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最动人的成功励志故事

发布时间:2020-03-03 22:34: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理想与现实的问题

最近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位老师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华人经济学家,在学院里深受同学们尊敬。话说他当年本科专业是数学,成绩优异。拿着丘成桐的推荐信赴美读书。到了美国后,发现自己的兴趣其实在经济学。于是跟导师丘成桐商量,能否转专业。邱老说:“可以啊,但是你要在我这里毕业才行。”于是乎,我们的这位老师果断努力学习之,从邱老师那里拿下数学博士学位,然后去哈弗大学搞定了经济学博士学位。

听完此事之后,我汗颜无比。一个下午都在自己对自己纠结:我当年对自己专业的种种抱怨乃至学习上的放纵是多么幼稚与无知。话说此老师给我最大触动就是:“不要再抱怨自己的专业了”。我以前平时经常抱怨,“我靠专业不喜欢啊”,“不是我的兴趣啊什么的”。现在来看,我真心是弱爆了。当我平时总是抱怨我多么不喜欢我的专业,我应该干嘛干嘛去,而慢慢以不喜欢为藉口慢慢放纵的时候,真正有理想的人正在抓紧时间搞定手头工作以为了自己心中所想做准备。 强大的毅力,不是让我们坚持做我们喜欢的事情,而是让我们坚持下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都已经喜欢了做起来当然很开心容易坚持下去,为了喜欢的事情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才是真刀真枪拼情商。我们欲望一个专业而处于一个不喜欢的专业的时候,我们能不能忍受它,搞定它,然后奔向心中理想,这才是关键,也只有这样能证明我们对我们的理想是“真爱\"。 说到对专业喜欢不喜欢,我以前其实对专业也没有对专业本身喜欢不喜欢。我不喜欢的不是专业本身,而是不喜欢学习专业过程中由于智力精力耐力等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的挫败。笔者不才,真就是这种人我乐个去。我太多的时候就是借讨厌此专业的抱怨,给自己一个逃避压力的理由以自欺欺人罢了。

没有什么比挫败感更能激发厌恶感的了。话说我最不喜欢我的专业的时候,就是做题不会,数据冗杂,研究失败的时候等等。或许,我太多的时候把挫败感等同于厌恶感,将原本无辜的专业为我的负面情绪买单。我太多时候给自己编织了这样一个“不喜欢所以我不学,不学所以我学不好”的借口,骗了别人又骗了自己。我将为我的懒惰找到合情合理合法的借口。 诶,我以前说想学文史哲啊什么的什么的,觉得自己爱好是那个应该学那个。我其实就是把文史哲专业错等于闲情逸致的小资类畅销书了。年少无知时候,偶尔书店逛逛看到尼采啦海子啦,觉得自己可以当诗人当哲学家。一旦自己学了金融经济会计,遇到挫折就开始抱怨如何如何。我相信,我就是学了文史哲也会抱怨的。因为我要以他们为专业的根本原因仅仅是误会了此类专业门槛低罢了。要是让我投身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或者东方语言文献里面,我还是会抱怨:“我喜欢的专业不是这样子的呀。” 如果我们真的很不幸就落到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比如见到数字恐慌的人就是被分在了数学系,想起来画画就恶心的人就是被安排在建筑系,那确实好不走运。如果自己又没有其他方面的天赋和资源让自己摆脱现状,那就只能先忍受再搞定你所厌恶的事情了。与其抱怨东西,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倒是还不如任务负重,咬紧牙关把手头工作做好。个人现在以为,报复厌恶又不得不做的事情的办法,就是把它干的漂亮。 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程式化自己的文学创造力,但是为了大学的理想,不得不过高考作文这一关;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热衷于翻来覆去啃一些这辈子都不会用到的单词,但是为了科研的理想,不得不过GRE这一关;绝大多数人都不喜爱纯体力活的填写数据等等,但是为了事业的理想,不得不过甲方这一关。等我们考上了大学,做好了科研,创立了企业,望着再也不需要的高考,GRE,财务数据,我们只需:呵呵。

我现在还是一个比较乐天派的人,坚信老天爷(如果世界上有某个老天爷)总是有眼睛的。它如果看到我的艰辛付出——在我们厌恶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步履蹒跚,它总会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做到我们喜欢的事情的,哪怕我们不能直接从事那个学业或者领域,但是随着自身在本行业的积累和壮大,我们会接触更多的资源,活跃于更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平台,然后我们想从事我们本来的梦想的机会以及接触和本来梦想相关的事业的概率越来越大。

行文至此,忏悔多了点,就和朋友们多聊两句。如果真是爱一个事业,有一个理想,那就要为他努力不假。但是这种努力不仅包括对此理想相关的努力,也包括对手头不喜欢甚至厌恶的事情的处理。很多人很幸运,学的就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做的就是自己喜欢的事业。那我们有时候不幸运就没有办法了,只能就要靠努力来弥补运气了。我们如果没有过硬天赋和资源供我们直接转行(例如:老爸盖学校培养你辍学画画或者当作家迅速成名),我们只能咬着牙含着泪把手头工作做完,然后朝着心中所爱的理想方向前进。

我认识一些投行的朋友,聊到爱好的时候,他们很多都不喜欢金融。问到为什么会做这行的时候,他们回答大同小异:“赚够钱,然后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好靠谱啊!当我们没有足够资源和天赋承担我们为兴趣义无反顾的风险的时候,老老实实想办法赚到足够多的钱,积累到足够多的资源然后徐图后计是个最靠谱的办法。这要比每天怨天尤人见一个人说一轮“我如果要是干什么什么什么,我一定如何如何”靠谱又准确的多。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为五斗米折腰”的问题,而是“米不够五斗”的问题。

如果为了自己爱的事业都不能忍受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艰苦卓绝,那叫什么爱?那仅仅是幼稚罢了。不要总把“精神上没有断奶”等同于“爱”,前者是只喜欢顺风顺水,遇到挫折就逃避;后者是咬定一个目标,披荆斩棘往前冲。所以说,不要随便说自己爱什么什么,要是真觉得自己爱,就去为了它奋斗之。爱它不是先让世界知道,是先让自己知道;让世界知道你爱它的不是我们的嗓门,而是我们的行动。除了我们为理想的付出和牺牲,没什么能证明我们爱我们的理想。

记得当年,李贽评价海瑞对比于张居正:“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但不可充栋梁。”此话给力,一语道破海瑞问题所在。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一点问题都没有,放到任何朝代绝对都是一条汉子。但是从历史上看,除却其人格的典范意义和形象的象征意义,他对于国家的实际意义其实不大。我们有时候恰如海瑞。每天以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不得不忍受的现状确实也是一条汉子,走到哪也都会被弟兄们认为是敢于同命运犬儒主义的大侠。但是,我们的结果就是:前半生用来抱怨,后半生用来悔恨。

英雄肝胆,一世纵横,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如果我们仅仅是各种抱怨说我现在所处的位置“不好不要不可能\",对自己毫无实际意义,只能让人觉得我们是牢骚满腹的loser,以及让我们自己自我麻痹一顿。那我们就是把自己的青春用来证明“我多么不爱我的现在\",而不是去证明“我多么爱我的未来\"——满是抱怨的青春输不起,因为它就从来没赢过。

成功就是怀孕,所有人看着你大着肚子,但是谁知道你之前被干了多少回。我们在流星划过天空的瞬间许愿,但是有谁知道流星划过天空一瞬要在宇宙中经历多少积淀与摩擦。成熟不是为了理想慷慨又放荡的死去,而是为了理想卑微而韧性的活着。

说多了都是眼泪,心碎了都是节操。梦里花落知多少,还是小平说的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团结一致向前看\"。

全才学霸是怎样管理时间的

产生疑问是因为最近在网上一篇转载很多的文章<关于他的103件事>,里面的男主人公20多岁,本科清华临床医学,现在好像拿着高额奖学金在美国顶尖大学读博。在耶鲁当过助教。 照片里的他英俊开朗,性格极佳,会钢琴,收藏音乐,懂音乐会,语言水平高,学术大牛,博览并精通中英书籍,了解时事,书法好,会摄影,爱旅游,甚至会做粤菜煲汤,教粤语儿歌等等。 文章中他的女友侧重写了他对待她的细腻周到和井井有条,不过我主要是想请问上一段那些,令人佩服的才华能力。 似乎名校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全才加学霸,知乎网上也有很多,看了些时间管理的书可是还是困惑。遂恳请各位不吝赐教。 说是多线程,是觉得自己想考高分就来不及多看书,想多看书应试的东西又跟不上,最多能坚持把一两件事做好,爱好能拿出手的也不多;而很多大牛们是样样精,社交也做的不错,每一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时间,自己就算集中火力攻他们一项都实在困难。 是因为他们效率极高吗?想了解一下真实全才(复合型人才)每天的生活。

A1:

“全才学霸”也略有不同,大体上分为两种:

一是严格管理每天的时间,这种人的代表前一阵莫名其妙红起来的马氏姐妹。

二是在一段时间内去全力做某件事,然后再全力去搞一段学术来应付考试和作业。这种人的特点是,你总是觉得他在做各种各样的事,但其实他在集中学术的时候你看不到而已。

关于成为这种人才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良好的天赋」+「高效地利用时间」。前者保证了效率,后者保证了时间。

关于马啸「到了大学,周围的所谓复合型人才多是拿睡眠时间换取别人羡慕的成绩和履历」,这个说法我部分赞同,把「睡眠时间」换为「休闲时间」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复合型人才」在大学的开始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往往在大学前就利用「良好的天赋」+「高效地利用时间」的组合已经获取了很多技能。

对于问题描述中的有些技能,是一旦学会就终身学会的。

比如语言、音乐品鉴、书法、做饭,这些技能是的特点一旦学会遗忘的过程会很慢,两种全能学霸都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些技能。这些事情跟「大学」一点关系都没有,跟它们有关系只是「人生」。因此,在放假的时候离开学校不要以为自己可以闲下来了,因为你始终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要成为这样的人才,除了天赋、时间安排之外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东西,那就是动力。无论是「我不能和身边这群傻逼一样」还是「要成为XX那样的人、做XX事的话,现在的我必须有XX素质」还是「身边的XX那么牛逼了还在努力,我怎么可以闲下来」,总之就是必须要有想法。「自制力」、「热情」、「求知欲」这种东西,都是来自于某个很单纯的想法,而且越单纯越好。

有这样一句话始终令我泪流满面:

「每天早晨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

以下是实际的建议:

1、多利用「碎片时间」。换句话说,就是把你坐公交车地铁无聊玩疯狂的小鸟的时间拿出来做点更有趣的事,哪怕是看看新闻。

2、不要有放长假的感觉。寒暑假非但不是解放的信号,而是你能够完全掌握自己时间的开始,你可以怎样最有效率怎样安排。

3、处理好与周围最近的人的关系。这个的重要性体现在,当你没完成它的时候,你会经常因为与周围的摩擦处于相当糟糕的心情中,这个非常影响效率。

4、保证经济。这个和上一条的重要性很像,有了它你不会方便太多(除非你有非常多的钱),但是没有它你会困难百倍。

5、尽量别干对实际生活真没什么用处的事情。这类事情的代表就是打电子游戏。。。它目前的作用只有放松心情,但是很多事情在能完成这个目标的基础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用处,比如体育运动还能锻炼身体。。。

6、认清自己、找到一个能鞭策自己的想法。天赋是一个令人很无奈的事情,如果发现自己在几乎集中全部精力做某件事的情况下效率还是不如很多人,那么我劝你放弃这件事;如果发现很多事都如此,那么我劝你集中做好一件效率最高的事,就暂时别想「复合型人才」了。

A2:

从大一到现在,生活在在数学系,我被本系及其他各大院校各种大神虐过无数次,对所谓“大神”也有个人的拙见。我觉得,正确认识“大神”不太容易,第一印象往往都是错觉。

一般认为,“大神”和“学霸”截然不同,虽然都是令人发指的优秀,但后者是由于特别努力,前者却是因为他们智商高地吓人。不过,这种认识的确是misleading的。 通常认为智商高的表现,就是反应快,学的迅速,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却比谁都做得出色。不过,我越发感到,反应速度和学的速度更多取决于自己以前的积累,哪怕不是直接的。远的比如,一个人从小就练过很多运动,那么,即使学一个他过去完全没接触过的运动项目,他也比从小不怎么运动的人学得快很多。近的再如,有很好微分几何基础的人,看hartshorne肯定理解地比较快。而并不是因为他们大脑结构多么优于常人。试想,高考完了后,彻底不看书和出于兴趣自己学点东西的人,入学后的学习困难程度能一样吗?暑假的时候,比如你知道下学期要学代数几何,你要是能做个有心人,提起看看教材,稍微思考一下习题,开学后肯定比颓废了一暑假的同学学的轻松。如果你暑假啥也不学,只知道打dota和发呆,开学后老师讲个定理,你反应不过来,别人反应过来了,你说别人比你聪明,这不是耍赖吗。。 至于某些大神吊儿郎当的样子,这完全是偏见。无数的例子表明,一个人对事业是否认真并不取决于他在人面前表现的是否严肃。我见过一些所谓的“一天到晚没个正经样”的大神,当自己真的用心和他们相处的时候,可以发现他们有很多非常可贵的品质。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这些大神中几乎所有人真的特别有斗志,顽强的不得了。他们无意间说出的话,可能很刺耳,但是,如果沉住气,仔细想想,哇塞,真的太有道理了,受用终生。相反,一天到晚宣称自己很努力的人,其实,很可能是骗人的。总跟老师说自己非常拼命,但是,却很少能见到他在学习或者和别人讨论和学业相关的问题。这种谎言其实我挺能理解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勇敢地承认自己其实很堕落的。唉,可惜,再怎么说自己努力,一点像样的成就都没有,谁信呢?

我也有幸和若干大神有过较多接触。他们不仅学业优秀,也能与人为善。不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总是过得非常充实,任何时候都很忙,勤奋地令我无地自容,他们丝毫没什么所谓的光鲜亮丽,只有质朴的奋斗。我不得不说,看上去再遥不可及的大神,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你看到的是他的牛逼,却往往忽视了他付出的汗水!

大多数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大神,就是缺了脚踏实地的精神,一面羡慕别人,另一面却不肯付出努力。更要命的是,在自己闲得慌的同时,还去想一些奇奇怪怪的,貌似是哲学的其实不是哲学的无聊问题。说句不好听的话,一天到晚想这些,变得多愁善感,就是因为没有正事可干。我觉得这类问题再想也没太大结果,不如找个能让自己奋斗的事情,将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给自己每天一个忙的理由。至于具体奋斗什么事情,取决于个人志趣,总之,千万别闲着。

我不是说人的天资没有差异,我想说的是,天资有没有差异,这个不必去想了,因为改变不了,能改变的就是多下功夫。我也不是说一定要成为大神,成为大神固然好,可是可遇而不可求,不过,人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归宿,让生命借此时刻处于奔跑的状态,把空虚赶到九霄云外。这一点要是做不到,那就生命就真的灰暗了。

来总结成一句话:

孩纸,世界很大,大神如牛毛,好,好,努,力,吧。、

你会给青春期的你什么建议

一个人若非在某方面刻意学习或是改变,否则青春期之后,大体人格已经形成,喜好,天赋,创伤,仇恨什么的如同骨骼一般也都已经搭得差不多,基本性格和深层渴望短期内很难大变了。当然,从外表上看往往不是如此,比如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以前沉默的惨绿少年成年之后成了口水比茶多的话痨,但其根基都是一样的自卑和害怕孤独;或是一个特骄傲的漂亮姑娘结婚后就疏于打理破罐破摔,动力都是一如既往的把美貌当武器和筹码。人和水差不多,在不同阶段遇到不同地形,会呈现出不同表现,有时是湖,有时是河,有时是泉或海。但只要你心里有一个水怪,不论遇到什么境遇,总有本事给你闹腾一番。今天的困境,和昨天的困境常常没有本质的不同,而且很可能,还会是你明天遇到的困境。一个人遇见的困境大部分和外界倒没什么关系,而是由他自己的内心决定的,同样的事儿,在你这里如临深渊,在别人那儿则完全不算事儿。困难是性格决定的。

说这些是因为最近我和一些人一起回忆了下我们的青春期。因为我的青春期过的不怎么样,不愉快的回忆似乎更多,所以觉得没什么好怀念的,我也很少刻意去想它。但事实常是,如果你不从以前的困境里发现点什么,那你就永远没有从那段过去里走出来,以后还会再走进和那时一样的处境——因为你都不去尝试了解那困境是什么,自然又不会学分分辨它,躲开它或是战胜它。而且人是一种奇怪的依赖于习惯依赖到可怕的动物——习惯的,遇见过的东西,总是更“安全”,更吸引人,这种吸引是非理性的,无意识的,和这种习惯本身舒服与否已经没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对自己的烂爸爸深恶痛绝的姑娘还是回去找和爸爸一样糟糕的烂男人,因为那是她习惯的状态。扯远了,意思就是:不管是外界决定的,还是你内部推动的,都导致一个结果——困境常常是相似的。从以前的困境里了解点什么是很必要的,青春期的困境是个不错的案例,一般来说,那是你的困境最初形成的时候。

最开始谈论这个话题时,谈话主题是“你会给青春期的你什么建议?”其实我以前蛮不喜欢这种调调,因为如果真有机会和青春期的自己面对面,那我说什么她都不会听,也不会喜欢的。因为我那时就只有那个水平,用今天的水平来苛求以前的自己,追悔自己做的不够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就是刻舟求剑。再回到那个时候,你还是会做一模一样的事情。没必要跟过去的自己,自己的过去拧巴。为了冲淡对这种调调的反感,我们把话题换成了“如果现在有一个小孩,面临和你青春期一模一样的困境,你会给她什么建议呢(当然,她绝对不会听的)?”这样就好多了。

我青春期遇到的麻烦是什么呢?今天想来,总结起来就是:我无法处理在变坏的局面。我初中时成绩非常好,高中开头也还行,后来就比较吃力了,上课经常打瞌睡(当然后来知道是甲亢病,以前说过这事儿),这让我非常非常恐慌。因为是个耸逼烂好人,我的人缘一直不坏,可是在高中阶段我遭遇了全班女生长达三年的孤立,成了不受欢迎,没有朋友的人,甚至是滑稽,被羞辱的人,这让我更加更加恐慌。事情似乎突然就腐坏了起来,而且除了更腐坏似乎没有别的出路:一个正在变坏的水果,一块正在发出怪味的面包,你不可能让他们变得更新鲜——就是这种感觉。

不仅对现状感到恐慌,对未来的期待也是很妄想的:因为从小就严重缺乏挫折教育,所以小孩子们常想象的困境解决方案是:一个平时85分的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50分的低潮后,最后飙到100分。这样才够热血和少年漫画。这个目标听上去很帅,但实际上让你更害怕了——因为它根本无法实现。恐慌导致你完全不想面对它,不想去收拾残局,而是找了一大堆理由:班主任又苛刻凶暴又对你有偏见,和父母关系也紧张等等,把这些都列为不利于自己表现的因素。今天看来,这些当然都有关联,但更像是并发症,而非原因。解决方案不是没想过,但都是转学之类的,其主题都是“另起炉灶,重新开始”,因为重新开始看上去似乎胜算要大点,比已经变坏的局面看上去要舒服点。其实重新开始照样有失败率,但它最起码可以把失败往后推迟一段时间,所以非常值得向往。不过我们那是个小县城,一般不会随便转学,除非怀孕了要堕胎,故转学之路也被彻底堵死。毫无出路又要眼看着颓势,想想那时真是绝望可怜。总之那时会认为失败非常可耻,而且失败是永恒的,就算再翻身了,也永远背着失败过的屈辱。小孩子的虚妄梦想是:一个厉害的人,应该是能轻松解决困难和麻烦的,struggle和失败一样可耻还可笑,弱者才会遇见困境。

所以如果现在要我给青春期遇上同样困境的人建议的话,那第一个就是:不要因为失败感到恐惧和羞耻。

失败和感冒一般,毫不可耻,甚至可以说是生活的常态。而且他一定是个阶段,会过去。不过过去了也别侥幸,因为他一定会再来,来得如此之多,多到你总有一天对他麻木的要死。既然他这么家常便饭,早晚会成老夫老妻,所以你现在也不用太恐慌了。你越了解它,它重来的次数就可能越少。而要了解就必须要经受。当然,有时候另起炉灶确实是更优的选择,不过那最好是你认真权衡,分析了成功率后的决定,而不是你不想忍受,觉得这是个轻松的逃避——“我们必须要在正确的路和轻松的路中选一条,而他们常常不是重合的。”看上去宽阔的大门经常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既然失败并不可耻,就不要陷入这种毫无必要的羞耻感中。你越大就会越发现,羞耻感是他人用来控制和压榨你最常见的手段,所以不要轻易掉进去。如果你无志当一个三迷五道的传销受害者,那就不要对羞耻感这种东西太感冒——传销受害者可是羞耻感大户。相对于无法完成某种目标的羞耻,我个人觉得利用羞耻感压榨他人来达成自己的目标是更可耻的一件事。如果有可能,不要成为他们。

我现在已经离开青春期很久了,但坦白说,我今天的困境和过去没什么太大不同。08-10年的有一段时间,是非常严重的低潮期,那时也确实面临了若干项非常严重的困难,但并非完全不能

改善,可是当时只觉得自己失业失恋照顾不好妈妈,健康也没有了,存在价值都很可疑。这些很大一部分要算是“不幸”的东西,却被自己定义成了“失败”,而失败带来了压倒性的恐惧和羞耻,一度怕到不仅不敢面对困难,甚至不敢面对世界:比如除了在网上,几个月都没有和人交谈;楼下就是超市,可我不愿意下去买个灯管,要把厕所的应急灯拆到我的房间用。(而厕所的应急灯并不属于我,是室友的私人财产。但人被逼到角落时,常常顾不上道德。)

今天这段困境已经早就过去,的确吃了很多苦,也确信自己已经学到了不少,生活开始进入了新的循环,但这一两年在处理一些新的局面时,发现一旦面临困境,自己还是没有平常心,依然是——“愤怒且懈怠”的。这种愤怒和懈怠,和其他能力的提高,境遇的改善完全没有关系,他就是在那里等着我,因为我没有去克服它。有趣的是,像青春期我想到最简单的困境解决方案是转学一样,面淋现在的困境,我想的路子也是毫无长进的“转行咯”“搬家咯”“换城市咯”之类的。虽然今天对这些路子并不执迷了,但必须要承认,他们还是蛮吸引我的,而且至少看上去真的困难要小很多。某种意义上说,就因为你其他的能力提高了,所以如果你要逃避困难,重新做一件新的事情,很可能一开始做的还不差,因为你的能力在那里摆着。这可能更加坚定了你放弃和逃避原有困难的决心,直到新的困难又把你逼到死角。这样一次又一次反复后,我终于意识到克服对失败的恐惧才是最大的困难,其余反而都是渣了。

其实理智的想一下,情况越坏,之后变得越好的可能性最大一点,比如说,如果坏到零了,can\'t be worse了,就算得一分也是进步了。而且,从0到60,比起从80到100,你经历和学到的其实更多更广更有意思,但如果你已经很习地用最后是否达到100来作为失败与否的标准,那你一定会很容易失望。如果再把失败和价值感,羞耻什么的挂下钩,那你肯定更不想活了——无所不在的价值一元论导致了对失败的羞耻和恐惧,我们不恐惧自己不快活无收获,却更恐惧我们不符合世俗的标准。说到底还是你内心要有一个正确的,自尊自爱的三观,明白自己的进步和充实是最大的褒奖和价值,把自己的力量放在核心。如果你拱手把这个位置让出来,用别的东西,比如目标和胜败来作为你内心的支柱,那很不幸,这些东西一定会毫不客气地占满你全部生活,最后压垮你。

不过三观这个东西,在青春期还是很模糊的,所以就像我前面说的,不管我给青春期的自己建议多少次“不要因为失败感到恐惧和羞耻”,她也跟本不会听,也不会喜欢。其实我给困境中的青春期孩子还有一些其他的建议,比如“求助绝对必要”“无视他人的judge”等,但这些只是具体方法,主题意思和上面那条差不多,都是一个源头:忠于自己,努力勇敢。不勇敢活着就举步维艰,无自我活着就没有任何意义。当然我觉得这八个字对青春期的孩子稍微有点玄,因为流行文化的皮面也在努力鼓吹这一套,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其实已经做到了,但其实本质完全不是·····扯远了,总之今天看这篇东西的人大部分都已经不再是中二症少年,我们在漫长的成人之路上还有无数难关险境,而我们必须担负起让自己幸福的责任——因为没人会为我们的幸福和快乐负责,只有我们自己。那我作为一个不怎么出色的成年人,对所有不怎么出色的成年人有一句想共勉,还是那八个字:

忠于自己,努力勇敢。

希望我们能靠着这个在困境里脱困。

世界上最感动人的故事

世界上最感动人的故事

最浪漫的成语最动人的故事

成功励志小故事

名人励志成功故事

动人的故事

成功励志小故事3则

励志故事(成功的标准)

成功励志小故事1

大不了从头再来励志成功故事

最动人的成功励志故事
《最动人的成功励志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