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精算师之路(名人励志)

发布时间:2020-03-01 21:09: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精算师之路——张源先生访谈录

编者按:张源先生是北美第一位华裔精算师,同时也是一位法学博士、律师。退休前曾任美国大都会人寿大中华地区总裁,历任北美精算学会理事与副会长,并首创亚洲分会,为亚洲及中国大陆的精算职业和精算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张源先生在《精算通讯》创刊时曾经发来过贺信,并对本刊的发展一直给予热情的支持和有效的指导。2002年11月20日,张源先生应邀再次来访上海财经大学,并与该校精算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做了一次演讲和一次座谈,比较详细地回顾了他的个人经历与成功经验,并对当前我国精算教育和精算职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发表了见解,所有这些都值得让我们广大的读者一起分享。本访谈录由本刊编辑王小群、邵红整理,并经张源先生本人审阅修改。

第一部分:有关个人经历与成功经验

1.

当年您是如何踏上精算师之路?

回想二十多年来,我与各地精算学生有过多次谈话,发现现在学习精算的学生年龄已经越来越小。我不知道你们在座每个人是怎样听到“精算”的,又是怎样开始走上这条路的,今天,我就谈谈我所知道的精算,以及我最初怎么开始学习精算的吧。

十二岁时,我离开上海,到了美国。所以我的中学、大学及研究生学习都是在美国完成的。十

二、三岁,到另一个国家,学习另一种语言,应该是最好的年龄——太小的话,容易忘记母语,如果年龄太大,学习新的语言又会有隔膜。所以我觉得自己比较幸运。

谈到为什么选择这条路,应该先谈谈当时美国的社会情况。那时在美国,华人在找工作上不是很容易。那时正值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有所回升,大多数在美华人都是选择工程、数理方面的学科进行学习,可是在19

48、1949年却仍有很多人失业。所以,那时我就在考虑未来的工作方向。

在我读中学时就曾经自己打工,做一些财务方面的工作,比如给一些公司里的职员上财务课程之类。进入大学时,本来想选择外交、政治方面,但就当时来看,学文科的工作前景不甚乐观,所以最终决定学理科,从数学开始。可以说,数学是所有学问的基础,可以在以后往理科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向经济、法律等方向发展,因此数学底子好很重要。上个世纪50-60年代,经济数学化趋势日益明显,需要做很多数学模型,60年代学经济的人都有数理方面的基础;就法律而言,在美国,要本科毕业后才能进法学院,完成学习后得到JD的学位。大家知道,PH.D指的是Doctor of Philosophy,而哲学,正是所有学问的集成。而JD指的是Doctor of Jurisprudence。总之,读了数学后,灵活性较大,虽不知道真正的前景如何,但可以往理科走,也可以往文科走,可以不立即做出决定,把最终抉择的时间往后拖延数年。

现在国内的年轻朋友,很多想确定今后人生的目标、工作发展的目标。但以后的局面往往会改变,特别是在进入社会以后,这也许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人生一路上,总会有挫折,还有想法、目标的改变。根据我自己的阅历,似乎人生最初的目标往往是达不到的,不知道这算不算比较可悲的事。说句真心话,年纪越大,就越觉得,目标定得太高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世界、社会的局势,个人的爱好,人生途中所交的朋友等等各种变化,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

在美国,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去想将来干什么。很多人会选择大学毕业后先玩一年,到世界各地去看看。就以我自己的孩子为例,我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二儿子就是在上了两年大学后,先出来,花一年时间看看社会。一年中,他每三个月做一件事,这种做法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启发。作为中国的父母,我开始不能理解,但也没有公开反对,只是问他,在这一年里打算做些什么。他说,打算先开始做精算。于是在这一年中,他先在安泰的精算部门做,之后又到加州做电脑方面的工作,最后到了台湾的商业银行,在那里工作比较辛苦,因为他的中文不够好,去之前还专门做了卡片背记中文。最后三个月来到中国,用400美元游历了中国大陆由北到南十七个城市。

他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美国一些学生的想法就是如此——没有一个“目标”,他们不会想赚大钱,不会想要做美国总统,通常学生本科毕业出来后生活不会有问题,他们就不会打算太多。现在学经济、历史的学生很多,这与当年学数学是一个道理,同样可以在此基础上向其它方向发展,而无需立即作出具体职业的抉择。

但在国内的情况大概有所不同,我想问问在座的同学当初是为什么选择精算的?(一位本科同学谈了自己当时的想法)这位同学说得很好,看来现在的年轻人都很会表达自己。其实在国外,精算并不是一个热门职业。但在职业排名中,却有很多次位居第一。这好象是综合了薪金、受尊重程度和工作压力高低这几个方面的排名。根据评估,他们认为精算师的薪金高,受人尊重,而工作压力还不够大。但其实我们自己明白,精算师的压力不小。尽管精算师排名很高,但其实在美国,一般人不了解“精算”这个行业的含义。

拿我自己来说,原来对这个行业也没有什么印象,只是当时有一个好朋友的父亲是一名精算师,我曾经去他家里打过桥牌而已。在我大学

二、三年级的时候,开始与老师讨论自己将来的专业方向。华人在美国究竟应该学文还是学理,当时没人知道,但大多数是学理工。当时我在老师的建议下,决定先考两门精算考试来试试,作为应用数学的方向。当时精算第一门考的就是英语。在60年代之前,美国一直没有华人精算师,到70年代才比较多起来,那时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了英文考试。因为这门英文考试对于一些年龄较大才到美国的人来说是一个障碍。 当时我先完成了两门精算考试,恰逢一家公司来校招人从事精算工作,经过考试,对方告诉我说我的精算还可以,但是英文是没希望的了,但我心里反而有了一种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强烈愿望,于是从此进入了精算这个行业。做精算仅有数学学士的学位是不太够的。在我考完两门之后,觉得还有兴趣和能力,而且薪金也比进入其他行业都高,所以决定既然考了,就把它考完,最终在1961年考出了精算师。

总的来看,我是走一步,算一步,看一步。如果从一开始就有具体目标,最后真正完成的可能性会比较小,尤其是在外部环境变动较大的情况下。但也不是说完全没有目标,而是要了解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什么对自己最重要,是家庭,是事业,还是金钱、地位,不可能什么都想要得到。目标太高,一辈子达不到,就一直不会开心,而设立小的目标,有吸引你的地方,就会一直去努力。也可以一生维持一个目标,分解成小的目标,比如精算,你们现在的目标就是把它考完。如果不能,就不如趁早换行业。我认为,能在本科开始学习精算的人都比较优秀,用4-6年完成考试,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

2.

“精算”到底是做什么的?

关于“精算”到底是做什么,应该说,很多有名的精算师,不仅仅是做精算的技术工作,如准备金、定价等,而是大多往管理的方向走。因为学精算在这方面有很大优势,如精算考试很多都涉及到全局管理方面的知识。但也有弱点,就是可能会过于学者化。如果只是按照“别人提出问题-进行解决-给出答案”的思路来走,就是一种非常低级的做法。至少应该思考是否还有别的解决方式,是否可以generalize(一般化);有些做法是否不够结构化、条理化,并且能够将不清晰的结构转化为清晰的有条理的结构。按照这样的思路,可以避免太技术化,可以对现实情况有一个深切的了解后再做出更好的解答。另外还要学习将问题generalize,这样答案也会generalize了。如果对很多问题走直线化的思路,过于精细、明确,稍有变动就将原来所做的全打破了。有人会问,如果没有问题,怎么会去思考,又怎么会有答案,其实仍以数学为例,我们解决的很多问题都是假设出来的,如果了解了这一点,工作就会完成的比别人快很多,并非由于特别聪明,而是心里先有一个方向和自己的思维、想法,后面就会容易许多,尤其是在金融、精算领域。走进去之前就有所准备,一路上就会有很多机会,也会把握住这些机会。但不是说把目标定死,否则在专业、行业上不会有很高的发展。这种思维方式不管在哪里都会有用。“我要什么?别人要什么?”按这个思路,很多问题都很快会有答案。

一般来说,精算师做到中级管理的很多。在这里我们先不提做高级管理,因为在竞争中出头有多快,做到多高,机遇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个人不可控制的。未来成功的精算师,不是技术人员,而是可以领导精算师,领导有最高技术人员的人。我曾与国内一家保险公司的老总谈起过,无论产险还是寿险都需要注重抓几点:第一是抓人事,不仅仅是对人的技术、岗位做出配合,最主要的是怎样做出正确决策,知道不同的岗位有什么要求,需要什么人,要什么条件才能留住人,若有错误应该怎么做出修改。这个人力上的公式,也可以由精算师来做。但人事不是数量问题,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地方,要有灵活性。第二就是要做好资金运用,这是保险公司绝对脱离不了的。尽管国内现在对投资定得比较死,但以后决不会如此。现在国内股票市场波动太大,投机行为很多,而国债市场及其他投资工具发展较慢,但以后不可能停滞于此。保险监管部门对这方面的知识也不多,一则没有必要,二来真正的人才也还太少。但寿险一定会在融资中占据重要地位,使国家将长期资金利用到国内真正可以利用之处。如现在公路、桥梁的建设,资金大多来自银行,其实现成的长期资金就是寿险准备金、年金。在国内将来保险投资必会有很大发展。在北美精算考试中,另设有investment track(投资)。其实我当时反对此措施,不是说投资不重要,而是因为每个精算师都应该具备投资的基本知识。成功的精算师,更应该把这个行业提上一层,而不仅仅做投资,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就是个方向。

应该说,了解负债比了解资产还要难,但是先了解负债,再了解资产是比较顺利的一个方向。而在监管方面,日本现在没有做好,台湾也有很多违规行为,大陆则是很多公司都有利差损,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精算师的职责没有尽到。 在美国,各州的责任准备金规定不同,很多已经过时。美国人寿保险协会及纽约州曾经邀请我参与修改法律。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应该从资产入手。委托方希望我们用三年的时间完成,用一年半来做好大纲和框架,但从资产入手是办不到的,所以决定先做出框架,不研究资产问题。当时的责任准备金规定利率是3%,很多公司产品的预定利率已经做到8%,但符合了匹配要求。寿险业不愿意改动太多,年金的需求最大,最终我们采用了Dynamic Interest Rate,这样可以根据寿险、年金的产品不同来采用不同的利率。

我提到这件事,只是为了说明,做精算师,不仅是在公司,还应该在公益上也有所贡献。象上面修改法律,如果换做CPA做,思路就会完全不同,是不适用的。会计、精算的做法有时会有冲突,这在以后的工作中大家会明白的。 3.

对于一个精算师而言,事业成功与家庭美满如何兼得?您的四个小孩都毕业于美国一流大学并且取得很多成就,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这个问题应该不只限于精算师而已,一般的事业都是如此,可能这一个问题对女士更重要。有的人先要事业,不要家庭,这是每个人不同的决定。我自己当时是先考完试,再结婚的。我认为事业家庭两者是可以兼得的,关键取决于两个人的默契和两个人之间的讨论商量。

而对于子女教育,我不管“小事”,只是立了两个“大规矩”。

第一个规矩,就是孩子要有金钱价值观和独立性。我的孩子们从3岁起就有零用钱,当时是每个月5美分,以后逐渐递增。到中学以后不再加,因为他们从十二岁起开始打工自己增加零用钱。到后来,他们有需要用钱的地方,如果是教育性的,我们就会负担一半,否则就要孩子们自己承担。进入大学后,除了学费,就全由他们自己负责了。

第二个规矩,就是我不会限制孩子的发展,但规定他们必须学三样东西:第一是中学毕业前要学会微积分;第二是要学两年的拉丁文,因为这是西方文字的起源;第三就是要学会打字。其实这三样都是沟通的工具,微积分是理科的沟通工具,拉丁文是语言上的工具,打字则是与机器沟通。在现代社会,沟通能力对任何职业都是很重要的,去年我在上海参加两岸三地精算研讨会的时候,就一再强调过精算师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其实孩子在6岁前,一生的东西已经学了一半,比如吃饭、语言等等。7-9岁,略为复杂,形成了思想;10-14岁,是最主要的一个年龄段,会形成“好、坏”的价值观念。16-17岁,则形成了人生观。坦白说,我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有的孩子说我给他们的压力太大,但我自己觉得没有给什么压力,比如他们现在就没有一个学精算的。

最后我希望同学们的四年大学生活愉快,将来在精算界有所作为、有所发展。

第二部分:有关中国精算职业发展的见解

1. 中国《保险法》修订版在最近得以通过,其中,对精算师和精算报告的法定要求从寿险业扩展到了非寿险业。加之我国保险业的迅速发展和外资保险公司大量涌入,中国有经验的精算人才严重供不应求,精算专业人员跳槽频繁,薪资待遇看涨,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关于精算专业人员的薪资较高的现象,有合理的一面,因为要成为精算师确实不容易,学习精算的投入是很大的,精算师肩负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也很重大。但按照目前大陆的购买力水平来说,一些公司给出的薪资确实较高,虽然对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和鼓励本地人才成长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从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角度来说,可能容易造成其他专业人员的不平衡,引起人事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精算部门(人员)与其它部门(人员)的协调与合作问题,特别是在精算师在某些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的时候,更是容易产生这种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正面加以解决,让精算师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其创造的价值与获得的待遇相匹配。

2. 精算在中国大陆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热了,国内至少有数千人在学习精算和参加国内外的精算资格考试,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中,无论在北美、英国还是澳大利亚,也有很多中国学生选择学习精算。国内的精算工作头绪似乎也越来越多,但究竟什么是最要紧、最本质的工作?

这些年来,我参加了国内的很多精算活动,包括担任中国人寿和太平洋人寿的顾问,也深知中国精算有许多重要工作要做,如化解利差损问题、新型寿险产品的管理、偿付能力监管、生命表的修订、精算报告和指定精算师制度等等,但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建立中国精算师协会。因为许多精算工作,实际上都应该是由精算职业组织来完成的。

3. 接着上面的话题,应该如何在中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精算行业协会?美国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台湾精算行业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是否也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根据我个人的体会,最关键的是把协会的身价、重要性提高,以协会的身份,让精算师进入不同的领域,而非每个行业各自搞一个考试制度。美国的SOA、CAS、CCA及ASPA的并存是历史的产物,SOA的专业责任是为新的领域在没有成熟之前承担管理规范的职责。在中国还没有形成这一情况,不必学习人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东西。其实现在看来,精算只有一个精算。中国的精算师协会(中国精算师工作委员会)现在虽然隶属于保险行业协会之中,但是应该发挥应有的相对独立的行业领导功能,应该与财政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建立联系、沟通,促进精算在社会保险方面的应用。当然最好尽快办成真正意义上的精算师协会。

台湾精算学会在组建时得到了政府和公司的支持,特别是发展早期得到了保险公司领导层的大力支持,另外较早开展精算教育的东吴大学也比较重视财险精算的教育,所以寿险精算与财险精算自然而然走在了一起,台湾精算学会会员有很多是搞非寿险精算专业的。

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在北美精算学会的名单中查找到了华人精算师,随后组织了这个北美华人精算师联谊会,最初的成员主要来自台湾及美国本土,八十年代末以后出现了很多从大陆赴美留学后成长起来的精算师,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下,联谊会与台湾及大陆精算教育和实务部门加强了联系,促进了两岸精算教育与精算职业的发展,也为北美精算学会亚洲分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我觉得去年两岸三地精算研讨会开得很成功,三地的精算行业组织应在继续加强沟通和合作,而且大陆方面似乎应该继续主动一些。

4.由于国内短期内精算人才的供不应求,精算教育热又在一定范围内出现,而精算教育的质量堪忧,特别是在与实务接轨方面普遍存在问题,您有何建议? 就精算教育而言,美国专门设立精算专业的大学不多,甚至比加拿大还少。现在美国精算业内还有争论,考精算师要不要上研究院,有人认为研究学问才要进学校,如果只是为了考试获得从业资格,就不必进研究院。当然现在各国的精算教育和精算职业发展的制度都已经比较完善,精算师成长之路已经比较清晰,沿着既定的轨道逐步前进应该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个别的人独辟蹊径则另当别论。

国内开展精算教育的大学已经够多了,后来者应该注意是否具备办学条件,同时在教育质量上要加强控制。在精算专业人员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大学中合格精算教师队伍的稳定也是一个重大问题,建议精算实务部门在多个方面给精算教育部门提供支持。

另外,我也听说了国内的一些保险公司正在兴起自己创办学校热,可能是目前一些保险公司觉得高校提供的人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不太对胃口,也可能是处于利用办学这种形式抢占人力资源和职业教育市场。我估计他们将着重于某些专业人员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并且肯定要借助于有关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其他资源,从这个角度说,倒有助于促进保险公司与大学的深度合作。

5.现在国内很多高校在创建研究型大学,对课题研究越来越重视,我们的保险精算研究中心利用与行业联系比较紧密的优势,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以您的经验和阅历,您认为我们今后应该着重关注哪些研究领域?

根据国外的发展趋势,我觉得保险资金运用或者说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问题最值得研究。《保险法》对保险资金运用范围作了非常严格的规定,暂时留给我们研究的余地不大,但是从长远来看,很有必要继续研究,大学研究机构应该超前一些,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然后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简单地说,我们把保险资金运用的具体问题抽象化或者一般化以后的一般性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动态过程中保证在若干年之后偿还今天所借的一元钱?如果能够控制中间过程的所有风险,那么偿付能力就没问题了。问题的关键是要把负债管理和资产管理聚集于一身,英国在此方面是领先的,美国则另起炉灶,最近十几年来在资产管理这一端取得了一些突破,基于持续期概念的一些金融经济学模型得到了运用,但是还有很多具体问题值得研究,特别是如何运用到中国大陆的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实务中。

附录:张源先生从业经历年表

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 香港分公司首席执行官 投资部副总裁

养老金资产分配委员会主席 大都会不动产子公司董事

1996-1998

1993-1996

1990-1996

法学博士,康州大学法学院 北美精算学会成员 美国精算协会成员

1966 1961 1965

文理学士-欧佰林大学数学1956 系

1996-1998

1990-19行业、职业及政府机构 93 副总裁、负责人 1988-19美国社会保险学院院士

93 公务/公会养老及一般基金投资1986-19社会保障私营化座谈小组成管理业务、财务管理部副总裁 88 员由Michael Boskins和Peter

Diamond 领导,国家社会保险学院发起 旅行者保险公司 百慕大分公司总裁兼董事

哈特福德市律师协会

1966-

1984-19南开大学应用统计和信息技1996-186 术中心统计学院理事会成员 999 副总裁,主要负责业务管理、1981-19资产管理和养老金客户服务 86 副总裁,负责团体养老金的精1973-19算和财务工作 81 副总裁,负责个人业务系统(电1971-19子数据处理) 73 其它管理工作及技术工作 1956-1971

其它任职机构

南开大学博士论文导师

武汉华中科学技术大学的顾问1998- 教授

香港大学精算学小组名誉顾问 1998-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原中国人民1997.3- 保险公司(寿险)]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

1997-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客座1984 讲师

康州公务管理大学客座教授 1976 台湾财政部长的资深顾问 1971-1972 台湾台北东吴大学客座教授 1971-1972 台湾国泰保险公司顾问 1971-1972 学历及专业资格

哈佛大学高级管理课程

1982 员工退休补充收入协会注册精1966 算师

北美精算协会

副会长 1995-1

997 亚洲委员会主席 1997-1998

养老金原理及相关研究委员1980-1会成员 987 主席

1985-1

987 纽约市精算办公室顾问 1991-1996 哈特福德市养老金委员会

主席 1977-1986

理事

1970-1986

美国人寿保险协会-养老金1983-1委员会 986 精算委员会

1982-1

983 下属精算评估委员会主席 1978-1981

纽约保险局顾问团成员

1980-1982

美国精算协会-养老金财帐1978-1委员会 980 人寿保险业管理协会-系统1967-1研究委员会 972 主席 1970-1

971

演讲及专著

生育平衡指数

康州法定律师协会成员 1966

延期退休对养老金计划中成

本与负债的影响(联合编写出版)

名人励志

名人之路读后感

名人励志故事

名人励志演讲稿

名人励志演讲

名人励志演讲稿

名人励志英语演讲

名人励志演讲稿

名人励志故事

励志名人语录

精算师之路(名人励志)
《精算师之路(名人励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