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浙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12课到20课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2:42: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十二课 亭子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各类亭子的造型特点和建筑特色,并认识中国的名亭。 2.用写生线描的方法画出家乡的亭子,提高造型表现能力。 3.在画亭子的过程中激发对传统建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亭子,或小巧玲珑,或古朴壮观,千姿百态,翼然卓立。它不仅以自身独特的建筑造型点缀在妩媚多姿的园林风光中,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观景的好地方。在亭子里,或倚栏凝视,或站立眺望,远近的景致尽收眼底,诚如古人有诗云:“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在日常生活中,亭子也是孩子们最常见的园林建筑,他们或在亭中嬉戏玩耍,或陪伴老人下棋聊天,早已感受到亭子带来的美与乐趣。画画亭子、了解亭子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学生想必也很有乐趣。

教科书在提供亭子图片及相关资料的同时,通过提问学生了解有名的亭子及特点,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及学习兴趣。并让学生观察、概括不同亭子的造型特点,明确创作要点,再提供学生作业,拉近学生的创作距离,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重点、难点。

重点:用写生线描的方法画出亭子。

难点:线描线条疏密、结构等的处理。

三、教学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黑色记号笔。

(教师)水墨长卷、写生台、黑色记号笔、透明胶片、范画。 教学过程

1.视频导人。

(1)教师:在进入我们今天的新课前,老师想请大家来欣赏一个小短片。 (2)教师:在这个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有没有人发现有个出镜率很高的建筑?对了,亭子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非常迷人而又能典型反映中国文化艺术成就的一种建筑。特别是在中国园林中,亭子是最常见的景观,可以说是“无园不亭”、“无亭不园”。

今天,就让老师带你们一起去领略亭子的文化,感受它特有的艺术魅力。 2.欣赏名亭。

(1)亭子初建始于汉代。其目的是为了休息、避雨,每隔五里或十里地便建一个亭子。

五里为短亭,十里为长亭。在建筑上则比较简单,四根柱子之上盖一个顶,下面置围栏,围栏上装有条板供人们小坐。随着历史的发展,能工巧匠不断涌现,亭子作为点景建筑。出现在园林中,亭子的建筑也日益繁复、精美。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中国古代的四大名亭,并想一想,它们为何会被称为“四大名亭”呢?(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湖心亭)

(2)小结:亭子本是一种有顶尤墙的建筑物,自古以来,凡有些名气的亭子多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四大名亭”无一不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3.结构探究。

(1)教师:今天老师把四大名亭这美丽的景致搬到我们的课堂咀。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亭子都有哪些基本结构呢?(动画呈现亭子的三大部分:亭檐、柱子、基座)

(2)教师:下面你们可以4人一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呢?(发现细节的美)

小结:它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亭檐、内顶、柱子和翘角。看,还有很多造型不同的亭子。 4.平面图。

(1)教师:现在老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变成了一只小鸟,从空中俯瞰这些亭子,我发现了好多规则的几何图形,有方的,有圆的,有五角、六角、八角、梅花、扇形,各种各样。好,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好好看看,这个亭子的平面是什么几何图形?

(2)教师:虽然从平面看都是规则的几何图形,但在经过透视后它们又发生了变化。

5.教师示范。

(1)教师:这么美丽且有文化的亭子,老师真想来画一画!你们觉得应该先画什么?

教师边示范边解说:我们先勾画轮廓,注意抓住亭子的造型特征(可以从上往下,也可以从亭尖到基座),大轮廓画好后,再来勾勒细节,如里面的瓦片。我们可以用线条的粗细、疏密、方向、形状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物体的质感、肌理和色彩。当画面层次不清、拥挤不堪时,可以适当地进行点或黑白处理,点要点得随意,涂黑要均匀。 (2)教师范作写生盒。 6.学生创作。

(1)教师:欣赏了那么多亭子,你们想画一座怎样的亭子呢?

(2)作业要求:用线描的方法,你可以对四大名亭进行写生,也可以画画自己印象中家乡的亭子。

温馨小提示: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不是白纸,而是透明膜,这种材质你就不能先用铅笔打底稿了。所以,落笔之前请在脑海中慎重构思,注意用线肯定、流畅。 7.结束。

(1)学生将完成的作品贴在以西湖为水墨背景的长卷上,透明膜上的亭子与背景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小结:亭子,或小巧玲珑,或古朴壮观,千姿百态。在亭子里,或倚栏凝视,或站立眺望,远近的景致尽收眼底,诚如古人云:“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作业展示的背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十三课 房间的一角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房间功能的设计,掌握写生时对物体主次关系的把握。 2.观察房间物体的摆放,通过有取舍的写生去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 3.提高审美能力,进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借房间一角的绘画题材进行写生练习,激发学生热爱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热爱生活。教科书中选用了一幅暖色调的凡·高作品《凡·高在阿尔的卧室》,用高起点的艺术作品来感染学生。写生是这节课美术学习的重点,在写生时,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房间的一角,构图时,根据主体物在画面中的安排,有选择地添加或删减物体。通过写生,懂得只要有真实的感受,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敢于表现的双手,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

2.重点、难点。

重点:用实地写生或根据照片表现房间的一角,能够主次分明地表现房间的一角。

难点:对房间物品进行合理的取舍。

三、教学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事先观察自己的房间,了解自己房间的布置、摆设,准备房间的照片、铅笔、勾线笔、彩色铅笔、画板、凳子。

(教师)搜集并整理有关房间一角的照片资料;制作好教学课件;找好写生的场地,如图书室、体育室、卫生室等。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欣赏房间一角的照片。

(2)学生同桌讨论,并讲一讲:摆设、特色和布置。

教师小结:一般房间的主要摆设:床、桌子、柜子、凳子,沿着墙边、窗边摆放家具和写字台„„。

(3)学生扮演小小介绍员,介绍自己的房间。

教师:我们每天至少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是在自己房间里度过的,那你了解自己的房间吗?

教师:你的房间里都有哪些摆设和特色呢?请把你的房间介绍给你组内的同学。

学生回忆房间摆设,结合照片向同学介绍自己的房间。

教师:巡视观察,个别辅导学生学会取舍,抓住重点介绍。 (4)引出课题。

教师:刚才我们是用语言的方式介绍了自己房间的一角,接下来我们就用绘画的形式来介绍和展现我房间的一角,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我们对自己房间的喜和爱。

出示课题:房间的一角。

教师介绍: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 2.深入感知,感受画家笔下的房间,学会如何画房间。 (1)展示欣赏画家凡·高作品《凡·高在阿尔的卧室》。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特别的房问,这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凡·高的房间。看了这个房间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欣赏作品,谈谈自己的主观感受.

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感受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一张简单又粗糙的大床,墙壁上歪歪斜斜地挂着几张纸片„„门是紧闭的,有一扇窗户„„整个画面以黄色为主,呈现暖色调。

教师:《凡·高在阿尔的卧室》是一张用颜料创作的油画作品,那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丁具、什么绘画方法能简单巧妙地将我们周边环境快速地记录下来呢?

(2)展示线捕作品:《凡·高在阿尔的卧室》。

学生欣赏作品,并说一说两张《凡·高在阿尔的卧室》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一张是凡·高画的油画作品,一张是其他画家所画的线描作品。线描是绘画中最为概括、最为简明的表现形式。

(3)指导欣赏照片和作品,两两比较,了解怎样画房间。

教师:怎样才能像画家一样,画出自己美丽的房间呢?

①用线流畅大胆。

②懂得取舍组织。

③黑、白、灰的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

教师小结:画面内容大部分是按照片来画的,但也进行了适当的改编,增减了一些摆设。

教师小结:线描画的要领是:用线流畅大胆,通过线条疏和密形成黑、白、灰的效果。在写生时,要根据主体物在画面中的安排,有选择地添加或删减物体,这样能更好地突出主体。也就是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的道理。

3.线描写生创作。 (l)提出作业要求。

教师:仔细观察房问的一角,通过增加或删减,大胆用线描的方式进行表现。 (2)学生线描写生练习。

教师巡视辅导,将学生绘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其他学生展示,加以规避。

4.展示、交流。 ( 1)欣赏学生作品。 (2)出示评画标准。 ①用线流畅大胆。 ②懂得取舍组织。 ③黑、白、灰的节奏。

学生根据评画标准,评一评自己或同学的作品,注意分析比较,找出得意之处,并说明原因。

小结:请个别学生谈谈学习感受,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去发现美,勇于去表现美。 5.视野拓展。

介绍《房间的一角》不同的绘画方式、方法。

教师小结:同学们,只要你有真实的感受,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敢于表现的双手,你就能够用很多的绘画方法、技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十四课 线条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

1.观察自然与生活中千变万化的线条,发现线条的美感形式特征与规律,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

2.通过观察、对比欣赏、分析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具体了解线条的各种线形的变化特点及线条组合的方式,临摹或创意线条组合,进行有韵律美的构成练习。

3.感受自然与生活中的具象和抽象的线条的组合美,提高学生对线的观察力、感受力、表现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线条是最基本的造型语汇。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直线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等;曲线有波浪线、螺旋线、弧线等。线的表现力极其丰富:水平线有广阔、宁静感;垂直线有升腾、挺拔感;斜线有危急或空间变化的感觉;短线水平排列则产生跳跃急促的节奏感;流动的曲线使人感到柔和、轻巧、优美,给人轻快愉悦的感觉。线的粗细、刚柔、滑涩、虚实、疏密等变化产生不同的美感,教科书中的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自然界中神奇的线条:生涩、古朴的线产生稚拙美;斑马身上黑白相间的自然曲线产生韵律美和装饰美;钢构的大桥和建筑简括、挺拔,有一种力度美;缀满露珠的蜘蛛网则飘逸连绵、纤细稚拙。教师可以精选更多自然界中纷繁变化的线条提供给学生欣赏。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学习观察、对比欣赏自然与生活中具有美感形式的线及组合,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对比观察、分析,并尝试怎样使用线条的排列与组合,对线的艺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提高学生对自然与生活中美感的线的观察力、感受力、表现力。 2.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自然与生活中变化的线条,体会线条的美感特征,学习把不同的线条进行组合的美感特点与规律。

难点:理解不同的线条进行排列组合的美感特征和规律,能在画面的创作中形成韵律美。

三、教学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颜料、马克笔、纸等。

(教师)颜料、马克笔、课堂示范用纸等。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

(1)游戏导入,四人一组,分组围坐。 (2)互动交流,游戏导课。

游戏设计过程:①把颜料倒入水中。

②晃一晃盘子,使颜料浮起来。

③用牙签沾肥皂水,轻轻碰触水面,水面形成圆形波纹。 ④继续用不同的手势,在水面上划出各种线条。

⑤请小助手把准备好的纸放入水中,颜料自然贴合纸面,形成画面效果。

⑥把作品用投影仪进行展示。 2.观察感受。

(1)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线条,请两三位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发现。 (2)出示线条图片,观察有趣的线,进一步理解线的含义。 3.我的线条。

小练习:画一画你最喜欢的线。 (1)教师示范,边讲解边范画。

(2)学生练习,四人合作在宣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线。

(3)学生展示:选四人在教师示范画上添加上自己最喜欢的线条,并给画命名:《我最喜欢的线》。 4.线的韵律。

(1)出示拥堵的交通图片。

总结:我们现在的作品就像这个路口的状态一样,所有的线条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很有个性,但欠缺魅力。怎样让这幅作品更具魅力呢? (2)选取自然界中的线的韵律组合,搭配构成图片进行欣赏评析。

5.文化传承。

古今中外大师作品赏析,理解线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作用。 (1)古今对比:马远和吴冠中。 (2)东西对比:葛饰北斋和保罗·克利。 6.作业展示。

(1)用新学的组合方式将《我最喜爱的线》合作完成。 (2)展示合作作业,学生评述。

(3)小魔术:作业变灯罩。展示作业,师生赏评。 (4)总结本课,引出课题,这就是线条的魅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十五课 创造美的纹理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自然纹理的美,对不同纹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2.选择身边的多种材料,学习运用滴、吹、涂、喷、洒等创造纹理的方法来表现不同的纹理效果,以此来创作一件美术作品。

3.感受创造纹理的趣味,体验在创造美的纹理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提高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名言很好地把美的内涵表达了出来: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内容的美术课。通过发现自己身上的肌理,从而理解纹理一词,即事物表面所存在的线形纹路,并进一步领略在自然界中所存在的各式各样美的纹理,如动物身上的纹理、植物表面的纹理和其他事物的纹理: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界、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纹理的魅力。原来美,其实就在身边!从而诱发他们产生丰富多彩的联想,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

本课选取了艺术家波洛克的作品和他创作作品时的情景图,以及一些同龄人的作品,旨在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丰富学生创造素材的多样性,拓展新的思路。

让学生走进生活,接触自然界中美的纹理。通过身边的工具材料,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学习情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究、发现、创造有特色的纹理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知力、审美力和创造力。在本课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愉快的创造纹理的过程。在讲解创造纹理的方法(如滴、吹、涂、喷、洒等)时可以用直观的方式介绍一种工具可以有多种方法创造出美的纹理,也可以用不同的工具来创造纹理的效果,并注意在运用方法时掌握好用水量的多少。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以及在大胆实践中掌握和发现不同的创造方法。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引导学生领会创造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掌握新知培养学生应用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各种纹理,感受纹理之美。

难点:运用不同的创造方法来表现不同的纹理效果。

三、教学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废旧报纸、水粉颜料、水粉笔、水桶、吸管、废旧牙刷、铅画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示范画作、绘画工具材料。 教学过程

1.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伸出大拇指观察,发现手指上的指纹,观察人身上的肌理,即皮肤上的纹理。

2.理解纹理一词,教师小结并出示课题:创造美的纹理。 3.观察、欣赏。

教师引导:我们人的身上有许多纹理,在大自然中,美的纹理也有很多,让我们迈着欢快的步伐,投入自然的怀抱,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魅力!分别介绍动物的纹理、植物的纹理和其他事物的纹理。

(设计意图:学生感受自然界中美的纹理,诱发他们产生丰富多彩的联想,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 4.探究、分析。

(1)教师引导:领略了自然界中美的纹理,大家一定也想跃跃欲试,来创造美的纹理吧。

教师出示喷洒材料,局部示范创造纹理过程,从中发现可以用喷的方法来创造纹理。

(设计意图:利用身边的工具材料,点燃学生的创作热情)

(2)教师提问:大家所带的工具材料里有水粉笔,怎样利用它来创造美的纹理呢?

(用涂的方法来创造纹理)

(3)教师再问:这方法很简单,还能有其他创造方法吗?我们先试着利用水粉笔来实践探究一下,从中也许会发现一些新的创造方法。 (4)学生初步实践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初步体验创造纹理的乐趣) (5)学生回答,教师一边小结,一边演示创造的过程。

教师引导:如何利用其他所带的工具材料来创造纹理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6)教师小结:利用身边的工具材料,可以用滴、吹、流、喷、印、刷、涂等方法来创造美的纹理。为了创造出美的纹理,我们在创造方法的运用上要注意颜料水量增减的变化,以期达到更好的纹理效果。 (设计意图:进一步完善创造纹理的方法,积累创作素材,以便更好完成创造)

5.交流、创作。

(1)出示大师作品和同龄人的画品,拓展学生创造思维。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一幅纹理作品。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6.展示。

(l)学生展示作品,自述作品内容,并互评作品。 (2)教师总评学生作品,对有创意的学生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审美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十六课 瓶子变个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瓶子的造型特点,拓展多角度观察想象的视野,掌握瓶子创意美化的基本方法。

2.通过欣赏、观察、构思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用画、加、填、贴等装饰手法,装饰一个瓶子。

3.增强“变废为美”的美术创意意识,体验“美术改变生活”的学习快乐,发展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将美术表现的触角伸展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废弃了的瓶子上,通过有目的的欣赏、探索、创作、表现、评价等学习活动,使之经历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从而发展他们“变废为美、变废为宝”的现代设计与创意精神。这一课不仅是《线条的魅力》、《创造美的纹理》的综合运用,更是一节融汇以往绘画、纸艺、拼贴等多方面所学的环保美术课。这一课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生活性”,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本课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发现

并采用生活中像瓶子这样普普通通的媒材进行美术创意,打开“美术创意,无限可能”的学习视野;第二个特点是“独特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的观察想象、个性表现内容的构想、特别创意手法的选择等角度,提高学生美术创意表现的独特性与创造力;第三个特点是“社会性”,用装饰美化的现代设计精神展开融合“环保文化”在内的生活创意,有助于引领学生建构更加健康、更为低碳的社会价值观。瓶子创意装饰学习要重视学生关注生活、保护生活、美化生活的社会责任感培养。

本课教科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观察想象、多形式创意表现的瓶子作品,而且提供了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彩绘瓶子表现技法”的制作步骤图,更提供了不同表现形式的同龄学生习作,这十分有助于学生展开探究为主、创新思维发展为重的美术创意学习。 2.重点、难点。

重点:对瓶子造型特点的感受以及装饰、美化瓶子方法的了解。

难点:如何做一个有特色的装饰瓶。

三、教学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1至2个瓶子、水粉颜料、水粉笔、桶或各色彩色卡纸等在内的手工制作材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瓶子若干、水粉颜料、笔、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讨论导入。

(1)引导学生“走向瓶子世界,寻找创意灵感”。创设“乱扔酒瓶”的视觉情境,引导学生围绕“如此处理废弃的瓶子,这样做好吗?我们该怎么办”等问题展开讨论。

(2)鼓励学生叙说各种合理的建议,并随机引向“这样处理怎样?你还有哪些好办法可让瓶子变得更美呢”等的研讨,自然引出学习主题:瓶子变个样。 2.观察想象,拓宽思路。

(1)引导观看造型各异的瓶子,思考:看着这些不同形状的瓶子,你联想到什么?

(2)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变换角度去看瓶子,你又联想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带的瓶子进行构想:我能把自带的瓶子变成什么?鼓励学生各种大胆的想法,加强组内外的交流。 3.欣赏探析,寻找方法。

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对相应作品进行赏析:一是这些瓶子分别采用了哪些装饰方法来进行创意?用这些方法装饰瓶子,你面临哪些动手操作上的困难?(教师在鼓励学生看步骤进行自主探究的同时,就“刷底色”和“起稿方法”等方面,进行局部示范,以解决学生彩绘瓶子技法上的学习难点)你还有不同招法吗?二是你最喜欢哪件作品的创意?为什么?这件作品为你接下来的创作带来哪些启示?

4.个性表现,视觉创意。

引导学生采用“不同角度联想法”、“用好合适装饰法”这两个办法,进行“瓶子变个样”的创意。 5.展示赏评,成功体验。

(1)举办“创意瓶子博览会”,引导学生从构思的独特处、装饰的巧妙处等方面互相进行赏评。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各种废旧材料,利用闲暇时光进行环保美术工艺品制作,以美化自己的居所或作为小礼品赠送给好友。 第十七课 虫虫大聚会

一、教学目标

1.观察并初步了解大自然中各种虫子的形体和色彩的特点,积累视觉经验。 2.尝试用折剪的方法进行立体表现,学会一些简单的纸艺方法。 3.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提高爱护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的环保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大自然是天然的画室,其中各种各样的虫子以“多样的形体”和“丰富的色彩”成为学生积累视觉经验最好的资源。本课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教学要突出该领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对纸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和实验,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本课学习内容选用了动画片《虫虫特攻队》的报帖,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表现对象的关注。七只形态各异的虫子实例图片可以让学生近距离地欣赏感受,进一步观察体会“形体”和“色彩”的特点。在欣赏评述活动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用多元化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去仔细观察分析、发现它们特殊的美感。教科书中还呈现了不同折剪法的步骤图例,清晰明了。这些图例构思独特,创意新颖,方法简单易学,可以很好地解决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教科书中的学生作品为完成作业打开了思维广度,让学生在欣赏同龄人的作品中选择不同的折剪法,并通过添画、拼贴的方法来进行立体表现。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纸艺中折剪的基本方法,学习立体表现有趣的虫虫。

难点:能抓住虫子的特点进行立体表现。

三、教学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或油画棒)、彩色卡纸、剪刀、胶水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剪刀、胶水、彩色卡纸、范例作品若干。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虫点点》片段后教师揭示课题:虫虫大聚会,并设问:你还见过怎样的虫?介绍其形体和色彩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具体观察分析虫的形体与色彩,初步感受美感。

3.小游戏:请学生快速用线条画出看见的虫的形体轮廓,比一比谁在规定的时间内画得又多又能抓住特征。

4.引导学生小组欣赏各种平面表现形式的虫。

5.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怎样用纸材来表现立体的虫?学生可以借助视频资料或观看教科书及教师的演示制作步骤,学习多种纸艺立体表现方法。 6.布置作业要求:选择不同的折剪法,并通过添画、拼贴的方式制作一只有趣的虫虫。

7.学生进行作业,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化辅导。

8.引导学生展示介绍完成的作业,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评价重点放在造型上,是否将虫的特征表现了出来?

9.拓展欣赏:纸艺大师用纸表现的作品。教师总结:创意无处不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十八课 良渚古玉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良渚文化的历史、地域分布等知识,感受良渚文化玉器的特征。 2.通过对良渚文化玉器在材质、色彩、造型、纹饰等特征的欣赏、描述,以及利用适当的工具、材料表现良渚文化的玉器或神徽,提高审美评述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激发对良渚古玉的探究兴趣,培养热爱古老文化的情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对文化遗址的保护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良渚文化不仅在浙江省有很高的认知度,而且在全国甚至在世界也有相当的知名度。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在全国多个博物馆均有陈列,在书店或图书馆也能找到有关良渚文化的文献、图片。通过上网查询,还能找到更多有关良渚文化的资料,在当地还能买到良渚文化器物的复制品。这给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科书主要呈现了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玉器,具体介绍了玉琮、“神徽纹”——神人兽面纹及各类玉器。教科书通过“小知识”、“想一想”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了解良渚古玉的神韵、特征,感受良渚古玉的美感特征。同时,通过“学习建议”及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探究与创作活动。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学习领域。编排的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良渚古玉的欣赏,了解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欣赏方法,学习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良渚玉器的造型、纹饰特征以及自己欣赏的感受,提高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和水平。

2.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了解良渚古玉的造型、纹饰特征。

难点:用简短的语言描述良渚古玉的造型、纹饰特征。

三、教学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泥、签字笔等。

(教师)相关图片、课件及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导人。 (1)出示PPT提问:

①请看大屏幕,这幅照片拍的是什么?

②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这是考古发掘现场,是良渚文化的考古发掘现场。他们在进行考古发掘。

(3)提问:

①你知道良渚在哪里吗?

②你对良渚文化有哪些了解?

出示PPT,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时

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 300-4000年。经半个多世

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安

溪、瓶窑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 (5)出示PPT,学生欣赏了解良渚文化分布区域。

(6)教师谈话,呈现课题:在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良渚文化遗址频繁出土了不

少珍贵文物。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玉器。今天一起来欣赏良渚古玉,出示PPT。

2.初步赏析。 (1)提问:

①你见过良渚文化的玉器吗?在哪儿看到的? ②你认识哪些良渚文化的玉器?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逐一呈现良渚文化的玉器及名称。 ③良渚文化的玉器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交流后教师谈话引导进一步欣赏探究良渚文化的主要玉器及特征。 3.深入探究。

(1)欣赏“玉琮王”及神人兽面纹。

①教师出示PPT图片提问:这个玉器叫什么?造型和纹饰是怎么样的? ②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件玉琮是已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琮王”。四面直槽内上下各琢刻一神人兽面纹图像。以转角为中轴展开,琢刻有简化的神人兽面纹。

③教师出示PPT图片提问:玉琮上神人兽面纹有什么特点?用了怎样的雕刻手法?为什么要刻这样的形象?

④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图案上部为人像,脸呈倒梯形,重圈为眼,两侧有三角形的眼角,宽鼻,用弧线勾出鼻翼,大口,露出两排十六颗牙齿。头戴宽大的羽冠,冠上羽毛呈放射状排列。双臂抬起,肘部屈曲,双手五指平伸插于兽面眼眶两侧。中部是兽面,重圈为眼,双目圆睁,两眼间有短桥相连,宽鼻,阔口,上下两对獠牙露出唇外。下部为兽足,双足呈爪状相对,爪甲尖利弯曲。无论人像或兽面,都有一种凶猛逼人的气势,给人以神秘、恐惧之感。用了浅浮雕和细线刻两种雕刻技法。增加玉琮的神圣感、神秘感。

(2)欣赏比较各种玉琮的异同,进一步了解玉琮的特点。

①教师出示PPT图片提问:这些玉器都叫“玉琮”,在造型和纹饰上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②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PPT呈现):

相同:方柱体,内圆外方,中间有圆孔。以转角为中轴展开,琢刻有简化的神人兽面纹。

不同:分单节和多节。转角处雕刻的简化的神人兽面纹有的精细复杂,有的粗犷简单。玉琮是良渚古玉的代表性玉器,是祭天地的重要礼器。

(3)欣赏各种玉璧,了解玉璧的特点。

①教师出示PPT图片提问:这些玉器叫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玉璧,扁平圆形,正中有圆孔,代表财富,也是祭天用的礼器。

(4)欣赏各种玉钺,了解玉钺的特点。

①教师出示PPT图片提问:这些玉器叫什么?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玉钺,造型像斧子。是军事首领的象征物,也是重要的礼器。

(5)通过认一认、猜一猜,进一步了解其他各类良渚玉器及其特征。 ①教师逐一呈现PPT图片,请学生认一认、猜一猜玉器的名称。 ②根据课件提示,请学生说说良渚文化古玉器的特征。 (6)讨论总结良渚玉器的特点及成就。

①教师逐一呈现总结的类别:请学生说出其各自的特点。 ②总结呈现良渚玉器的艺术成就。 4.课堂尝试练习。

(1)练习要求: (在下列两项练习中自选一项) ①用萝卜、陶泥、彩泥等材料以雕刻的方式表现一件良渚玉器。 ②用线描的方式临摹或表现神人兽面纹。 (2)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5.学生课堂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作品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7.拓展欣赏。良渚玉器造型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十九课 清明上河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生活面貌。认识手卷这种国画形式并初学其欣赏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描述作品表现的场景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3.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代画家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代城市生活画卷。北宋画家张择端用画笔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画长卷的艺术魅力及其所包含的古代都市的商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历史文化信息。四年级的学生对古代城乡的生活面貌比较陌生但充满好奇,教学中应该多让学生自主寻找长卷中的兴趣点进行细致观察、研究、讨论,从中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提高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描述作品表现的场景和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难点:对古代建筑、人物服饰、风俗活动的了解。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毛笔、墨、水、长条宣纸。

(教师)课件、长卷复制品、画卷局部打印稿、作业纸。 教学过程

1.猜一猜,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城市里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吗?(学生自由猜想)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一幅传世名画去了解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

出示课题:清明上河图。 2.看一看,感知体验。

让我们展开画卷,跟随画面的场景,体验视觉欣赏之旅吧。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动态展示图。

(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看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讲解画作相关信息。(作者、年代、题目含义等) (3)了解长卷的表现形式和欣赏方式。

长卷因是横幅且画面窄长,不能悬挂,只能用手展阅,故又名“手卷”、“图卷”。这幅五米多长的《清明上河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是汴京郊野的风光,中段描绘了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展示了热闹的城区街道。

欣赏长卷,一般是放在书案上手握长卷两头从右至左的顺序展开欣赏,画作距离眼睛40厘米左右。(教师实时演示) 3.探一探,细品互说。

分发长卷各段落的打印稿,四人小组仔细观察画作,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人物、动物、建筑、船舶等)仔细观察、研究讨论,完成作业纸。

各小组代表结合画作进行全班交流反馈,教师补充总结。 4.学一学,尝试实践。

教师示范国画白描法,学生在长条宣纸上自由临摹长卷中的人或物。 5.评一评,展示评价。

将学生作业组合成长卷形式,并添加背景,进行展示评价。 6.拓展。

《清明上河图》摹本很多,最为著名的有明代画家仇英仿本,现为辽宁省博物馆藏。还有清代乾隆年间由清官画院五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的清院本,现藏于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浙美版新

浙美版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新浙美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优秀)

浙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浙美版 一年级 下册 美术教案

新浙美版__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集

浙美版四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浙美版四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最新

浙美版三年级美术下册杂技表演教案

浙美版三上美术教案

新浙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12课到20课教案
《新浙美版美术四年级下册12课到20课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