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发布时间:2020-03-03 07:08:4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重型颅脑损伤是脑外科常见急诊,尤其是持续昏迷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护士严密的观察,细致周到的护理,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现将68例重型颅脑损伤持续昏迷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5年9月~2007年9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持续昏迷患者68例,GCS评分均<8分,其中男56例,女12例,年龄12~80岁,手术治疗52例,非手术治疗16例,昏迷时间最短12天,最长105天,车祸伤62例,坠落伤6例,脑挫裂伤12例,颅内血肿48例,脑干伤8例,合并其他脏器伤15例,经治疗后死亡23例,自动出院12例,植物生存4例,恢复良好29例。

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观察 测呼吸时应注意呼吸的节律、深浅、有无呼吸困难、暂停等情况;对脉搏应注意是洪大有力还是细弱不规则,注意脉压差是增大还是缩小;如出现血压上升,脉搏缓慢而有力,呼吸缓慢而深,提示颅内压增高,应警惕颅内血肿或脑疝;当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细弱、心跳减弱,呼吸由缓慢变为潮式呼吸,提示脑干功能衰竭;如突发呼吸停止、双侧瞳孔散大,提示已发生枕骨大孔疝;如出现高热、深昏迷,表示丘脑下部受损;体温逐渐升高且持续不退,提示继发感染可能;同时要连续监测血氧,定时做血气分析。

2.意识的观察 意识障碍程度是判断颅脑损伤轻重的重要指标之一,护士可通过痛觉刺激、眼球运动以及角膜反射来判断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如深昏迷患者出现吞咽反射、躲避动作或神志转为清醒,均提示病情好转。

3.瞳孔的观察 瞳孔的变化是反映颅脑损伤及病情变化的重要指征,应15~30分钟观察一次,注意要使用聚光的光源,并认真做好记录,以便和初次测定的结果作对比,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如伤后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加重,提示脑组织受压或脑疝的可能。

4.尿量的观察 颅脑损伤患者多使用脱水药物,可通过尿量来观察判断降颅压的效果、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出现并发症,应准确记录尿量,如应用20%甘露醇250 ml后4小时应有尿量500~600 ml左右,若平均每小时尿量<60 ml,则说明降压效果不佳,或患者有严重脱水;2~4小时无尿排出,考虑是否有尿潴留,或合并肾功能衰竭。对尿量减少的患者要及时寻找病因,报告医生,既要防止过量输液引起或加重脑水肿,又要保证每日液体的输入量,同时对尿量异常增多者要警惕尿崩症。

5.脏器功能观察 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昏迷患者对心脏、肺脏、肝脏、肾脏影响很大,应使用心电监护,尽早发现心电图变化,定期监测肺功能及肾功能,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6.并发症的观察 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因此应加强呼吸道分泌物及呼吸情况的观察;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为30%~50%[1],因此入院后即应留置胃管,每次鼻饲前均先抽吸胃液,定期检测胃液和大便性质;加强对留置导尿管的消毒,定期检测小便性质;每2小时翻身叩背一次,并按摩受压部位以改善血液循环;通过积极的护理手段,有效的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护理措施

1.常规及呼吸道护理 置患者于重症监护病房,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定时消毒,保证适宜的温湿度,严格控制探视,减少感染机会。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彻底清除口鼻分泌物、血液及呕吐物。吸痰要彻底,动作要轻柔,头偏向一侧,2小时翻身叩背一次,可常规给予雾化吸入,低流量(2~3升/分)氧气吸入,深昏迷患者需抬起下颌或放入通气导管,以免舌根后坠,阻碍呼吸。在采取相应措施后如呼吸仍无改善,血氧饱和度<90%[2],痰多且黏稠,出现鼾声呼吸、呼吸道严重梗阻者,及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估计意识障碍不能短时间恢复者,常规行气管切开,呼吸微弱,潮气量不足者,及时使用呼吸机维持正常呼吸功能,并作血气分析。

2.各种引流管护理 妥善固定各引流管,引流袋应始终处于引流部位以下,以防引流液逆流,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受压,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和引流管密闭,并严格记录引流液量、颜色、性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更换引流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卧位护理 将患者头部抬高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和减轻脑水肿;对伴有颅底骨折、脑脊液耳鼻漏的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污物逆流至颅内感染,尽量减少用力咳嗽、打喷嚏等动作,严禁手掏、堵塞鼻腔和耳道,头部垫无菌小毛巾或无菌纱垫,并随时更换。定时翻身叩背,更换体位,并按摩受压部位,防止褥疮发生。对意识障碍有好转出现烦燥不安患者,应使用宽布带约束四肢或安置床挡,防止坠床并对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同时注意查明患者烦躁是否为非颅脑损伤,如体位不适、高热、尿潴留等原因所致。

4.低温疗法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持续昏迷患者由于脑血管自身调节功能障碍、颅内压增高、高热以及呼吸功能不全、休克等多种因素造成缺氧,加重脑损害,用一般的降温药物效果不佳,应早期采用物理降温联合冬眠合剂,使其体温保持在36℃以下,以降低脑部耗氧量,缓解脑缺氧,减轻脑水肿。复温时采用自然复温法,整个复温过程持续24小时,以避免因复温过快而引起缺氧和脑水肿。

5.使用药物护理 长期昏迷患者脱水剂应用时间长,易并发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急性肾功能衰竭,需加强护理观察,记录24小时出入量。使用脑活素、纳洛酮、胞二磷胆碱等保护营养脑神经的药物,应严格按医嘱给药,同时严密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对应用冬眠药物的患者易致神志障碍加重、呼吸道分泌物坠积,须加强呼吸道护理。注意长期静脉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大、易致静脉炎的药物,如20%甘露醇、20%脂肪乳、七叶皂苷钠等,注意保护静脉,几条血管轮流使用,使每条血管都有“休息”的机会,同时可采取边输液、边热敷的办法;输液中选择静脉原则是先远心端,后近心端,先细后粗,先手后足,保留粗大血管以备抢救时急用;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在病变肢体输液,局部热敷,抬高患肢。

6.鼻饲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昏迷患者因昏迷时间长,不能由口进食,机体消耗量增加,无应激性溃疡3天即可鼻饲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流质饮食请营养科配制,并加用肠内营养剂以保护胃肠黏膜,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多脏器功能衰竭。鼻饲时注意床头抬高至30°,开始以一次半量为宜,温度38℃~40℃为宜,速度不宜过快,鼻饲后30分钟内不宜翻身叩背,不宜搬动患者,尽量不吸痰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每日口腔护理2次,鼻饲管每周更换一次。

7.康复护理 患者昏迷期间应坚持做肢体功能锻炼,每次30分钟,每天2~3次,以防肌肉萎缩、足下垂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对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使家属有足够的心理准备,配合治疗护理。当患者病情趋向稳定,即可进行促醒疗法,如呼唤患者姓名,让家属与其交流,给予喜爱的音乐,配合针灸、理疗等措施,尽量减少后遗症,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让患者出院后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回到工作中去,避免因病成为家庭的累赘。

体会

重型颅脑损伤持续昏迷患者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在70%~80%[3]。因此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冷静的头脑,要有预见性、针对性、准确性和整体性。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不仅需要医护之间的密切配合,还需要护理配合,这样才能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治疗效果,降低颅脑损伤持续昏迷患者的病死率。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护理体会

102例重型颅脑损伤NICU护理体会

重型颅脑损伤的观察与护理

第十章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覃小菊重型颅脑损伤并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

美国重型颅脑损伤诊治指南

颅脑损伤护理查房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护理风险及对策

预见性护理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

神经外科颅脑损伤病人健康教育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