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同样的《乡愁》,别样的呈现——细品叶映峰老师的示范课《乡愁》

发布时间:2020-03-03 19:14: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宋凯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222004)

目前的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草率肤浅、华而不实的问题,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浅尝辄止,缺少应有的深度。在第二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叶映峰老师执教的《乡愁》一课,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现当代诗歌教学的范例。在这节课上,叶老师运用知人论世、比较意象、还原矛盾、抓住意脉等方法深入研读文本,将同样的《乡愁》,教出了别样的精彩。

一、知人论世,感受诗人情感 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很容易近乎说梦的。”这就是说,品评一首诗歌,应该从整体着眼,应该联系作家的整个思想和创作以及他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具体环境,即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常说的知人论世。

课始,叶老师首先运用PPT展示了诗人余光中的个人经历:“1928年出生在江苏南京,1948年随父母迁居香港,1949年赴台,1958年横渡太平洋赴美进修,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作者个人经历,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分别进行了探究。比如,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婚后不久,从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赴美留学,与爱人分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诗人与母亲永远分开了;再后来,一弯“海峡”将诗人与祖国大陆隔开。在探究过程中,叶老师指出,每一个意象都并非诗人凭空臆造,而是与其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在教学过程中,叶老师还讲述了一段往事:她曾经当着诗人余光中的面执教《乡愁》,并与后者有一番对话,了解到诗人在写完此诗后,竟然情不能自已,以致无法完整地读完自己创作的诗,可见诗人用情之深。这样的知人论世,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情感上的震撼和冲击,有助于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怀。

二、比较意向,体会情感变化

有比较才有鉴别,语言运用的好坏在比较中能得到最自然的展现。苏联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或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更是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一条简捷的通道。一般来说,比较可以细分为“同类比较”、“异类比较”、“横向比较”、“风格比较”等等。《乡愁》总共分为四节,每节在结构上是相似的,变化主要是体现在诗人选择的意象上。叶老师在教学时,重点设置了“比较意象、感受情感”的教学环节,对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进行仔细的比较。 比如,叶老师先用PPT展示如下文字: 邮票写信母亲看信 船票坐船见到新娘 坟墓死别„„ 海峡„„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种意象的不同。学生领略到,同为传达乡愁,这四种意象蕴含的感情显然各有不同——“邮票”表达的是少年求学,是一种未成年人对母亲的依赖;“船票”是诗人成年后,在大洋彼岸对新婚妻子的浓浓思念;“坟墓”则给人以无尽的悲伤之感,是生与死之间无法逾越的距离,寄托的是对故去的母亲无尽的忧伤;“海峡”连接着台湾和大陆,明明能够隔海两两相望,却无法互通,这样的痛楚才是真正的痛苦。通过这样的意象比较,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如此细小的区别,从而有利于把握诗歌的情感。

三、还原矛盾,感受“无理”之妙

“还原”是哲学中的一个名词,主张把高级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运动形式。还原论派生出来的方法论手段就是对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析,恢复其最原始的状态,化复杂为简单。孙绍振先生指出,文本细读中的还原就是“只是为了把原生状态和形象之间的差异揭示出来,从而构成矛盾,然后加以分析,并不是为了去蔽,而是为了打破形象天衣无缝的统一,进入形象深层的、内在的矛盾中”。叶老师就紧紧抓住诗中唯一的矛盾之处,将事实进行了还原。她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诗中“小小”、“窄窄”、“矮矮”等词都是恰当地修饰了“邮票”、“船票”、“坟墓”的话,那“浅浅”修饰“海峡”是恰当的吗?并用PPT展示如下文字:

台湾海峡平均水深为80米,最深水域为1400米,主航道水深足以通行10万吨大型船舶,许多国家的船只长期航行在这条航道上。 南宋诗论家严羽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此处的“别材”、“别趣”指的就是“无理而妙”的特征,而所谓“无理”,是指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诗味”。叶老师利用地理知识客观还原了海峡的情况,并引导学生探究:难道是诗人不知道海峡的深浅?叶老师指出,其实,这是诗人故意而为之,作者自然知道海峡并不浅,那他为什么却偏偏用“浅浅”呢?实际上是想表达那种近在咫尺却天各一方的无奈与惆怅之情的。

四、抓住“意脉”,走进文本深处

孙绍振先生在《解读文本》一书的序中指出,文本的结构不是单层次的,起码有三个层次:一是显性的,按时间、空间顺序将外在的、表层的感知连贯,包括行为和言谈的过程;二是隐性的,在显性的感知过程背后的,是作者潜在“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三是文本形式的规范性、开放性和文体的流派、风格。

在《乡愁》这首诗中,从对母亲的依恋到对妻子的思念,再到对母亲离世的伤感与怀念,最后上升到对故乡的眷念是整首诗的“意脉”。四节诗中既有连续性,又有变化,特别是到第四小节,由小家到国家的转折,乡愁的内涵变得更加深刻,更加引起更多人的精神共鸣。叶老师很好地抓住了这首诗歌的“意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洞察诗人的乡愁之旅,完成同诗人的精神对话与交流。

当然,这堂课如果能解读到第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感受余光中的诗的流派和风格的话,则会更加完美。因为余光中的诗是极为重视音乐性的。他的乡愁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歌谣体,一类是半自由体。《乡愁》作为一首典型的新歌谣体,每节句数相同,音节也相似,给人以整体、匀称之感;每节后两句用字皆相同,都是使用“头”。这种写法造就了回环往复的声韵美,融古典与民歌的韵律美于一体,读起来舒缓柔美,令人印象深刻。

诚然,一堂短短45分钟的课是无法完成所有教学任务的。有人说,对于同样的乡愁,余光中没有选择“柳树”、“大雁”等传统意象进行表达,而是通过“邮票”、“船票”等新意象,做了更具时代感的诠释。笔者认为,对于同样的《乡愁》,叶老师没有停留在文本的表面,而是通过精彩、深入的解读,将其进行了别样的呈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特级教师的素养和风采。

附:《乡愁》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营造情境。) 师有没有留意一下刚才的歌曲是谁唱的?

(大多数学生摇头,小声说“不知道”。)

师台湾著名歌手罗大佑。知道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 生余光中。

师好!能记住文化名人,你读的书肯定不少。这位诗人,南京的同学一定要了解的。 (PPT展示余光中与教师、学生互动场景的图片。)

师图片上我旁边的这位长者就是余光中先生,这是一次我上他的《乡愁》时,余先生和同学们互动的情景。我刚才为什么说南京的同学要了解这位诗人呢,我说这话是有来由的。 (PPT展示余光中资料: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南京。) 师1928年出生在江苏南京,与你们是正宗的老乡,不仅如此,在南京城有余光中先生的三所母校:现在的南京秣陵路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还有南京大学,都是余光中先生的母校,我们应该为南京人而感到骄傲! (PPT展示余光中资料:1948年随父母迁居香港,1949年赴台,1958年横渡太平洋赴美进修,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师我们了解一下他的简历,注意一下,这几个时间点对于诗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1949年到台湾,他现在就定居在台湾,在他一生中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经历——赴美进修。我们社会上对他是怎样的评价呢?

(PPT展示余光中的众多“头衔”: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编辑家。学生齐读。) 师有这么多称谓,但我们大陆读者还是愿意很亲切地称余光中先生为—— 生“乡愁诗人”。 师知道为什么吗? 生他写了一首乡愁诗。 生他写了一组乡愁诗。

师的确如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诗,我现在发材料,我相信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与诗人对上话。(教师分发材料)拿到材料的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选择你愿意的方式读一遍,读完一遍就停下来。好,现在开始读书。

(学生自由读书。教师等学生自然停止后,让全班齐读。) 师有一个字的读音要注意,“后来呵”中的“呵”读“yā”(“呵”、“啊”跟在韵母“i”的后面,读为“yā”)。跟读一遍,“后来yā”。 (学生跟读。)

师我请同学评价大家刚才的朗读。

生我觉得刚才的朗读比较有感情,读出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师你觉得还是比较有感情的,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我们读的速度有点太快了,没有把作者的愁给读出来。

师现在要你打个分,满分是100分,90分以上是优秀,80分以上是良好,70分以上是马马虎虎,你觉得你们的朗读大约是哪个分数档? 生80左右吧。

(一生要发言,教师示意他回答。) 师你同意她的观点吗?

生非常同意,我觉得就是读得快了,诗人的乡愁,对故乡怀念的感情没有表达出来。

师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把这首诗读好呢?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我们有哪些朗读方面的经验或者技巧,给大家提个醒。

生读书的时候,首先应该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其次是把握读书的速度,就是语速,该快的时候快,该放缓的时候要放缓。

师你讲到了两个方面:感情要理解,技巧方面要注意速度。从情感和技巧方面你都谈到了,谈得很好,非常睿智。还有谁要说吗?

生就是有些很长的句子在断句上要停顿,就是像文言文断句一样,比如说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断句。

师其实就是停顿的问题,有节奏、有停顿,还有注意情感。都是好主意,都有价值。我想的也和同学们差不多,我想如果进入诗人所展现的境界,那就理解诗情了,理解了诗情就肯定能读好。现在关键是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何理解诗人的感情呢?我这里有一个方法供大家借鉴:抓住意象理解诗意。“意象”,同学们懂不懂? (学生纷纷摇头说不知道。) 师我们一起来背两首诗,你们就懂了。 (师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

师诗中的“明月光”就是意象,它不同于自然界中的“明月光”,李白把他的思乡之情寄托在“明月光”上,可见意象是凝聚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事物。古诗中有意象,新诗中也有意象,我们来看一下。 (PPT展示:“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学生齐读。) 师读得不错,你们找到意象了吗? 生我觉得“海”就是那个意象。 师对,还有吗? 生“山”。

师对了,你看多聪明!这里的“山”和“海”,就不是自然界中普通的“山”和“海”,我们在初一的时候学过这首诗了,“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成功或者理想的境界。你看,诗人把他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上,这个事物就叫 “意象”。诗人既然把情感寄托在意象之中,我们如果抓住意象发挥想象,应该能够进入诗歌的境界。照理来说是这样,我们来试试这种方法是否行得通。

师先来看诗,把“意象”圈出来,我请同学上黑板写意象。

(一生在黑板上写: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齐)同意。

师我为什么敢直接让同学上黑板板书呢?因为对于我们初二(18)班同学来说,这是太轻松的事情了。好,我们再来读诗。现在读有一些要求,朗读时把刚才找的“意象”突出一下,刚才我们有一些经验要适当地放进去了。 (学生齐读全诗。)

师我已经感觉到你们明显地进步了!把握了意象就有了这样的进步,如果进入了诗歌的境界,我想肯定是非常精彩的朗诵了。

师接下来我们从第一节诗开始学习。请思考,“乡愁”为什么是一张“小小的邮票”?谁来告诉大家?

生我认为应该是他小时候在外地上学,也没有什么通讯设备,就用信件来和他父母通信。因此,他就用“邮票”来表达“乡愁”。

师嗯,很好,你很会想,想得非常正确。余光中先生1937年有一段日子是真的离开母亲,去外地求学的。就是刚才这位同学猜测的,思念母亲了,想母亲了,怎么办?只能鸿雁传书,就是这么回事,所以说“乡愁”是“小小的邮票”。现在要大家做一些事,我来朗诵这一段,你做导演,给我的朗诵配一些“流动”的画面。你会配哪些画面呢?我开始读,你们开始想。(教师朗诵第一诗节)你给我的朗诵配什么样的画面?

生当老师说到“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的时候,可以配这样一幅画面:作者手里正拿一枚小小的邮票贴在刚写好的信上。然后说到“我在这头”的时候,画面可以是“我”在寄信。说到“母亲在那头”的时候,应该配上母亲拿到信的表情、动作和神态。

师这位同学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给我们搭了一个大的框架——写信、贴邮票、寄信、收到信,我们还可以把这些细化一些,贴邮票的时候,寄信的时候,写信的时候,收信的时候,这些动作、情形再具体一些会是怎么样呢?导演的要求越具体越好,这样演员才好演。旁边的同学继续补充。

生我觉得可以在他寄信的时候,突出他期待的表情。 师为什么? 生我想他肯定希望母亲尽快收到他的信。

师好的,希望母亲尽快收到信,免得母亲牵挂。旁边同学继续补充? 生我认为他在寄信的时候,表情应该很认真。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把深深的思念寄托在邮票上,写信给母亲。 师薄薄的信里面是厚厚的思念。

生他在写信的时候一定是充满了对母亲的思念,一定是很认真的表情,把心里所想的话都写下来给母亲。

师设计一下在什么地方很认真地写信?

生应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当写完作业了,趴在书桌上一笔一画地认真写。

师夜深人静,书桌前,一个男生给远方的母亲写信„„你们设计的画面越来越有意思了。 生我觉得母亲和他分隔已久,在收到他的信的时候,母亲的脸上洋溢着惊喜的神情。嗯,我觉得镜头里还可以有母亲微笑着给儿子回信的画面。

师表明这份思念是实实在在地到达了,对不对?前面的同学都讲得非常好,下面这位同学完成个任务:通过刚才大家配的画面,我们发现简短的诗行里是有故事的,请你用朗读来表达这些理解。

(一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第一诗节。)

师读得很有味道,我们在她的带领下把第一诗节读一下。 (全体学生朗读第一诗节。)

师你看,刚才这一招还是有用的吧,抓住意象想象,简短的诗行里蕴藏着这么丰富的生活、这么浓烈的情感,所以读诗离不开想象。那么到后来,“乡愁”怎么又成了“窄窄的船票”? 生我觉得可能是作者长大了,要结婚了,但是和他的新娘不在一起,可能隔着一个海,他想与新娘相见,所以“乡愁”是一张“船票”。

师嗯,很好。你的猜测还是很有道理的。刚才有个时间我提醒大家要注意,1958年,诗人到哪里去了——横渡太平洋赴美进修。

(PPT展示:余光中婚后不久,从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赴美留学。)

师你想,当诗人写下“乡愁是一枚窄窄的船票”时,有多少生活情景在他的心头荡漾? 生我觉得作者一定很思念在家乡的新娘和家人,“一枚窄窄的船票”显示作者在美国应该还是很孤独的。

师他会想到什么?

生他会想到在亚洲这边自己的新娘还在日夜思念他。 师你讲得很好,想着新娘也在日夜思念着自己。

生他可能会想以前和新娘呆在一起的一些生活片段,然后倍感思念。 师那该是甜蜜的往事浮上心头。

生我觉得作者会幻想一下未来,和新娘成家了,温馨的家庭。 师就是回去以后种种甜蜜的生活。

生我觉得他还会思考这时候他的新娘在做什么呢,他一定是十分牵挂的,因为他这时候已经成家了嘛,他一定十分思念他的新娘,做什么事都牵挂着她。 师总而言之,就是非常牵挂心上人。

师下面你们想的要和“船票”有关,我们换一个角度。

生我觉得诗人在想念的时候,在梦中会坐着船回到他的家乡。 师梦见自己坐船回去了,多么刻骨的思念!现实中也会这样吗?

生有可能他已经买到了船票,就快要回去与新娘见面了,这时候拿着船票,心里都是思念和幸福。 师拿着买好的船票,怎样? 生一脸的幸福和向往。 师好,继续补充。

生我觉得在他思念的同时,还对回去充满了期待以及回归的喜悦心情。 师拿着船票在那里乐着呢。好,你来把这一段读一下。

(一位学生朗读第二诗节,读得非常好。)

师嗯,越读越好了。总而言之,多少离别,多少相聚,多少思念,那“窄窄的船票”就是最好的见证。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个诗节。 (学生齐读第二诗节。)

师“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这意味着什么? 生母亲去世了。

师哦,母亲去世了,此时思念母亲怎么办呢? 生经常去母亲的坟墓前祭拜她。 师到母亲的坟墓前祭拜,合乎情理。

生回忆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还有跪在母亲的坟墓前,心里有一种很思念的感情。 师可能就是长跪不起吧,在母亲的坟前。

生我觉得他可能拿出一些母亲以前用过的东西,经常回忆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日子。 师母亲生前用过的东西,睹物思人!

生我觉得他很可能后悔与母亲的分别,或者是后悔曾经对母亲的任性。 师你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儿子。 生他有可能在梦中回忆母亲。 师连做梦都想着母亲,是吧?

生他可能把母亲曾经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拿出来。 师包不包括曾经写给他的信呢? 生包括。

师只是此时物是人非了。好,你想说还是想读?

生我想作者肯定会经常去母亲坟前祭拜她,把她的坟头弄得更加干净一些,显得更加庄重一些。

师非常好。这些都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寄托思念的方式。

生我想他肯定会向家乡人打听一下他出国留学期间,他母亲在家乡的情况。 师就是问母亲曾经的生活,太思念了,很好。你为大家朗诵一下这个诗节。 (一位学生朗诵第三诗节。)

师好,请坐。我觉得还是理解得不透,大家看一下刚才找的三个意象,它们是有区别的:“邮票”表示写信,写信给母亲,母亲会怎样?

师母亲肯定会看到,还会收到儿子的回信。那“船票”呢?作者回家肯定会见到新娘。那此时呢?母亲会怎样? 生阴阳两隔。 师是的。

生我觉得他思念母亲的时候,会反思过去的一些事情,对母亲的一些行为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师对母亲的理解,是吧?这一诗节如果让你来读,你应该怎么读? (一位学生朗读第三诗节,读得非常好。)

师很好,我听出了新的情感,旁边的同学帮我说一下。

生老师应该听出了诗人对母亲去世的悲伤以及对母亲的不舍。 师悲伤与不舍,请坐。同学们,当诗人想到“后来”的时候,心情是如何——悲从中来,是不是这样?那我们再想想,此时思念母亲真的有办法吗?

生我觉得毫无办法,因为他与母亲已经阴阳两隔,即使现在他想对母亲说什么,母亲也听不到,也见不到母亲了。

师就是这样。什么叫阴阳两隔,那就是永远永远地分别,永世不得再见。我也是一位游子,离开家乡在外工作20年了,乡愁就像缠绵的影子,总伴随着我的脚步。每次我想家乡的时候,最让我肝肠寸断的就是母亲,因为我母亲已经在我家的后山上那方矮矮的坟墓中住了十四年零六个月,我知道这份思念是无法排解、无法抵达的,但我却又无法割舍!应该怎样来读这一段更加好呢?你来试一试!

(一位学生深情朗读第三诗节,非常成功。)

师谢谢,你理解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也理解了我的乡愁,我们一起把前三个诗节连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前三节诗。)

师“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在这首诗中仅仅思念亲人吗?

(学生纷纷摇头,并举手。)

生诗人思念自己的祖国。台湾和大陆被分割开来了,是由一个台湾海峡隔开来的。

师嗯,地理知识也很丰富,好,请坐。把话筒传给后面的同学,你估计他思念哪一块更甚。 生可能更思念他的家乡南京。

师可能对南京思念得更厉害吧,我也这么认为。 生还有对他以前生活的怀念。 师生活的怀念,比如什么? 生比如从前去求学的那段经历。

师想想“我”当年的那段生活经历,中学生活、大学生活,甚至还有„„

生他会思念前面这三段所写的内容,他会思念母亲,思念他的新娘,思念他在母亲坟头的回忆。但现在他都体会不到这种幸福了,前面这几段最后一句的主语都是他所思念的人,母亲和新娘,大陆也可能是母亲。

师大陆也可能是他另外一个母亲,有这个意思在里面。你的补充非常深刻。 生我觉得他会思念大陆的风土人情。 师你讲得非常专业,思念大陆的风土人情,名胜啊,儿时的玩伴啊,都在里边,是不是这样?总而言之,就是他生活了22年,那个叫大陆的地方。我们一起来把这份思念表达一下。 (学生齐读第四诗节。)

师实话实说,我觉得还是少了点味道。大家琢磨一下,真的只有思念吗? 生诗人还希望大陆与台湾早日团结在一起。 师“团结在一起”,可能有这样一份希望在里边。 生我觉得诗人希望两岸统一,两岸的人们再次相见。

师至少不像“我”现在想回却回不去。大家特别要注意一个关键词,哪一个关键词? 生(齐)浅浅。 师从“浅浅”,你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从“浅浅”看出诗人思念的情感。

师为什么?我觉得还不止思念,后面同学要补充。

生我觉得这是一种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的特别迫切地想过去的情感。 师的确是这样。大家看一下,台湾海峡真的不“浅”啊!

(PPT展示:台湾海峡平均水深为80米,最深水域1400米,主航道水深足以通行10万吨级大型船舶,许多国家的船只长期航行在这条航道上。)

师看一下,多深?可以通行10万吨级的船舶,但诗人非要把它说成是“浅浅的”,那说明了什么?

(教师继续补充资料,对照资料解释。)

师在1949年的时候,台湾和大陆失去联系,不可以交往,一直到1980年,两岸交往的坚冰才逐渐被打破。这首诗写于1972年,刚才这位同学的推测是不是有道理?那我们除了读出思念以外,还要加上什么情感进去? 生我觉得是对回到大陆的一种希望。 师希望,希望得不到实现会—— 生一种很发愁的感觉。 师你用一个词。 生惆怅。

师很惆怅,很遗憾,都在这“浅浅”之中,你来读这一段。 (一位学生朗读第四诗节。)

师嗯,思念之中又有惆怅,又有遗憾。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首诗,四个意象就把诗人的经历、丰富的情感都表达出来了。余光中真了不起,新诗真的很美好。现在,当时光列车把我们带回到1972年某天的午后,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离别故乡20多年的余光中先生思乡情切,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沉吟良久,热泪盈眶,竟不能读这首诗了。我请一位同学帮诗人完成这个任务。

(一位学生开始朗读全诗,全场自发鼓掌。)

师掌声是送给你的,我想也是送给我们优秀的诗人余光中先生的,刚才是你打分的,给他的朗读打个分。

生我觉得他能达到优秀。

师优秀,就是90分以上,他很关心、很期待,你具体一点,九十几? 生95吧,我觉得他有的地方还差一点。

师还欠火候,其实95分已经不错了。他的分数打得还是很中肯的。当你们到了我这个年龄,刚才那位同学再朗诵这首诗,感情有可能就不一样了。朗诵除了和方法有关,还和生活阅历有关。

师今天我们根据意象来理解一首诗,当然这不是诗歌阅读的唯一方法,尤其是一些哲理诗,我们还要用另外的方法,这节课只是读诗的一个开启。我热切地希望同学们爱上诗歌,不管是新诗还是古诗,因为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听叶峰亮老师的《书〈戴嵩画牛〉》有感

听叶峰亮老师的《书〈戴嵩画牛〉》有感

同样的《乡愁》,别样的呈现——细品叶映峰老师的示范课《乡愁》
《同样的《乡愁》,别样的呈现——细品叶映峰老师的示范课《乡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文章
    主题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