清虚实。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有的虚词兼有一部分实词义,如“之”“与”“因”等,在不同语境中要注意区分。

(3)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对“用法”的学习。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则不同。

(4)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边练边悟 (一)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于、为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以便,用来”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用” .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

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表示“在……时候” .⑨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 .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⑪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 .⑫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⑬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由于”

⑭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通“已”,副词,已经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并且”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结构助词,补语标志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⑦宋何罪之有?(《公输》)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结构助词,“的” .⑪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往”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语气助词,无义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语气副词,表揣度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副词,表假设,“如果” .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介词,“从”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介词,表比较,“比”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介词,“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对于”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表被动,“被”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 .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介词,“被” .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⑧草木为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 .(二)常见虚词:何、乃、且、若、所、焉、因、则、与、乎、也、者 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何”的意义和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通“呵”,“喝问”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疑问副词,“为什么”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疑问副词,“怎么” .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乃”的意义和用法。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副词,“就”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副词,表转折,“竟、却”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连词,具有连接作用,表顺承,“才”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副词,“甚至”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且”的意义和用法。 ①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副词,“将”“将要” .②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报任安书》)副词,“暂且”“姑且” .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副词,“将要”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 .⑥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句首语气词,表示进一层,“还有” .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连词,表让步,“尚且” .10.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若”的意义和用法。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连词,表假设,“如果”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动词,“似、好像”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代词,“这样”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及、比得上”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1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所”的意义和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名词,“处所、地方”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助词,与“之”构成“所”字结构,“……去的地方”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助词,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 .1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兼语,于何,在哪里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代词,相当于“之” .1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因”的意义和用法。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介词,“趁机”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介词,“随着”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通过”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介词,“因为” .⑤侯生因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连词,“于是、就、便” .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介词,“依照、根据”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副词,“便、就” .1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则”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副词,“原来、已经”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动词,“就是”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 .1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与”的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介词,“和、跟、同” .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连词,“和、跟、同”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动词,“亲附、亲近” .⑤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动词,“给予” .1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乎”的意义和用法。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呢”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介词,相当于“于”,“在”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吧” .1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也”的意义和用法。 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用在句中,表语气停顿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 .④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⑤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 .1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代词,“……的人” .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④何者?上下之分也(《史记·儒林列传》)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⑥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⑦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

二、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主要积累好常见副词

《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见虚词,一般不单独设题考查,而是在翻译中考查,但是,单靠这18个虚词无法满足阅读的需要,更无法满足翻译的虚词需要。因此,有必要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尤其是常见副词的积累。主要的常见副词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边练边悟 19.解释下列句中“曾”的意思 (1)曲罢曾教善才服:曾经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竟然 .20.解释下列句中“固”的意思 (1)人固有一死:本来 .(2)斯固百世之遇也:确实 .21.解释下列句中“比”的意思 (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等到 .(2)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近来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太 .(2)且相如素贱人:本来,向来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姑且 .(4)仆诚以著此书:确实 .(5)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更加 .(6)而卒莫消长也:最终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最终,终于 .

三、关注特殊虚词 (一)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 边练边悟

2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且夫: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 B.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怎么办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以为:认为

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

) 然而:这样却 答案 C 解析 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24.对下列句子中固定结构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是故:因此

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独……哉:“只是……吗”

③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谓……曰……:“对……说……”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为:“为什么……呢”

⑤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将军之谓也 ...之谓也:……的称谓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认为 A.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独……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⑥之谓也:可译为“说的就是……”。⑦以为:以之为,把……作为。 (二)兼词

兼词又叫合音词,就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的特殊单音节词。它虽为数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兼词有:焉(兼“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兼“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曷)(兼“何不”的合音)。 边练边悟

25.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

①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于之,在这件事上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于此(之),从这里 .26.说出下列句中“诸”的意义。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之于,“之”,自己的志向;“于”,介词,从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③④⑥⑦

(

) ②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之于,“之”,代词,它;“于”,介词,到 .③(孟子)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之”,代词,这回事;“乎”,语.气助词,吗

④人孰敢不听而化诸?之乎,他们呢 .27.说出下列句中“盍(曷)”的意义。 ①盍各言其志?为什么不 .②中心好之,曷饮食之?为什么不 .

辨析常见虚词的易混用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 ①笈(jí):书箱。②庵:茅草小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成①人若不学,则何以.A.②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①夜则映星月而读.B.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缚麻蒿自照①暗则.C.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衣裳①题其.D.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

(选自东晋·王嘉《拾遗记》)

(

)

现场答案 D 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多用代入筛选法、位置推断法等。不过,要注意“意义”和“用法”的同或异。D项中的“其”看似相同,其实在意义和用法上有细微差别,虽都是人称代词,但①为定语,译为“他的”,②为主语,译为“他”。 请修改为正确答案 ________ 答案 A 解析 A项介词,用、拿。B项连词,表修饰/表递进。C项连词,就/动词,就是。D项代词,他的/他。

1.“而”字用法辨析

(1)怎样辨析并列、承接、递进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 B.承接 C.递进 ①蟹六跪而二螯 .

(

) (

) (

) (

)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答案 ①A ②C ③B ④B 点拨 ①意义辨析

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主要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而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是递进关系。 ②代入辨析

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2)怎样辨析修饰、承接关系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 B.承接 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

) (

) (

)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⑦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

) (

) (

) (

) (

) 答案 ①B ②B ③A ④A ⑤A ⑥A ⑦B ⑧B 点拨 ①意义辨析

“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②代入辨析

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2.“以”的连词、介词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连词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连词,因为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介词,把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介词,因为 .点拨 ①替换法

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②搭配法

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3.“焉”字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助词,不译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兼词,于之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助词,不译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于之 .⑥置杯焉则胶:兼词,于之 .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点拨 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第⑥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 4.“与”的连词、介词用法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A.连词 B.介词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②竖子不足与谋 .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

(

) (

) (

) (

) ④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答案 ①A ②B ③B ④A 点拨 “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

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

5.“其”的语气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①朽车奔索,其可忽乎:表反问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推测 .③吾其还也:表委婉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 .⑤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表委婉 .点拨 “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

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6.“其”“之”作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其”“之”作人称代词的活用)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我 .②失其所与,不知:我们自己 .③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第一人称代词,我的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第二人称代词,你 .⑤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点拨 “其”“之”都可作第三人称代词用,译为“他(他们)”“他(他们)的”。但这两个词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我们)”“我(我们)的”“我(我们)自己”“你(你们)”“你(你们)的”。用法特殊,须结合语境准确译出。

文言虚词题的审题答题规范指导

一、单一型

这种题型只考一个虚词,试题难度较小。答此类题,首先要确定虚词在例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它代入四个选项中看看是否相同。相同,即为正确答案。 规范训练 (2006·江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 .1.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C.不然,籍何以至此 .答案 B

B.王好战,请以战喻 .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解析 例句中“以”应解释为“拿”。A项“来”。B项“拿”。C项“凭”。D项“而”。 参考译文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挥手让妇人离去,为诸生讲《兑》《谦》二卦。问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诸生回答说是半夜,于是就过世了。

二、复合型

这种题型考查四个虚词,把文内与课本结合起来,叫复合型,是高考直接考查虚词最主要的题型。做这种题型最基本的思维流程是: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另外,也可用代入检验法,以及删换法、标志法来帮助推断。 规范训练 (2013·山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看松庵记 宋 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日歌吟万松间。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

注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

注 唶(jiè):赞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号之为“匡山”人因.A. 不如因善遇之.其中蛟龙潜于.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可挈尊罍而饮.C.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以“看松”名庵今乃.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

)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因”,第一个是副词,于是,就;第二个是介词,趁着,趁机。B项“于”,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比。C项“而”,第一个是连词,表顺承;第二个是连词,表转折。D项“乃”,均为副词,表出乎意料,解释为“竟,却”。 参考译文

龙泉多高山,它西南一百多里的各山更是特别高,其中有一座四面高耸中间低洼的山,形状像个筐,人们于是称它为“匡山”。

我的朋友章三益很喜欢这座山,在山里新建了一座草屋。草屋西南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潭,深潭里有蛟龙。草屋的正南又若干步远的地方,光线明亮,地势开阔,空气清爽洁净,东面、西面、北面的各个山峰,都竞相呈现美丽的山势,令人喜爱,玩赏不够,加之在这里可以弹琴可以下棋,可以带上酒器而饮酒,没有什么不适宜的,章君为此又(在这里)修建了环中亭。

章君每天在诸多松树间歌唱吟咏。苍松好像理解章君的心意,也隐约发出笙箫般的音乐来使他快乐。章君赞叹说:“这是我得到了看松的乐趣了。”于是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

龙泉的一些有名望的人,听说后质疑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竖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竟然用‘看松’来给他的草屋命名,好似隐居的人的做法,是看不起世人的搅扰因而不愿与他们接近呢,还是认为这些人不值得结交从而只去喜欢松树呢?”

虚词“者”用法辨析

高考文言文虚词

高考虚词总结

高考成语辨析

【高考资料】高考冲刺复习辨析并修改病句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北京语文高考虚词总结

高考近义词辨析分析

高考近义词辨析100例

语文高考近义词辨析

高考虚词辨析.资料
《高考虚词辨析.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高考虚词辨析 虚词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