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云南省楚雄州民族中学学年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发布时间:2020-03-03 13:06: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云南省楚雄州民族中学2018学年一月份考试

高二 历史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B. 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C. 西班牙、南斯拉夫、波兰 D. 卢森堡、荷兰、比利时

7.在世人眼里,英国人是比较严肃古板的。然而,在大火冲天的伦敦,英国人竟表现出非常幽默的一面。一家被炸得七零八落的餐馆的门上,“照常营业”的招牌依然在诱惑着顾客。英国妇女们响应丘吉尔的号召,积A.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B. 世界人民与法西斯矛盾激化 C. 美国等大国被卷入战争

D. 反法西斯国家孤立作战的血的教训

2.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这一举动招致了俄国的强烈反对。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A. 俄国一贯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B. 奥匈帝国的举动触犯了俄国的利益 C. 奥匈帝国的行为对德意志有利 D. 俄国反对奥匈帝国插足巴尔干半岛

3.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这两场战役(

) A. 战役规模巨大 B. 双方投入兵力很多 C. 持续时间特别长 D. 伤亡数字特别巨大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展开激烈斗争,主要围绕(

)

A. 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B. 建立两大军事集团 C. 维持欧洲大陆均势 D. 争夺巴尔干地区

5.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 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 B.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地区 C. 中国战场发动全面反攻 D. 东南亚地区的资源贫乏

6.二战爆发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法)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但英、法仍然对德国心存侥 幸,幻想德国人在战争打响后,会东侵苏联。三个“小孩”分别指(

) A. 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

极参加各行各业的劳动。这说明了(

) A. 英国人唯利是图 B. 部分英国人没有爱国心 C. 英国人士气高涨 D. 英国人对战争置若罔闻

8.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的标志是(

) A. 北非战事结束 B. 盟军西西里登陆 C. 墨索里尼政权被推翻 D. 意大利投降

9.阅读漫画《革命后的俄国士兵》,指出士兵们在革命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 A. 政府退出一战,自己不必去前线打仗 B. 残酷威严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为 C. 首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怪现象 D. 许多大城市逐渐被布尔什维克党控制

10.对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签订,评价不当的一项是(

) A. 协约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和约》的较大调整 B. 促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 C. 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 促使德国完全摆脱战败国地位,成为政治大国

11.下图为《凡尔赛和约》的图片,其内容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

)

)

①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 ②严格限制德国军备 ③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 ④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A. ①②B. ②③ C. ③④D. ①④

12.观察下图中的传单,传单上一个日本士兵被困在一个孤岛上,无助地向四周张望。画中的文字是:“日本的飞机和军舰都到哪里去了。”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该传单的散发者最有可能是美军 B. 散发该传单是为了瓦解日军士气和精神 C. 该传单应印刷于中途岛战役之后 D. 该传单预示着日军将逐步处于不利地位

13.广田弘毅是靖国神社中的甲级战犯,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审判中被处以绞刑的7名日本甲级战犯中唯一的文官。1936年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强化法西斯体制的措施。规定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级以上的军人担任,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工具,禁止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颁布了全面侵略中国、并进一步南北并进大肆对外扩张的《基本国策纲要》,使日本进行所谓的“准战时体制”。以上措施产生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

A. 发动九一八事变 B. 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 C. 亚洲出现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D. 日本军部出现了“北进派”“南进派”的分歧

14.毛泽东说:“像希特勒这样的法西斯国家的政治生命和军事生命,从它出生那一天起,就是建立在进攻上

面的,进攻一完结,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这主要是基于(

) A. 莫斯科保卫战击败德军 B.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C. 中途岛海战打败了日军 D.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15.在美、英、苏三国首脑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上,以中、美、英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了《波茨坦公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说服力的是(

)

A. 美、英、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 B. 美国、英国同中国政府关系密切,中苏政府间矛盾重重 C. 苏联对外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轻视中国人民的抗战 D. 苏联政府当时还没有对日宣战,不适合参与宣言的发表 16.二战后初期,苏联采取防御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 尽快发展自身的军事力量 B. 对美国采取和平攻势政策 C. 争取和平的国内建设环境 D. 避免再次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17.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系列支持民族独立和反对民族歧视的宣言,这是由于(

) A. 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使联合国出现了新面貌 B. 美苏争霸的时代已结束 C. 美国不再操纵联合国

D. 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中已占主导地位

18.美国实施“南打北炸”给越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因为(

) A. 美军使用了毒气弹 B. 美军使用了核武器 C. 美军使用了化学落叶剂 D. 美军进行了“细菌”战

19.下列关于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英法联合以色列进攻埃及挑起了战争 B. 联合国通过了要求双方停火的提案 C. 英法两国为了自身利益宣告保持中立 D. 美苏在中东地区的势力进一步扩展

20.1947年,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不公正的阿以分治协议;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利用停火之际,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军火和物资援助。这些史实最能说明(

) A. 以色列比阿拉伯国家富有 B. 美国利用联合国对付阿拉伯国家

C. 西方大国的干预是造成阿以冲突的原因之一 D. 阿拉伯国家软弱无力

21.《新全球史》中说:“由于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地区仍然处于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战争还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朝鲜战争(

) A. 事实上并没有停战 B. 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C. 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D. 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22.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历来众说纷纭。有人在20世纪60年代这样写道:“苏联从一开始就有一个让朝鲜半岛„独立的计划,该计划要使朝鲜不受除苏联之外任何国家的控制。”此人最有可能是站在下列哪个国家政府的立场上(

) A. 苏联B. 伊拉克 C. 美国D. 朝鲜

23.1947年“印巴分治”是(

)

①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派之间矛盾的反映 ②长期武装斗争的结果 ③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 ④执行联合国“分治”决议的结果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③D. ③④

24.1970年2月,尼克松总统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我们朝着改善同北京的实际关系的方面采取我们所能采取的那些步骤,那些肯定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符合亚洲的和平和稳定的利益的。”尼克松说这番话的主要原因是(

)

A. 新中国综合国力强大 B. 美苏争霸中苏攻美守 C. 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破裂 D. 美国开始调整对华政策

25.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推行“坦克式民主和自由”。这表明美国是“冷战”结束后(

) A. 唯一的超级大国 B. 多极世界的一员 C. 欧盟外交的代表 D. 两极世界的一极

26.二战后出现美苏两极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 A. 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

B.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政治格局被打破 C.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D. 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势均力敌

27.美国某总统在其回忆录中写道:“我也希望(借此机会)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谁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的这一政策通常被称为(

) A. 马歇尔计划B. “杜鲁门主义” C. 罗斯福新政D. 尼克松主义

28.“二战”结束后,美国干预和参加的局部战争有(

)

①朝鲜战争 ②越南战争 ③中东战争 ④印巴战争 ⑤海湾战争 ⑥伊拉克战争 A. ①②③④⑤⑥B. ①②③④ C. ③④⑤D. ①②③⑤⑥

29.“今年春光胜往年,举国欢腾捷报传。南北竞赛打美帝,稳操全胜勇向前。”胡志明的这首诗说的是(

) A.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

B. 美国把“特种战争”发展为局部战争 C. 美国把对越战争“越南化” D. 越南人民的“新春攻势”

30.西方大国纷纷涌入中东地区,加剧了这一地区的动荡不安,他们参与争斗的 出发点是(

)

A. 维护世界和平B. 保护犹太人的安全 C. 实施战略控制D. 同情阿拉伯人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

31.《洛迦诺公约》草签后,欧洲一片欢腾,白里安说:“和平终于到来了。”斯特莱斯曼称,公约将成为国家之间和人民之间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奥·张伯伦则誉之为“战争和和平年代的分水岭”和“欧洲历史的转折点”,他们三人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请回答:

(1)你认为他们三人的言论是否正确?他们三人犯了什么共同的错误?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应怎样正确认识《洛迦诺公约》的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英、德、美、法工业产量排位与殖民地占有比较表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示意图

材料三 1915年5月后一战主要交战双方示意图

请回答:

(1)联系教材内容,简析材料

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仔细观察材料

二、三示意图,联系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什么变化?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日本亦将被逐出于其以暴力或贪欲所攫取之所有土地,我三大盟国轸念朝鲜人民所受之奴役待遇,决定在相当期间,使朝鲜自由独立。”“我三大盟国抱定上述之各项目标并与其他对日作战之联合国家目标一致,将坚持进行为获得日本无条件投降所必要之重大的长期作战。” ——《二战全景纪实》 材料二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我三大盟国”是指哪些国家?据材料指出文献的主要内容。 (2)材料二中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

(3)材料一文献的发表和材料二中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影响?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

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 ——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语

材料二 1973年勃列日涅夫曾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人秘密会议上阐述了苏联的“缓和”战略。他认为,“缓和”为的是“使苏联赢得时间来加强我们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在1985年以前使力量对比发生决定性的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在任何需要实现我们意愿的地方实现我们的意愿”。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请回答:

(1)勃列日涅夫之所以能够实施“缓和”战略的自身优势是什么?

(2)材料二说明苏联的“缓和”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其目的实现了吗?说明理由。 (3)分析说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外战略政策的内在一致性。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十五条第八项规定:“如争执各方任何一方,对于争议自行声明,并为行政院所承认按诸国际法纯属该方国内管辖之事件,则行政院应不必作解决该争端的建议。”——《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 第二条第七项规定:“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且并不要求会员国将该项事件依本宪章提请解决。但此项原则不妨碍第7章内执行办法之适用。”(第7章为:“对于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及侵略行为之应付办法”)——《联合国宪章》 材料三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但国际联盟就普遍性、广泛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

(1)材料

一、二所规定的共同原则是什么?材料二规定上述原则不适用于哪些事情的处理办法?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什么共同追求? (2)两大国际组织建立的基础有何不同?

(3)从成员国构成的角度,说明联合国为何更具“普遍性、广泛性”。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四个选项都属于其形成的原因。A项是直接刺激因素,C项是具体原因,D项是一个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矛盾激化,这样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各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

2.【答案】B

【解析】1908年,奥匈帝国和俄国召开会议,俄国同意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但必须建立在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的基础上。但是奥匈帝国在吞并这两地时,并没有满足俄国的要求。因此,从根本上来看,奥匈帝国的举动触犯了俄国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俄国的反对。 3.【答案】D

【解析】从“绞肉机”“地狱”的字眼上来判断,战役伤亡数字特别巨大。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斗争。B项是矛盾和斗争的结果,C项是英国的对外政策,D项主要是俄国与奥匈帝国的矛盾。从总体上看,帝国主义国家主要是对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展开争夺。

5.【答案】D

【解析】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与美国对日投掷原子弹、中国战场发动全面反攻、苏联宣布对日作战等历史现象直接相关,但与东南亚地区资源的贫乏与否没有直接关系。 6.【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可以看出,材料是针对英法对德绥靖政策而言,这一政策导致了德国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战争爆发后,导致波兰很快被法西斯攻陷。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材料表现了英国人面对德国的空袭毫不畏惧的精神,从侧面说明了英国人对战胜德国法西斯充满信心。

8.【答案】D

【解析】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指的是这个集团里面的某些国家开始投降了。北非战事结束和英美盟军西西里岛登陆都是二战后期盟军的重大军事胜利,促进了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失败,西西里岛登陆后,攻入意大利本土,1943年7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这标志着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C、D两项比较,应该以国家的投降为标志,故选D。

9.【答案】A

【解析】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但取得政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未退出一战。 10.【答案】D

【解析】结合《凡尔赛和约》的内容,我们可判断A项是正确的;《洛迦诺公约》改善了德法等国的关系,

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这也就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故B、C两项正确。D项的“完全摆脱”表述错误,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巴黎和会性质的正确理解和透过条约内容分析其性质的能力。巴黎和会是一次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凡尔赛和约》从领土、军事、殖民地和经济等方面作出了规定,其中①④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是一次分赃会议。②③是《凡尔赛和约》的内容,但不能很好地体现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

12.【答案】C

【解析】传单仅是宣传品,它不是实际战况的反映,因此,C项的推断过于绝对化。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听命于军部法西斯势力,初步建立起军事法西斯专政,它对内限制民主,对外积极扩大侵略战争。亚洲出现了世界大战策源地。A项是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之前的事情,B、D两项的影响仅仅局限于日本国内,而C项则是对整个世界而言,是最主要的影响。

14.【答案】D

【解析】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和二战的根本转折点,迫使德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15.【答案】D

【解析】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发表时,苏联还没有对日宣战,因此公告以美、英、中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发表。 16.【答案】C

【解析】苏联在战后初期采取防御型的外交政策,旨在为自身发展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 17.【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实的深入理解能力,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支持民族独立和反对民族歧视的宣言,是广大亚非拉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并不意味着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在联合国占主导地位。B、C两项不能正确反映历史事实,是错误的,故正确选项为A项。

18.【答案】C

【解析】由于毒气弹、生化(细菌)武器都是国际公约禁用的武器,所以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军就把含有大量毒性的“橙剂”(化学落叶剂)用作武器,结果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19.【答案】C

【解析】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英法两国都直接参与了战争。 20.【答案】C

【解析】阿以冲突连绵不断,与西方大国的干预和偏袒以色列有关。 2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含义,说明朝鲜战争是美苏两国对抗的表现,虽然停战,但没有签署和平条约,使朝鲜面临“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造成南北朝鲜分裂加剧,故 D 项符合题意。A 项不符合史实;B 项材料没有体现;C 项是50 年代中期开始的,故排除。

22.【答案】C

【解析】这段材料认为朝鲜战争是由苏联造成的,因此此人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一边的。

23.【答案】B

【解析】印巴之所以分治,宗教上的分歧固然是原因之一,但英国实力的下降所导致的对 殖民地控制能力下降也是其原因,但是英国不想失去印度这块殖民地,于是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幻想继续控制,结果失败。

24.【答案】B

【解析】从1970年和尼克松以及“改善同北京的关系”,判断考查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时代背景。美国调整对中国和亚洲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服从其全球战略的需要,集中力量到欧洲同苏联对抗。当时处于“*”*时期,中国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故A项错误;中苏两国友好关系的破裂发生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D项是表现而不是原因。 25.【答案】A

【解析】解答本题时应结合必修Ⅰ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为其撇开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提供了条件,故A项符合题意。 2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美苏依据实力两分天下,从而出现美苏两极格局。

27.【答案】B

【解析】“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向世人表明美国公开声称要干涉别国内政,充当世界警察,这与材料所述是吻合的。 28.【答案】D

【解析】题中涉及到的局部战争较多,需要学生对每一场战争有清晰的认识,只有印巴战争未涉及到美国干预。 29.【答案】D

【解析】从“春光”、“捷报”、“打美帝”可以判断,这首诗热情赞扬了越南人民的“新春攻势”。 30.【答案】C

【解析】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历来是大国、强国看重并倾力争夺的地区。大国插手该地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石油资源的控制。A、B.、D.是他们插手的借口。

31.【答案】(1)不正确。他们仅看到且夸大了《洛迦诺公约》的积极影响,而未看到该公约的消极影响,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积极:德国取得了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地位,改善了德法等国的关系,有利于稳定欧洲局势,为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消极:公约的缔结为德国重新成为政治大国铺平了道路,德国军国主义思想滋长,《凡尔赛和约》有关限制德国的政治、军事条款也被逐渐废止。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综合认识、理解能力和评价历史事实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观点,即肯

定了《洛迦诺公约》的积极影响。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到这些言论有失偏颇,即未看到《洛迦诺公约》的局限性。第(2)问只要围绕公约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来回答即可。

32.【答案】(1)联系: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各国力量对比情况,而力量上的变化又使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击败主要对手,从自己切身利益出发,摒弃前嫌,寻求结盟,最后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2)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意大利原来参加同盟国,战争爆发后,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于1915年5月加入协约国作战。另外,土耳其、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作战。

【解析】第(1)题要围绕帝国主义工业生产与殖民地的倒挂现象导致帝国主义之间新矛盾,从而推动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这一主线加以分析。第(2)题可以从意大利的变化进行分析。

33.【答案】(1)美、英、中。剥夺日本一战后在太平洋上所占领的一切岛屿;被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恢复朝鲜的自由独立。 (2)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问题。

(3)对于维护和加强盟国团结、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安全都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是在把握《开罗宣言》和德黑兰会议内容及作用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作答。 34.【答案】(1)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苏联的经济军事实力增强,实力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

(2)目的:加强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进而争夺世界霸权。没有实现,因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后,苏联经济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也失败了。 (3)采用“缓和”手段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解析】第(1)问要从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苏联经济军事实力增强,缩小了美国的差距入手分析。第(2)问“缓和”战略的根本目的要注意透过材料二的现象看本质问题;“缓和”战略的目的实现程度要从1985年左右苏联自身经济政治状况入手分析。第(3)问的回答要从目的和手段两方面比较分析两者的共同点。

35.【答案】(1)原则:凡属于国内管辖的事项,国联或联合国都不得干涉。办法:对和平形成威胁、破坏的事情以及侵略行为。要求:和平与安全。

(2)国际联盟建立在帝国主义战争结束的基础上,联合国建立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 (3)联合国成员国多;世界主要大国都参加了联合国;国际联盟主要被少数西方大国控制,在联合国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解析】

云南省宣威市民族中学学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高一历史

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云南省巧家县民族中学学年四月份考试卷 高一历史

云南省巧家县民族中学学年5月份考试卷 高一历史

云南省宣威市民族中学学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 高一生物

云南省大理体育中学学年下六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云南省景东县民中学年下学期6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云南省楚雄实验中学学年下学期六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云南省楚雄州农村信用社考试会计试题

贵州省六盘水市民族中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

云南省楚雄州民族中学学年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
《云南省楚雄州民族中学学年一月份考试 高一历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