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毛泽东诗词赏析七律长征

发布时间:2020-03-02 09:18:2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毛泽东诗词赏析《七律·长征》

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眠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最早发表在1943年7月1日东北出版的杂志《知识7卷6期(总42期〉上。建国后又发表在1957年4诗刊)1月号。 [注释]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律诗的“律”,为古代“正声音之器”,即正音之标准,亦有规律之意。律诗是有一定规格的,因此,亦称为“格律诗”,这种诗也称为“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是和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它始见于南北朝,完成于唐代。作者必按照它的规格去作,不能自由地越出它的规格范围,因此,才称之为律诗。律诗分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首先,要求有固定字数。五言律诗,全首八句,每句五个字,共四十个字。七言律诗‘全酋人句,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个字。其次,要求有固定的平仄形式。不管五言或七言,都有仄起和平起两种格式。其三,要求用韵,五律要求:第

一、

三、

五、七句末入韵,第

二、

四、

六、八句入韵,一般情况,第一句不入韵,但个别的也有入韵的,七律:第

三、

三、七句不入韵,第

一、

二、

四、

六、八句入韵。但也有个别的第一句不入韵的,其四,要求对仗。一般是中间两联(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要求对仗。

[等闲]平常,无足轻重之意。

[五岭]总称南岭,包括大庾(yǔ)岭、骑四岭、萌渚(zhú)岭、都庞(páng)岭和越城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之间。

[逶迤](wēi yí),别作“逶迆”或“委蛇”。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绵延不断的祥子。如《淮南子》:“河逶迆故能远。”

[乌蒙]山名。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和贵州省西部交界处。海拔约二干三百米。有十二座山峰,蜿蜒不断七十余里,主峰在云南,统称乌蒙山脉。北临金沙江,悬崖峭壁,山势雄伟。 [磅礡](páng bó),广大无边、气势雄伟之意。如陆机诗:“磅礡立四极,穹隆放苍天。” [泥丸]小泥球。

[金沙]指金沙江。即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至四川省宜宾的一段江水。据云,因产金沙而得名(或说因江沙色如黄金得名)。 [云崖]高耸入云的陡峭山崖。

[大渡]指大渡河。源出于四川、青海两省交界的果洛山,上游叫大金川,南流再折而向北,流至四川省乐山县,入岷江,长1200公里。两岸高山峻岭,水流湍急,其险恶与乌江和金沙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桥头碑上刻两行诗句:“泸定桥边万重山,高耸入云千里长。” [桥]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位于泸定县西,泸定桥是由四川通往西

藏的要道。

[铁索]横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长约三十丈,是用十三根粗铁链,固定在两岸上的悬崖峭壁上凌空架成。因此,泸定桥也叫铁索桥。“铁索”即指十三根粗铁链而言。铁索上铺木板,下距水面数十丈,形势极其险要。

[岷山]岷(mín)山,绵延于四川、青海、甘肃、陕西等省之间的山脉,是北岭的一段。岷江即源出于此。岷山山脉的最高峰在海拔五千公尺以上,山顶终年职雪,故居民又称之为大雪山。山上空气稀薄,行人极少。

[三军]古时军队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为主军。以后泛指整个军队。此处“三军”是指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而言的。 [赏析]

为了走上抗日第一线,挽救中华民族。解放全国人民,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ú)都等地出发,向陕北进行战略转移,就这样开始了震惊全世界的空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九?一八”后,日本军国主义战领了东北三省及热河,1935年又向华北地区发动了新的进攻。此时,蒋介石不但不抗击日本军国主义来保家卫国,反而继续采取“不抵抗”政策。而且积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聚集大量兵力进攻北上抗日的红军,镇压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因此,红军为了达到北上抗日的目的,尽可能躲开敌人的进攻,保全实力。不惜绕远路,爬高山,越峻岭,多少悬崖峭壁都踩在红军脚下,多少急流险滩都被红军飞越。

长征途中,红军经过了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

毛浑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曾这样说:“„„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事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这里以准确而有力的描写和评述,揭示了长征的伟大意义。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诗中生动、形象、概括地表现出红军战士那种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红军不伯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头两句点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战略上蔑视敌人和藐视困难的英雄

气概。这是对长征的战斗历程相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高度的艺术概括。诗句中首先肯定“远征”是困难的。在整个过程中遇到了无数个艰难险阻,天上有儿十架敌机不住地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同时党内还有“左”右倾机会主义的干扰和破坏。但红军的回答是“不怕”。这是多么有力的回答!接着诗人把遇到的千万件困难,只用“万水千山”四个字加以概括,对“万水千山”所概括的困难的态度是“只等闲”。也就是“没什么”的意思(或“没什么了不起的”、“不在话下”等意)“不怕”和“只等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来塑造红军战士那种蔑视敌人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高大英雄形象的。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前两句是全诗的总纲,由

三、四句开始是分述,也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写。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绵延千里,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这是多么新颖的比喻!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也为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那佯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张已极。是把藐视困难的思想的具体化、形象化。两个动词“腾”和“走”,使静的高山峻岭跃然纸上,换句话说,就是把死的东西写活了。这种反衬的写法,就把红军战士飞越天险、复夺雄关的神威,琳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

强渡大渡河时的困难就更大了。五月下旬,红军到达了极为险恶的大渡河畔。当时的情况十分火急,前面有敌人重兵扼守的大河拦路,后边有几十万敌军猛追。两岸都是悬隘峭壁,河床里到处是游涡和暗礁,水流湍急,如万马奔腾,咆哮震耳。剩下的只有一条路可行,那就是长三十丈,距水面高数十丈,由十三根铁索架成的泸定桥。铁索上的桥握板被敌人撤掉,桥头又被敌人以重兵把守,怎样才能渡河呢?这并没有难倒红军,他们由党员和积极分于组成突击队,在红军炮火的掩护下,手攀铁栏,脚绕铁索,这样爬过三十丈长。距水面几十丈高的铁链桥,冲向对岸,打退敌人,大部队以迅雷不且掩耳之势,迅速过河。获得长征途中又一个伟大胜利。蒋介右妄想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梦想破产了。飞夺泸定桥和巧渡金沙江不同,这是一场惊心动魄激烈战斗的场面。诗中用一个“寒”字。显然不是对时令说的,这时应比渡金沙江时还要“暖”才对,但这里却写“寒”字。主要写人的感受。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这个胜利可真是来之不易呀!事后想,真是有些让人心里发

冷啊!作者用这个“寒”字,既烘托了险恶的自然再境,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又反衬了红军战士那种奋不顾身、勇往向前、战胜困难的英雄形象。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战士特别喜爱峰峦叠嶂岷山上的千里积雪,全军越过去以后,可以说是人人欢天喜地、笑逐颜开。继强渡大渡河之后,卫翻过几座大雪山,走过人迹罕至、遍布沼泽的大草地。现在又跨过终年积雪的岷山,眼看就要完成最艰苦的行程,离陕北革命根据地已经不远了。不仅甩掉了身后的几十万追兵,而且又摆脱了“左”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和破坏。具有这种心情的红军战士,怎能不欢欣鼓舞、欣喜若汪呢?

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句中的“更喜”和“尽开颜”。与诗的开头两句中的“不怕”和“只等闲”相呼应。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对长征战斗过程的高度艺术概括,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语言铿锵有力,朗朗上口,音乐性很强。第三和第四句、第五和第六句的对仗又十分严谨、工整,如“五岭”对“乌蒙”。“遥远”对“磅礡”,“腾”对“走”,“细浪”对“泥丸”,“金沙”对“大渡”,”水拍“对”桥横”,“云崖”对“铁索”,“暖”对“寒”。此外,又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艰险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诗词《七律 长征》(材料)

长征”专题——毛泽东长征诗词赏析

毛泽东诗词赏析

毛泽东诗词赏析

毛泽东诗词赏析

毛泽东诗词赏析

读毛泽东《七律.长征》有感

毛泽东诗词赏析 主持词

毛泽东诗词名句赏析

1. ( 书法)毛泽东诗词 七律《长征》方正小篆体样板

毛泽东诗词赏析七律长征
《毛泽东诗词赏析七律长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