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20-03-03 00:02: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议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摘 要:朱自清是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成就很大,为新文学运动作出

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为其后的散文创作开启了一片繁华似锦的新局面。他的

散文,构思精巧,语言凝练,手法多样,情景交融,多用口语。他还善于将丰富的思想情感诉

诸简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中。把自己真挚的内心豪无保留地剖析出来。他非常擅长观察景物,食

物的大大小小的特点,对色彩,声音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对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运用自如。“口

语”艺术刚健清新,亲切有味,使得他的散文风格非常独特,充满诗意与情致,却平实质朴。

他的散文实现了诗人、学者、斗士的统一,他对创建平易的现代散文作出了贡献。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情感内涵,景物描写,艺术构思上的独到之处,此外,还论述

了朱自清散文的时代烙印。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情感内涵,景物描写,艺术构思,口语化,时代烙印。

一.唯“真”的情感内涵

从情感内涵上说,他散文的本质是“真”。正如古今许多美的散文一样,写的往往是身边的琐

事,这些所谓的琐事,范围极广,人生旅途中所历所感,无不涵盖其中。朱自清选取生活中那

些美好的,悲伤的,拨人心弦的一枝一叶入文,既净化人们的情感,陶冶人们的心灵,又在平

凡中见真理,在琐事中见真情,《背影》一文中所叙之事非常简单,描述了一个丢了差事的小

官吏送儿子上京城读书时到车站送行的场面。却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

亲的百般感激。父亲的形象尤为感人,当时家中老人去世,父亲自己又失业,光景惨淡,儿子

便成为他老境中唯一的依靠和寄托,作者没有泛泛地写父亲对儿子的爱,而是把笔墨凝聚到了

一个小小的细节----“背影”上,几处的背影描写,尽显真情。又如《给亡妇》,1929年11月前妻武钟谦病逝 ,三年之后,即1932年10月写下这篇悼念亡妻的文章,这篇悼文曾被时人评为“至情之文”。作者分别从亡妇为母,为妻两

个方面,选择一系列的生活细节吸引人,打动人。人们真切地看到一个温柔敦厚、吃苦耐劳、

贤惠善良的普通妇女形象。作家赵景深说,朱自清的文章“不大淡哲理,只是谈一些家常小事,

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朱自清就是这样。

他用真挚的情感、真实的景物、真诚的议论,表达自己对生活真切地思索和感悟。朱自清自己

也说过,“先驱者告诉我们说自己的话。不幸这些自己往往是简单的,说来说去是那一套,终

于说的听的都腻了,--------我便是其中的一个。这些人自己其实并没有什么话,只是说些中外

贤哲说过的和病症少年将说的话。真正有自己的话要说的是不过的几个人;因为真正一面生活

一面吟味那生活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他本人便是“这不多的几个人”之一。

二、唯 “美”的景物描写。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一大特色。《荷塘月色》

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

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镜之美。语言运用巧妙,修辞很美,有鲜明的比喻,如出水

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生动形象的描绘出荷叶的婆娑婀娜的丰姿,有神奇的通感,“微风

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幽微的香气比作是渺茫的歌声,

可见这香气是飘忽不定、忽浓忽淡、时断时续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把黑白相间的光和影构成的画面比作和谐的旋律,小提琴奏的名曲,给人以视觉兼听觉的感受。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本是肩并

肩挨着”、“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三句中,“泻”、“浮”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挨”字活画出了甜甜荷叶像一群光彩照人的少女妩媚多姿的形象,“画”字写出投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新隽永到质朴深厚再到激进深邃,都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叠词“蓊蓊郁郁”、“远远近近”、“曲曲折折”、“亭亭”、“田田”、“脉脉”、等等,不但传神的描摹出眼前的景象,而且使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就是这样,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春》好一幅迎春图,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一句朴实而似寻常的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这一“画龙点睛”之句,没有雕琢、也没有粉饰却又有最神奇的功力,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

三、漂亮的艺术构思。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都有一条将许多生活片断串通起来并为主题服务的线索,从而使结构谨严整一,完美和谐。没有这样一条线索的贯穿,“生活的珍珠就会散弃一地”,这些材料只能成为互不相关而堆砌起来的片断,不会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散文的杰作。研究朱自清的散文“不可不谈《背影”》。“背影”是全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文眼”,更是全文的线索。《背影》前后的叙述,都是必须交代的:“这个背影,是在冬日,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奔丧回家时”的“背影”,开头的“背影”伏笔,到结尾是“近年来,父亲和我东奔西走,出外谋生,读到父亲的来信,想到父亲的背影”,首尾照应。看似刻意雕琢,实则必要。如果没有这种不可少的交代,写这个特殊情况、特殊场合的背影就不清楚了。行文中间,两次写父亲的“背影”,用笔却一详一略,买桔子时的“背影”,作者以白描的手法细细描绘,“跪姗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买桔子回来;“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这段描写,清淡质朴,情真味浓,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也反映了朱自清对慈父的怀念之情。父子情真,通过“背影”这一线索,把父子之情表现得含蓄而淡沉,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1] 。

如《给亡妇》一文,是作者为怀念他死去的夫人而写的。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亡妇生前家庭生活的琐事,而且并不相互关联。于是作者写亡妇“为了孩子”,“为了我”,“孩子和我平分你的世界”这两层意思[5]。一件件、一桩桩生活琐事,不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出来,而是把两层意思并列地归类地写出来。使那些并不连贯的材料凝成感人肺腑的艺术整体[2]。运用情感把许多各不相干的材料连缀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另外,朱自清还常常采用首尾呼应法。如《背影》结尾以背影呼应。《绿》则是开篇点题“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中间浓墨重彩铺叙“绿”的风采神韵,最后以“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收束全文。朱自清还常常采用设置文眼法。《绿》中的“惊诧”一词锁定梅雨潭“绿”的神韵,《荷塘月色》中的“不平静”点出主题。

“结构永远是测度一个艺术家构思才能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许多艺术家均十分重视结构

艺术,朱自清散文结构严谨,不仅仅体现在漂亮的艺术构思、同时还体现在结构上。

1.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结构作为形式美的因素,是为表现作品内容服务的,是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可以这样说,结构总是与内容连在一起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单纯结构,一定的思想内容总是呈现着一定的结构形式。正如黑格尔所说:“内容非它,即形式之回到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回到形式”。[3]前文所述的“背影”是“文眼”,是作品抒情的主题,也是构成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核心,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剪裁和布局,对各种材料进再如《春》这篇短小的精美的散文,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方面

行繁简有致、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来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这一思想主题的。“背影”是父子之爱的缩影,也是编织全文结构的经纬,因而作品的顺序自然,结构严谨而又主题突出。《背影》一文的结构表现着、服务于主题。《春》的结构主要由盼春、描春、颂春三个结构层次组成。其中以“描春”为重点。朱自清巧妙地把主观感受与客观景象结合起来,把时空交汇互织在一起,细致入微而又繁简得当地描绘了绚丽多彩的春天景色。“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依次而写,层层展开,展现了色彩缤纷、春满人间的巨幅图景,表现了作者因春之来临的无限兴奋情怀。可以看出,“春”是全文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也是全文的结构。开篇以“盼春”开启全文,中间的“描春”再现春的生机蓬勃图景,结尾的“颂春”回应开头,同时盛赞了春意盎然的青春活力。《春》一文的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结构谨严有致,很好地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2.利于主题思想的表达。朱自清的散文结构,既表现了主题,又服务于主题思想的表达。细读朱自清的散文,深感剪裁的详与略,安排的先与后,缝合的疏与密,有一定的内在秩序。即把七零八碎的互不关联的材料,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显示了作品结构的整体性。《南京》一文,介绍南京古城风光,顺着游踪,叙写了鸡鸣寺、玄武湖、莫愁湖、明故宫、中山陵、雨花台等大小景点,时而观赏、时而遐想,时而凭吊,表过了古城的“时代侵蚀的遗痕”的时代苍桑感。《罗马》一文,则用了由点到面的布局,以罗马市场为中心,先写罗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继而写“市场东边”的斗狮场,再写“斗狮场”南面的卡拉浴场,把罗马星罗棋布的古迹按顺序连缀在一起来叙写。象这类记游的文章还有《松堂游记》、《莱茵河》、《威尼斯》等等[4]。此外,注重开头和结尾,也体现了朱自清散文结构的整体性特征。

3.结构的不断变化。朱自清散文的结构,不仅具有整体的美,而且变幻多姿,色彩纷呈,富有变化的美。他从主题的需要出发,善于运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来营构他的作品。作品的结构,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主题也会因文而异,而呈现出结构的多元性。同是写“哀”,怀念妻子,《冬天》与《给亡妇》的结构不同。前者,作者在怀念亡妇中怀有温馨的甜蜜,以此掩饰内心的楚痛,故采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横断面结构。在对比衬托中隐含着对亡妇的怀念之情,回忆亡妇,顿觉“温暖”。后者,怀念的是一腔悲痛,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内在的怀想和哀痛为线索,一气贯通地抒发感情。《荷塘月色》由“忧”到“喜”再到“忧”的感情跌宕,以写景到抒情来结构全篇。《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则由“喜”到“怒”的感情,以叙到议的表达来结构全篇的。因此特定的情绪,特定的题材,创造了特定的结构。总而言之,朱自清散文严谨缜密的结构,不仅体现在漂亮的构思上,也体现在多元的结构技巧上;不仅表现着,服务于思想内容,也表现了内容的客观形式—即结构的特点。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漂亮缜密的写法,尽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任务。”

四、口语化的魅力。

朱自清散文受欢迎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最具体、最感性、最技术的原因就是-----(1)、语言的口语化。他认为文学只有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才能亲切有味”,因语言。 此,在创作中大量运用日常用语,娓娓动听的进行叙事说理,绘态传情,读起来给人一种朴实、自然、清新、亲切、风趣之感,使人读着犹如和作者促膝谈心,感到亲切自然。为了使文章显得口语化,朱自清很注重使用口语的词汇与句式;

“桃树、杏树、,梨树,你都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儿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上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

尽量使用口语词汇,他不说春天到来各种树的花都开了,争奇斗艳,而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不说这些花争先恐后地迎春开放凑热闹,而说“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不说野花是各式各样的,而说是“杂样儿”。

使用口语的文句,短小,符合口语的习惯,文中描写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像人们平时 一样,以整齐而富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构成了口语所具有的那种自然活泼、明快错综的结构和节奏,很好地表现出自己赞美春花那种愉快的心情。注意语言的简明连贯。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看似自然,实则精心炼就,句式活泼,变化多端,让人觉得情感抒发的很自然。在词性的选择上,多用实词,少用虚词,因而表达平实。

(2)、多用短句,少用主谓宾齐全的句子,该省则省,因而读起来简洁明了,让人感到轻松自然,如当面促膝谈心,显得亲切。

五,刻上时代的烙印。

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中很多都刻上沧桑的时代烙印,伴随着对封建主义文学和文言文的批判,最早的一批现代新文学作品出现了。议论性散文便是其中的之一。议论性散文所议论的对象紧贴生活,形式自由,语言风格多样。朱自清早期创作过一系列以抨击黑暗现实为主的散文,如《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执政府大屠杀记》,《航船中的文明》。表现了他的正直,热情与思想的进步。其中,《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写的是“我”在上海电车头等厢里被一个“我”喜欢的“小西洋人”侮辱和挑衅的情形,“呸,黄种人,黄种的支那人,你-------看吧,你也配看我”,并由此感到“这一次袭击实是许多次袭击的小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他之来上海,或无多日,或已长久,耳濡目染,他的父亲,亲长,先生,父执,乃至同国,同种,都以骄傲践踏中国对付中国人;而他的读物也推波助澜,将中国编排的一无是处”。这种愤怒源于国家弱小,国力衰弱,科技落后,是一种“迫切的国家之感”,“国家之念”,深感“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鄙视,被践踏。除了愤怒外,还有着深深地反思。孩子,即使是“袭击”过“我”的白种孩子,也仅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作者原谅了他,他只是被“传统”教育坏了的孩子,犹如一个强大的社会环境里产生的一个“强势孩子”。作者忧思的是“自己的孩子”,我们中国人的孩子什么时候也能成长为“上帝的骄子”,从而教育我们的国人要有民族凝聚力,奋发图强,使我们的祖国强盛起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上帝的骄子”。

《执政府大屠杀记》,1926年的3月18日,北京各界群众500多人,在中国共产党李大钊等人的领导下,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为,在**前游行集会,会后结队到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卫队开枪射击,造成死47人,伤150余人的血腥惨案,此文以记事为主,风格与朱自清的其他文章略有不同,开始刚硬冷静起来,他写了大游行,大屠杀的全过程,极尽其详,细节反复出现,重要情节一再提及,读者好像随着游行队伍,随着朱自清的身影一起行走,聚拢,散开,逃避,一起观察,一起害怕,一起愤怒。这些详细的细节描述正好揭露了当局的残暴,驳斥了反动报纸的无耻之言,还历史一个真相,是一份关于段祺瑞执政府罪行的详尽报告书和铁证文件。我们后来的人可以从中了解一个真实的政府,一群热血的青年以及那个时代真实的黑暗与残酷,“死了这么多人,我们该怎么样办?”十二个字凝聚了作者的愤怒,悲痛,谴责,自责的全部复杂心情。

这一篇文章,既是朱自清文人正义良心的体现,也是他铮铮铁骨的体现,“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社会各界报纸记载多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朱自清 挺身而出,撰文揭露真相。再如《蒙自杂记》,本文以对蒙自的怀恋和热爱为线索,记载了蒙自的文化生活,社会风习及自然地理,以客观记述的笔吻,写出蒙自的特色和美好,作者笔下的蒙自人的特点是乐观,虚心,追求进步。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表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处处展现着时

代的缩影。作者不掩饰自己的强烈的爱憎。袒露自己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正义呼声:“蒙自有个火把节······那晚上城里人家都在门口烧着芦杆或树枝,一处处一堆堆熊熊的火光,围着些男男女女大人小孩;孩子们手里更提着烂布浸油的火球儿晃来晃去的,跳着叫着,冷静的城顿然热闹起来,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这雄伟的火光,既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熊熊烈火把,也寄予了作者坚信抗战必胜的信念和理想。《论无话可说》写于1931年·3月,那时局势黑暗,作者感到既痛心又失望和无奈,因而觉得自己是”一张枯叶,一张烂纸”.。他深刻地剖析自己及这个不平常的时代,更觉得已经没有自由说话的权利了,“这年头要的是代言人,而且将一切说话的都看做代言人,压根儿就无所谓自己的话”,社会不需要真言,所以想起“无话可说”竟是法国俗语“一切皆好”的同义词时,觉得既辛酸可笑又可悲。

文学作品植根于时代,反映时代,朱自清的散文亦如此。参考文献

1.《朱自清全集》(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

2.《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近百年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曼君,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9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朱自清散文艺术特色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散文特色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语言特色 散文 朱自清

浅析朱自清散文艺术

朱自清其人及艺术特色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