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党代会发言稿 精品

发布时间:2020-03-01 18:02: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举师范教育大旗 走新常态下的特色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西北师范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征求意见修改稿)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西北师范大学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审议。

中国共产党西北师范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召开的一次代表大会,也是在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省委省政府及教育部的具体部署,坚持立德树人,坚守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地,围绕学生成长这个中心,依靠教师发展这个根本,突出教学重心,把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推进学科建设,把传承特色与深化改革有机结合、促进内涵发展,把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助推甘肃小康社会建设,为把西北师范大学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1

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九年,是我们抢抓历史机遇、攻坚克难、奋勇前行的九年,是我们凝心聚力、推动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九年。九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全面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战略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质量立校‛,注重育人为本、提升内涵、协同创新和服务社会,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的持续提升,开始了由规模牵引向质量驱动的逐步转型,谱写了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崭新篇章。

办学思路进一步明晰,办学规模稳步扩大。2009年,教育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西北师范大学‛协议,标志着学校迈向更高的发展平台。我们紧抓这一历史机遇,全面落实省部共建发展规划。我们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以举办110周年校庆为契机,总结办学经验,进一步凝练了‚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传统,确定‚知术欲圆、行旨须直‛和《我的校园在黄河岸上》为校训、校歌。我们围绕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统筹‚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发展,学校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本科生规模从13377人上升到18963人;统招硕士、博士研究生从 2897人上升到7020人;成人教育类学生保持在13000人左右。

教改工程持续推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紧抓国家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历史机遇,主动适应甘肃‚文化大省‛、

2

‚生态文明省‛建设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现实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新建25个本科专业,学校普通本科专业总数达到76个。学校始终把为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培养高水平师资作为首要任务,实施了‚教师教育改革行动计划‛和‚教师教育改革推进计划‛,整合教师教育资源,确定了‚专业教育高水平、教师培养高质量‛的培养目标,探索了由各学院进行学科专业培养、教育学院进行教师教育培养的教师专业化培养新模式。承担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改革‛、‚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和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两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以及‚语数外中学教师培养改革‛和‚西部幼教精英培养计划‛两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持续实施四期、五期‚本科教学改革工程‛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建成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学校在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中获得优秀,201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科研水平有较大提升。学科与学位点建设取得新突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由2个增加到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3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达到15个。建成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教育部

3

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3个省部级研究院(所、中心),32个省级重点学科。科研水平明显提升,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1776篇,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604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32项,授权专利341件,年度科研经费由805万元增加到3012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被CSSCI收录论文2039篇,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88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395项,年度科研经费由409.44万元增加到1148.6万元。在西北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方面的成果多次被中宣部国家社科规划办编发为密级《成果要报》,为党和国家决策发挥了重要智库作用。

学生工作体系逐步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建立健全了提升学生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制度体系。通过大学生优秀示范群体建设、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等多种途径,学校学生工作由管理为主向教育、管理、服务并重转型,建立健全了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就业指导、勤工助学、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工作格局,进一步突出了学生在学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2006年以来,学校统筹40多项共计11409万元资助金,资助学生46490人,每年受助学生比例保持在30 %以上。2010年学校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着眼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

4

创新能力,坚持以实施本科生素质拓展学分制为抓手,积极构建高层次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体系。学校《以学分制的方式,扎实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获得了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二等奖。学校连续15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学生共荣获国家级专业竞赛奖励605项。

师资队伍结构整体优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增强。组织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教师教育人才队伍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高层次人才国际化成长计划和‚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双星计划‛,全面落实与北京师范大学对口支援协议项目,持续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学校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43人,正高级职称人员298人,副高级职称人员580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497人。专任教师1200人,其中教授275人、副教授51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5%;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3%。新增双聘院士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

一、二层次人选56人,甘肃省高校‚飞天学者‛10人。现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高校青年教师奖‛1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达到60人。4人分别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等荣誉称号。尤为可喜的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鼻祖南国农先生荣获了教育科学研究终身

5

成就奖。

干部队伍整体结构优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顺利完成了2008年、2012年机构改革和干部聘任工作,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能,在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全面实行干部聘任制,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力度,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从严管理、加强培训,全面提升管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解放思想中开阔眼界,在学习借鉴中创新思路,切实增强科学谋划能力、目标管理能力、质量控制能力、对外合作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了科学高效的体制保证和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支撑。 推行了内部等级岗位及人员聘任工作,变原来的职务管理为等级岗位管理,进一步完善了人事管理的制度体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建立健全了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学科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高层次人才倾斜的薪酬机制。充分发挥校内岗位津贴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有效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外交流合作逐步扩大,服务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成立了华文教育基地和国际汉语推广中心,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开设了地域特色鲜明的中亚东干留学生班,留学生规模从37人增加到324人。先后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台湾新竹教育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20多所高校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实施了合作育人项目。服务甘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先后成立了教育发展研究院、旅游发展研究院、文化发展研究院和敦煌学院,以及丝绸之路

6

文明复兴与中国向西开放协同创新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组织编写了《华夏文明在甘肃》等重要学术著作,有11人入选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专家人才库,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牵头组建‚甘肃高校教师教育联盟‛和‚安宁五所高校战略联盟‛,开展了一系列区域与校际协同创新项目。与新疆教育厅签订协议,在阿克苏地区开展实习支教工作,共建‚基础教育、民族教育创新实验区‛,得到了自治区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与中科院兰州分院、上海社科院等多家科研单位、金川公司等50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积极投入‚双联‛行动,探索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模式,连续两年荣获全省‚双联‛工作先进单位。附属办学单位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在甘肃基础教育领域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承办了中国机器人大赛、首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暨数据新闻教育发展高峰研讨会、甘肃省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以及‚陇原名师‛暨甘肃省庆祝第27个教师节颁奖晚会等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重大赛事和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办学空间进一步拓展,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整体搬迁兰州助剂厂,通过内部挖潜臵换教学用地60亩;新征新校区建设用地700多亩、绿化用地1300亩,校园面积从960亩增加到2960亩;新建了10号教学楼,完成了新校区建设一期工程,于2011年年底投入使用,校舍面积增加了23.53万平方米。建成以远程教育、图书资料、综合教务管

7

理及校园网络为主体的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先后完成了5万平方米的研究生公寓、8万平方米的教师公寓和老校区燃煤锅炉改造等工程,后勤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作为全省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单位,学校以‚推进教育创新,提升发展质量‛为主题,形成了‚六抓六促进‛的基本经验,既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科学发展不断迈上新水平,又为全省高校学习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通过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新生党员培训、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等一系列活动来培育骨干、深化认识、坚定信仰、凝聚人心,学校党员达到8305人,其中教职工党员占职工总数的63.22%,学生党员占学生总数的22.85%,党员数量保持了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广大师生对党员的认同度不断增强。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党员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管理中坚持‚三严三实‛,努力做践行‚三严三实‛的楷模。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审计制度,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监察力度,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学校党委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校多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

8

切关怀,特别是今年三月,省委书记王三运同志来校调研座谈、悉心指导,他指出,‚学校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进步,办学理念先进、发展定位准确、工作思路清晰,校园充满生机与活力,发展前景十分美好‛。也提出了‚立足省情,创出特色,发挥优势,服务大局,不丢本根,协同发展,走出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特色路子‛的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省长刘伟平同志把西北师大作为自己的联系单位,多次亲临学校检查指导工作、现场办公,为师生做专题辅导报告;今年又专门召开省长办公会研究解决兰天学生公寓改造及一些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给我们以悉心的指导和极大的鼓舞。

这些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教育部、省教育厅及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学校历届领导班子的努力工作,离不开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的无私奉献,离不开离退休老教师和老同志的理解关心,离不开兄弟院校、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热情帮助。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给予支持的各级领导、师生员工、离退休老教师老同志、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成绩斐然。然而,改进是人类进步的足迹。况且我们的确存有许多不足,面临许多挑战:一是学科体系虽更齐全了,但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却凸显了;二是人才队伍壮大了,但高水平领军人才却更显不足了;三是办学规模扩大了,但提高质量的问题却更加紧迫了;四是校园面积扩大了,但美化校园环境的任务更加繁重了;五是资金投入增加了,但依靠精神

9

办大学的信心却不足了;六是办学时间更长了,但服务甘肃基础教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却不高了。

以上问题若不勇敢直面、果断解决,就会形成下行趋势。一旦形成下行惯性,数代师大人百年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我们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振奋精神,深化改革,自觉认识新常态,适应引领新常态,走出新常态下的新特色,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我们化蛹为蝶、自我升华的难得机遇。

二、适应新常态 走出新特色

当前,国际形势虽仍错综复杂、瞬息万变,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一系列治国理政方略的逐步到位,国内形势趋于新常态,‚中国梦‛已成为民族共识。大环境决定小环境,大逻辑决定小逻辑。新常态大背景下的教育领域也面临着由扩招扩建、数量扩张转向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更加紧迫和鲜明。可以说,教育领域也正处于一个步入新常态的历史拐点。在历史拐点处,往往也是思潮迭起的时期,而这个时候的选择尤为关键,越是错综复杂的时候,越应该去繁就简、遵循规律、回归本位。确切地讲,就是要想清楚一些基本问题,讲清楚一些基本道理,坚守住一些基本底线。这也正是本次大会的关键所在。

(一)责任和使命

教育是国之根本、百年大计。‚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

10

可以说,今天的教育现状就是明天的社会现实。教育的特殊使命赋予了教师职业与生俱来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为什么天下万般行业,唯有教师被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教育在‚教‛,更在‚育‛。‚教‛的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而‚育‛的本质内涵却亘古未变。‚育‛是情怀的润泽,是对心灵的呵护,经不起也容不得半点的急功近利。‚育‛就是奉献,蜡烛精神就是对这样一种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教师教育是培养教育者的教育,是教育之基础,更具使命感和责任感,更需培育教师情怀、完善教师人格。因此,坚持立德树人、追求允公允能、努力做‚四有好老师‛是对教师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学因教育的责任和使命而存在,是认知世界、关怀人类的思想高地,是理想者的精神家园。有别于商业文化、官僚文化、庸俗文化而特有的大学文化形成了大学独有的精神。探索这种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内涵,也是大学教育的本来属性和教育工作者的神圣所在。西北师大这个百年学府的发展史本身就是对这一精神的最好诠释,从发端于京师大学堂到一路西迁,在抗日烽火中扎根西部,在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献身西部,这种精神被我们一代代所坚守、传承、光大。李蒸、黎锦熙、孔宪武、袁敦礼等这些名字,本身已成为西北师大精神的代名词和诠释者,这是我们引以为自豪、弥足珍贵的财富。

过去,‚西北师大是西部教师教育的摇篮‛,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今天,面对实施‚一

11

带一路‛伟大战略的人才需求,我们更应毫不犹豫地高举师范教育的大旗,传承西北师大‚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精神,为我省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使西北师大这个丝绸之路上照亮人们心灵的灯塔永放光芒。

(二)目标和任务

我们在新常态下的目标和任务是:高举师范教育大旗,遵循新常态下的大逻辑,围绕学生成长这个中心,依靠教师发展这个根本,突出教学重心,把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把传承特色与深化改革有机结合,把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夯实德智体美基础学科的根基,强化应用学科的社会需求导向和实践性,美化育人环境,筑就一条着力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思维和信息化能力‛的特色之路,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努力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和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道路决定命运,结果是过程之结果。能否把西北师大建设成为一个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取决于我们教育的全过程,即构筑道路的过程。这条路一定要厚实,沙滩上盖不起高楼,虚功上建不了伟业,厚实度决定着学生认知世界的能力和敢于担当的勇气;这条路也一定要宽广,庭院里养不了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宽广度决定着学生的视野和顺应时代要求的能力;这条路一定要优美,优美度决定着学生的审美能力,决定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充满朝气的个性养成乃至他

12

们对人生的理解。

如果把学科简单分为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那么基础学科就是这条路的厚度,应用学科就是这条路的宽度,校园环境就是这条路的景观,根植于西北师大的以‚李秉德和南国农教育理念与方法‛为特色的教师教育,就是这条路的筋骨。‚李秉德和南国农教育理念与方法‛汇聚了李蒸、黎锦熙、李建勋、李秉德、南国农等西北师大历代教育家的集体智慧,包含了师范教育、农村教育、民族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等丰富的内涵,凝练了我们百余年来师范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形成了具有西北师大特质的教师教育体系。这也正是我们有别于其他的特色之处。

没有厚度的路宽不了,没有宽度的路算不上大路,缺乏美景的路是枯燥乏味没有生机的路,没有筋骨的路是难以负重远行的路。目前,这条路尚不宽不厚不美不强,加宽加厚增美增强就是我们今后的工作任务。‚十三五‛的目标任务就是‚道路‛建设,工作主线就是加宽加厚增美增强,工作特色就是完善和发展具有西北师大特质的教师教育体系,工作规矩就是党的纪律和《西北师范大学章程》。建设这条特色之路就是西北师大在复兴路上生动而具体的实践,我们要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去指导实现这个目标和任务,用这个目标和任务去贯彻落实‚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向往一批批优秀学子朝气蓬勃地行进在这条又宽又厚、又美又强的大路上,走向美好未来,这就是我们的美好愿景和奋

13

斗目标。

(三)全面推进综合改革,理顺三大基本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法则‛,‚矛盾相互作用促进事物的发展‛。承认矛盾、力求平衡作用促进发展,既是我们的世界观,也是我们的方法论。设计好、建设好、走好这条路,必须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全面深化改革,理顺一些基本关系,避免矛盾失衡,力求在平衡中促进发展。

一要处理好一般与特色的关系。凡事物都共存有一般共性和特色个性。然而,特色却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事物个体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凡大学都有着基本一样的目标和形态,大学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特色差别所致。特色越鲜明,价值取向则越高;凡事不仅在于我们想做什么,而更在于我们能做成什么。教师教育是我们传统的本根教育,如若我们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用教育信息化理念完善和发展具有西北师大特质的教师教育体系,则能进一步彰显教师教育的时代特色,将其融入到所有学科建设和教育全过程,则会成为西北师大的办学特色。只要有特色,就有了属于自己本质属性的那个‚一‛,就能‚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形成特色与一般经纬交织的学科体系,形成以特色带动所有学科蓬勃发展的局面,形成又宽又厚、又美又强的综合实力。一业兴则百业旺,百业旺则主业强。要防止脱离实际、贪大图多、舍本逐末,避免把西北师大办成一个没有‚一‛的内涵的那一类大

14

学。找‚一‛难,守‚一‛更难,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勇气与智慧、境界和胸怀,耐得住寂寞、保持住定力,把‚一‛做大做强,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要处理好学术与行政的关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是大学的使命所在。在大学,营造一个学术自由的氛围,如空气之于生命一样重要。然而,有人群就需要秩序,有师生群体必然也少不了管理。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管理是为保障学术自由而有的管理;这里的管理重在‚理‛,而不在‚管‛;这里的管理是顺应教育规律的‚理‛,而不是主观意识上的‚管‛。去‚行政化‛是去过多过滥的、凌驾于客观规律之上的‚管‛,而不是去客观需要的‚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这个道理,决定了管理系统的服务职能和服务角色,也决定了我们综合改革的价值取向。推进学术团体发散性和纵深化,行政系统集中性和扁平化,是我们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激励政策的导向。要调整‚双肩挑‛的激励政策,鼓励更多有专业背景的同志从事专业工作,加强‚道路‛建设的力量。

我们要构建学术与行政平衡而存、相互作用的新机制。学术委员会是学校最高学术机构。为防止‚隔行评审、近亲繁殖‛,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分设文、理、应用三大学科体系的三个学术委员会,力争委员会五分之一以上的成员来自校外,以强化学术问题的专业性和开放性。成立文、理、应用三个由教授和管理人员组成的学科建设委员会,由分管校领导任委员会主任,打破院系学科界限,解决‚一人一庙‛的问题,促进学科

15

交叉协同、凝练学科方向,整合集成项目和成果,系统推进学科建设。同时,凭借‚教师发展中心‛这个平台,充分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一切事关人财物的资源配臵,都要强化论证管理、预算管理,创造条件在‚教师发展中心‛这个开放评审、开放评优和开放评奖的‚三开‛平台上论证审定,借‚阳光‛促公平促发展。教师发展中心就是学术委员会和相关学术团体的常年开放办公场所,委员会的工作过程就是提高学术水平的过程,是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要把教师发展融入到学校发展的全过程,使‚教师发展中心‛成为学校发展中心,成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机制的落地平台,切实把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落到实处。如果把教师发展中心通俗地比喻为体育俱乐部,那么学术委员会就是裁判员团队,学科建设委员会就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团队,行政管理系统则就是服务保障团队,且根据比赛结果实施奖惩和分配资源。为统筹全校的学术和学科建设工作,学校层面成立类似于体育总局的学术和学科建设管理委员会,促进学术自由与民主管理的协调发展。

三要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是教师的天职,况且我们尚还向学生收学费。对于教学与科研在实际运行中不匹配不平衡的问题,我们必须要直面反思。大学教育的成败,最终都集中体现在学生培养上。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一定要紧扣教师发展这个‚根本‛、围绕学生这个‚中心‛、突出教学这个‚重心‛,政策杠杆要坚决归位于教学,要赋予最优秀教学成果以

16

最高学术成果奖的荣誉,让教师以讲台为荣,以讲台为乐。当然,一个教师如果对教学内容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科前沿没有基本的了解和探索,就绝不会触类旁通、深入浅出地教好学生,也难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因此,没有科研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学。只有科研与教学二者相互作用、相生相伴,才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才能促进学科建设。

没有资金投入是搞不好科研的,但仅仅有资金保障就能搞好科研吗?科研更多的是靠科学精神,靠对真理的执着追求,靠团结协作的体制机制。要为科研成果搭建展示的平台,让研究者在成果分享中体现价值,让听者在交流中有所收获,激发教师追求真理的激情,催生科研真正的内生动力。要改革创新调整存量,让科研资源集中在‚三开‛平台上去配臵。要设立专项扩大增量,由学科建设委员会在‚三开‛平台上统筹安排,激励出大成果、出高水平成果。要给那些善研究、乐研究、志在研究的教师提供支持,设立研究员、资深研究员岗位,条件成熟的可成立专门的研究所(中心),让他们潜心研究,这本身也是大学之大的内涵。要让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由组合,形成多层面、多类别、动态发展的学术团队,推进学术团体发散性和纵深化发展,使科研显示度和学科影响力日趋提升成为一种必然结果。

(四)抓好教师发展这个根本

设计、建设、走好这条路,教师是根本。教师队伍,是道

17

路的设计者、建设者,更是引导者。这条道路的宽、厚、美、强,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宽、厚、美、强。因此,教师自身的发展是当务之急、万事之要,是要中之要。然而,教师发展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做‚慢功‛、久久为功,需要梯队上下相承、前后左右相济互补。

首先要有带头人,要采取设臵资深教授岗位、延长学科带头人退休时限、适当返聘延聘已退休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面向海内外聘任学术院长等措施,激发高层次人才队伍活力,催生名师。要宣传名师名言、名师事迹,保护传承名师名作,开展名师命名活动,塑造名师形象,形成崇尚学术、崇敬名师的氛围。

要以教授为核心,构建院系师徒传帮网络,制定教授学术报告会制度,落实好‚一名师一名课‛制度,进一步强化名师及教授的传承作用,形成团队优势。要打破论资排辈,推行破格晋升,完善现有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制定人、财、物全面倾斜支持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政策,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发展空间。优秀青年教师的茁壮成长是西北师大明天真正的希望,老教授老同志要甘为人梯,为他们铺路架桥,甚至要有牺牲自己利益的勇气和自觉。

要创新教师发展中心运行模式,搭建好新老传承的交流平台、学科交叉协同的互补平台、开放评审评优评奖的竞技平台,使教师发展中心成为学术交流中心、成果展示中心、教师实训中心、学术与行政平衡作用的发展中心,使教师发展中心成为

18

特色之路上的‚交通中枢‛,成为教师发展的加油站、服务区,成为教师放飞梦想的地方,成为教师职业生涯中的港湾。以此解决好教师全员、全面、终身学习的问题,也为探索‚教授治学‛趟出一条路子。

离退休教师是我们宝贵的教育资源。尊重离退休人员,既是尊重历史,也是尊重我们的未来。除了在生活上要关心他们,更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探索老少结对共进课堂的帮扶模式,发挥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要探索学业帮扶指导模式,发挥老教师深厚的教育情怀,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五)服务好学生成长这个中心

我们群英荟萃,来到这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成长成才,我们用心血和身躯来构筑这条路,就是为了让学生走向成功。这条路好不好只有学生说了算,学生最有发言权。因此,一定要树立起以学生的满意度为基准的校准思想,要完善学生选课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机制,用好评价结果,凡学生满意度不能过半的课,必须劝其任课教师转岗或培训,以此倒逼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成立‚学生发展服务中心‛,这个中心既是通过信息化系统处理学生事务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也是学生交流成长感受、分享学业经验、激发创新意识的发展平台,更是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展示平台。要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好这个中心,依托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以学生的自组织自管理为主,实

19

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要充分利用学校自身资源解决学校自身问题,通过解决学校自身问题为学生创造实践环境。学生‚三助一辅‛工作要与之相配套,把学校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变为课题和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也以此倒逼压缩工勤教辅岗位的用工数量。

建立学生参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的机制,完善校长接待日、校长早餐会等制度,畅通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渠道。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尊重学生反馈,建立起以学生意见为主要指标的工作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也以此倒逼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水平再上台阶。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理顺关系、完善机制,提升心理健康指导服务水平;发挥音体美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完善开学、毕业典礼仪式,丰富活动内容,为学生的人生转折加油鼓劲;创建校长与校友信息平台,促进共同发展,呵护好校友对母校的眷恋情怀。构建起‚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育人体系。

(六)突出教学重心,着力于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筑就这样一条又宽又厚、又美又强的路,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思维和信息化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这些素质和能力,才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学校也才能够实现质量立校。

‚人文情怀‛是自觉传‚道‛的责任和义务,是敬畏自然、

20

关怀人类的情感,是承载渊博知识的空间。立足人本、激发潜质,催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是教育的本质内涵之要求。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需要注重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面向西部贫困地区、面向民族地区办学的事实,需要注重人文情怀的培养;应对未来智能化时代的挑战,更需要人文情怀。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时代要求,前瞻性地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平等教育、教学相长,更加注重爱的教育、以情感人,以推己及人的情怀感染学生,营造一个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阳光自信、敢于担当、尊重自然、关怀生命大情怀的大环境。

‚国际视野‛既是民族复兴的客观需要,更是占据教育制高点的客观需要。针对我们生源大多来自于西部落后地区的客观现实,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大时空观尤为必要和重要。首先,要舍得花钱,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对外交流,扩大访学留学互派规模,促进中外师生互动,特别是要顺应‚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扩展向西开放的能力;其次,要充分利用慕课、微课、视频场景在线教学等促进国际化视野的教学手段,拓展学生眼界;第三,要创造条件,鼓励更多优秀教师开设双语课程。

‚系统思维‛是建构学生知识体系的基础,是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信息化可能带来的知识趋于碎片化的危险,前瞻性的防范就是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大教授讲大课、讲通识、讲前沿,讲哲学、讲逻辑,完善‚2+2‛等大类招生学制试点,就是要努力建构学生

21

的系统思维,把加宽加厚增美增强融为一体,努力使学生在科学认知自然的过程中有更多的人文情怀,在研究人文社会的过程中有必要的数理逻辑思维。建构系统思维既是当今教育的短板,又将必定是今后的长板。对此我们一定要有信心、有定力。

‚批判思维‛是创新的源泉。学问既在学,更在问,仅有学而没有问,没有批判性思维的学习,就是简单的复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绝不能缘木求鱼,只要创新,不要批判。倡导教学相长,探索互动式、探究式、翻转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问题前臵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成功实践,要推而广之,创新推进。这是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传统教育模式面临着‚如何教‛比‚教什么‛更为严峻的考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完成好这一课题,对西北师大是挑战,但更多的则是弯道超车的机遇。用教育信息化理念完善和发展具有西北师大特质的教师教育体系,以此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信息化时代的能力培养,彰显西北师大的时代特色,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水平。这也正是西北师大有别于其他的比较优势。这个机遇,稍纵即逝。对此,我们一定要从战略层面充分认识、

22

高度重视,坚决克服院系、学科、门派的分割思维,破除局部利益的藩篱,推进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心理学、信息科学的深度融合,形成现代教育信息化的综合优势,将其融入到其他各个学科之中,贯穿于加宽加厚增美增强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走出教育信息化时代属于西北师大自己的特色之路。

着力于学生‚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思维和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既是培养‚四有好老师‛的职业需求,也是未来人的素质特征。要创新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把教学重心落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守住这个底线,我们的学生不但能适应未来环境的千变万化,而且一定会成为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七)建设好与我们教育理念相适应的育人环境 大学作为育人阵地,其教育功能不仅在书本和课堂,还在于校园环境和大学文化。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都承载着育人的功能,我们一定要精心设计、系统推进,创造一个与我们教育理念相适应的育人环境。

老校长李蒸先生考察校址时,规划了一个‚依山傍水‛‚桃李成蹊‛的美好蓝图。经过七十多年的努力,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我们要按照这个总体蓝图,分三个层次系统推进生态校园、数字校园、文化校园建设,使老校长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一是借助于省市区建设安宁大学城的契机,把校园融入到从黄河之滨至北山绿化区的大学城之中,借助于大学城的空中廊桥,

23

实现与邻近科研院校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凸显依山傍水的大校园,彰显大学城的综合优势。二是落实511道路的下穿方案,完成北山绿化区1300亩的征地任务,将700亩新校区与1300亩北山绿化区统一规划,建成一个拥有2000亩占地,兼顾有户外实验实训、运动锻炼、文化体验、生态观赏为一体的新校区。与老校区降密度降容积率、见缝插绿的规划方案相呼应,建成环境优美、生态宜人、独具特色的生态校园。三是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实训大楼建设,彰显‚云大楼‛的概念,建设数字校园,创造泛在学习环境。启动校园文化建设工程,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每一处景观都会说话,让每一个场所都能育人,建设文化校园。强化安全意识,完善安全设施,建设平安校园,为师生创造一个宜学、善学、乐学的学习环境。

安居方能乐业。督促兰天学生公寓业主加快推进公寓腾空翻修的进度,确保工程合格验收,学生安全居住。站在教师职工的立场,关注解决好教师职工的现实问题,既是党的群众观点,也是保障教职工权益的必然要求。要逐步提高与学校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职工福利待遇;要用好国家房改政策,进一步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要用好公积金,逐步修缮旧房屋,努力营造一个与学习环境相适应的生活环境。

(八)加强和改进党委自身建设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设计、建设、走好西北师大的特色发展之路,关键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大学治理体系中,党委处

24

于核心地位,履行着把握方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责,肩负着‚管方向、谋长远、抓根本‛的任务。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管方向就是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不动摇,坚守党的意识形态阵地不松懈,把握住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办学方向不偏离。要从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自觉入手,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催生学生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感。

谋长远就是要继承好过去,把握教育规律,吃透校情特色,顶层设计好符合规律、切合实际、反映时代要求的特色发展之路。要耐得住寂寞,敢于取舍,战略上抓特色,战术上抓信息化,完善和发展‚李秉德和南国农教育理念与方法‛,将其贯穿于我们教育的全过程,促进内涵发展,形成品牌效应,走出属于西北师大自己的教师教育发展之路。我们要成立学校发展咨询委员会,聘请至少一半以上校外的院士、知名学者、校友代表和各界人士为委员,就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呈请咨询会咨询。要把西北师大咨询会开成学校战略报告会和现代大学治理研讨会。

抓根本就是要抓事关根本的大事。建立起保障学术自由、管理有序的运转体制和机制是事关根本的大事。党委要建好制度、立好规矩,保证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平衡而存、相互作用、顺畅运行,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建设与学术环境相适应的政治生态是事

25

关根本的大事。党委要坚守正道、创造环境、促进公平,营造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氛围,树立自觉的服务意识,把党的领导融入到保障和服务之中,努力做践行‚三严三实‛的楷模,形成以党风带校风、以校风带学风的良好局面。

履行好这样一个使命,完成好这样一个任务,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先要加强党委的自身建设、保持党委的先进性。而先进性绝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而是要靠理论学习,增高站位,增强自信,增进自觉;要靠党的民主集中制化解分歧、凝聚智慧、科学决策;要靠基层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固本强基,凝心聚力,形成战斗力;要靠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靠从严治党,领导要带头廉洁自律、反腐倡廉,带头讲纪律、守规矩,特别要善于自己给自己‚编笼子‛,勇于把自己手中的权力关进‚笼子‛里,这是防止腐败滋生蔓延的必然要求,也是必须之策。对此,党委要负主体责任,纪委要负监督责任,主要领导要负主要责任。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最根本的是要靠党的群众路线这个法宝。要把党的领导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汲取营养和智慧,获取力量和支持。正如根有多深、树就有多高一样,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深度决定着领导水平的高度。党委要率先公开党务,在决定事关‚三重一大‛等重大事项时,要把党委的初步意见拿到‚三开‛平台上,开放论证,听取各方意见,最终形成党委决定。要建立党委工作通报制度,通过师生大会、教代会等形

26

式定期通报学校重大事项,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保障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化程度,以激活各类组织、各个层面的发展活力,让每个人在各自的领域竞相发展,获得成就。

各位代表,同志们,请大家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认真审议,真正使这个报告成为凝聚共识、绘就蓝图的报告,成为我们的共同意志。广大党员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适应新常态的自觉性,提高引领新常态的能力水平,为实现这个蓝图而努力奋斗。大家要把完成日常工作与推进综合改革融为一体,把当下工作与今后任务有机结合,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将这个蓝图变成‚十三五‛的规划图、施工图,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建设好又宽又厚、又美又强的特色发展之路。

成在事业心,赢在执行力。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全体师生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奋力前行,西北师大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

27

党代会发言稿

党代会发言稿

党代会发言稿

党代会代表发言稿

党代会换届选举会发言稿

十一届党代会采访发言稿

玉林市医院党代会讲话发言稿

党代会闭幕式学生代表发言稿

某关于党代会讨论发言稿

党代会分组讨论发言稿的写法

党代会发言稿 精品
《党代会发言稿 精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