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20:47: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德州一村小学张 燕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他的一生始终进行着不懈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有着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便是其中的一支奇葩。他的一生有丰富的创造思想,有不少创造性的贡献,他的开拓进取精神令人惊服。他的创造、他的开拓,体现在一个“新”字:他自新、立新、创新,提倡新教育,构想新蓝图,他把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是创造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要求受教育者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他说:“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能“思考”,意味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建设”,意味着能承担起改造建设国家的重任,进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还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剪去指甲,摔掉无形的手套,使大家可以执行大脑的命令,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享受言论自由,摆龙门阵,谈天谈心,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把人民与小孩从文化鸟笼里解放出来,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把人民与小孩从劳碌中解放出来,使大家有点空闲,看看书,干点与老百姓有益的事,还要有空玩玩,才算是有点做人的味道。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管发挥出来。”

当我们满怀信心跨入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世纪之际,作为教育工作者深感肩上担子和责任的重大,“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同志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

发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因此,在新世纪里,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在新形势下,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那么,针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我们如何进行创造性的教育呢?首先,要提倡学校环境的创造性,主要包括办学的指导思想、学校管理、环境布置、教学评估体系及班级气氛等多种学校因素。优化学校环境的创造性是促进受教育者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真正富于创造性的育人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一房一舍都应体现出应有的匠心,体现出育人环境应具有的特点:和谐、灵活、富于创造性。

其次,要有创造型的老师,就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的教师。主要包括教师的创造性教育观、知识结构、个性特征、教学艺术和管理艺术。特别是教学方法,这是能否培养和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关键之一。因此,研究教师的创造力教育观、个性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艺术及管理艺术对于培养和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学习有两种,一种是重复性学习,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就是不拘泥,不守旧,打破框,敢于创新。„„创造性应看作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1、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地、独立地、自信地用严峻的眼光审视周围的环境,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探索求知世界。

2、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行为特征。如,好奇、思维灵活、独立行事、喜欢提问、善于探索等等。

3、培养产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

造型学生在学习中有许多不同于普通产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创造型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喜欢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创造型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大量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范围与领域不为教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创造型学生不按规定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外,更多的时间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它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创造型学生不仅能获得书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地吸收;创造型学生对语词或符号特别敏感,能在与别人的交谈中发现问题;在学习动机上,创造型学生渴望找到疑难问题的答案,喜欢寻找缺点和进行批判,并对自己的直觉能力表示自信,相信自己的直觉。

学习贵在创新,学校中多一份创造性学习,学生进入社会就多一份创新能力;学校中多一名创造型学生,进入社会则多一位勇于创新的人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陶行知教育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灵活运用陶行知理论,使行知理论不断发扬光大。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靠创造性教育,有创造性教育,才有人的创造力的成才和发挥。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