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龙母文化

发布时间:2020-03-02 10:41:1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龙母文化

——西江民俗

要:民俗属于文化的一种,深深烙印在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精神世界中。龙母文化是西江民俗的核心文化,对西江流域以及港澳的人们影响深远。本文探讨龙母文化的起源以及发展,对西江流域人们的影响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德庆悦城、龙母文化、起源、民俗、龙母祖庙

一、龙母起源

1.发源地的地理因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决定了这一地区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进程。岭南特殊的环境条件造就了这里特有的人文景观,龙母文化便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

据有关记载及龙母庙古迹所在地可知,龙母文化发源地在今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悦城江水口。此地位于广东西部,西江北岸,上通梧州,下达肇庆、江门、广州等地,地处西江下游梧州与广州之间咽喉位置上,是水路航线中心、西江下游重要河港和物质集散中心。悦城正处于连接梧州与广州的中间位置,是中原与岭南交通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成为中原先进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的交汇点。自古以来认为此地是一块风水宝地,龙母与堪舆大师曾为此争夺斗法,龙母最终获胜,并在此地落地生根,她的陵墓也在这里。

另外,悦城地三江合流,地势险要,极易造成水灾,利于龙母崇拜的产生。德庆县位于西江中游北岸,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临西江,内地丘陵与河谷交错;地势自北而南倾斜,悦城河与马墟河分踞东西,由北而南,注入西江。悦城镇位于县境东南部,东与高要县接壤,南临西江,与云浮隔江相望,境内多属丘陵地带,北高南低,悦城河流经境内至悦城好汇入西江。沿江河村落处于低水地区,每逢雨季,常受洪水淹浸。

【1】

此处“临江江水自西粤来,谓之西水,每岁夏秋间,淫雨连日,则江水暴涨,漂屋庐,城中亦可行舟,乃塞城门以抵之,城外江口又多咫风,夏日时作,发屋拔木……每四五月,西水发时,粤西大山深涧,冲下孔雀粪及毒蛇、毒虫、红虹叫等恶水,由封川、德庆绕郡而东,水如黄河之浊,饮之腹肿闷胀,所谓瘴毒也。”【2】瘴毒伴随暴雨而至,恶劣程度可想而知。

一方面为交通要塞、都会中心。一方面环境恶劣。崇尚孝德、庇佑风调雨顺的龙母极能满足当地的信仰需求。

2.龙母的故事

龙母的故事是广东民间传说中流传较广的一则人物传说,她是西江流域的水神,也是古百越民族的一位宗祖神。在整个西江流域,不光是水上人家还是陆上居民,几大部分都信奉龙母,其广泛和深入程度远远超过妈祖、龙王、水神、河伯、海神等水神。

关于龙母故事的最早记录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是容肇祖、叶春生、徐亚娟等学者认为唐代广州司马刘询的《岭表录异》最早记录龙母的传说,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对其有所补充发展;第二种是蒋明智、刘雪梅等学者认为南朝刘宋年间沈怀远的《南越志·端溪温媪》;第三种是以晋代顾微《广州记》的悦城龙母传说,但是原文亦已佚。

对于龙母故事的发展,我引用徐亚娟的《珠江流域龙母传说的展演》[3]一文中的观点,故事的雏形阶段——南朝刘宋时范晔的《后汉书·窦武传》的《窦氏蛇》;晋代顾微的《广州记》,具备了龙母传说的核心情节:龙母养龙和断龙尾,这是迄今为止最早记录龙母养龙和断龙尾情节的文本;干宝撰著的《搜神记》的《窦氏蛇》:女子生蛇,弃蛇野中;母亡,蛇归祭母,哭母;陶潜所作的《搜神后记》中的《蛟子》:女人生龙子,龙子回家望母,母死后龙子又前来祭母,哭母这三部分构成。这个记载已经包含后世龙母传说的两个重要情节:蛟子长成后离家以及母亡后蛟子前来拜祭,这些故事可以看做是龙母传说的原始形态。故事的成型阶 ——唐宋时期,以唐代刘恂《岭表录异》[4]所记载的《悦城龙母》为代表:

温媪者,即康州悦城县孀妇也\"绩布为业\"尝于野岸拾菜,见沙草中有五卵,遂收归,臵绩筐中\"不数日,忽见五小蛇壳,一斑四青,遂送于江次,无意望报也\"媪常濯浣于江边,忽一日,鱼出,跳跃戏于媪前,自尔为常\"渐有知者,乡里咸谓之龙母,敬而事之\"或询以灾福,亦言多征应\"自是媪亦渐丰足\"朝廷知之,遣使征入京师\"至全义岭,有疾,却返悦城而卒,乡里共葬之江东岸\"忽一日,天地冥晦,风雨随作,及明,已移其冢,并四面草木,悉移于西岸矣\"

而南朝沈怀远的《南越志·端溪温媪》[5]也有此记载:

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其大如斗,乃将归,臵器中\"经十许日,有一物,如手掌,长尺许,穿卵而出\"媪因任其去留\"稍长二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再长二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中,萦回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色炳耀,曰’:此龙子,今复来也\"(因得之,盘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乃使以赤圭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兴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卒,止不能招媪\"媪殒,葬于江陵,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土人谓之掘尾龙\"南人谓船尾龙掘尾,即此也\" 从内容来看,《岭表录异》相对于《南越志》所载龙母传说的文本也有所变异:一是将老妇人说成是丧偶的寡妇,说明传说所在的时代更进步了,因为一般的感生神话都发生在只知有其母而不知有其父的母系社会,情节也大多是老妇人或未婚女子感孕育子,并未提及有配偶的,而将龙母的身份转变为寡妇,说明当时社会已由群婚进化到对偶婚的文明时期;二是将龙母的职业由‘捕鱼以资日给’变为‘绩布为业’说明龙母传说所在的时代已由渔猎社会过渡到农耕社会。

南朝刘宋年间沈怀远的《南越志·端溪温媪》从以上背景来看,更贴接近故事的最初面貌,我虽不是土生土长的德庆人,但是从小生活在那里,对于龙母的故事也有所耳闻。在德庆民间流传的故事版本是:龙母是从西江上游飘流下来的一个弃婴,后被渔父梁三收养而长大成人。故事后续就和《南越志》所述的相差无几。著名学者蒋明智认为[7]:《南越志》系南朝刘宋年间 (420—479)沈怀远 (411—470)所作,记载三代至晋岭南地域沿革、地方山川名由、民间传说、风俗习惯以及珍稀物产。自宋代 《太平寰宇记》到清代 《渊鉴类函》,其中所引 《南越志》之 《端溪温媪》,具有内容的一致性和历史的连续性,可以形成 “证据链”,由此证明沈怀远 《南越志》记有 《端溪温媪》的可信性。”但是从记录时间上来说唐代的《岭表录异》可能是最早记录完整版本的龙母传说[4]。

我们可以从龙母传说中得到一些启示:第一,龙母是由西江上游漂流而来的女婴,暗示了这支氏族来源于西江上游并沿西江迁移的历史。西江上游是古骆越地,那么龙母的族源与骆越 ( 即后来的理人,后又衍为壮族)有亲缘关系,由此可以理解在两广四市 ( 广东德庆、广西南宁、岑溪和梧州) 争相打造龙母文化这一旅游品牌。时至今日,广西藤县每年都会有一批人前来悦城祭拜龙母他们称之为“探阿嘛”(奶奶)[6]。

经唐宋的发展,明清以来的龙母型故事更加完备,形态上也有了变异。清代以来的龙母传说,角色中增加了父母和六姊妹,连父母的姓氏,龙母某年某月的生辰都知道了。情节中增加了龙母济物放生,豢养白鹿及五秀才守制等龙母的故事,到此可谓极具完备。另外与龙母相关的故事是:龙母与风水先生赖布衣斗法。叶春生还把俗语故事“人心不足蛇吞象”与龙母掘尾龙的故事联系起来。

无论龙母的故事怎么发展完善,关于龙母的圣迹都不变:温媪能织能渔,抚养五龙有德,助乡里整治水患洪涝,执仗护航保护人们生命财产,行善积德,消灾除祸。龙母神崇拜自秦代开始,虽属于民间信仰,但由于显灵不断,对地方安定起重要的庇护作用。另外母慈子孝的思想又符合儒家思想,因此朝廷加封地方神灵,将其纳入国家祭祀系统,从另一方面看,推动了神灵崇拜的发展兴盛。宋元开始,龙母信仰带着朝廷的封救,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明清达到顶峰。

[6]

二、龙母民俗

龙母文化深深烙印在西江两岸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思想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新中国成立前,西江流域各县大大小小的龙母庙数以千计,但是德庆县内就有300多座。龙母文化深刻影响西江人的习俗,如忌食鲤鱼,放生爱护青蛇,摸龙床、饮圣水等[6]。

万民朝圣。对龙母的朝拜始于何时已不可考,在龙母诞期,广西(梧州、柳州、桂林、南宁、龙州、百色等)、中山、佛山、顺德、开平、东莞、广州、港澳同胞等人们纷至沓来。诞期在农历五月初一至初十,香客络绎不绝,庙外码头停满船只,庙内人山人海,香火鼎盛,鞭炮不断,特别是初八那天——龙母诞辰更甚,诞期人流量达30万左右。西江的河上人家几乎都在船上都供奉龙母。船只经过龙母庙时都会烧鞭炮鸣笛致意[6]。

关于拜祭龙母的一般祭祀仪式有: [8]

1、洗龙泉圣水。在龙母庙山门前左右两侧,各有五樽龙的石雕,自来水从龙口喷出,长流不息,谓之“龙泉圣水”。香客进庙前,一般备毛巾一张,在五龙喷水处净手、洗脸、以象征洗去世尘,祓除污秽,带来祥瑞之义。

2、引香火。因正殿禁止烧香,要烧香的香客只能在山门的露天广场铺开报纸或塑料纸作祭台。

3、呈供品。供品因人而异,可谓五花八门。一般是鸡、水果、饼干糖果、茶、酒等。来自港、澳的贺诞团参拜时才献祭金猪。

4、跪叩、祈祷。

5、烧金银纸。

6、燃炮竹。在焚化金银之后,到牌坊前、悦城河边烧炮竹,表示欢迎神明鉴纳。

而从龙母故事中引申出来的习俗则有:

忌食鲤鱼。传说龙母有一回吃鲤鱼不小心被鲠住。至今西江人忌食鲤鱼,放生鲤鱼。这种传统风俗的形成是人们畏惧不幸或危险而祈求保佑的心理,人们在放生时往往还有祈祷或者祝愿。

爱青蛇。历代统治者,龙母庙祝利用母慈子孝,杜撰出五龙朝母的故事,在诞期,三到五条已经拔了毒牙并喂饱了的青蛇置于龙母庙的香案上,制造朝拜龙母的形象。年深月久,当地就养成了一种敬仰和爱护青蛇的习惯,还有谚语:“见蛇乱打七分罪”。但是朝拜的人太多为了安全起见,我在龙母庙没看过这种习俗。

摸龙床。就是到悦城龙母祖庙梳妆楼上的龙母卧床上摸摸龙枕、龙被和龙帐。据说,摸一摸,便时来运转;坐一坐,就早生贵子。有的则说: “摸摸龙枕,高枕无忧。摸摸龙被,一年好到尾。”每年来摸龙床、坐龙床、铺龙席的香客多达六七万人。来到龙母祖庙拜龙母,很少不到龙母梳妆楼摸摸龙床,或捐一点“香油钱”,摸一个“龙母符”之类的。

饮圣水。龙母庙后面有一眼具有一定杀菌功能的硫磺矿泉,名之曰“圣水”。庙祝用自来水管将“圣水”接出,在水龙头正下方,放一跪垫,跪垫内设开水装置。只要香客跪在垫子上,圣水便哗哗流出;一站起身,便自动关闭,香客可带回家使用。

吃“金猪”其实就是吃烧猪,将整只乳猪(有的用一块猪肉)烧得黄灿灿的,用以祭祀龙母。奉祀完毕,在庙里斩食。据说,这样不但可以强身健体、百病难扰,而且可以纳财得“珠”。

费孝通先生谈到中国人对鬼神的献祭时说:“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它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逃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像请客、疏通、贿赂。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在我们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9]这道出了中国民间信仰重实用、实惠的一大特点。的确,中国的民间信仰,没有崇高的伦理道德和完美的精神追求,而是表现为用香火和祭品,换取现世的实利。如求财、求官、求平安、求子、求寿、求婚姻顺利等,凡是现实中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都可以通过许愿的形式,向神乞求。拜龙母的主体是广大民众,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遭遇更多的生活风浪和人生坎坷,对变幻莫测的未来有更多的担忧,因而对龙母,寄托了更多的希望。人们祭拜龙母的目的尽管不一样,但心态差不多:希望龙母能保佑,实现生活中的愿望。但是如果不能达到愿望,人们也不会怪罪龙母,而是认识到自己的事主要依靠自己去做。另外,有许多人看到别人去拜,自己不拜,好像就有一点欠缺;拜了心里也就踏实了。人有所信,是好的,无论你是信佛还是信基督,信鬼还是信神。因为有所信,才有所畏,有所畏,才有所不为。要是一个人无所畏,无所惧,为所欲为,那么连法律都约束不了,那样太可怕了。而且合理的民俗或者道德约束力量远比强制性的法律更强大。

三、龙母祖庙

说到龙母,不得不说德庆悦城的龙母祖庙。德庆悦城的龙母祖庙建于秦汉期间,已有一千多年,位于悦城河与西江交汇处,是所有龙母庙中最大最宏伟的,也是一座凝聚了历代建筑和造型艺术的殿堂,它与广州的陈家祠、佛山祖庙合称为南方古建筑三瑰宝。

先说龙母庙的选址,中国古代建筑十分重视地理风水,龙母祖庙的选址也不例外。我从小就听说龙母庙的选址得天独厚,但我对中国风水学一窍不通,所以引用中山大学学者叶春生对龙母祖庙选址的研究来描述:龙母墓所在地四周山峦起伏,行之有止,起到很好的贮藏生气的作用;另一个优势是水。它的正前方系四水交汇处,河底水流激荡,河面却屈曲盘旋,波浪不惊,正是灵水洄澜之地。风水学讲求来脉悠远,生气连贯。在辨认龙脉形势时,还要注意主龙四周要有屏障护卫,左右之山前呼后拥龙母墓后靠五龙山,山梁蜿蜒,从山下往上看,恰像五条神龙,从龙母身边向蓝天腾飞而去;从山上往下看,却又像五条神龙正向龙母奔来,形成五龙朝祖之形。庙的左前方是黄旗山,右前方是青旗山,两山隔江相望,山势向前延伸,略成揽抱之势。民间传说中的五龙吐珠之说,正是根据这一地形特点加以想象而成。赖布衣为和龙母争夺这块宝地不知费了多少心机,终于还是败在龙母手下,可见这地盘的重要。现西江流域著名的龙母庙尚有她家乡广西岑溪县竹村(原属藤县)的龙母家庙,梧州的龙母太庙,肇庆的白沙龙母庙,其形胜都不如龙母祖庙。[10]著名古建筑学家龙庆忠教授以近九十之高龄,健步登上五龙山,见“五龙朝庙”的形势及山河美景,不禁赞叹说:“真是好山好水好风光啊!”龙老为龙母祖庙挥毫写下“古壇仅存”的题匾。

龙母祖庙现存中轴线上最前方有一座石牌坊,石牌坊后面有一组主体建筑:山门、香亭、大殿、粧楼,旁边还有东裕堂和碑亭等附属建筑,近年又重修了原有建筑,重建了龙母坟等。

石牌柱子庄严稳重,雄浑有力。石牌楼为仿木构式,柱枋构件动用榫卯拼接,额枋和上柱有浅浮雕,题材多为虫鸟花卉、人物走兽。抱鼓石也雕刻了龙凤花卉图案,其中龙的图案很别致:龙头很逼真,但龙身则以盘旋飘舞的卷草代替,生动活泼,使圆鼓石有转动之感。整个牌楼建筑共宽达35 m 多,主次分明,外轮廓线有着高低起伏,富有韵律。

龙母祖庙的山门很有艺术特色,硬山顶,上覆绿琉璃瓦。正脊上有双龙戏珠以及诸多人物共鸟走兽等的陶塑,具有浓厚的岭南风情。

山门之后就是香亭,香亭在装饰艺术上很有成就,它的平面为正方形,有内外柱子各四根。它的四根檐柱均为突雕和透雕的石龙柱,雕刻精美,石龙珠可以在龙嘴中滚动,香亭的柱子和顶梁都饰以木雕,栩栩如生。

龙母庙正殿,供奉着龙母雕像,重檐歇山,绿琉璃瓦。大殿空间高敞,建筑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首先,大殿的内部空间以黑色和红色为主调。以黑色为主调的殿堂建筑在全国各地并不多见,但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则常可见到。大殿重建于光绪清三十一年(1905年),但却保存了许多宋代建筑的特点。

妆楼是在大殿之后,是一座二层楼高的楼阁,后座五间,深三间,硬山绿琉璃瓦顶。据说是龙母的龙床所在,摸龙床就是在这里进行的。二楼的槅扇门制作精美,以“寿”字为主题。二楼前轩梁架木雕和雀替雕刻精致,图案有石榴、仙桃等,是隐喻多子多福和长寿的吉祥图案。

碑亭位于山门的东北方,平面正八边形,重檐攒尖盔顶,黄琉璃瓦盖面,绿琉璃瓦镶边。上檐八条垂脊,每条上置二条琉璃金龙。下檐八条角脊,每脊置一条琉璃金龙。

龙母祖庙除建筑艺术上成就卓著外,防洪技术上也独树一帜。由于庙址地势较低,几乎年年都受到西江江水冲淹。由于它在防洪技术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故能防洪抗冲百年而不倒。其防洪抗冲的措施有:①大量采用花岗条石铺砌河岸、码头、山门前广场,建筑台基,庭院地面,以护建筑基址;②大量采用砖石作建筑材料,牌坊则全由石材制成;③采用高石柱础,大殿及香亭石础均高出地面一米,用石材砌筑高台基;④良好的排水系统。每次洪水退后,附近民居区留下厚厚一层泥沙,而龙母祖庙只要稍微清扫就十分干净,与其他地方形成鲜明的对照。龙母祖庙自清末重建以来已历近百年,几乎年年受洪水冲淹而依然屹立江边,不愧为防御洪水的杰构[11]。

四、结语

龙母文化贯穿整个西江流域,对当地人们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龙母的传说以及龙母 庙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近几年来旅游业的发展,龙母文化也带动了一系列的经济生产,如何合理利用开发龙母文化,这需要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德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德庆县志》《概述》, 广东人民出版社

[2]吴震方:《岭南杂记》上卷, 丛书集成初编据龙威秘书本排印 [3]徐亚娟:《近百年龙母传说研究综述》 广西民族研究 2007年第4期 [4]唐刘询:《岭表录异》卷上

从书集成初编据聚珍版丛书本排印

[5]南朝宋沈怀远:《南越志》(不分卷),《太平寰宇记》卷一《岭南道·康州》(四库

全书本)引

[6]叶春生:《岭南民俗文化》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8 [7]蒋明智:《悦城龙母传说探源》

[8]谭培安 :《传统文化与德庆》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6 [9]费孝通:《美国与美国人》 北京, 三联书店, 1985

[10]叶春生: 《从龙母故事看民间文学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第26期 2004年11月

[11]吴庆洲 《龙母祖庙的建筑与装饰艺术》[B] 2006.08

梧州龙母文化旅游节暨经贸洽谈会

淡谈梧州市龙母文化旅游节暨经贸洽谈会

中国民间的龙文化

龙文化精神内涵

龙文化研讨会开幕词

龙狮文化简介

龙塘篮球文化

俄罗斯民族历史的文化寻母

聚龙社区文化工作计划

中龙学校红色文化

龙母文化
《龙母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龙母文化浅谈 文化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